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7|回复: 0

因不往到,业果亦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8 2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格力琼寺 于 2024-7-8 20:47 编辑

十二缘起前前支生后后支而发起后世的根身、境遇等,这实际是业果事件,其中并没有一个法从前移动到后,具体讲,在业感果时只是前业灭去、后果出现,并没有业从前世移动到后世变成果,十二缘起就是一个业感果的现象,前面的业消了,后世的果出现,这样就安立了业感缘起,没有法移动。为什么要讲因不往到(或者说没有业移动)?以此说明其中没有来去,虽无来去也可安立世俗缘起相续,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相续不断,其中没有一个法在移动穿梭。一般凡夫在理解因果相续时,会妄计有个法从过去穿越到现在,再从现在穿越到未来。此处说明没有法在穿越,就能打破妄计、获得正见。
   
分二:一、立义;二、喻明这段分两层讲,首先立定宗义,其次以譬喻说明。

一、立义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如是”似乎是连上文,可以理解为是上一句的末尾。其他译本在“随类知之”处说:“其余诸根也如是”,如上面眼根那样。此处“如是”切到了下面,但放这里意义上很难讲通。)没有少许法从此世移到后世。虽这样,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业果也能显现。“如是”如果放这句开头,前面根识待缘就成了比喻(“如眼识生时”),此处这句成了意义,就如前面根识待缘那般有以下的意义。这从意义上很难讲通,因为比喻太长,一般比喻都是用现实中容易理解的事物,来显示难解的深义。

上面讲那么广,而且就是佛法上的难解处,用来作比喻不恰当。再者,比喻跟意义之间也不太关联,比喻是说根识是待缘而生,是缘起法,意义却说由业感果时没有法在移动,二者关联不紧密。所以两段如果成为法喻关系就有两个过失:一譬喻过于复杂难解,二法喻不合。因此要依义不依语,“如是”应理解成上句的末尾。这样讲有其他版本依据,不是凭臆测分别,宋译中就是这样。其他译本也都将两段单独说,不成比喻和意义。这样从多方面观察,两段间应没有比喻和意义的关联,这段是独立的。

“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没有少许法从这一世移到他世。如果“此世”指现世,“他世”即指后世。这显示没有因法移动到果位,此世、他世是因果关系,此世诸支会引生他世诸支。在十二缘起中前前支属于此世,后后支是他世,前前支引生后后支时,有没有一个法从此世移到他世?没有。如果有应当指出,指不出来就说明没有。

我们细心观察,十二缘起中有没有一个法在移动?没有!就是前前支灭、后后支起,后后支灭、更后后支又起,没有一个法从前到后在穿梭。“无有少法”,连少许法都不可得,下至微尘许移动的法都不存在。但我们会有错觉,认为有个法在移动。比如张三死了,后世生在天界享福,不思维会误以为有个实有的张三从这世移到了后世,即他从这儿死掉,跑到天上变成天人享福。这是我们的颠倒见,实际没有法在移动。那怎样安立张三死后升天呢?他此世在人间的蕴灭坏后,以它为因引发了后世天人的蕴,有了天人的心识和根身,此灭彼生,仅此而已,没有一个法在移动。张三的内涵除此世蕴、彼世蕴外没有其他,没有另一个人叫张三,这世的蕴就是这世的张三,后世蕴是后世张三,此世蕴灭、后世蕴起,就是张三去往了后世,不是真有个张三移到了后世,一定要理解清楚!这说明因不往到,因没有前往后世。因是这世的诸支,它会引发后世蕴身等诸支,这不是因跑到后世,就是因灭了、后世的果起现。要消除错觉,看清真相!这个错觉是我们一直犯的,比如车从左开到右,从自己面前经过,我们认为有个不变的车发生了移动。这是错觉,为什么?

因为细致观察并没有一个不变的车在移动,只是一刹那一刹那新的车不断显现,新显现的车会发生一个小的位移,不断积累就成车几秒钟从眼前开过。这刹那的车在这儿,它是静止不动的;下刹那是新的车,往前移了一点;再下刹那又是一个新的车,再往前移一点。每刹那的车都静止不动,而且是全新的,很多刹那的影像在眼前显现,我们就感觉有辆车从左移动到右,产生了错觉。实际没有车移动,就是各刹那不同的车影像在眼前放了一遍,由于每刹那极为相似,我们误以为是一辆车,而且后后刹那会发生一点位移,从前到后次第显现时就感觉有辆车从左移动到右,实际每刹那都是静止的,哪有车在移动呢?空间上我们会有这种来去的错觉,时间上也如此,本来就是前因灭、后果生,但这样不断生灭时,我们误以为有个法在穿越时间河流,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到未来。这也是错执,其中没有法穿越时间,只是因果在生灭变易。虽然没有法往到或移动,但还能安立因缘生果。“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虽这样,但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业果也能显现。“因”指前世所作的业,“众缘”是业生果的种种缘,如爱、取等。

“业果”指业之果,业因的果。因缘具足后灭尽,果法起现,就安立为由业感果。十二缘起此世诸支生他世诸支就是一个业感现象,这世的业因和众缘和合就引发了后世之果。比如这世行善后世就生到天界,所行善业是业因,生到天界的根身、境遇等是业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因此十二缘起上的诸支实际就是业感缘起,一个业感果的现象而已。上面虽然没有法在移动,但还可安立因果关系,因缘具足灭尽、果法起现,因灭果生,就是由业感果。
二、喻明下面再以比喻说明。在讲经文前我们先依《缘生论》解释。《缘生论》在大藏中说为尊者郁楞迦所造,现在关于作者的事迹已无从考证,应当是一位印度的圣者,作此显示十二缘起义,由隋朝达磨笈多翻译,唐朝不空三藏也作了翻译,叫《大乘缘生论》。由于有三十颂,又称为《缘生三十论》。

其中有一颂说:诵灯印镜音,日光种子酢,          众续不超到,智应观彼二。【1】

这里前二句是比喻,后二句是意义,以比喻说明十二缘起相续上没有一个法在移动。共举了八个比喻,先简略解释。
第一是“诵”,即读诵或讽诵,如诵经。“诵”有教诵者和受诵者,教别人诵经时,所教诵的没有移到受诵者那里,没有一个法在移动。为什么?因为教诵的人还是安住,他会诵什么经,教后还是会诵,不会因把经教给别人他就少了。如果安立有一个法在移动,应成把经教给学徒后,教诵者就不会了,经从他的心里移到受诵者心里了。但这不可能,教后他还是会诵,所以其中没有一个法在移动。但教诵者也不会常住,因为他自己不会保住自己,到后面他就变了。总之,教诵和受诵中没有一个法在移动,虽如此,缘起和合时受诵者就会诵经了,就被教会了。

第二是“灯”。灯是次第相生的,灯焰在不断变异,前前生后后,像这样不断变化时,不是最初的灯焰移动到第二刹那乃至后后诸刹那上,没有一个灯焰在移动,就是前前灯焰灭、后后灯焰生。并且后后灯焰也不是无因生,是以前前为因。这八个譬喻要表达什么意义?“众续不超到,智应观彼二。”取蕴相续不会超到或前往后后刹那,但后后蕴也会相续而有,智者应如是观譬喻跟意义的相似处。“众”是蕴,古译翻成“众”,“续”是相续。“不超到”是不会超越、到达,即不往到,不会移动到后面来。那是怎么回事呢?前前蕴灭、后后蕴生,这样相续不断,没有一个蕴在时间上移动。意义跟比喻相似。比如教诵跟受诵,中间没有一个法在传递,但有了教诵、受诵和教的行为,受诵者就会诵经了。再比如灯焰,就是前前灯焰灭、后后灯焰生,中间也没有灯焰在传递、移动。就像这样,没有一个蕴在传递或移动,前前蕴灭,后后蕴自然生起。其他譬喻跟意义之间也都这样对应,简单说一下。

第三是“印”,即印章。印章跟所印图文之间也没有一个法在移动,但因缘和会时,印章涂上颜料印到纸上,图文就出现了。

第四是“镜”,即明镜和面像。镜子照脸的时候,脸没跑到镜子里,但因缘和会时镜子中就显了脸像。

第五是“音”,声音跟回响也是一样。声音是怎样,回响也是怎样,说怎样的话,空谷就有相应的回响,没有一个法在移动,但是因缘和合时谷响就现起。

第六是“日光”。日光下拿着火镜或放大镜,把光聚在绒毛上,不多久绒毛就起火了。日光跟火之间没有一个法在移动,有了日光再加上火镜就会出火。

第七是“种子”和“芽”。它们之间也没有一个法移动。第八是“酢”,即醋。醋吃到舌上就会引来口水,也没有法在移动。这些譬喻都是表达,没有法移动,但因缘和合时果法就起现。以此说明“众续不超到”,蕴没有发生移动,就是前蕴灭、后蕴生,相续不断而已。《缘生论》中的譬喻比较全面。

分三:一、镜像喻;二、水月喻;三、火喻本经讲到三个譬喻:镜像喻、水月喻和火喻。镜像喻在论中有,水月喻没有,但与镜像喻类似,都是现影像。火喻在论中是日光出火,本经是从薪柴出火讲(其他译本),也可以理解成在日光下以火镜出火。

(一)镜像喻明镜和面像的比喻。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中显现面像,虽然脸没有移到镜中,但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面像也能显现。像这样,没有少许法从此处灭移动到其他处,但因和众缘无不具备的缘故,业果也能显现。首先看譬喻,明镜中现面像。每天用镜子照脸时,“面像不移镜中”,脸没有移到镜中,还在镜外,这很显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但因和众缘都具足时面像就显现了。“因”指脸,“众缘”可以指镜子、光明等,因缘和会镜中就现出面像。要看清其中没有法在移动,脸没有移到镜里,也没有从其他地方移动,只是因缘和会,其中就起了影像。其次意义。“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像这样没有少许法从此处灭生其余处。这是在业感果的现象上说明没有法移动。比如这世造了善业,后世生到天界,上面已经做了细致观察,没有少许法从今生移动到后世,只是前前刹那生后后刹那,没有一个法在移动。“无有少许”是连微尘许移动的法都没有。虽然没有移动,但以前因可以引后果,“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这里“因”指业因,如修十善业。“众缘”是爱取等,修了十善业后,再以爱取数数润泽。像这样因缘具足,此业的果报也会显现,如十善的果报——天界的根身和受用等都会显现。像这样业感果时,有没有一个法在移动?要观察好,没有!虽然没有法移动,但因缘和会时后后的果就起现,这样就由业感果。

(二)水月喻水月喻跟镜像喻类似。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离地面四万二千由旬而运行。月轮形像会现在有水的小容器中,月轮也没有从天空移动到水器中来。虽然这样,但因缘都具足时,月轮就现在水器中。像这样,没有少许法从此处灭生其余处,但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业果也能显现。此处举了水器中现水月的譬喻。“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比如月轮离此处四万二千由旬而运行。过去讲“由旬”有四十里、二十里等多种说法,都是印度世俗之说。其真正长度按《俱舍》应是八公里。

《俱舍》讲:二十四指是一肘(24个手指的宽度排在一起),四肘是一弓(一张弓的长度),五百弓是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是一由旬。按这样计算,一由旬大概是八千米,这是准确的说法。玄奘大师也依《俱舍》作了细致抉择,说一由旬是十六里,即八公里。这样四万二千由旬就是三十三万六千公里(336000km)。经上说月轮离地面是三十三万多公里,这跟现代科学的测量结果很接近,从此处看出佛陀是遍知。

几千年前没有飞船,佛怎知道月球离我们多远,讲得这么准确!此处算这么多就是为了解佛讲得是否正确,当发现佛所讲与现代科学的测量结果基本相符时,就会发生信心。佛不是拿仪器测出来的,是靠自己的遍知智慧现量了达而说出,这非常稀有!“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月轮现在有水的容器中,比如一碗水中现了月轮影像,月轮并没有从空中移动到水器中。没有一个月轮从天上掉到水里,这是说明没有法在移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虽这样,但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月轮也能显现。“因”指月轮,“缘”可以指水、空气、天气晴朗、没有障碍等。

因和众缘无不具足的缘故,水器中就现了月影。这是说没有法移动还能起现果相,水月是果,它从因及众缘而生,产生时没有一个法在移动。同样,业感果时也没有少许法从此处灭生在余处,没有一个业从此世移到后世。虽没有法移动,但因缘具足时业果也会显现。这世的业、爱、取等众缘具足,后世的业力之果也就产生,比如这世行善后世生天,其中没有一个法在移动。

(三)火喻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首先看比喻。譬如这个火,因和众缘如果不具足就不能燃烧;因和众缘具足就可以燃烧。火可以是薪柴所生,也可以是日光所生。

以日光生火为例,“因”是日光,“缘”如火镜、绒毛等。这些因缘若不具足则不起火,若具足,在强光下以火镜将光点聚在绒毛上,不多久就会起火。火是果法,它观待因缘而起。下面以此说明名色之芽是缘起法,因缘具足则生,因缘不具则不生。科判把火喻算为第三个譬喻,实际所表达的意义已经不是前面所说。前面都是表达虽无法移动但因缘具足果法起现,此处是表达果法观待因缘。下面看意义。“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这前面已经解释过。“因及众缘”是此处的主体,它是幻法,也是无我之法,如虚空一般。“因”指种子识,“缘”指无明、爱、业等。这些因缘中没有自我可得,唯是法,没有一个我。

再者,这个法也无自性,唯是空性,如虚空般。“无我我所”是从人我而言,在这些法中找不到我,所以无我;无我之故,也不成我所。“犹如虚空”,“虚空”可以指人无我,也可以指法无我。此处从法无我讲,看似有这些因缘法,实际如虚空般是大空性,了不可得。这是从胜义层面讲。从世俗谛而言,“依彼幻法”,这些因缘都如幻事,是如幻的显现,依幻法因缘能出生名色之芽。“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在受生处入于母胎中。种子识该生于何处,就在那里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这样就能成就种子识,以及业和烦恼所生的名色之芽。

这里成就两法:一种子识,二名色芽。首先依先前因缘而成就种子识。有人说:前面因就是种子识,此处果也是种子识,不是重复吗?不重复,它既是因又是果。前面是因位识,此处是果位识,因位识加众缘变成果位识。用词上都说种子识,容易误解,但二者不同,所以不矛盾。果位识是即将受生的心识,依之受生后就成了名色。名色是“业及烦恼所生”,由前世的业和烦恼引生这世的名色。合在一起是说,就像火观待众缘而起,名色之芽也要观待因缘而起,因缘若缺就不能产生名色。而这些因缘都是无实如幻之法,从中出生的名色显然也是幻法,无实性空。这样就看出自因生果的缘起现象中,一切皆如幻,没有少许实法可得。

《大乘缘生论》说:“因果生诸世,无别有众生,唯是于空法,还自生空法。”因果生在诸世间中无别而有,即遍于一切世间,对所谓的众生再再观察发现了不可得,即补特伽罗无我。像这样十二缘起诸支唯是从空法生空法而已,没有少许实法可得。这里首先显示人空,观察众生发现了不可得,后二句显示法空,十二缘起中不但无人我,各支也是空幻无实,唯是从空法生空法而已。所以不要把十二缘起看错了,讲了十二种就感觉好像真有十二个法,没有!只是不观察时有十二支的缘起链,以正理观察就发现它是空性,没有少许实法可得,就是从空法生空法。实法都不可得,哪还有一个自我,一个人呢?所以人法俱空。正缘起时了无人法可得,犹如虚空;正如虚空时,还有十二支的缘起链相生,像这样性空、缘起始终双融不离,如是奇妙,这就是二谛双运的真谛。
【注解】
1. 《大乘缘生论》中此颂释文为:“如诵有教诵者受诵者,所有教诵不移转受诵。何故?教诵者仍安故。其教诵者亦不相续。何以故?自不自故。如灯次第生,非是初灯移转,亦非第二无因而生。如是印与像二种,面与镜二种,音与响二种,日与火二种,种子与芽二种,醋与舌唌二种,二种此等所有皆不移转,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彼二种五蕴,相续次第转,非初蕴而移转,而第二蕴亦非不生,亦非无因而生。智者于此蕴相续次第不移转,应当正观。”


恭摘|归乡法师《佛说大乘稻芉经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19: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