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89|回复: 3

揭秘史上跨国之恋:帝王们的“洋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6 04: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跨国恋情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中西合璧”的跨国恋情,比如明成祖朱棣、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袁世凯,都曾经有过“洋情人”……2 g0 K5 i: S- n+ ~

% \/ o' @4 l( O+ o  A; `权妃的形象曾在很多戏剧创作中出现" F+ @6 l$ O7 K' q: I$ }
7 |1 ~6 d7 o3 W# W7 j5 n! F# w

4 B8 k# S% e1 ], U3 {; n; X古代历史上的跨国恋情:明成祖朱棣与“权妃”(来源:中国经济网)/ X7 V1 S" I* _* G& v) V0 A% x

1 V; B, n7 Z% d" D5 m! n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其孙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仲夏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因此明成组朱棣就是世人常说的永乐皇帝。
7 H8 V& @" W; B* J
( y% X8 L4 v: ~* Q7 h. A
( d  s8 v+ V6 k5 |* T; T( g2 `2 m* n8 z6 R
3 }  ]8 d* P1 D7 ~/ n( e" |* J

9 y2 G1 W( L( h- ]  e% a
' H9 t8 }2 l- Y# T朱棣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同时着手疏通南北大运河;迁都和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五百余年的首都地位;并组织学者编撰长达三点七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创造了大明王朝的永乐盛世。明成祖虽然因发动靖难之役倍受争议,但他仍不失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在朱棣的神功圣德碑上写下“治隆唐宋” 四个大字,也算是后世帝王对它的公正评价。 8 X' M) J0 W* U# J3 O' d" J

1 m, }. ~7 N, a( I# V" y5 p. |
) Y" ~0 D' {( D$ r2 N' p+ i" k3 x( D8 ]) k" o' Z
5 \2 u" p1 h& v4 o
6 r) A8 U$ f3 N$ @
& W  ]( a# p5 k7 k
朱棣去世后,人们不是为他创造的永乐盛世歌功颂德,就是谴责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但很少有人过问他的感情生活,而对他曾经有过的一场跨国之恋更是无人问津了。 8 n# R6 Z! d  L

/ p! F. j: K: X8 R. s 6 l  `4 C7 L' _% E) X4 r1 N
& [- d) ~' W! B0 l
# b  d* F; [4 a1 G" |3 r* S2 ?
" R9 q* G6 h/ g
8 F* |. Z9 [2 c: G' N2 k
这场跨国之恋的男主角自然是明成祖朱棣,而女主角则是来自朝鲜的女子权妃。权妃是朝鲜国家工曹典书权永钧的女儿。名门望族的闺秀,书香世家的千金,出落得自然是兰心慧质,知书达理。加上她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少女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 {% b* k8 X9 ~1 Y2 @% u! J

% P* L5 R6 s( E8 V  h0 I. k5 a& n' m5 r. J
据说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
7 O! @( `& H( y: L% q
) H1 `" u" \: y8 e ; m  m. {! @% S2 ^8 G
4 I$ v( ~" n6 C. K

4 ~+ S7 V, m! R
/ ~* h( A4 W5 S! q6 G$ \从元朝开始朝鲜就被迫向中国朝廷进献美女,明初仍是如此。明朝开国时,太祖朱元璋的后宫中就有不少朝鲜妃嫔,成祖朱棣便是朝鲜人硕妃所生的朱门之后。也许是有一半朝鲜血统的缘故,也许是希望从朝鲜美女的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时死去的母亲的影子,总之,成祖在登基以后,不断地下诏派人到朝鲜选秀女入宫。权妃便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中国的宫廷。 " N  V* g! m! h0 U9 A
% M% S3 @  \) y+ \, c

* k6 T, x4 W5 t$ G- ^
+ l) z8 W2 a1 Y" q* X, X2 P2 W 0 W2 L2 H  k8 `! v9 E1 M
$ G+ N' g3 X1 s: K! F
* z! t% N8 E4 Q- Y9 s. ?
公元1408年,也就是永乐六年,成祖派内使黄俨等人出使朝鲜,赏赐朝鲜国王花银一万两、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作为对朝鲜国王向大明的朝廷献马的回报。同时要求朝鲜广选美女,晋献北京,以充后宫。于是朝鲜国王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大选美女,以备进献。当时,朝鲜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离家数千里的异国去做宫女的,因此选上来的都是些不漂亮的一般女子。黄俨看了很不满意,便责令朝鲜王廷重新挑选。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加大选拔力度,同时通告各地方官府,凡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之女,如有姿色,一律选送上来。倘或躲藏或用针灸、断发、贴药等方法逃避挑选的,一律国法处置。通过这一强制手段,总算选出了一批美貌秀女,黄俨等人亲自过目后,从中挑选中五名,第一个便是权妃,当时十八18岁;其他是:仁宇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任氏,十七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李氏,十七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吕氏,十六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崔氏,只有十四岁。她们连同十二名侍女、十二名厨师一起被送往数千里之外异国都城。离开家乡时,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五名朝鲜淑女频频回首,珠泪滚滚,从此家乡将只有在梦中出现,万里一别永分离!
5 I. T  X. w# p* _% w/ p7 ]6 Z$ r! I9 s
: O9 v7 W3 V& T0 [5 c2 k" y

/ D1 a& s& g$ W- x2 ?
$ }8 c- n4 h# V  @" r* R
3 K1 U& C% I" H* R( R! M) D
: U/ B0 S7 ~% o& U这五位朝鲜淑女入宫后,权妃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他们的父兄也都被授予了明朝的官职,如权妃的父亲就被授予光禄寺卿,但俸禄却是由朝鲜王廷拨给的。同时被册立的还有汉族的贵妃张氏和王氏。 % V( `& M, g9 ^

! I/ S7 g9 {* B. T4 A9 G   ?3 _  T- H' d0 \
* L3 S. `* ~3 f" y1 M

7 w) [: o8 i6 f. a* I' j& {$ u在明宫中的这五位朝鲜妃嫔中,权妃最为成祖朱棣宠爱。成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便被她出奇的清丽文雅所吸引。成祖问她有何特长,权妃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起来,箫声悠扬窈渺,听得成祖如痴如醉,于是把权妃选拔在众妃之上。因当时掌管后宫的徐妃已经去世,成祖便让权妃接管后宫之事。 # r- C8 J2 v, m
5 D  X4 O& P( E# \) a1 ^3 ~9 V

7 R# K/ W5 ?% d3 R6 j. T4 h6 `7 p# r' ^% U) v! j0 c% p  M- j
- Q! h( S) R$ @& P0 B( H
“美女外交”自古有之7 G2 Q( k0 l+ z9 v' c& ]
9 ^4 U/ ~0 R: D; v

0 r7 I5 \* X0 q8 C4 V! i
& S  W0 e8 b- V: J- |# o权妃聪慧美丽、优雅迷人。每当成祖忙完朝政,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权妃宫中,权妃美妙的箫声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将成祖的疲劳吹得无影无踪。自从权妃走进明朝的皇宫之后,果敢、刚毅、男子气十足的成祖就一直深爱着这位柔顺、温宛、妙不可言的朝鲜女子。权妃不仅宠冠后宫,而且很少离开成祖身边。
4 D  ?9 a  `% L7 Y* S1 Z: ~6 L; N* Q
7 Q$ p& F' \; |  l0 D0 `: p1 N 2 s) u9 ?/ c3 c
7 i6 R# r( F% C7 O* {9 ^3 \( F
. @, x' O) j  L) ~
$ |1 B- @* e# U3 n' X
2 [/ l5 T( c" ?; @; v

# \  E6 j/ a( E: q, q' H公元1410年,也就是永乐八年十月,权妃随侍成祖北征蒙古。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一直遭受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边患严重。洪武后期以来,蒙古部落相互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成祖即位后,继续实行分化打击和封贡恩威并重的策略,边患一度缓解。永乐五年元裔本雅失里势力崛起,与鞑靼太师阿鲁台一起图谋统一蒙古各部。永乐七年二月,成祖派使臣赴鞑靼,要求与之修好,不想使臣竟遭杀害,成祖大怒,便于当年七月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对鞑靼力量估计不足,加之指挥失当,十万人马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为保住大明皇帝的尊严,只好亲征。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在斡难河,即鄂嫩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大军,最后本雅失里仅以七骑西逃。 # i; N6 P: O8 N5 ^

: C3 C9 I3 P" R  |' x" ~. H1 J4 o
1 y" L& R2 _2 }3 ^$ b4 J* k' ?2 [" X7 R- b

0 A2 b* K2 |" I9 e+ Q
& V! B2 r& O) f/ _3 W2 q
: m% T# H3 c8 @( I) n; I5 S明军获得第一场胜利后,权妃的美妙箫声一时传遍千里草原,这使征尘扑扑的成祖朱棣心旷神怡,精神倍增,接着成祖便乘胜追击,又一鼓作气地击破阿鲁台大军于兴安岭下,阿鲁台带着家人远遁到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这次北征以明军的大获全胜告终,于是成祖率军班师回朝。权妃随成祖返回京师,走到山东临城时,突然不幸身得重病,最后不治身亡,这一年权妃猜二十二岁,可谓红颜薄命!成祖顿失爱妃,一时不免伤痛,后来竟然伤痛成疾。成祖就地将她葬在山东峄县的土地上,并下诏当地官府出役看守坟茔。权妃死后,成祖不仅对她的家人非常厚待,而且对她的音容笑貌刻骨铭心。在一次见到权妃的家人时,竟然悲痛得泪流满面,一时说不出话来。
: g/ E+ [0 @3 v$ G" }, l; h+ c1 N
7 c6 P' r7 N- J+ [. F. y
& b* o7 T7 Z+ ]+ t% v3 h1 W/ C3 x! l5 w2 [2 |' {/ C
2 i3 `. ?; `: F0 ~2 q+ J, k
* M" Z; E' m$ d+ _0 P+ q" g
) o7 n7 N1 w! J4 O+ x7 y1 h
权妃猝死,死因可疑,宫中谣传权妃是被毒死的,因此竟酿成后宫一起大冤案,被无辜杀害的妃嫔、宫女无数,这可能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最早版本。成祖朱棣在处理这一案件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成祖对权妃的十分宠爱和无限思念之情。由于明成祖朱棣因发动靖难之役和滥杀无辜之事,也使他的累累功绩多少年来一直被淹没在一片漫天的指责声中。
( k3 a2 B$ p3 i; ?) ]9 D0 c& o$ }8 t, i# Y' h1 q

; J3 q6 L/ C9 X6 {3 E4 V明成王后画像
3 E0 V& M3 `, W7 k5 q7 B
6 U: I; j7 d. X# `1 p
1 r$ H8 J' ^$ s# B
) J& p9 ?& O' b0 s, E9 G7 i5 p
" ^0 ?* ~8 {/ W3 i  j- e9 ^袁世凯与朝鲜明成王后之间的一段孽缘(来源:中国新闻网)
4 d( i; i2 i0 E& t% I
. ^$ M* X7 t" _, e  T! l8 g8 E9 I ! v0 }  I* Y+ |9 z" q4 B, R

$ }3 b' B* K8 S/ y曾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大戏《明成王后》以正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三韩国母闵妃的一生,但是该片应该是故意漏掉了一段恋情,那就是明成王后与袁世凯的一段感情。 ) C& ?# o. ^+ C3 b; Q

4 E" A2 K: ]( s; n: n2 g 1 i" n$ B3 W. \) {- w" @* y4 A
1 U, _+ z1 b7 b6 u6 j- Q$ [

# ]) m7 D( D% D# x; d1 T, y: R- T$ P3 }7 Q
) x, c1 h) J, a& e7 v9 N& c
1882年,袁世凯随淮军将领吴长庆进驻朝鲜,当时袁世凯23岁,年轻英俊,一点也不象后来的矮胖子,在吴1885年去世后,升任为大清国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袁世凯设计帮助韩王和王妃明成王后也就是闵氏除掉政敌大院君,得到了朝鲜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当时执掌朝鲜大权的其实是闵妃,她听从袁世凯建议,组建义勇团,并任用袁世凯为练兵大使,使义勇团成为维护闵妃统治集团统治的重要力量。
# o) r7 Q3 z( @, i2 ~/ ^1 P- j) F( E* ?2 H' U+ z

% H# W; k( h6 W' `4 Q& `; J! E* A4 I  h& S* S6 M
6 \- P0 _" n" R* k5 w, P% Y

0 @+ I- P7 h8 F- T4 M ) t: A  n# `! M& h& N

! M( V( t$ f) U! e  S  F/ p
0 K6 R2 y( s: Y+ i' S5 D当时闵妃美貌无比,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称,她感激袁世凯帮其除掉大敌,又仰慕袁世凯的风采,有毅以身相许,袁世凯也是一人不甘寂寞,两人随即私通了,但为了不引人怀疑,闵妃想出一条计策,便回母家将其妹妹碧蝉介绍许配给袁世凯,碧蝉虽姿色不如其姐姐,但也是倾国之貌,且立志非英雄不嫁,在王妃的鼓惑下,同意了这门婚事。过门之后。闵妃几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来袁世凯家,不久便被其妹发现,碧蝉知道之后气愤无比,向袁世凯哓以厉害,袁世凯也担心与一国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后会影响甚大,便又按照碧蝉的方法,从河南带回自己的一个姨太太,谎称正室,主持家务,闵妃对此恨之入骨,便联合那个姨太太一起算计碧蝉进行报复。
1 m  _8 M5 H* s, s6 l$ g1 w2 i+ ^

& t' C8 U$ k2 V* z# V/ t& X6 [$ Z- j1 N5 K

1 t7 _* E, h' {7 T$ J- v3 u: M  C8 P; c6 E+ ^
! |$ l% I$ t  }3 D* j! o
后来日军开始进攻朝鲜,袁世凯回国,随同带上了闵妃和他的两个婢女,回国之后,袁世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将两个婢女也收为侧室,并按年龄大小分别成为二四两姨太太,碧蝉仅排为第三,原想成为正室的碧蝉现在还经常受到大姨太太的打骂,终日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袁世凯自认有愧于她,也就随着她,对她的待遇比其他几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o5 ?5 x: O  }. E" ], F9 _$ ~  m" z; J  d9 {( j3 Y6 N- N
1 ^- H; m6 r3 x& b8 W
袁世凯的照片
5 X8 o) e6 @1 c* h1 k8 I% V" G& O6 t. q2 U

6 {$ G0 Z7 E; ?+ P* i% Z/ u: ]3 {' Y) q
闵妃与大院君的生死恩怨 # N% U  w/ Z! S* D/ v. b$ J

1 b1 @6 \' ^/ H) f' Q6 I
+ ^' t$ l6 t+ ^% X4 a; U$ }7 h  b( f7 V* a4 f; g  Z

. N/ U: \: }4 }; [闵妃和大院君的经历,是100多年前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称李朝)未期一段动荡历史的写照。闵妃是高宗的王妃,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闵妃(即明成皇后)的生存年代、弄权经历及历史地位酷似我国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与中国清末恭亲王奕訢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当多的近似处,但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大院君与奕訢二人却大相径庭。奕訢是以经办洋务著称,而大院君却以闭关锁国而闻名。
; c/ }6 Z7 F! o; w; w  v! j$ u4 J
( Z4 i# W- Q2 f$ o& H   \: d4 B- t& l4 [; j

' n  L1 w  [% K7 `$ |
: P. h4 `* t( L5 T" k9 `大院君摄政
# j$ d1 A. ?! i3 x) J
4 c  q% f  M& T: i# B ( q8 I6 v# y+ @7 C3 K/ v. l) J2 e

2 _0 h8 Z, W& b, W+ h3 z6 H: a7 H* j9 c& {+ y
闵妃生于1851年,被日本人惨杀于1895年,得年44岁。不过她在世时的名号不是“皇后”而是“王妃”(朝鲜的君主是国王而不是皇帝,剧中称高宗为“皇上”、称闵妃为“皇后”是不合当时规制的),当时人们称之为“中殿”;因她姓闵,故一般后世史书称之为“闵妃”。 " g6 b" K9 I2 c) K2 o
& E* X( x6 i: ^1 {+ G. {
% L8 c7 p3 b2 t4 X) l/ L6 D/ q* l+ U

! k9 W$ k, h; `8 a: c
5 v+ n2 V: p0 H( m3 e闵妃降生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国460年,尽显末世景象。此时西教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而且,此时的李朝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长达50年间,王宫中未闻婴儿啼哭声。这种情况被王族出身的李应(即大院君)看在眼里,他心中难免暗暗盘算。 # w# ]4 @- C3 G7 r
  J" |: T9 q( ]3 ]

* ]2 S/ t& G4 b* c
. n) n' }, n' V; o" J
: B6 }4 r( ~. }
. B7 v) J4 m$ I$ w* u3 x
4 o/ i7 Q2 F2 z我们再来看看男主角大院君的真实情况。李应天分很高,但年轻时名声不佳。在他青年时代,为在王室势力倾轧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装作胸无大志、浪荡不羁的样子,整日“竹杖芒鞋”,与市井无赖交相冶游。1863年哲宗国王去世,无嗣,储位出空。李应立即显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结交各派势力,频频展开“公关”活动,终于使其子----12岁的李熙入承大统,他就是朝鲜王朝第26代王高宗。于是,李应自然而然地入朝摄政。按制,以旁系入承大统的国王之生父得号大院君,因此前他已有兴宣君名号,故历史上称之为兴宣大院君。 7 c0 e( k1 _  Y) r' g4 m
8 K; M+ d$ O# Q6 a3 J. P1 o

4 m' }' B* q, C3 B: g* C% j+ u( ?, C2 e1 r$ X/ o) t
; m, c- z$ S; z4 k2 c: m
$ {( a5 g# q& Y+ h
! S( A8 s6 I5 O, D
大院君执政后立即使出霹雳手段。他改组ZF,消除控制政权的戚族势力,打击党争,加强王权。由于当时西方殖民势力已进入东亚,中国、日本先后被迫开国,面对此复杂局面,他采取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所必然采取的传统对策:闭关锁国。对叩门的西方势力他一律视为“洋扰”,坚决打击,对经“明治维新”开始对外扩张的日本,他视之为“洋倭同类”。
) d0 N9 J% ~9 I' y: f$ o. W; J
/ m+ `& Y/ K4 _% B * Y* d9 a: _  d. V! y% X' R; o& I

3 u* ~; c3 V! h/ Z1 u  J1 E5 z
- u- U7 f4 |8 V; C; }) l+ H
+ Z3 ]) F% A4 Z2 C- z* A9 k( Q# {5 {
大院君这种强硬的对内对外政策使他的政治对手们开始勾结起来。这其中最为棘手的便是闵妃集团。
# i& b5 Y& o! p& Y. D; a; a
, {6 p. ^' E9 ]0 @
% I: k* r/ k: L1 g% ?# \当时闵妃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称) ?( B# M; k( O- a7 _# ]" W  @

4 e6 O% d" z$ M* s- ^' R# d' d
2 C1 w' t& ]* S+ |5 I+ G; J$ T闵妃进宫
$ L0 _4 p1 P" _7 I5 z" P  G
7 e5 m# M5 h, ?- O1 ]
! r( y4 ~9 Z2 o) @, U8 ?9 f, k3 A
) N# \1 K$ F" @' R7 O: b
其实闵妃集团的形成是他一手造成的。到1866年,高宗即位已三年,他虽然仍是一个童稚未脱的15岁少年,但在王室看来却已到大婚的年龄。执政的大院君根据多年来外戚专政的教训,提出王妃候选人的苛刻条件,即其本家须人丁萧条,无外戚专政之虑,候选人本身要温顺贤淑,无干预政务之心。这样一来,众多的豪门闺秀便被划到了圈外,因为豪门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儿孙满堂? $ i! g/ t# }) T8 @% a
; \7 B8 z4 T* {7 F' e% u

+ t( s& h. N& ~# e! F! U. w6 b( N5 R7 H& ^- e3 \

- i+ C4 {0 }/ ~% G0 y# U+ k- W2 _( M5 M: Y' J
" w( ?+ i; K9 }
寻来觅去,他的视线盯住了妻家远支的一个孤女。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闵氏夫人远支族人闵致禄的女儿。闵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时已经没落。1851年农历九月廿五日,闵致禄在四面透风的草房里得一女。这是他的独生女儿。女儿八岁时,闵致禄在贫寒中撒手人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孤苦零丁的闵氏女为生活所迫,很小年纪便到京城几家亲戚家走动求助,自然对世态炎凉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处境造就了她机巧多思、从容处事的本领。这多少有点像大院君,也可能就是她进入大院君视野后立即被选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隐伏着二人难以兼容的宿命结局。' \9 e" v; p* v$ B

$ N/ G1 ^1 h& Q! c. Q5 Q 9 x! u+ Q  v. M/ l. L
2 k+ s' K1 F. b2 y
/ w/ L3 f8 W9 {- T
1866年3月,朝鲜国王要大婚。闵氏女正式成为王妃,这年她16岁,高宗15岁。 - U: o. p( s2 @) F

& l4 X- \# C; Q 5 G  v# S8 L; _! d. N3 C

& W0 c" T, r( c5 Q! s9 ]
7 {: ^3 H) n2 d. n7 A0 D; L+ ~翁媳倾轧 # M2 N1 k+ r- A' H6 ]6 O
" K3 Z6 U% A9 R. n- e% r1 g2 |
* {- B9 ~" f4 |3 y$ `; I
4 g; T2 m' X' t) ]  B$ \

9 T0 s7 K$ ?1 q4 v/ i1 n. h# U入宫最初三年,闵妃严守国母仪制,克尽为媳孝道,很得翁婆满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对她有点敬而远之,而对另一个女人李尚宫却显示出情窦初开的少男热情。于是,妻妾争宠的好戏开始了。帝王家的后宫争宠总是弥漫着血腥味。 % v, p: P# m: |2 Y; d
6 {1 P  n3 A. h7 K  w* r- C& s. u

% {4 H  |6 l: M& |; ?: [8 V4 C, {' f" h1 u9 w/ c& d
/ N% G- ~" [6 k4 D

3 R3 E, k7 n  K) K. K3 u6 Z
- N9 w6 K! p9 ]在当时的朝鲜王宫,围绕在国王身边的、有机会得到王幸的女人,除去其正职妻子王妃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副职、副副职,色彩缤纷一大片。这些女人在名份上不能与王妃争位,但只要得到国王喜欢,便可以晋级。如果肚子争气,能产龙子,而更幸运的是她儿子被选为王位接班人册封为世子,那么母以子贵,有朝一日她可能会成为后宫大腕----王大妃。
' X1 i1 a( y- K/ k8 L
  u# d& T8 a; ]1 d* J - a- Q& Y" R' l( h5 G# W, @: g
3 C, z- z7 Y* B" w- l' B
2 _: z' _5 M. D: `4 [( h( v

# c( b8 ^: _6 p( g2 D8 ?# s1 @8 V3 S; D
闵妃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感。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挂在脸上。她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春秋左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弄权御国打下了基础。
& y/ ], R8 g& K/ O6 M% l
' E) R- [) ?. j3 V) h6 f 3 z3 d: s- a- O! A& t5 g0 J
. O9 }: B1 `7 e& B: L7 x2 |

5 p9 D1 Y/ q2 ^+ |# p
6 Q3 I5 o* t" I0 I9 b0 |
4 }# `) z3 x. T* C4 }" x闵妃埋头读书,国王和李尚宫一对青春男女打得火热,不久便有了享乐的结晶:李氏得子。这是1868年4月的事。
. Y2 @& r3 u; j6 W; z; P0 }" l$ Z; n  s9 a
3 H( K8 c1 U2 n  V1 E: H# P

7 p$ B8 v! H& i6 K, e- t; v
7 S; l  U# d( g) _0 E: e# A高宗国王高兴得手舞足蹈,其父大院君更是满脸喜色溢于言表。因为长孙出世,在大院君看来,这是王族血脉复旺、国祚延绵的显示。于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个婴儿被赐号完和君,未来的东宫世子即此婴无疑。
4 c$ b4 x, v# ?6 B1 W2 L" j
0 m  {' s$ I* E% f5 p
( ~" H/ a; @: K; z) D3 U% x1 o3 c# G( ]% a/ o1 e; ^
9 p+ z$ J$ D! x5 w' ], h) ?# [( V
这对闵妃是一个沉重打击。熟读本朝故事的闵妃,每每想起那些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品的女人,就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自己手中就要有决定命运的权力。而此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大院君因得庶孙而欢喜若狂的情景在刺激着闵妃,她暗下决心,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夺权。为此她开始悄悄地行动了。
9 D" M# h+ ~& }0 e/ M4 c( B  ~  n+ B- ^7 m: e% C5 _# r) Q! r/ K' s
2 N# c: {" S* A* S- F
电视剧《明成皇后》海报
9 ]+ X; W6 |2 D$ \' Z* F
; ^. }( H1 {1 ]  L% H& y- P/ D$ P. x2 _4 Q% p6 t

; z+ ]5 v0 z# i# |2 c- j她组织自己的人马,不动声色地把闵氏子弟安插到ZF各个部门,再拉笼大院君的亲旧部下,又结交清议寻找“枪手”。当时儒林中不乏对大院君铁腕统治不满的人,如名震一方的巨儒崔益铉等,就经常纵论大院君之失。闵妃立即指使亲族前往联络。 4 B9 x+ V, Q" T
4 f4 \3 O/ x. S4 e# u2 E1 B. b

* o0 Y# O! N$ p9 l% @* Y$ U+ j. s- R  p4 m$ D/ z4 H! [

: P7 f6 }+ _( C  S+ t这样,一度被大院君视为后宫小女子的闵妃,就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反对派势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4: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1871年闵妃终于得子,她兴奋异常,认为这下可有以嫡夺庶、清除头上阴影的机会了。谁知此婴儿一连数日大便不畅,大院君进山参医治,服药三天后竟然夭折,这使闵妃的期望顿时化作了清烟。她痛不欲生,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大院君有意所为,遂暗中切齿。
, |* b, R- e* T8 y/ e2 W) j' g$ m! \2 E
" b# P5 Q) ~( b

* l: {( G' b, V+ D8 [
0 N- y7 R: a; R% |6 S此时朝鲜王朝正经历着空前的内忧外患。北方天灾,边民外逃;美国武装商船入侵被民烧毁,扬言报复,派舰来攻;德国人潜入朝鲜企图盗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间有人煽动造反;国家粮仓失火,损失惨重。更为危险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扩张,“征韩论”甚嚣尘上。 " Z; v5 J/ M) h% Q- y- Q; |# _& }
) M3 d3 Z5 E1 x1 P  N+ I, h

! p8 m' s# l/ e) C8 f% s% A9 L" q7 t: u+ \3 E; b" ?1 J# F+ x

7 d2 T9 U# T# u4 q0 _闵妃认为条件成熟了,开始出击。他首先离间国王父子关系,说服20岁的高宗临朝亲政,然后鼓动言官臣僚上疏弹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强劲的倒大院君风潮。
% S1 p7 B; e, t) j: k
  |7 U  ?7 R" L9 Y4 m
$ i. j. o( ~7 V% |! g7 Z3 l* S7 Z) I+ E8 a
8 s* ?! x9 U! p9 k
大院君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打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找到说得过去的理由阻止业已成年的国王亲政,遂被迫隐退云岘宫私邸。这样,大院君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政权,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儿媳颠覆了。是年1873年,闵妃23岁。
( R9 t- G/ f+ v3 m' v5 C2 u
7 u, m% |& l/ m5 _/ B- H) l/ @/ P9 g8 y! j: M2 B" `. p  h: I: b3 |
唐玄宗有位“洋贵妃( E1 ^$ ?) q) f/ O2 r, g6 p4 L

- H7 H- e& K) I, P/ G
/ _: E! s# o/ S& d. W/ S& N
/ r# X  p% J$ k4 F: |$ }' @' \: v3 I- d# f4 A+ `
唐玄宗钟意异邦女子 有位来自中亚的洋贵妃(来源: 现代快报)
. x; T- x+ C0 v) h1 k* H, {8 M2 ~8 ~2 i1 W$ _" X& @

! S& z" H4 P( [8 w7 ]) g# w; j, q: X7 V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首唐诗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世风流的遐想。“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杨贵妃——杨玉环,让大诗人白居易挥就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
6 G9 n+ p9 u2 g; a8 A) y: w$ Z% T, ~2 a3 h% z
$ u7 {: m# o4 f  n& ]
  z1 w1 p+ [9 ~1 M
  b) K; ?  f1 r7 I3 z* O
2 R' Z& {6 h8 m" B. W

& U! _- i% s0 t6 f1 u' Z如今,著名文史专家、文物杂志总编辑葛承雍先生经过研究发现,杨贵妃外,唐玄宗的姬妾中,还有一个“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篷舞”的胡旋女,一个来自中亚的“洋贵妃”! & B$ d  V- ]% [3 j8 ]
6 q8 T: P) R$ z* v' b& T* w. V
9 x  U! n+ _5 b& U$ h) O7 t
( `$ c1 e# X( h
% _% [) G; @( P6 C
野那:“最喜欢的人”
3 J- R) o9 ~- M' `) f
9 e6 E: E) b8 K7 G + d" {# q5 a, s9 o/ v* t$ s) ]

( Y1 @: I2 L6 D6 y0 n2 {) z. k! Y; V9 `8 D# F, ]9 k- y" n& H
唐玄宗有29个女儿、30个儿子,记录在案的皇后嫔妃有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武惠妃、柳婕妤等20人,还有一些嫔妃失传,其中最令人蹊跷的是“曹野那姬”。《新唐书》的《诸帝公主传》仅载:“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 + X8 J, ?+ J0 N9 k
$ n2 r9 @$ T) |& g! x& ^) P

7 k2 ~6 y: V6 y7 V& u9 d4 i( ^# z4 U0 G- i( U) V

0 {/ S& A2 u% z& ~. Q% k- @葛承雍说:“对于寿安公主的生母‘曹野那’,学界长期无疑无考。但是,随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逐渐深入,中亚的粟特人与古代中国的密切关系日显重要。”
( x5 D0 u8 [( o6 v- z! L! b8 z0 I
' a  ?9 \. E- M0 E; a( J

( l& C  R  b5 j+ D! n2 r) B  E
) w( V8 X0 b' n3 p- A! t在魏晋隋唐时代,“姬”是人们用来称呼年轻貌美女性的,是代表女性身份的一种称谓。“野那”是外来语,而“曹”姓是出身中亚曹国的粟特人入华后改用汉姓时常用的姓氏。“曹野那”是不是来自中亚曹国的人?   g& ?9 T' D% e/ F' B6 o; Y- F
" K8 q! N# m5 [% N- L- P
* x9 |7 Z0 u& h+ {% H
$ l8 v" I7 o/ Y8 C

6 m0 ~$ [. D9 q据记者了解,曹国是中亚粟特地区的一个国家,地跨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隋唐时期,中国一般对来自粟特地区的人以国命名,著名者如“昭武九姓”。与米氏、史氏、康氏、安氏等以国为氏一样,来自曹国的曹氏是进入或居住在中国境内最常见的粟特姓氏之一。 / B  p1 P+ q, Y. y0 W. E' D2 a

( A9 o( x  {% |' g$ i
; s6 f0 @8 f+ w  s& X  n: s  T
3 f" W& H" u7 F( p/ Z# b
, ^+ N" k* @0 M% n0 B葛承雍说,敦煌吐鲁番文书透露出丰富的姓名信息,大大扩展了后人对“曹”姓的研究。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记载有曹延那、曹野那等粟特人名,桂林西山石室有唐代景龙三年(709年)安野那题名。 ' C* t5 D7 X: r' N% V2 _

2 ^, S* J; U+ C# I # h5 F. D, o+ J, d1 m
! A# I5 v4 C/ ]6 |  h0 S4 ?

4 r3 a9 R, V0 u7 [6 {/ e3 Z唐玄宗后宫佳丽何其多( q  f8 K, g7 o4 ^9 J6 S  L% P* G- P' @

1 R/ g6 j: E' \9 ^2 C
4 O* K1 n0 e) a( T
7 `( M1 t' A: r0 K“曹野那姬的名字无疑是汉文转写,曹是以曹国为姓氏的粟特人通例称呼,‘野那’二字明显是一个粟特人常见的名字,其粟特语原意是‘最喜欢的人’,俊男靓女都可用此名,无非是男的长相精神,女的长相漂亮。”葛承雍说。
4 n8 b; m* p( U- ?' u; E, O4 H" Q- X  W( R  T; E
: j' _/ t, i+ K: H( I

9 M: A* n) K9 D: l; y6 i( ^4 d : F; m2 L9 e/ i- y
8 Q5 L( ^0 n# i  j  E
4 {* t1 h6 L- t$ G
葛承雍说:“曹野那的名字没有改变胡音,说明她汉化尚不深。一般说来,如果外来粟特人在取名习尚上多用汉名,则说明汉化已经很长很深,那就很难判断她是不是粟特人
7 C2 Q+ l, }* o3 o8 j7 I( F' I
3 [5 I3 O; X5 J- U$ i# k+ k: z + d; `, }+ o8 D( X% H7 T: w
' a8 w; t8 N! {6 g  G$ e1 u/ h
( E7 ]: W8 K" m* p) U" u9 d

) z6 \  C. C3 |! y; l- o曹野那:中亚的胡旋女? + X  F) F# c  `/ ?# T6 {
+ x7 E) Z! V4 X3 A8 F' m

9 T* I7 T" E/ W: h/ ]. @* {5 A" \- j; h/ b
! A* {1 ~+ \9 ]0 G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其中一名名叫“曹野那”的女人,曾经是唐玄宗一度迷恋的姬妾。那么,作为一名外国女子,她是如何来到中国,且有机会接近唐明皇的呢?
! \' J1 e+ \; w- U! ^
9 F3 |$ m: \1 }5 v. p
  a9 Y  V' f1 N% k* ~0 b% |& X; C
0 }7 l4 G0 l! G* I. u" v# z1 E/ A9 _ ; O: M) b7 l5 B) E

7 j9 g1 i5 L8 n" v
0 ^7 w+ s( |% @; F8 `" H0 ?根据历史文献的线索和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入华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入华中亚女性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
( X! E! y* ^, D
% d4 t  ^6 L1 h- C
7 M9 i& _7 K4 x, A0 q, w1 _4 y* o+ D* j! l7 v% t

( G  e" p  ?  b  s4 G7 C6 b首先,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婢贩卖。唐代龟兹和于阗都置有女肆,西州继承高昌遗留下来的奴婢买卖市场兴盛,尤其是买卖胡人奴婢特盛。葛承雍说,当时京城长安奴婢价格相当高,每人合绢250匹,而西州才40匹,长安是西州的6倍,刺激来往中原的行客和兴生胡们购买胡婢带往关中、江淮地区。
. D1 L1 i0 Z6 z, u: r* N8 ~9 g! B& `
. b$ m1 w# o$ X0 @8 l$ |8 P  @8 V; |
8 b. [2 J. J! y) ?* Z
' P. I8 L' K$ O6 I
其次,是长安粟特胡人聚落的粟特女子。中亚九姓胡流寓迁居长安的人员较多,特别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常常以到长安为贸易中转枢纽或目的地,后来,他们多客居长安。 3 \9 h, w2 }$ j( [4 [: Q7 u

) W( x5 }3 c* B" d3 X9 ? $ V: K/ z$ `% N8 n# L/ \
7 m& \- u/ E$ z% P- O7 e5 {
" U- g: L/ T: [2 [0 k9 n
史载,长安西市作为唐长安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其主力军就是胡商,他们开设铺肆,坐商经营牟利,行商奔波供货,一般皆有家口寓居长安,娶妻生有子女,出现有许多“土生胡”,即胡人血统二代或三代的移民后裔。长安酒肆中美貌如花的“胡姬”中可能有曹姓胡人女子。
4 ^* e# @8 I! p6 J0 i3 [& F4 x7 b+ _5 A
. D" V# r. W1 a! a8 \9 |+ B
  w0 `' J$ V9 S$ ]. ?: @* d' J7 L
/ u* ]! n" a7 U& i- c4 _
此外,皇家梨园中有不少胡人艺术家,胡姓曹家的女子作为乐户身份入宫有可能被选为皇帝姬妾。但曹野那姬如果是出生于长安胡人乐户家庭,一般不会再使用“野那”这样的粟特名。
, L" g/ R) c  Y7 N9 e/ J$ ^
! N' a7 b0 D' v$ h+ e# l # R* h. b2 A1 N3 J) I" ^% V

: n# R4 [# D- D3 O- ^+ w; g4 r, G
4 z: `4 N0 P! m3 C- o: s第三,是来源于中亚粟特人进贡的“胡人女子”或“胡旋女”。中亚昭武九姓胡与唐王朝正式交往经常通过“贡”与“赐”作为手段,而且次数可观,种类繁多。 1 v' N/ k$ q0 V2 B& a2 d3 Q" ^5 m

2 k, h5 n  t0 _5 }$ r& U
+ |' C# N# F" Y0 L5 s  `& E“洋贵妃” 究竟为何许人也?
& B, \1 E. A; ]0 K
( j2 _( p* k$ u+ _$ q4 D2 a% @“洋贵妃”
2 m/ x3 w9 _6 C, s
5 S& V1 x- I* e0 i4 G& L8 f$ Q& B
2 R" t+ x  j9 L: p2 J$ I9 Y5 P长期致力于中西交流史研究的蔡鸿生教授根据《册府元龟》统计,唐代九姓胡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代宗大历七年(722年)计100年间,共入贡94次,其中曹国8次。特别是八世纪上半期阿拉伯帝国向东不断军事进攻,对中亚诸国步步进逼,迫使他们向中国求救,唐玄宗时代就占了一半以上,天宝四载(745年)曹国国王哥罗仆禄呈贡表,明确希望从阿拉伯人威胁下挣脱出来,愿做一个唐朝的小州。如此一来,进贡胡旋女也是自然的。
2 @% {+ z7 u8 a4 G# }5 r) [! r) M$ d' ?) Z* _$ v
5 n) @% y5 [" L
" E3 g7 b# N* H
$ c  B4 T9 m6 N6 C/ h9 W0 x  T
8 h8 o1 _0 N# F3 Z5 V& f
' `, w! ~8 c, p! h5 x: J
葛承雍说:“史载,开元期间俱密国进献胡旋女子,康国进贡胡旋女子,史国多次进献胡旋女子,米国曾经一次进献胡旋女子3人。作为传统惯例,曹国进贡胡旋女等自是应有之意。”
4 I) V* X* M2 \# R4 Q9 T/ i1 ^5 \4 U$ [, a

5 _; n$ u2 ]- ~: s) N6 }. I, ]# M) Y  W9 j

) S& s0 }5 X/ D" Y
" x% X3 N' B, u+ p- t6 `# E6 m' m7 a
! o- k8 J1 u$ k7 C, F“作为能歌善舞、仪态万方的漂亮女子,胡旋女是外国女性中最容易接近皇帝的。曹野那应该是开元年间曹国进贡的胡旋女,因色艺赢得玄宗喜爱进入后宫。这和靠‘善歌舞,晓音律’迎合玄宗大悦的杨贵妃是一样的。”葛承雍说。(冯国) * J* ?5 D+ \: H" W( w
* J6 D8 _2 e2 F+ B

: I7 S( I0 V( Y; B1 l' _小说中苏菲亚被描述成容貌美丽的公主
3 p: \2 @" f4 R; @1 X
6 U8 u& O" h9 c9 H# I( \相关阅读:金庸小说的历史真相 揭秘韦小宝的俄国小情人(来源:千龙网)
; a) @& w+ v% z- ~* ~. S- ^
2 s- G0 T# W- J# u$ S: a1 r ) O# C) F7 n5 H! s! \& D3 o

3 D0 C* G( R' d( Z. R# e" H* H, w* T3 z7 ~/ T
! D# }! f2 `& Z( n" u  Y4 y
《鹿鼎记》第三十六回中,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一段奇遇。先是韦小宝在雅克萨城阴差阳错地遇到了苏菲亚,随即被后者带到了莫斯科,并由此引发了一段异国情缘。后来,凭着听书看戏学来的谋略,韦小宝竟然帮助他的这位金发碧眼的情人成为了罗刹国摄政女王。 ) l0 M5 i- v) l1 i1 c% {

4 {& h8 p5 g4 j! S4 y
, a/ v' k9 `% w$ x% Y) D8 ]$ `: |2 c: G+ ~! B5 V2 @. q

, J6 ~4 _* }7 _1 d) Y" h) p# |  I8 n" E1 _" a/ p& b
; N$ @5 O& u5 O
' D! o* M1 C6 n7 n* f7 J) v6 a
这场浪漫的跨国艳遇当然纯属虚构,但苏菲亚这个人物却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原型就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1657年—1704年)。抛开小说中虚构和戏说的成分,回头再看索菲娅的真实故事,其曲折惊险的程度,丝毫不输于金庸先生的生花妙笔。
1 I2 m$ g3 F+ M) P4 h6 ^$ p# O8 g# U
. a6 P2 z; y3 i5 P

) ^. Y( {; B7 ]! Z% e! B6 x, T7 e3 |+ E# Q# s
- I$ D  \- H! g2 R/ x$ W
谎称皇子被杀,索菲娅公主煽动“御林军”造反 $ j* F! i( a4 k( _0 K/ l
4 `" E+ n5 J& F4 q8 }# s: X: f2 ]7 D

% K  e6 c- z+ ]3 p* F5 u& U% e& S- `1 x

; i& O! r: I/ `索菲娅公主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女儿。阿列克谢一世子女众多,奇怪的是,儿子个个体质虚弱,女儿却都体格健壮。他的头5个儿子中,3个早夭,太子费奥多尔患有“坏血症”,小皇子伊凡不仅体弱,智力也远逊于他人。所幸的是,续娶的新皇后娜塔利娅给老沙皇生了个健康的儿子,取名彼得,他就是后来俄罗斯帝国的一代名君——彼得大帝。在小说中,索菲娅被描绘成一个肌肤雪白、容貌美丽、精明狡猾、生性放荡的女人,但真实的索菲娅却长得黑粗高大,与金庸大师描述的相差甚远,性格则与小说中一样的凶狠狡诈。
5 M# m/ f, N% s3 V4 T2 Q+ I+ Y0 E& r/ ^5 `
* O7 n) P; Y, {6 r: P, {: w

$ v) Q$ T, Y$ d' E3 Y3 e( d & p# {  g1 m( m% ^6 P5 ^& U+ t

$ o3 H0 j3 J1 ?  }
  w3 [6 z0 x- \" Z
0 S+ h# C0 x0 e. T" D" t1682年4月,年仅20岁的沙皇费奥多尔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两位皇弟伊凡和彼得成为皇位继承者的候选人。索菲娅支持同母弟弟伊凡,皇后娜塔利娅自然支持亲生儿子彼得。由于俄国传统的“杜马会议”站在了皇后一边,最终10岁的彼得成为沙皇,娜塔利娅也当上了摄政。
1 X  b7 z! M; K  n
2 U" q5 s; q0 Q7 q + R& h1 E& g5 f, H/ t! m% x- q

: R9 o9 P- z3 l3 `  H5 \ - j5 e% c7 A) \

. _2 V  |6 P6 {" z% n7 N4 I' d: k% k3 i& n7 D9 K
野心勃勃的索菲娅岂肯甘居人下?很快,莫斯科的射击军为她提供了一个夺回权力的机会。当时,射击军负责守卫京城莫斯科,相当于中国的“御林军”,射击军原本享有许多特权。但是,沙皇费奥多尔在位时,他们的许多特权被取消,军官们也开始克扣军饷、欺压士兵。这些都引起了射击军的强烈不满。沙皇死后才三天,射击军因粮饷久久未发而进宫请愿,结果娜塔利娅事后却把16名射击军军官撤了职,并处以笞刑。索菲娅趁机散布谣言,称射击军的困境是娜塔利娅造成的,还说娜塔利娅杀害了伊凡皇子。射击军听信谣言,把仇恨的矛头对准了娜塔利娅家族,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 Y) R# I. L& h/ c& f. b. y
/ {9 S( m4 H% y1 a
( L; [: N8 U! k& k, D
电视剧中的苏菲亚形象
9 T8 f" Z: u9 `- [5 X. V6 j  @; T1 {' z
% g) X" r6 l/ u" B/ |1 H
靠政变夺取摄政宝座,索菲娅同时拥立两个沙皇 * ?) Z) k2 Y8 a3 K0 {* W/ u" I

2 u' e7 R8 c* `6 d' O' @: I & e% {% g! Y- E5 U& L3 k

+ `2 B2 J2 q- V1 V# V9 v6 Q5 I& V) M; Z( @8 v7 N
4月30日早晨,莫斯科城内的警钟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鸣。射击军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他们按索菲娅的命令,疯狂地寻找娜塔利娅的哥哥伊凡·纳雷什金,因为索菲娅说他是加害伊凡皇子的头目。听到射击军暴动的消息后,纳雷什金吓得躲进壁柜里,藏在堆积如山的被褥下,搜寻的士兵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经过,但没有发现他。于是,狂怒的暴乱士兵扬言:“不杀死纳雷什金,就将全部权贵杀死!”莫斯科的贵族朝臣们被吓坏了,他们跪着向娜塔利娅皇后求情。娜塔利娅只好忍痛献出了自己的哥哥。结果,暴乱士兵揪着纳雷什金的头发,把他拖到广场上,先施以酷刑,又用长矛乱戳,最后将还有一口气的纳雷什金大卸八块,他的头、手臂、腿分别被钉在木桩上。 6 M2 [' c$ d5 }. h; Z

4 g8 H) ^, V1 H* o( l: U1 ]! n % l% B5 b/ T* ^$ b: m: t- a

, ~! |) V: C7 O' r& f) l* U
' P4 H; J( ^4 M: }5 b7 _
! w2 Z3 m4 P/ o! J0 |0 Z" l) Z, {
接着,射击军军官要求加冕伊凡为沙皇,与彼得共同执政。否则,他们还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杀戮。“杜马会议”同意了这个荒谬的要求。于是,俄国历史上出现了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两个沙皇同时掌政的怪事。“杜马会议”还决定由25岁的索菲娅担任女摄政。索菲娅终于达到了目的。 % L' o" m. c3 S- {

% f- d, O: e: Q ; i) J/ z7 u- Y) y: B) M5 J

9 }, {, P. Q! V) m0 v, c; s! v# @0 l# c9 p$ U; q1 O! ]) U
想当首个女沙皇,索菲娅与彼得大帝公开决裂 , L. C! `) w( D9 T
# W+ r  T: @9 W+ K

5 N; w% M3 S% e( z( M  g8 G) T/ u1 k4 _) g' }
) K7 r' ^! ^  E* @% j
身为摄政,索菲娅自然掌握实权,两位小沙皇只不过是装点一下门面,只能在宗教仪式和外交场合上走走形式。小彼得更是被赶出皇宫,与母后一起迁居城外的皇村。但索菲娅并不满足于这种姐弟三人共主帝国的局面。尤其是七年之后,当彼得长成一个高大英武、才能出众的青年时,她更感到自己的专权已面临威胁。上一次,她抓住机会,成为女摄政;这一次,她要制造机会,夺位当俄国第一位女沙皇。
2 J+ k: Z/ _* e" `& D* T: p* ?- K. r6 B/ _' v! E
/ Y5 }+ J* a. f: H3 n0 {* N
2 \" ^5 Y: P4 ~9 M
8 f( b' L4 |; K* V% Z1 @

- B  @5 r" f8 L: L$ o
' G2 A+ |+ B! E$ u' O" H) `1689年,彼得完婚。按照皇室传统,沙皇结了婚就应该亲政,摄政必须交权。但索菲娅毫无让位之意,甚至用“公主陛下或大公”的尊号签署官方文件,俨然要做女沙皇。在7月8日举行的一场宗教典礼上,索菲娅决定给彼得一个下马威。她挑衅性地参加了只有男人才可以参加的教徒游行,手捧十字架和圣像,趾高气扬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彼得看了怒不可遏,当即骑马离开。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公开反目。这次冲突是由欢迎戈里津(即小说中苏菲亚的情人高里津的原型)从克里米亚远征归来的庆祝典礼引起的。这次远征并不成功,但索菲娅却要大张旗鼓地嘉奖戈里津,目的就是要拉拢握有兵权的戈里津。为了表示抗议,彼得拒绝参加庆祝活动。索菲娅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她的直接挑衅,双方的关系已完全破裂,冲突一触即发。 3 v/ ~1 b0 `( z) y

0 W1 ^4 ]0 H+ D' k; K& d5 M; p! |) U4 C! i9 Z
肖像画:1968年的索菲娅公主
" g  `  v, v1 j3 n: ]+ i8 O+ V' S$ D3 [

3 w& |1 x: x' p/ }1 C
: K4 B0 i4 {  E
% h9 W1 c. z: u+ n5 a* v, Y2 x, l  f" t* `$ p! C$ H
走漏消息政变失败,女摄政修道院里度过余生
$ m6 E1 ^7 a* O) \) a" Q  C9 h/ I+ O

) y1 N6 j3 p' V7 D: F+ ~2 }# j' a; g# C+ S  N: U. s) `

9 H% @! }, ^% K: X; f  L3 V不久后,索菲娅得到密报:彼得已经武装了两个军团,准备向莫斯科进攻。索菲娅紧急召见了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授意他制定一项政变计划。8月6日,沙克洛维蒂召开了射击军指挥官参加的秘密会议,宣读了攻打皇村和逮捕彼得及其谋臣、军官等的计划,政变时间定在8月7日凌晨。
: f: n) q$ q7 o- R+ I2 j) |: I: v9 J0 h3 h& V7 {$ V

9 [" T/ q" D6 o
9 D. `9 m0 x' K3 T: J% g" A # r5 `% v/ |3 D) e" {6 k. f; M

& x1 c" \: I8 J4 J. {- I, m
/ ?( C  E' x' T9 w1 b6 s" d然而就在行动前三小时,少数指挥官动摇了。他们将政变计划报告给彼得。彼得立即带几个心腹逃到一座修道院。次日,倒戈的军官带领一些部队赶了过来,彼得的亲信也筹建了一支雇佣兵团前来支援。有了这几支部队,彼得信心大增。他派人给在莫斯科的所有军官发出命令,要他们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一律处死。射击军不愿冒险同支持彼得的军队发生武装冲突,他们开始违抗索菲娅的命令。 9 n, {  U+ L1 x: \( Z' b3 x. [

8 \( k. w: Z2 z/ h- _ 2 X+ j" c& Q4 \0 d- _- d5 [( l
) p2 {7 U( b: ]( T/ {; d6 s, A2 A# f
0 B" V3 I+ ]! C" q
. j0 t, ~' x# e) `) z! R

, F- e- e: H$ y+ k# R彼得还致函哥哥伊凡,说明了自己铲除索菲娅的原因和决心,信中写道:“皇兄陛下,吾兄弟业已长成,你我身侧仍有某无耻之徒越俎代庖,执掌我国家大权,视吾辈如同等闲,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让他获得了伊凡的支持,也让宫廷斗争最终落幕。这样,彼得几乎未费一枪一弹就挫败了索菲娅的宫廷政变。索菲娅则被迫前往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修道院当修女,并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彼得及其亲信掌握实权后,痴呆的伊凡只在名义上履行沙皇的职责,直到1696年逝世。此后,彼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改革,从而成为一代雄君。 3 E5 ^3 O! P! P

# ^/ @, z* x5 Q( @ : ]( `, R4 ?# L$ |5 ]
4 f5 A6 K% J" O' T, @8 D+ N+ f
5 c) F% A' h0 L& A8 r: V
" ~; Q2 }5 Q$ \4 G1 g- y0 D! R
3 l( }3 W& D0 W* U
金庸先生将一向诡秘复杂的俄国历史和索菲娅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引入自己的小说,显示出大师丰富的史学修养。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在当政前确实有一段时间滞留在雅克萨城,金庸借韦小宝到雅克萨城而安排了这段“历史邂逅”,进而塑造了一段“跨国恋情”,导演了一场中国版的“罗马假日”,令人称绝。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通过考证后我们发现,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中国人与索菲娅建立过“战略盟友关系”,索菲娅本人在发动宫廷政变前也未与任何中国人接触过,这段历史完全是虚构的。但是俄国历史上这段“索菲娅时代”的故事确实太精彩了,它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庸先生把它写到自己的大作当中,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从而成就了金庸先生戏说历史的生花妙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6 09: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到今..多少千古一帝不是风流快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6 2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上的
* S/ T+ E$ K, D" C5 _+ L& \- L
2 F, G; L, U! j, C/ p宋朝那位不是精尽人亡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