|
医学 3 z8 _- ^6 G i5 S2 ^7 e+ F
+ Z* K/ L3 o5 ?. C
. [' Q l. G( @3 Q, ]
楼英(1332—1401),一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萧山楼塔人。生于医学世家,继承祖业,行医乡间。其自幼即承家教,博览群书,精究名家医说和历代名方,结合临床经验,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之说,提出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原则。在行医中,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施以药疗、理疗、针疗等法,因医术高超,故奏效多。对穷苦人治病,不收分文。足迹遍云南、贵州等地。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患病,由临淮(今安徽凤阳)丞孟恪的推荐,应召入宫,旋任职太医院。后以年老辞归故乡。 # l" Y# h& x4 k
; [2 p2 n- c X: K
楼英除医学外,对天文、地理、历法亦颇有造诣。在故里边行医,边研究医学古籍,对阴阳五行学说独有见解。晚年隐居仙岩山、云门寺等处专心著述。著作有:《医学纲目》40卷、《内经运气类注》4卷、《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仙岩文集》2卷及《江潮论》、《守分说》、《仙岩日录杂效》、《正传录》等。其中尤以《医学纲目》一书为最。此书集《内经》以降历代医家方书、文献及其本人几十年临床经验之大成,全书资料丰富,纲目清晰,选论治方很有法度,前后耗时三十年,是李时珍编撰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资料。
4 n9 a0 I q; h5 c , p% ?2 c. J" P. C
楼英治病有奇效,民间尊称为“神仙太公”。明建文三年(1401)逝世。其墓在楼塔乡(今改镇)的乌珠荡山脚,今仍保存完整。 S* n9 V# T3 r( `+ k. w8 }2 @
& G2 ^$ I3 C4 N8 ~& _. x
4 i, n, w( m- i% a; N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明代多次温疫流行,是推动吴氏研究温疫的客观动因。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 + C" v! l: Q3 Z3 v3 U) i
$ [ G: _/ t8 D& E
《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1 `& V$ y2 W6 o4 H# y$ v1 `& x _! Q# q' T- v% x: V1 a* S4 T
《瘟疫论》是中医发展中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派开辟了道路。他的创新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寻找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突破。一则受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二则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部明显退步了。 1 n1 H. v% E' ~6 S- y
( k/ O8 f( Z! R
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谟在吴氏原著基础上,增删补辑而成。 9 h# Y' r) U3 M& h% k; o5 K& @5 V
! i- S1 A1 o1 ]8 R) Z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 / z+ W2 z: i% _+ f$ M
, e" L1 o; c( }# g& K, i2 q. D 陈实功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事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
7 B0 z! I; r' ?; m- B! G8 N7 m/ R! }& V5 s1 ?) W" ^
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座右铭。陈实功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x+ `- c+ W: K
! V, Y) c. n5 h8 s1 b$ j( A7 ? 医著《外科正宗》集中反映了陈实功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此书在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技术、医案记录、护理以及有关科学依据和学理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前人。
; {1 N! u; z5 `; L ]2 Q; y1 u! y# J8 d% I
如他对“肠痈”(即今之阑尾炎)的三大病因的论述: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起消化道传送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浊气、败血壅塞肠道不出而成;妇人多由产后体虚多卧,不起坐起运动,以致肠内容物长期停滞而引发;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均可引起肠内容物凝滞。陈实功不但正确描述了诱发肠痈的病因,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 " U4 c: }7 ?' I& l# a7 J
# `4 f) J: h* x- ?0 N/ N7 Z
陈实功对癌肿一病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对癌肿进行了分类,有乳岩(乳腺癌)、翻花疮(皮肤癌)、茧唇(唇癌)、颈疮(淋巴癌)、鼻咽以及内脏等癌肿,他把癌肿命名为失荣症,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科学价值。 # F7 }( |% O; o( ^. j9 @5 b: h4 d
数学家
+ @; j" p! z/ N$ X, P4 t
+ T2 N, K& l+ Z! E/ i程大位 (1533~1606), ( j+ V% H! ~0 r7 D
, q0 T: `, M o @; Q" m6 N
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安徽休宁率口人。出身商家,少时好学,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从二十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遍历吴楚,因商务计算需要,随时留心数学,遍访数算名家和民间珠算高手。同时搜集很多书籍,进行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四十岁时,回率口老家,专心探究,参研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六十岁(1592年)时完成杰作《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
. j/ z5 S1 Q8 v9 M
* s7 e0 c# O( x3 A P0 A《算法统宗》是一部用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应用数学书,它的贡献,就在于将数字从筹码计算进化到珠算计算,确定了珠算定式,并完善了珠算口诀。《中国古代数学简史》评道:“《算法统宗》的编成及其广泛流传,标志着由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计算工具。而筹算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以致失传了。”《算法统宗》总结了加、减、乘、除的珠算方法,并绘有算盘图式,又第一次提出开平方、开立方的珠算方法,在列举各种珠算方法的同时,还指出最方便的珠算方法乘法,“有破头乘、掉尾乘、隔位乘,看来唯留头乘精妙”;除法“唯归除最妙”;而开方之法,必用“商除”。这些方便、准确的计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使用。该书算法皆偏于实用,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明末就已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该书前二卷讲基本事项与算法,其卷二包括算盘图式.珠算口诀和用珠算解决问题,其中蝉联算法(珠算开方)是程大位首先提出来的。卷三至卷十二为应用问题解法汇编,卷十三至卷十六为“难题”汇编,卷十七为杂法,最后附记《算学源流》,详细列出了从1084年到1592年间51种刻本数学著作的目录,而其中的36种是早就失传了的,所以这一附录便成了宝贵的数学史料。 - Y% l, a1 |/ ^+ d* D; o
" L& E: }1 w: W. ~' W& l4 }除了规范与发明珠算口诀、使中国珠算走向世界之外,程大位对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贡献还有:加速了中国古代数学从筹算向珠算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数学史保存了一些典籍目录。
* b7 M# c* T5 a3 s9 d0 f) `: H2 d# r j- _/ t8 L) S8 S3 x5 p" x
程大位在完成《算法统宗》后,考虑到统宗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做为一本初学入门书,尚嫌不便,就“删其繁芜,揭其要领”,取其切要部分,另编为《算法纂要》四卷,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屯溪刻印。 6 ^& d0 c+ q! {- T
) a6 N1 ?7 k) o6 ^( `程大位虽满腹经纶,却不慕功名,终身投入算学。他所编撰的《算法统宗》被国内外公认为影响最大、最久的珠算巨著,极大的促进各国数学的发展,至今对现代数学教育仍能起到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程大位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数学教育家。
' J" n# K0 q; f1 r2 ~3 y( p% r3 ?1 T* d# V, f
程大位及其所著《算法统宗》
. L8 B' T8 w) p4 n% A5 ~9 v/ X" j
/ L% Q4 O$ K' Z7 N* K ' {, M1 S8 a/ l( t, o: F" n
, u; W0 V* M# K 5 Q ? x8 R. n) v6 p
: `0 A4 Z1 R" A/ x. u- y- B
- g/ [, V1 q- V- b & G m5 U1 M( s0 R; z
程大位,宇汝思,号宾渠,安徽休宁人。从二十多岁起他便在长江下游一带经商,平时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搜罗了谁多书籍,遍访明师,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公元1592年他六十岁的时候写成了《直指算法统宗》一书。《算法统宗》是一部应用数学书,它以珠算为主要的计算工具,全书共595个问题,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其他数学著作如刘仕隆所著《九章通明算法》(公元1424年)和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公元1450年)等书中摘取出来的。 ' Z* o3 a# m+ z- D
( r! R8 o2 X" W) _) F- R《算法统宗》一书总的编排,仍旧是按照《九章算术》的形式,全书共17卷。 9 d4 }; T- C2 u0 `! I$ P) D' n
Q6 R) ~; l5 N# [3 c
2 b% p0 U; G* Z" ]/ p! F! a. `/ G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的长久、广泛和深入来讲,那是任何其他数学著作不能与它相比的。公元1716年(清康熙55年),程家的后代子孙在《算法统宗》新刻本的序言中写道:自《算法统宗》一书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问世以后,“风行宇内,近今盖己百有数十余年。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若业制举者(考科举的人)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翁然奉以为宗。”这并不是故作吹嘘之辞。 3 y4 n+ d) l E: y+ Z
4 J6 X& U6 y( x1 s
8 e- T+ k: E; A
《算法统宗》的编成及其广泛流传,标志着由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这时起,珠算就成了主要的计算工具,古代的筹算就逐渐被人遗忘以至失传了。到后来,一般人只知有珠算,而不知有筹算,也不知道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在清朝学者们对古代数学深入研究之后,才开始了解到古代筹算演变为珠算的经过。 1 n1 S* E( |% h r
王文素 拨拉算盘浮出历史 7 F; m" _6 M# {$ y5 k8 [; { l
$ @) g/ ?6 O8 g }: R/ i
/ e1 H3 I( y- H$ k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自古晋商多儒商,出生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L' S' B" j% W1 I1 [$ ~# Q- v) p. \0 t# z
数学巨匠王文素
+ y9 W5 J+ W/ Z' M- h8 l( P( o) M5 t+ F8 i' }" W' A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了。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缺者也”。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与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曰:“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数学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予高度评价。
: [0 w9 Y% `+ s, ?
# W( c2 k) m* C( {* [( L. v9 }/ f
6 u, N4 v1 d. H. ^9 G' |: F: \' }0 K, ]" w* R# X4 Q: w
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邀游已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 4 ^7 R% u7 l" Q3 ~
1 P, W: i# v. @
" u6 n8 w* c0 B# S$ s
9 v5 a0 ^; t. A& ~
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42卷300多诀,1200多问和12卷词诗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数学巨著。诚如他在集算诗中所述: / Z; q- {/ d s8 K2 |7 U
! o; j) U' t$ F
- y [; i4 D9 f0 i/ D. I9 l$ R5 ^' W
0 D# X$ _6 C1 R( p身似飘篷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苦思善致精神败,久视能令眼目昏。铁砚磨穿三两个,毛锥乏尽几千根。如风扫退天边露,显出中秋月一轮。王文素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以“超出人表”的水平著成《算学宝鉴》而得到“数学中之纯粹而精者”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 ] F K+ o5 s7 K; y3 }( E
6 B, j) r& w0 \8 N4 ]7 Y5 q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 I4 q* L* u8 o; Z/ l
, R8 I. Q9 A: }+ \1 ^
《算学宝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 X3 m8 t7 v$ C: e6 s' V) c : }, X3 \6 v/ l% [, I5 v
; L" V5 c" f' \+ k/ C& v数学巨著《算学宝鉴》只有手抄孤本传世,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对《算学宝鉴》的整理研究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发现令我们吃惊。
/ \7 x3 L! X9 m! \4 B4 J$ i/ S+ u9 M, L" w
一个人“毛锥乏尽几千根”,编著成近50万字的宏篇巨著,乃前无古人的创举,实为中国算史之最;《算学宝鉴》中对研究数字排列组合的纵横图(现也称为幻方)的研究,如连环图、缨络图、三同六变图等等,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宋朝杨辉、明朝程大位,甚至在直至清朝,我们所知的中国古典数学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亦可称中国算史之最;该书立体插图采用现代轴测图法中常用的正等测图法,使三轴的轴间角两两成120度,是在中国算书插图中最早采用这一先进方法的著作,得到北京工程图学会顾问赵擎寰教授的赞许;该书中加、减、乘、除、开方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运算,均是用珠算完成的,或者说很多运算方法、步骤、口诀都是专为珠算编的,被珠算专家称为中国第一部珠算书;《算学宝鉴》是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题均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除古题原题照搬外,书中对当时社会商品流通中米、麦、棉、马、牛、羊、鸡、绫、罗、麻、绢、人参、红花等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军饷、税种、税率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书中还有“假令秦至燕二千八百八十里”的路途的较精确的距离等资料,与今相差无几。可以说,《算学宝鉴》对当时社会商业、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记实,是我们了解、透视明代社会的一本极珍贵的史料。 & u+ P( Z8 F4 W: L1 S" a2 Z6 |
( G4 B) h# i6 q& ^& v* D" U( A
《算学宝鉴》循九章古制,承宋元先河,选精集粹,代表了当时数学、珠算的最高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