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崇焕(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末著名爱国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在这一官方评价中,袁崇焕的死因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4 D2 R; b, t9 Z2 y6 z
# W7 _: P3 m/ C/ [% l
然而,真正原因则源于掌权者的通病——“刚愎自用”。以下三个与袁崇焕本人有关的问题,则给崇祯帝在磔杀袁崇焕问题上表现的“刚愎自用”埋下了种子,是真正原因。至于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导火索而已:
) ?- `1 j! r# w; {( H; T; s8 V1 J9 a/ {: ]' ^
第一,袁崇焕虽然曾经挫败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特别是宁远一战,使努尔哈赤负伤败退,从此威名大振,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但自崇祯元年被崇祯帝二次启用后,袁崇焕以固防、议和为初期战略,还未给大明朝收回一寸土地,这与崇祯帝重用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能不能消灭皇太极是一个问题,但出不出兵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出兵了,即使失败也能向皇帝表明一个态度。反之,则给了崇祯帝一种养寇自重的错觉。如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便颇为不悦的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减去了三分,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
3 h7 n4 T4 d- N6 r
. J$ A/ Y8 e: g$ A. ~9 B2 x第二、袁崇焕上任不久即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毛文龙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然而,此时的崇祯帝恐怕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除掉袁崇焕了。
2 ?6 K5 L8 m* T# {0 H2 v* u; M9 B+ `7 _7 ]! f1 K/ B
第三,袁崇焕认为清廷出现了经济问题。粮食、衣物等资源短缺料想皇太极不敢轻易出兵。谁知皇太极居然率领上三旗精兵绕道蒙古突袭喜峰口,甚至到了这个时候袁崇焕还仅仅认为,皇太极不过是穷极了,出兵抢点粮饷而已,未引起充分的重视。皇太极攻陷喜峰口后,不但没有带着战利品回师,反而扔了这些抢来的东西,率领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奇袭北京城,等袁崇焕知道的时候,八旗军已经到了顺义了。皇太极此举只是侵袭和骚扰,崇祯帝却给吓傻了,他怕皇太极真玩命把北京城给打开了,因此也就恨死了袁崇焕。所以袁崇焕随紧急救援,在广渠门大败皇太极,但在请求入城休整再战时,却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这实际上已注定他的死期不远了。
" `8 D9 y& l4 F' A( J1 `+ X+ g1 z
) M! @& B; j5 F0 l* A: q后来皇太极用反间计可以说只是配合了一下崇祯的心理,让崇祯找到了一个除掉袁崇焕的借口。而且袁崇焕当初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在明朝内部有不少仇家,尤其是那些阉党余孽,在此时更是推波助澜,最终落得一个非常凄惨的下场。
! E" f( h: s" I: v2 H9 l1 j# X# ?) y
袁崇焕是忠诚的爱国将领、出色的军事家,但却不是政治家。他的死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难道是不可以避免的么?回答是正因为他不是政治家,所以才不可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