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193|回复: 5

道教各派 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16: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页)

  经箓派

  以信奉某一符箓为特征的道派统称为经箓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箓派道教。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称为经箓派。唐代经箓派道教盛兴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箓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箓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箓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真经箓有功再迁受高玄法箓,受《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箓,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箓派经典和法箓以正一派为低,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箓派道教(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箓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辟谷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稽(禾旁应为提手旁)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樱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

  胎息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称为长淮宗,祖述矩(矢字旁应为犭字旁)神氏、中广真人,以住气、内观、神定、胎息为法门。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日体不仁。胎息是魏晋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术,修道者多以此开发人体潜能,体道修仙。

  南宫宗 

  据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南宫宗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其法门有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实即精于法术的符箓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区。又云:南宫宗者,望气知方,遁世密法,趋吉避凶,剑气除邪,或假形而蜕化隐影。及放者为之,则魇盅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不容于世。剑仙派亦为南宫派。

  占验派 

  以传习占验术数为主和道派。汉代周易象数学发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类占验术数,称为术数学,传习占验术数的道士组成道教占验派。这些占验术数有奇门遁甲、六壬课、太乙神数、六爻易占、文王课、推命术、相术、堪舆、图谶、望云、省气等,用以预言社会人事的的吉凶祸福。占验派著名道士有管辂、郭璞、李淳风、袁天纲等人。占验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间道教所为,后世全真教只重内丹,不尚占验。

  积善派

  道教有劝善的社会功能,一些道士以为积德行善可成仙,形成积善派。积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阴骘文》等善书,认为修仙必须积阴德,立善功。该派道士以儒家伦理道德、佛教因果报应、道教积善立功的思想在社会上劝善,延揽信徒。

  丹鼎派 

  原指内丹派。在内丹南派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术中,由于要用女鼎,故双修派亦称丹鼎派。宋元以来阴阳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会上将内丹派泛称丹鼎派。尔后又有分道教为经典派、符箓派、 积善派、丹鼎派、占验派的说法。近人梁启超就将道家从学术上分为玄学正派、丹鼎派、符箓派、占验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袭此说,将以炼丹求长生的道派泛称为丹鼎派。如一般人认为天师教、茅山教、闾山教为经典派道教,全真教称为丹鼎派道教。

  金丹派 

  原指秦汉以来重外丹黄白术的道派。黄白术即炼金术,以人工制造的药金和药银为主。外丹术即炼丹术,由炼金术发展而来的,以炼制声称服后不死成仙的丹药为主。二者合称金丹术,精于金丹术的道士组成了金丹派。唐末五代时内丹学兴起,以人的身的精、气、神为大药炼丹,亦称金丹派。而后外丹派和内丹派结合,称黄白术为地元丹法,内丹术称为人元丹法,炼丹术称为天元丹法。或将外丹黄白术统称地元丹法,阴阳双修的栽接术丹法为人元丹法,清净孤修的丹法为天元丹法。宋元以来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为和经箓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别外,后世习金丹术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创立道派,亦名金丹派。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可以将符箓召摄雷将,以自身五脏之气和天地五行之气感应,可以呼风唤雨,役使鬼神。宋徽宗好符箓道教,有侍宸九人,会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属雷法派道教。雷法以内丹功夫为体,以符箓法术为用,降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邪,兴云致雨,多有效验。

  剑仙派 

  明清时代小说家多言道教剑仙之事,谓炼剑成功,能身剑合一,收发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陈撄宁《杨善半月刊》载梁海滨等为剑仙。并谓剑仙功夫,为修炼人体肺金之气,内丹外用,用以御敌。道书中载剑仙颇涉怪异,修炼方法亦甚神秘,传法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剑仙又可御剑飞行,踪迹不定,有云修自身之气和古剑之气合一者。《道藏》中未见剑仙修炼法门的著作,仅录此略备一格。

  外丹派 

  以炼制外丹黄白为修炼方术的道派统称外丹派。外丹相对内丹而言,起源较早,由秦汉方仙道中精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方士承传而来。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晋神仙道教中较兴盛,葛洪的金丹道实际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发展到高峰,由于柳泌的铅汞说传入宫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败落,但未失传。宋元以来,外丹派作为地元丹法,仍为仙家所研习。

  内丹派 

  以修炼内丹为承传的道派。相对外丹派而言。内丹派采用外丹黄白术语,但含义根本不同。内丹派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呼吸为风,意念为火。运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为火候,以精气神的凝合体为还丹。由于内丹方法的不同,内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阳派等。

  清净派 

  内丹功法类别。清净丹法反对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之术,称阴阳全在自已身中,修炼自身的精气神即可结丹。清净派源于古代的行气之术,后来和服气、存思等功法结合,唐代又受禅宗影响,并和老、庄的坐忘、心斋等功夫融会贯通。元代邱处机创龙门派,倡清净孤修的丹法,斥阴阳丹法为已求人。而后又有伍柳派,将清净派丹法发展成熟,习清净丹法的道派亦称清净派。

  阴阳派

  内丹功法类别。即双修派。《参同契》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丹家以天下万物皆须阴阳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认为内丹的人体修炼工程也须男女双修,阴阳配合才能结丹。女子外阴而内阳,如坎( )卦;男子外阳而内阴,为离( )卦。内丹家利用阴阳栽接的功夫将女子的先天真阳(即水中金)采回来,补入男子离卦中间阴爻的位置,称为取坎填离,是阴阳派丹法的基本功夫。

  孤修派 即清净派。参见“清净派”条。

  双修派 

  内丹功法类别。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为宗旨。秦汉时房中家和神仙家结合,将房中术和行气术结合升华,发展为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的内丹家称双修派。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传开双修派丹法秘术。而后吕洞宾、张伯端、刘永年、陈致虚、陆潜虚、张三丰、李涵虚、仇兆鳌等人,皆精于双修派丹法。双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御女之术,其目标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乐,而是采取先天一炁结丹长生。

  文始派

  道教内丹修炼派别。祖述文始真人关尹子,以《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已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

  少阳派 

  内丹流派。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因而称少阳派。据称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后开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等多种流派。另一派称传自文始真人关尹子,由麻衣道者传陈抟、火龙真人。文始派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人,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则主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人手,次弟分明,流传甚广。因而有内丹仙学以文始派为最高,以少阳派为最大的说法。

  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海蟾、王囗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囗。王囗(1112—1170),号重阳子。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也习武。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1122—1183)、谭处端长真(1122—1185)、刘处玄长生(1146—1203)、丘处机长春(1147—1227)、王处一玉阳(1142—1207)、郝大通广宇(1140—1203)、孙不二清净(1118—1182),号为“七真”,其中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远、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一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一)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马钰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囗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囗如养儿,囗秀则神灵,神灵则囗变,乃清净所致也。”(《丹阳真人语录》)丘处机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真人语录》)北宗之所以重视炼性炼已,一来由于该派本身即是道释儒合流的产物,受佛教“明心见性”的影响至深。二来由于该派在性命关系的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如在丘处机看来,形体有生有灭,神性却无生无灭,故“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长春真人语录》)因而修炼在根本意义上来说,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圆明,本命方能彻达。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讲命功,该派也讲求神与气的结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关于炼气,王重阳对精神有着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认精为性,认血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既然精血不离,性命相关,因而炼性不能不炼真气。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予以说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所以说,北宗各内修大师,亦无不“知铅通汞”,无不通晓“降龙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于哪一派单修性或命,实际上,两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区别而已。南宗“言命者多,方性者少”,北宗则“三分命功,七分性学”;南宗主张以实腹炼命下手,北宗则主张虚心炼性下手,如明伍守阳《丹道九篇》便把“炼已还虚”作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运用修炼手段促进神气凝结而成仙胎这一关健问题上是一致的。北宗和南宗在元代经陈致虚的大力会通实现了合流,从此成为全真教内部的两宗。这种合流所以能实现,除政治上的考虑及宗教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南北两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继钟吕的丹道思想。另外北宗龙门派的清修丹法与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内容促进修炼仙胎等问题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北宗也有习阴阳丹法的的支派,如刘处玄、马珏,马珏传宋德方,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软(缘督子),赵传陈致虚(上阳子),即阴阳双修派。但北宗以邱处机的龙门派最盛,传清净孤修丹法,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囗的《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马珏的《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灵隐子王颐中集)、《洞玄金玉集》;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噃(口字应为石字旁)溪集》、《清天歌注》(王道渊注)、《长春真人语录》;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语录》;陈致虚的《金丹大成集》、《上阳子金丹大要图》、《悟真篇三注》等。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张伯瑞(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少业进士”不第,后为胥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坐累谪岭南兵籍”。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刘海蟾授真诀,于是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依次传于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这五人后被誉为“南宗五祖”。因张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为道士,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且白玉蟾著述最丰,弘扬法门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谈》认为南宗形成于白氏。实际上,白氏一系所传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发挥,此一宗脉下传夏宗禹、俞琰等,史称南宗“清修派”。除此以外,南宗还有发挥《悟真篇》阴阳思想的“阴阳派”。阴阳派始于张伯瑞之徒刘永年(《三乘秘要》称张伯瑞有两个嫡传弟子,一是石泰,二是刘永年。)刘传翁葆光,翁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时期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囗、仇兆鳌等。其实石泰、薛道光亦习阴阳丹法。故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南宗修丹讲求“先天后性”,张伯端《悟真篇》;“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明彭好古解注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悟真篇集注》)此一述一注,指明南宗修丹的底蕴。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例言》也说;“《悟真篇》中,言命处多,言性处少。”又说:凡解注《悟真篇》者“大都详于命而略于性”。南北二宗虽然皆主张双修性命,但在具体修炼过程中处理性命关系时,南宗明显的则重于炼形炼气。如石泰说:“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还源篇》)南宗阴阳丹法分为七个步骤: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按其修炼阶次实际分为四层:筑基、炼精化囗、炼囗化神、炼神还虚。其中始终不离火候、药物之妙用,对火候法度、温养指归的阐述比北宗都细密一些。同北宗一样,南宗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其言修炼常常仙佛参半,也极重视炼心炼已,但不像北宗那样下手处即求炼心炼已,而是放在修炼的第四层上,亦即是以命功起始,性功了终。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主张独身清修,认为一已之身就是一完整天地,乾坤、阴阳二性俱足,无须外求,无谓“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辑要·白真人集》)俞琰认为,丹经中的夫妻等实指阴阳二性,而这些又皆为已身所有;又说:“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易外别传》)阴阳派发挥《悟真篇》中阴阳交媾的思想,主张男女双修,即采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已身离中之阳。这种采补式修丹法又分三乘。中、下乘行“体交法”;上乘则行“神交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男女对坐,性情相交,气化感应,从而双修双补,利已不损人,双方皆获采补之益,与采战御女之术有分别。鉴于此术有被人误解而步入歧途的危险,阴阳派大师皆不肯轻传。南北二宗在元代实现合流,其分殊限于全真教派内部。南宗之“祖”降为“真人”,原来的“五祖”加上刘永年、彭囗成为“南七真”。阴阳与清修两派在丹法上虽仍保持独立发展,却也有渗透融通的情形。如陈致虚的丹法就有会通南北二宗、清修与阴阳二派的特点。南宗的主要金丹著作有:张伯瑞的《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奇经八脉考》;石泰的《还源篇》;薛道光的《还丹复命篇》;陈楠的《翠虚篇》;白玉蟾的《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入》;夏宗禹的《人物镜笺》、《阴符经讲义》、《悟真篇讲义》;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翁葆光《悟真篇注释》、《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戴起宗疏);陆西星《悟真篇小序》;彭好古《悟真篇注》;甄淑的《悟真篇翼注》;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等。

  中派 

  道教内丹学的一逐步形成门派。始于元代。由李道纯开创。原本无宗名,因其丹法以“守中”为要,有别于南北东西丹派,故名。李道纯(生卒年不详),号清庵,别号莹蟾子。活动于元初,出自南宗白玉蟾门人黄金蟾的门下,但他自称其宗脉为“全真”,故为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丹法源于张伯瑞的《悟真篇》,但更具全真教道派道儒释三教融合的特色。明尹真人弟子、清黄元吉等也被视为中派。这一派不像别的丹派,它既无立宗,又无明确的宗教承绪,李、尹、黄等人只是在丹法上具有一致的倾向性,才被视为同一派别。该派在丹法上特点是:糅合道儒释思想,将清修理论集中于一个“中”字上。李道纯《中和集》开宗明义:“《礼记》云:‘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为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为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这是把儒家“致中和”思想融于道教的修炼论,这个“中”也就是道教修炼所欲达到的目标,即致中和于一身,就可以成应变无穷的“仙”了。这个“中”又是修丹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的“玄关一窍”。他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已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衰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仍三教所用之中也。”(同前)这个“中”既是先天之有,却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此即守中之功法。明尹真人师弟《性命圭旨》同样把守中看作守“性命之根”,这个中又叫“真中”,他们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囗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存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真中也就是李道纯所说的“玄关一窍”。清黄元吉则把所有内炼性功、命功功法归结为守功一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道门语要》)这种守中之法又叫做“中黄直透”,即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清代闵小艮,亦传中黄直透功夫。由于中派皆以儒说道,故被视为“教外别传”。中派的主要著作有:李道纯的《中和集》、《莹蟾子语录》、《三天易髓》;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老子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

  东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开派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创始人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扬州人。少习儒术,九次参加乡试未中,遂弃儒服,着装道衣,抗迹尘外。自称吕祖纯阳降临其所居“北海草堂”,亲授丹法要诀,即著说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其活动于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人傅金铨等为此派之支流。此派虽称上绪吕纯阳,然而不立宗门,其修丹法门实承南宗一系,从《悟真篇》中开出新意,力主阴阳同类双修。陆西星认为传统丹经中所说的“阴阳”,也就是指男女,他说:“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囗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囗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金丹就成篇》)在他看来,仙胎大药须有先天之精与先天之囗的交媾和合,这在《周易》中就已阐明:“精气为物,游魂为交”。然而作为阴中之阳的先天之囗产自女方,作为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男女各自皆不足铅汞二物,因此需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独修者”。(《玄肤论》)但是,陆氏在此又强调说,这种取坎填离的主要作用在: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金丹就正篇》)因而这种阴阳双修法尤其适用于破体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修持,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皆胎也”,不必依双修法行持。此派虽主阴阳男女双修,但与御女采战之单补修法不同,此派主张用鼎而不采战,铸剑而不入炉,补铅而不伤彼,利已而不损人,其实际修持过程集中在“凝神聚气”一法上,促成神交气交,双修双补。明末朴真道人在所著《玄寥子》中对此派丹法评价尤高,认为“较印度瑜珈术与密宗双修法所用者,尤为上乘而简妙”。此派的著作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正篇》、《方壶外史丛编》、《悟真篇注》、《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孙汝忠的《金丹真传》;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七种》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6: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开创于清嘉庆咸丰年间。创始人李西月(初名李元植),字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自称曾遇张三丰,从事三丰派丹法,编订《张三丰全集》。后遇纯阳吕祖于禅院,得传真旨,修成仙径。自开西派,以别江、浙之东派。其丹法特点是清净与阴阳合用。该派修丹基本上分为两步,第一步主清净自然,第二步主阴阳互用。清净自然为修丹的基本功夫,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是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人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道窍谈》)这是明确的把静定炼心作为炼丹的下手功夫。据此,他提出了个九层炼心法。李氏认为,清静炼心功夫做的好,就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一旦做到了清静自然,就要“资同类而补真身”,即行阴阳双修法。他说:“内炼已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已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道窍谈》)彼家之铅为阳铅,为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为内药。因而采炼即是“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东派一样,西派也将阴阳双修法限定在破体之中老年男女,因为本元走漏,精气神落于后天,自身不能俱足铅汞二物,才求之于彼。童子先天未破,自我俱足,只用清养即能得仙胎。西派的阴阳双修法也是气交神交法,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所谓“犯淫丧失长生宝,洒肉穿肠道在心”。(张三丰《无根树》)此派功法层次多,显的繁琐复杂,如筑基分为小筑基、大筑基,炼已分为内炼己、外炼己;筑基又分为养己一层,养己又分为自养、相养,并发明内养己、外炼己罚心传工诀;炼心法分为九层,药物分作三层,炼功分为五关。因而不及东派明了简易,易于为人所把握。西派传代大江西派九字:“西通道、大江东、海天空”。西派的主要著作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三车秘旨》、《九层炼心法》、《后天串述》、《无根树道情注释》、《文终经》、《太上十三经》;汪启囗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伍柳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真人为北宗龙门嫡嗣,自署龙门第八代弟子。此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柳华阳所开创。伍守阳(1574—1644),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十龄奋志明经学,得遇重阳祖七篇。十三岁初生异志,念念寻真求出世。十六许可批其文,不向桥门争二试。廿龄名利便休心,儒衣敝履幡然弃”。(《仙佛合宗语录·伍真人修真歌》)遇曹还阳得授“仙佛合宗全旨”,又遍考仙圣之书,参悟真谛,著《天仙正理直论》,又著《仙佛合宗语录》。柳华阳(1736—?),本为儒生,起家科第,后弃儒入禅,又出佛皈道,“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竟未了彻慧命之旨。幸遇合伍冲虚师传其秘旨,“豁然道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来之灵物”。遂著《慧命经》、《金仙证论》。此派修丹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伍、柳皆不言阴阳男女,强调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尤重“一点真阳”之先天祖囗的炼养,认为内药、外药皆原本先天祖气,所谓外药,是指“祖囗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丹,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天仙正理直论·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成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前)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囗而已”。又如对于“鼎炉”,阴阳家多以男女为喻,伍守阳则明言外鼎指丹田之形,内鼎指丹田中之气。伍守阳在《天仙正理直论》中开宗明义地讲:“是囗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囗为论,所以明人生仙佛之理也》。”伍、柳既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与北宗比较,伍柳派丹法繁琐一些,不像北宗丹法简易,其于炼己、药物、鼎器、火候、效验、任督、防危,以及伏气、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无不叙说详明。因其说理浅近,指点显明,加上仙佛共用,因而影响遍及国内外。但由于道佛两门之上乘精义,却犹有未尽之处,故而此派功法更合于养生却病之修为。

  三丰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由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开创。张三丰,生卒年及出生地皆不详。清李西月考定张三丰名全一,字三丰,辽阳人。清汪锡龄认为他生于元代定宗年间。三丰丹法融会文始丹法与少阳丹法的特长,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三丰丹法下手即讲求清静炼心养性,《玄机直讲》:“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金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玄要简·道情歌》:“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药材生。”张三丰强调修丹过程中有为与无为的并用,但无为是指“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大道论》)可以说,张三丰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主要论著大都讲的是清静丹法。只是在《无根树》及后人缀合的《全集》中才有阴阳修法。《无根树道情》:“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又说:“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这是是明确主张逆修阴阳,栽接互摄。但《无根树》又主张双修而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这虽一种双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净与双修为一体,与所称“三峰”下乘丹法有别。张三丰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辑刊成《张三丰全集》,然而真伪难辨。一般认为《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几部较真。

  三峰派 

  道教内丹修炼流派。由房中术发展而来。由朴阳子《三峰丹诀》而得名,曾盛极于明代。此派修炼主御女采战,行采人精气之泥水丹法,向来被人认为是旁门邪术。此派修丹始于筑基炼己,煨炉铸剑;中经提采而摄补,炼化以周天;终默运而柔用,得药以抽添。行动时步骤则复杂,有踵息炼气、聚气开关、金玉两炼、抱元养虚;又有择地选鼎、择时用鼎(其中又有用破鼎、中鼎、老鼎、以及九鼎法之不同)、降龙伏虎、妙用神剑、追摄气血、擒住真铅、转化阴阳;还有颠倒造化、玉液接命、金液还丹,面壁、脱胎、出神等等。还配有整套诀法,如封精诀、回精诀、炼精诀、大锁金阙诀、倒吸西江水诀、过关服食诀、内铸诀、外铸诀、大灌顶诀、小灌顶诀、煨炉诀、吹笛诀、开洞天渠诀、神用诀等等。乃秘传男女双修之功法。

  青城派 

  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相传起始于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习传之。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意谓张伯瑞曾师事青城丈人。此派论著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其功法综合南北阴阳与双修的长处,又上肇关尹子,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心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由于此派功法习传多为“密符”,“授受均极不易”,故知者甚少。近人萧天石自称得览《青城秘录》、《青城玉房诀》等,了悉其旨归,在其《道家养生学概要》、《道海玄微》中作了阐述。青城派修炼最重一个“无”字,自“虚无”二字去体认参证。因而主张,功法下手即从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验可兼得,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该派认为无修而有修,斯为大修;无成而成,斯为大成;无德而德,斯为大德;无有而有,斯为大有。在“清静无为”中突出地讲求心无为,即心性清静无为,反对只知求清静于外,不知求清静于内。因此,心性清静无为,便生有为,心清静无功,便生有功。同时,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与心象,从而与禅宗的参悟法相区别。青城丹法的“无为”修持集中体现在历代的口诀上,即“守无致虚”。其中分三个层次:初步入手功夫为“守中致和”;第二步为“了一化万”,第三步为“万化归一,一归虚无”。然而其“诀中诀”久已不传,故修持者通常难以把握见验。青城功法虽采南派阴阳双修法,但仅限于上乘双修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千里神交,万里心通”,相传青城丈人说:“采补之道,非房中采阴补阳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气以补我之气,采天地之精以补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补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续我之命;天地之气不息,则我之气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则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坏,则我命亦不不坏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则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这种双修法实际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气交身不交,神交体不交。因而青城派之双修法可称为“清修中主双修者”。据萧天石介绍,《青城秘录》中对阴阳逆用法、乾坤返还法、大灌顶法、小灌顶法、阖辟天机法、钩提秘术、铸剑九法、三温鼎法、九温鼎法、采摄秘要、火候详指、炼药九诀、龙虎丹法别传、出神还虚指等均有详实阐释。尤其对女子修炼法有详尽论述。

  犹龙派 

  又称隐派或隐仙派,为元明间张三丰真人所创。据说张三丰之丹法出自陈抟,陈抟传麻衣道者李和,麻衣道者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张邋遢,有超常的人体潜能,性格洒脱不羁。此派以高蹈隐逸为宗风,故称隐仙派。又由于此派称兼得老子门下文始、少阳二派丹法之传,又称犹龙派。参见“隐仙派”条。

  千峰派 

  内丹流派。为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赵避尘,道号顺一子,晚年称千峰老人,北京昌平县人,约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自称于光绪初年曾因得便血之病随祖母至千峰山桃源观拜刘明瑞为师,得南无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至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求得柳华阳丹法全诀,至民国九年(1920)开始收徒传法,创立千峰派。约于1937年羽化。他著有《性命法诀明指》,入手功夫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其丹法吸收禅宗功夫,为北宗清静丹法。千峰派至今尚有传人。此派丹法正宗,师传清楚,为后世学者研究传统内丹功夫留下了可靠的根据。

  女子内丹流派 

  女子内丹功法,世间绝少传授,丹书中亦一鳞半爪而已。综其源流。(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樱宁《黄庭经讲义》。(2)谌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樱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7)女子双修法。此派功法繁杂,有上中下三乘,下乘为房中秘诀,有养阴驻颜之方;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其中有玄女、素女、采女派所传合阴阳之术,有夏姬调和巽艮驻颜留春之方,有赵飞燕内视之法。女子双修派称其丹法为吕祖亲传,亦称吕祖派。有《真金诀》、《女丹要言》等丹书。另有《西池集》,亦载女丹秘传。其丹法要知庚甲、辨有无、坐宝龟、着甘露,去浊留香、月照寒潭、骑牛赴月撞金钟、捉的金精锁毒龙,最终达到“救人兼救己,内外两功收”的目的。《悟真篇》“大小无伤两国全”,实亦双修派功夫。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重要派别。东汉顺帝时(126—144)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即张道陵)于西蜀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一说为四川剑阁县境)创立。他托言太上老君降受道法造作《正一经》、《天宫章本》等道经符书二十四篇,自号“太清玄元”。所创此派本名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由于道教徒尊道陵为天师(一说他自称天师),又称天师道。又因入道者须交纳信米五斗(汉时的一斗约等于今日的二升),故世俗称之为五斗米道(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简称“米道”。信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为主神的众多天君、神官,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经,以济世救人、长生成仙为宗旨,教人奉道守诚,诚信为善。其道术主要是召神劾鬼,符咒驱邪,兼及导引、行气,房中,炼丹服药等。通过给山村农民治病,获得民众信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葛洪《神仙传》卷四)。于是设立祭酒,分领其户,在信徒集中处“立治署职”,作为基本组织单位和宗教活动场所,也就是分布各地的传道教区。到汉安二年(143)设二十四治(绝大部分在今四川境内),首治阳平治县有中央教区性质,张陵以阳平治都功印、三五斩邪雌雄剑为掌教信物及传嗣法器。张陵仙逝(156)后二十余年,汉灵帝光和(178—183)巴郡人张修,于巴郡、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袭张陵而又有所发展。设奸令、祭酒负责讲习《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净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设鬼使,专为病者祈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祗)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叫做“三官手书”(《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病者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时人“竞共事之”。中平元年(184)响应黄巾起义,“寇郡县”,后败亡。张陵之孙张鲁,承袭祖传道法,利用刘焉的权势,据有巴郡、汉中,不置长吏,以祭酒为治,建立教政合一的政权近三十年。他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者皆为鬼卒,入道较久并受到信任者为祭酒。是统领部众的骨干,统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各治头大祭酒统属自号“师君”的张鲁领导,建立宝塔式的教阶级制和官阶制。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诸祭酒统辖区内皆作义舍,内备米、肉,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小过者,责修道路百步以抵过。对犯法者,宽有三次而再犯,才处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从张陵到张鲁宣讲《老子五千文》的讲义是为《老子想尔注》。《想尔注》从宗教神学解说《老子》,如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道设生以赏善,设死威恶”;“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宣扬信道、修道、行道,治身可得仙寿的教义,在道教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大量道徒随之北迁,五斗米道发展到中原地区,随后更向东南传播。两晋时期世家豪族也纷纷加入,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道”。四川和江浙地区农民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孙恩、卢循领导农民起义,转战十余年(397—411),“八郡一时俱起”,有众数十万人。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建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道教经书,编著较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与上清、灵宝、净明等道派逐渐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张道陵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受封为“正一教主”,统领三山(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箓,始正式公开称为正一道,并为此后各符箓道派的总称。元代以后,与全真派同为中国道教的两大派。故所谓五斗米道,乃汉魏两晋间世俗对张道陵所创正一道(即天师道)的称呼,此称呼只见于官修史书而不见于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后不再有此称谓

  太平道 

  早期民间道教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冀州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184)创立。崇奉黄天(中黄太一)和黄帝、老子,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称“黄天太平”,故名。张角是“黄巾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东汉中叶以后,朝政为外戚,宦官轮番把持,互相倾轧,政治黑暗,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加上水旱频仍,疫病流行,农民四起反抗。“诸明图谶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立”(《三国志·魏书·武帝》注引《典略》)。时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李贤注谓“良”或作“郎”,即郎中医生。)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兄弟三人皆行医业。“太平道貌岸然师持九节杖,为符咒,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宣传《太平经》“乐生”、“好善”是天下人所受天地之性的思想;斥责少数富豪“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主张自食其力,人人有权享用社会财物的太平世道,深得广大农民拥护。史载: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遂以“方”为单位组织道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共置三十六方,各方均立首领统帅,而统一服从自称天公将军张梁角、地公将军张梁、人公将军张宝弟兄的指挥,实行教、军结全的临战体制。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并用白土在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门上书写“甲子”二字,大造甲子年要取代汉王朝的舆论。到了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初,开始调兵遣将,大方马义数次到京师策动宦官封婿(女字应为讠字旁)、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事被张角弟子唐周告密,汉灵帝下令车裂马元义于洛阳。搜杀在京道徒千余人;命冀州追捕张角等。张角等被迫提前于二月起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起义者皆著黄巾以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奋战十余个月,张角病逝,张梁、张宝先后战死,太平道组织领导农民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在官军的重兵围剿下归于失败。但它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并对后世农民利用宗教形式组织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有重要影响。

  李家道 

  魏晋时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个道派。李家道的创始人是蜀人李宽。葛洪《抱朴子·道德》记载,吴孙权(222—252在位)时,蜀中李阿,穴居不食,善以颜色占吉凶险,号称八百岁公,后不知所在。后有道士李宽,到吴国而操蜀语,能祝水治病,信奉者颇众,以为李宽即蜀中神仙李阿,就共称他为李八百。李宽创立的李家道,创建修道斋戒之室,称之为庐,其道法有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囗,服食神药,吞气断谷。信奉李家道的公卿官吏,云集其门,避役民为李宽弟子者近千人。李宽死于瘟病,弟子称其化形尸解成仙。后李宽弟子“转相传授,布满江表,动以千计”。(《抱朴子·道德》)晋代李家道传人李脱,亦自言八百岁,自中州至建邺(原吴国都城,今南京),以道术为人治病,发展道众,署人道职,信奉者颇众。其妹李真多,也随兄修道。李家道是蜀中道人在在江南创立的一介道派,影响及社会上层,教徒布满江南地区。它是巴蜀五斗米道在江南的发展,是魏晋时期有一定影响的道派。李家道东晋以后即不见活动,徒众大约融入天师道。

  帛家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为祖师而得名。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市)人。入地肺山事董奉(三国吴孙权时人),教以行气、服术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王方平),命其于石室中熟视石壁,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岳真形图》。义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诀。后入林虑山为地仙。大约在西晋时,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组成一个道教小集团,活动于中国北方。《抱朴子内篇·祛惑》:“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即帛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富,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至东晋南北朝时,该派再传至南方江浙一带,江南许多士族信之。陶弘景《真浩》卷四:丹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卷二十:“华侨者,晋陵寇族,世事俗祷。侨初颇通鬼,常梦(与鬼)共同飨囗。”俗祷即俗神祷,为世俗对帛家道的称呼。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寓居丹阳建康,后又迁会稽余杭,世为胄族。其注:“周家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子良“素履帛家之事”,后得病,其姨舅“咸恐是俗神所假”。可见在东晋南北朝时,丹阳许氏、周氏,晋陵华氏等豪族,都曾信奉帛家道。帛家道信奉的经书,主要是帛和所传的《太清中经神丹书》、《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等,也传习《太平经》。其所习方术为行气、炼丹、召劾厌胜等。该派又祷祀俗神,有较浓的厚的的民间信仰特色。帛家道在创立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太平道、五斗米道影响较大。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经》,史载为东汉干吉、宫崇、襄楷等人所传,而后出世之道书则将帛和列入传人之一。一说该书由老君于周末传干吉。干吉传帛和君(见南北朝所出《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等);一说由金阙后圣帝君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的传干吉,使其演为甲乙十部,170卷(见隋唐所出《太平经复文序》等)。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与太平道有某种渊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与天师道有广泛联系。如江东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师道者。如许迈师事天师祭酒李东,华侨曾诣祭酒丹阳许治受道,周子良的外氏徐家为天师道祭酒等。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许谧创立上清派,南北朝时,传播渐广。此后帛家道渐次融入上清派而绝传。

  干君派 

  又讹为于君道。魏晋时道士托名汉代高道干吉而组成的道团。干吉为《太平经》的传人,后世道书或讹为于吉。《后汉书·襄楷传》:“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囗在焉。”干吉传早期道书《太平经》,招致不少信徒,其传人则令信徒读道书,烧香,以符水治病,形成道团,称作干君道。至三国时,尚有以干吉的名义布道者。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于吉被杀后,“世中犹有事于君道者”(《云笈七签》卷一——引《洞仙传》)。可见干君道在东吴信徒甚多,它大概是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演化而出的民间道派。

  清水道 

  道教组织之一。天师道支派。传说为张天师家奴所创,实即一种符水道教。魏晋时期开始流行。《三天内解经》:“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囗花之道及佛道者,又有奉清水道者。”“老君使中国人奉无为大道,胡人奉佛道,楚越阴阳之薄,奉清约大道。”清水道专以清水行法治病去灾。又据《三天内解经》:“其清明求愿之日,无有道屋厨覆章符囗仪,惟向一瓮清水而烧香礼拜,谓道在水中。”《道学传》中还有清水道法师王濮阳以清水濯足治足疾,浇树使枣树复生之事,据说晋文帝即曾师事王濮阳。

  上清派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灵宝派 

  因传《灵宝经》而形成的道派。古《灵宝经》自汉末传到晋代,不断增益繁衍。《真诰叙录》称:“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刘宋初年,《灵宝经》增至五十五卷之多,陆修静将其中可信者三十五卷加以增修,立成仪轨,使灵宝派信徒日益增多,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灵宝派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加强了劝世度人的宗教功能宣扬普度一切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天师道和上清道的长处成为晋末宋初很有影响的道派。金元以来,灵宝派以阁皂山为本山,成为经箓派道教的的重要分支。

  三皇派 

  信奉《三皇经》的经箓派道团称为三皇派。三皇经源于三皇文,是一种召劾鬼神的符书。《抱朴子·遐览》:“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瘟疫气、横殃飞祸》。”《云笈七囗》卷一百六《鲍靓真人传》:“靓学明经术纬候,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度。”三皇经传至陆修静,被立成威仪。其道派传诵三皇经,习炼召劾鬼神的法术。唐代一度遭禁,但仍有流传。元代再度遭禁并有焚经之祸,三皇经被焚,三皇派遂绝。

  天师道 

  张陵于汉代顺帝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声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天师道。天师道创立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天师道为张陵教团自称,因其传正一盟威之道,故后来亦名正一道。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张陵于汉顺帝朝带领弟子入蜀,创立天师道。当时四川盛行巫鬼道,由巫觋为魔王统领鬼兵,以巫术装神弄鬼聚敛财物,欺诳百姓。张陵的天师道,是传播《太平经》的黄老道异端教团,又结合了四川民俗进行了改造。他以符水为人疗病,传行气、导引、房中术等长生术布道,用太学里学官“祭酒”的名号设置道官,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以三官手书劝道民悔过,修道铺路,轮番供应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张陵的天师道在蜀中盛传,受到当地巫鬼道的抵抗,但张陵以道法降服八部鬼帅、六大魔王,迫使巫觋归顺天师道,不敢与天师道争道民。张陵制定禁科戒律,崇祀太上老君和太清玄元之神,禁祀淫邪之鬼,他以清约治民,不但救民疾病,又断绝淫祀淫盗,整饬社会风气,深得民心。天师道在蜀中扎根,迫使巫觋改换门庭,当了天师道的祭酒、道民。连“俗好巫鬼”的少数民族也纷纷信奉天师道。张陵于桓帝永寿三年(157)去世,其子张衡行其道。张衡高风清节,闭门修道,教团无甚发展。张衡于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去世后,巫鬼道复兴。巴郡巫人张修篡夺了教权,将天师道和当地巫鬼道结合,道民称鬼卒,道官称鬼吏,教令称奸令,简化了布道手续和道资,一律收米五斗,故亦被称为鬼道、米巫、米贼。张修的道团迅速扩大,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秋七月,组成号称“五斗米师”的道民军队,攻夺郡县,呼应了中原太平道的黄巾起义。益州牧刘焉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入蜀,镇压了蜀中的黄巾军,收编了张修的五斗米师,封张修为别部司马。当时汉室大衰,群雄并起,刘焉亦有异志,借口“米贼断道,不得复道”,不向朝廷纳贡。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著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是张陵天师道和张修鬼道的结合体,但比张修教团提高一个层次,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天师之名,来源于《太平经》。《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

  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仪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继。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宣布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和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至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寇谦之又称李普文降临嵩岳,授他《录图真经》六十余卷,以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劾召鬼神,传授弟子。寇谦之改革传统道教。其一,以“礼”为标准,按照忠孝原则,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并对道民以李弘、刘举称号进行的“叛逆”行为大加指责。其二,按照儒家唯贤的原则署立道官祭酒,废除祭酒道官私署治职的作法的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其三,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其四,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之术,道民只岁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治表救度之用。又用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举措,获得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经冠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学术界称之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

  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在北魏嵩山道士冠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后,刘宋道士陆修静也对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遂渐合流,元代均称正一道。

  茅山宗 

  以茅山为祖庭形成的道派。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茅山宗的开创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许囗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真浩》、《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数十年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茅山已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故此后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陶景弘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影响日益扩大,至唐宋时期,走向兴盛。唐代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茅山高道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不时被礼请入京,讲道德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宋代茅山历代宗师多得皇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刘混康曾治愈皇后孟氏心疾,哲宗于绍圣四年(1097)敕命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宋徽宗即位又敕命扩建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时茅山已形成三宫五观,“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华阳先生解化之碑》,刘大彬《茅山志》卷二六)茅山宗从齐梁至北宋,鼎盛百年,成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渐趋衰微,但仍传承不绝,时有高道名于世。元代,名道士杜道坚人勤(力字应为见字旁)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其后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茅山上清宗坛归属于张天师正一道。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魏华存称太师,第二代杨羲称玄师,第三代许谧称真师,第四代许囗至四十五代刘大彬皆称宗师。茅山宗传承以杨、许上清经箓为凭,刘混康得御赐印、剑后,传承信物增加了印剑。茅山宗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骗撰人神并列的上清神谱《真灵位业图》。茅山宗的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的弘扬而趋成熟。茅山宗传承、修习上清经,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也倡行从术合修,结合导引、服食、药饵、外丹和气功养生诸术,以得长生之道。茅山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清笪蟾光《茅山志》著录《上清大洞宝经篇目》一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及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茅山宗是中国道教的重要道派。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主流,而且有系统的道教理论和组织制度,对修炼方术和斋醮仪规也有较大贡献。茅山宗与龙虎、阁皂鼎立为符箓三宗,合并入正一道后,又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现代。

  

[ 本帖最后由 dskeai 于 2008-6-12 16:0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6: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阁皂山派 

  即灵宝派。汉末以来,葛玄传古灵宝经,经葛洪至葛巢甫,创立经箓派道教的灵宝派道团。灵宝派在宋元间以阁皂山为本山,主要在民间活动。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四十六代宗师杨伯,元代曾被封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宋元间灵宝派主符咒斋醮和度亡祭炼之术,但亦掺合进雷法和内丹术。参看灵宝派条。

  楼观道 

  亦称楼观派。南北朝至隋唐间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道派。该派的创始人为谁,现已难于稽考。《楼观本起传》称,该派由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创,历秦至汉,传承不绝。此说自然不可信。据现存资料看,魏晋时已有道士住楼观,但在南北朝以前,其道士一直很少,对社会影响也不大。楼观之开始形成为一个道派盖始于北魏太武帝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载:始光(424—428)初,尹通事马俭于楼观,“太武好道。钦闻其名,常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其后,道士牛文侯、尹法兴等人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名。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义又从姑射山将门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大修观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常数百。楼观坛宇,一皆鼎新。王道义又“令门人购集经书达万余卷”。置楼观。再后,西魏文帝又恩遇楼观道士陈宝炽,召入延英殿问道。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试以法术。此时大约是楼观道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楼观道鼎盛时期,是在周、隋之际及唐初。北周至隋朝间,楼观道士王延与严达皆谙悉经典,博通法术,很受朝廷尊崇。北周武帝废佛、道后,曾选王延、严达等数十名楼观道士入通道观习道。隋文帝开皇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120员,楼观道的规模和影响更加扩大。至唐代,因皇室认道教教主李耳为始祖,楼观道士岐晖在李渊起兵时,又赞助过李渊,李渊为皇帝后,对楼观特别青睐。武德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十顷以充基业。又令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至高宗时,以尹文操为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安史之乱前,楼观道因王朝支持,一直比较兴盛。安史之乱后,渐趋衰落。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此尹喜已非春秋时之思想家,而是被改造后的老子弟子。据称,当老子将出关时,他曾请老子写下《道德经》;在老子出关后,又随老子西去化胡,成为老子化胡的得力助手。他在南北朝激烈的佛道斗争中,被道士们塑造成十分显赫的化胡人物,其形象相继出现在继《化胡经》之后的《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等书中。楼观道士将所尊祖师造成如此形象,表明该派是坚持老子化胡说最力、反佛思想最浓的一个道派。楼观派以《道德经》为主修经典。《老子化胡经》和与之相关的《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亦受重视。《道教义枢》和《甄正论》有尹喜从老子受《道德经》、《妙真经》、《西升经》的说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韦节传》说楼观道士韦节曾“注《妙真》、《西升》等经”。另外,据《楼观经》佚文,许多楼观道士又传习上清经。如《黄庭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天关三图飞行之经》、《采服日月黄华法》等十五种,足证楼道受上清派影响颇深。楼观道士的修炼方法,与其他道派不同,不限一、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04: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头西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7: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     还可以 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