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4|回复: 0

发菩提心的利益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6 11: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芭蕉树的果生完以后就会穷尽,不会再产生了。但菩提心的善根并不是这样,它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们获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
《弥勒请问经》中云:
“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
弥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因此,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的善根应该多多益善,它不是用完后就灭尽了,不然的话,圆满资粮需要不断重新造善业,这会非常困难。
无论积累任何善根,哪怕是念一句观音心咒,也都应以菩提心来摄持,若能如此,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很多高僧大德特别重视它,原因也在这里。
菩提心如何发呢?菩提心从温柔和爱开始。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
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
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
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无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
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
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
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
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
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样,我们之后再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4 02: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