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平"这一词汇似乎承载了多重含义。拒绝这个社会的压力,拒绝过度的工作,拒绝生命被卡在不断的竞争中。为此,有些人选择躺平,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然而,"躺平"也被一些人理解为一种轻易放弃的态度,几乎等同于失败者的立场,就是面对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总是找借口逃避责任,永远不愿改变现状。
所有这些都让我思考,为何人们会将这些含义与佛教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佛教中也有谈到"随遇而安、安住当下",在佛教文化中也描绘了这种简朴生活的态度。例如,今天我在城市建筑上看到的壁画:画中一座山、一间小屋、一个人静静地欣赏着山间的风景。这是否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简单生活的浪漫憧憬,尽管这与现实生活可能大相径庭。正因为这种对简单生活、安住当下的追求,许多人误以为这与"躺平"是同一回事。
什么是「躺平」的最大障碍?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真正实现"躺平"并非易事。我们面临着诸多障碍,而在所有这些障碍中,我们自己可能是最大的阻碍。
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呢?这与我们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我们对这些价值观的执着,使得实践"躺平"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害怕被社会边缘化,害怕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特别是在当下,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在培养我们的自私性,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有让我们培养同理心的内容。当我们过于自私,想要"躺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我们的教育、环境、食物等都在不断加强这种自我意识,当然加上这些社交媒体,更是如此。由于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我们常常处于一种对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神经质状态。我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让他人不快。所有这些担忧都阻碍了我们实现"躺平"。如果你真的想要"躺平",你必须非常有技巧。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片刻的觉知,这里指的不是禅定中的正念,只是谈日常很普通的注意力与觉知,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其实都太忙了,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你。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但实际上,别人也在忙于注意他们自己,担心别人如何看待他们,所以他们并没有时间来关注你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真正的躺平?
我们在座的诸位很难做到真正的躺平。我们几乎无法追上社会所推崇的那些高远目标,因为竞争实在太过激烈。现代生活完全被竞争所驱使。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我们仍然有机会做出选择。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小时,我们可以选择暂时放下竞争,选择不参与这场永无止境的竞争。通过这样的决定,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种难得的清醒和智慧。
不要担心,一切都超出你的控制之外
万物皆有其因缘,没有事物是凭空出现的,也没有事情是预先注定的,更不是完全由自由意志所决定。一切皆依因和缘而存在,这是极为关键的洞见。
在某种程度上,你或许能认同"一切依因缘而生"的理念。然而,要全然接受这一见地,却并非易事。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认为,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这正是我们为何送孩子上学、热衷于密集的课程、热爱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们深信"只要我努力,就能有所成就"的信念。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在某处总有些隐藏的因缘能毁掉你的种种理智、逻辑性、方法论和你的期望。
拥有"一切都依因缘"的正见,可以让我们从荒谬的期待和假设中解脱出来。这时,你才能真正地相信: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孔子似乎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没有必要去担心,因为一切都超出你的控制之外。” 他是对的,因为当你担心时,实际上你就是在相信某种系统的存在......
什么才是「躺平」的最高境界?
古印度的大师们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甚至对每个阶段都有准确年纪的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期;第二个阶段是在家期;第三个阶段是退休期;第四个阶段才是“躺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