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73|回复: 1

揭秘中国最后的御医:最高品级为正五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3 2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v. H  u4 R& d  w9 b/ w任锡庚御医手稿
' H2 @2 d  W# F) i+ O* q# ^1 _( s
  他们是古装宫廷剧里永远不可或缺的配角,后宫阴谋的实施者,宫廷阴暗面的构成者,对善良男女主角的重大威胁。他们就是御医,民间传说中近乎有神仙本事的一个存在,只是他们的医术越高,危险越大,常常随着皇帝的新旧交替而成为殉葬者。
3 |  E# a1 E( p6 J9 H; `" K  k. F' ^( h
  中国最后的御医之一,清末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的手稿,于8月被收藏界陆续公布,全部20多卷的日记体手稿,拉近了这个古老职业和21世纪的今人之间的关系。0 n3 {) R' Q; w; p6 U; y6 i* @1 \$ W/ W
0 U  `1 m1 H0 s2 V( @+ T# a5 S
  怎样成为一名御医
2 ?9 b( B+ a# p0 l
1 T0 y+ @$ ~6 n1 d7 ?& Q  在中国医学史上,任锡庚算不上一号重要的人物,而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恰好经历了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慈禧太后掌权的年月,经历光绪宣统两任帝王,一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而且他勤奋地用日记的方式把经历过的许多东西都记录了下来。( ~+ q2 ]  T  R$ m1 [+ d

: y" M: a6 V1 t6 R+ u" ^    根据任锡庚的记述,清朝的太医院原址在今天的东交民巷,占地广阔,大堂内悬挂康熙帝手书五言:“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太医院左院判黄升的,后来就成了镇院之宝。大堂之外,还有二堂三堂,以及诸多的厅房,有的办公,有的则是教学用。清太医院沿用明朝旧制,最高的领导称为院使,是正五品的官阶,以下为左院判,右院判,然后是御医,御医为正八品的官。御医以下为吏目、院士、医生等,这就不入流了,但是他们都被统称为太医,可见太医和御医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 u% L3 ]; u6 t- @- W* ^/ \
- s. }' P$ i! C- Z7 D9 R. v 在《太医院志》里,任锡庚详尽地记载了御医的考核和提拔,甚至还把考试卷子都录入其中,这也使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御医是多么的艰难,竞争是多么的激烈。; f( m6 ^1 e' y$ ~" }; n  |7 s
  U0 e9 o# p/ [/ z3 @+ g$ N
6 N# s! h) Q5 h! r
9 E+ E3 d5 R' ?
  首先,一名医生想进入太医院,必须先成为里面的学员,这就必须通过考试,而要报名参加考试,比如有一个6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考试通通为面试,由院里资深太医当面出题,由于名额有限,即使被录取,也要等到太医院的上一批学员毕业才能进去。进去后要读3年书,每年考核两次,考核采取各种加密措施,比如分组抽卷密封等杜绝作弊,考核通不过者留级。3年考核都合格,礼部来考一次,通过了,就成为太医院的医生。医生做久了,如果院士有空缺,就可以会考补缺,这时间通常是6年,成为院士后,就有机会参加新的考核,从而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御医,从进入太医院到成为御医,至少需要10年修炼。
. Z6 U& O4 L* z4 w
4 T0 _2 Y% ^2 e! _/ e    由盛而衰的国家和中医
% E" c* a( Q3 \+ R# Y& v: H" T" K' |- \1 s1 O/ C
  大约在光绪初年,20岁的任锡庚进了太医院,从最低层熬起,升迁在同僚中算是很快,他在太医院里没有做到院使、院判,但据说当时的院判张仲元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年轻人,授予他一个特殊的权力:掌印御医,管着太医院的大印,有点院办主任的味道。
3 Y* Y5 _* Q% P: r
# J! J- m$ N2 J0 Z) p3 X: N  在《太医院志》中,他记录了针灸在清末转衰的原因:道光二年,清政府开始禁止御医在皇帝身上行针灸之术,理由是在御医面前裸露身体有损皇帝的尊严。此令一出,针灸之术从此衰败。
" P3 ~  q4 k5 l8 P4 d; [, ]* c$ P: B. z6 j6 W& D+ P$ J6 B0 f. `
  又比如,他记录了太医院的搬迁: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太医院所在的东交民巷变成了使馆区,太医院所在地变成了俄使馆,于是太医院只好搬迁,曾借用寺院的房子办公,5年以后才建起了新的院房,但是规模只有原来的1/10。& G7 s1 b. a% r+ K' _" f8 g; B

! y0 F6 Q' d9 b- z  a1 b) e" R    多愁多病身& G! a/ b& ~% I& q2 L5 |" {% u9 m
3 ]% [9 Q* p- k  u7 L" R
  清朝末年,最著名的病人是光绪,光绪的病或可认为心病,因为在囚禁之前,他很少患病,而被囚禁之后的10年光阴,他竟召唤御医诊治900多次。任锡庚的笔记里也收录了一些给光绪帝的方子,看上去多数是治疗肾亏的。
7 D: d; A8 y  s6 J! W. k& r1 D6 o
5 H. D* U! e! N6 g5 g  给太后和皇帝看病的御医非同小可,常常是院判带队,3到6人共同会诊,诊脉时一人号左手,一人号右手,号完脉后两人换手。诊脉后大家各说各的判断,比较符合病人心意的诊断就会被采纳,然后开具药方,太后或者皇帝自己身边也有懂医术的太监宫女,有时候他们还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药方作一些加减,药每次都煎双倍的量,煎好后一份送给开药方的太医们去尝药,另一份立即封口盖印,如果尝药无误,就把药送上去。
* j) Q/ R9 s9 K# t5 m" j. d3 N
0 \! K: z& P  ^& }4 Z- ~5 m3 Y  西医渐兴,中医日衰- q4 ^" z; u% {

. f, ]6 T1 t' Z" z3 }( n  实际上,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应该从康熙帝开始,当时康熙得了疟疾,用中医治了很久没好,后来用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因此很高兴,大力推广这个方子。但是中国人开始学西医,却要到任锡庚的年代,给光绪看过多次病的力钧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
( u+ C- l0 }9 \3 c' @( E7 q9 p0 B2 E# d, \8 P
    院使张仲元曾经在光绪三十七年提出在太医院开设西医学科,并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批准,但实际上这时候的清廷已经是朝不保夕,由于经费没有落实,这个高瞻远瞩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 `' A& y  t$ C' a# f3 @0 ^' J

+ v, L( E3 W3 B" {6 K1 E* p: {  任锡庚在离开太医院后,除了继续行医以外,用了大量时间整理他半生的笔记手稿,并分订成20多册,这就是今天被发现的御医手稿。中医的传承特点就在于,每位大家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因此他们也特别希望离世时能够留下著作以便后人参阅传承,至于它如何被后人当废纸卖掉,那就不是著述的人能控制的了。+ E" V6 H0 }  k# i- P) i( e# l

( g8 s2 ~4 z/ W8 x' t) G  “医师”
4 E/ A) e$ v% ~8 o% W& L" R' Z* @1 P+ B# G! U( S( I9 j% _
  “医师”一词,是从周朝就有的古老词汇。《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官职制度。“医师”是周最高的医疗职务,负责王朝行使医药权力。“医师”包括上士、下士、府、史等职位,既负责王朝的医务,又负责王室的医疗医药。在周朝,“医师”已经采用了考绩制度,考核标准是根据其治疗效果,第一等为100%治愈,以后以10个百分比为一阶,每个考绩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
发表于 2008-7-10 18: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3: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