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2|回复: 0

六度为什么是如是次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2 18: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度为什么按布施、持戒、安忍等的顺序排布,而不是其他次第?下面宣说六度次第决定的道理。分为三段,生起的次第,胜劣的次第和粗细的次第。


一、生起次第【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第二,附带宣说次第决定又分三种。首先生起次第是说,如果能布施,对于各种资财不顾恋不贪著,那就能够受戒;如果具有善防恶行的戒律,对于怨敌的损害就能够堪忍;如果有堪忍不厌患难行,退缘就微少,能发起精进;如果能昼夜发起精进,就能发起心堪能安住善所缘的正定;如果心得定,就能够通达诸法真实义。此处宣说了六度次第生起的道理,也就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这个道理多次讲过,过去讲六度的生起关联就是依此处所说而讲。

(一)布施与持戒的关系首先,布施和持戒有因果关系,布施是持戒的因。何以这样说?“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如果能做到布施,对于资财不顾恋、不贪著,那就能受戒。换句话说,布施是受戒的基础或前提。为理解此义,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观察。反面,没有布施无法受戒;正面,有了布施堪能受戒。首先反面,做不到布施难以受戒。这是成立的,因为如果连少许资财都不肯布施,对资财等还爱著不舍,就不可能放舍世法出离持戒。持戒关键是持出家戒,这要以出离心摄持,放弃五欲享受而奉持清净戒行,其前提是不爱著资财受用,如果还爱著资财受用,无法做到出家持戒。所以此处就讲,做不到布施不可能受戒。从正面说,能做到布施,对资财不顾恋贪著,就堪能受戒,因为已经有了基础。因此布施是因、持戒是果。但是否有布施就一定能持戒?这就未必了。后面胜劣次第、粗细次第中会讲,持戒比布施要难,所以能做布施未必能持戒。但布施是持戒的前提,做不到布施,一定不能持戒。有了布施,能否持戒还要看持戒方面的修行。这个道理一定要领会好,然后看下面的胜劣次第和粗细次第就知道不相违,否则会疑惑:如果做到布施就一定能持戒,那怎能说持戒比布施更殊胜微细呢?二者是绝对关联,有布施一定有持戒,那它们就没有粗细和胜劣的差别。实际不然,布施较持戒为粗为劣,持戒较布施为细为胜,持戒更难。既然更难就要有所体现,体现就是做到布施未必能做到持戒。以上道理在全知《经庄严论释·胜乘甘露喜筵》中做了抉择,大家可以对照理解。y
(二)持戒与安忍的关系第二段是抉择持戒和安忍的关联,持戒为安忍的因。何以这样讲?“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如果具有善防恶行的尸罗,对于怨敌的损害就能够堪忍。藏文中“善防恶行”是修饰“尸罗”,指具有善防恶行的戒律,即能持好戒,这个戒是防护恶行为体性。具有这样的持戒,对于怨敌的损害就堪能忍受。这二者的关系跟前面一样,持戒是安忍的前提或基础,具体也可从正反面观察。首先反面,做不到持戒,一定不可能安忍。为什么?因为没有持戒,品行恶劣,会无法忍受别人的谩骂等。这一点通过观察可以成立,没有持戒,行为是没有约束的,品行是恶劣的,稍微受到别人一点打骂等,肯定无法忍受,一定会嗔恚大发。相反,如果能够持戒,善防身语恶行,管住三门,受到怨敌损害时很可能做到安忍。当然能否做到要看安忍的功夫,单靠持戒不一定够,但持戒是安忍的前提,没有持戒肯定无法安忍。以前辨别过,所谓“前前为因、后后为果”,这个“因”只是其中一个因,单靠它不足以引发后面的果,还要依靠缘。比如有了持戒还要修安忍的法,才能够做到安忍,单靠持戒不足以做到安忍。前面同样,单靠布施无法做到持戒,引生持戒需要布施这个因,同时还需要其他缘,即修习持戒的法。也就是这个因不是唯一的因,不能理解为只要靠前面的因,就一定会生起后面的果,但是少了它,果一定无法生起。

(三)安忍与精进的关系“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如果有忍耐,不厌患难行,退失的因缘就很少,这时就能发起精进,也就是做到安忍就堪能精进。此处“不厌难行”是修饰“忍耐”,有不厌难行的忍耐,即常说的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对修道过程中的苦能够忍受不厌患。修道经历的各种苦就是要修各种难行,不厌患难行的忍耐就是安受苦忍。有了这样的忍,“退缘微少”,退失的因缘就会很少。退失的缘,前面讲比如遭遇众生损害、修道要修各种苦行等,面对这些生起厌患,就会退失。如果有了安忍,退失的因缘就很少,因为面对各种难行苦行能够忍耐承受。由此就“能发精进”,容易发起精进。反面来讲,如果没有忍耐,一定发不起精进。为什么?不能忍耐,少许难行苦行就受不了,碰到点困难内心就怯弱,心想:大乘道也太长了,修这些善法太难了!我太不容易了,就不修了吧!这样在善所缘上根本发不起勇悍,也就没有精进。所以没有安忍,一定不会精进。

(四)精进与静虑的关系“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如果能昼夜发起精勤,就能发生心于善所缘堪能安住的正定,即有精进就可能发起禅定。反面说,如果没有精进,则发不起禅定。此处是说“昼夜发勤精进”,没有这种昼夜精进,禅定很难发生。禅定是心堪能安住于善所缘,精进是在善所缘上勇悍。只有首先喜欢善所缘,常时投入,才可能如自己所想,心听话地住在善所缘上,获得禅定。如果对善所缘都不喜欢,心怎么可能听话地安住在善所缘上,成就禅定呢?所以如果没有精进,一定发不起禅定,这是很显然的道理。从正面讲,发起了精进,就有机会成就禅定。首先内心对善所缘欢喜勇悍,昼夜都想安住在善所缘上。这样不断努力,最后心才能够听话地停在善所缘上不散,发起禅定。那是不是有精进一定能发禅定?未必,要看精进的程度、有没有精进于禅定的修法等。如果这些因素都具足,依靠精进就可以发起禅定。

(五)静虑和般若的关系“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心住于禅定,才能够如实地通达诸法真实性。此处说“乃”,这是准确的表达。“乃”是才的意思,表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前面说“则”,这是表达充分条件,容易发生误解。有了禅定,才能够通达诸法真实性。这同样有正反两方面,首先反面,没有禅定,能否通达诸法真实性?按次第教来说是不行的,但在甚深了义教法中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禅定也有机会认识诸法真实性。这样就有不同解释,因此全知在解释这句时没有从反面说,我认为其中也有这个原因。这里是从次第教的角度说,没有禅定一定发不起智慧。从正面讲,有禅定就有机会发起智慧,所以此处说“乃”,它是必要条件。到此就讲了六度的生起次第,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但这不是充分的因果关系,前面的因只是后面果的一个因,而不是全部因,所以单有前前无法引生后后。这必须了解清楚。这样就了解佛说六度时还包含次第决定的道理。

为什么六度是按布施、持戒、安忍乃至般若排序,而没有排成其他次第,比如布施、安忍、持戒、般若、精进等等?因为六度是次第生起的,依靠布施生持戒、依靠持戒生安忍、依靠安忍生精进,依精进生定、依定生慧,因此佛说六度是次第不乱而宣说。

二、胜劣次第六度还有胜劣的次第。【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胜劣次第就是六度前前微劣,后后殊胜。也就是前前的各度品质差一些,后后各度品质好一些。当然六度作为善法没有不好,都是很好的,但相对来说前前差一些、后后好一些

。为什么呢?我们来观察,比如首先布施度,这是最微劣的,因为做到布施未必能做到持戒,能够严禁三门恶行而持戒更为稀有,所以布施为下、持戒为上。胜劣差别就体现在两两相较上,全知的注解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布施和持戒相比,布施为下、持戒为上。“下”就是劣的意思,上是胜。很多人能做到布施,比如大多数学佛人都能做布施,连没有学佛的人也能做少许布施。但能做到的持戒就比较稀有了,很多人让他掏钱可以,要让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就不愿意干,所以能严禁三门恶行更为稀有。

从体性上观察也是如此,布施只是施舍身外之财等,持戒是要在三门上规范断除恶行。这更难做到,善法的品质更好,也比布施更为切近。布施时可能还会夹杂恶行,持戒就不一样,它不是在身外之物上放舍,而是在身心上断除恶行,这当然比布施更殊胜。再比较持戒和安忍。虽然严禁恶行的持戒很好,但受他损害时的安忍较此更难,因此更稀有。能做到严禁恶行,未必能做到安忍。没人惹自己时,自己不会去害人,可以奉持清净戒律;一旦有人伤害自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很难不起嗔恚反击。

安忍就不一样,不但平时不嗔恚别人,别人伤害自己时也要忍住不嗔,所以安忍比持戒殊胜。从行持的角度也可以观察,能持戒的人未必能安忍,说明安忍比持戒更难做到,因此更殊胜。下面比较安忍和精进。纵然能做到安忍,但在善法上恒时发起精进却更难。因为安忍是受他损害时不嗔就可以,不需要再去做什么;精进就不一样,需要主动去做各种善法。精进的范围很广,各种善法都要昼夜努力地做,自己方面主动要做很多。这相对更为困难,代表更殊胜。再比较精进和静虑。静虑更超胜,因为纵然具足精进,也未必能以等持调伏自心,让心住于禅定之中。

我们精进做各种善法时,心可以是散乱的,住于散乱位做各种善法不妨碍精进,这说明有精进未必有禅定。但有禅定一定有精进,因为没有精进成就不了禅定。住于禅定中是心于善法堪能如意安住,这代表在善所缘上有欢喜,肯定已经成就了精进。有禅定一定已经成就了精进,但有精进未必成就禅定,因此禅定更为殊胜。

前后各段都是这样,比如有布施未必有持戒,但有持戒一定有布施,因为能出离持戒代表对财物等能放得下。这可以观察,比如出家众一般都有轻财的品质,比较容易看淡资财,因为都已经出家持戒了,对财物肯定也能放得下。当然有些相似的出家者,对财物有耽著,那他的戒就持得不好。真正清净的出家众,对财物会比在家人看淡很多,所以很容易做到布施。这是补充说明,在胜劣关系上需要这样观察,有前前不一定有后后,但有后后一定有前前,这说明后后比前前殊胜,更难做到。最后再比较静虑和般若。虽然成就了禅定,未必有证悟真实义的智慧。

这是显然的,比如只是成就世间禅定,住于定中心压伏烦恼,但是没有证悟空性,烦恼种子不能断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相反,如果有证悟真实性的智慧,一定有禅定。因此般若比静虑超胜。像这样观察就发现,六度前前微劣、后后殊胜,布施、持戒乃至般若,越往后越殊胜。六度中最殊胜的就是般若,因此很多学佛人一开始就好高骛远,认为前面的都比较浅,般若最深,所以一听到般若法就好乐不已,听到布施等时就如狗前放青草提不起兴趣。这种心态并不合理,但能反映六度的胜劣次第。虽然六度有这样的胜劣差别,但修行时不能一开始就趣入般若,因为六度有方便、智慧二分,缺一都不能成佛,需要圆满修六度,不能只修最后一个智慧。

另外六度有生起次第,要想生起般若,必须依靠前五度,前五度是般若的资粮。

《入行论》说:“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前五度佛都是为般若而说,它能资助辅助般若。“资助辅助般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般若为主、前五度为辅,如同国王由大臣辅助一样;一种是解释为生起次第,前五度是为生起般若度而施设,想要生起般若度,需要先修好前五度。此处从生起次第来理解,前五度是为生起般若而施设,既然如此,前五度就必须先修学。一旦生起前五度,趣入般若就容易发起。如果前五度都没有修,直接修般若,那就生不起来,所以要断除这种颠倒心。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是在同一补特伽罗、同样的意乐所依等情况下说后后超胜前前。如果是不同的补特伽罗等,条件转换了,那六度不决定后后胜于前前。比如师长讲义中讲:资粮道菩萨的持戒,不如初地菩萨的布施殊胜。本来持戒超胜布施,但资粮道菩萨功德不够,登地菩萨功德超胜,所以登地菩萨的布施超过资粮道菩萨的持戒。

另外,虽然总体上是布施、持戒等越来越殊胜,但不同的事相,胜劣结果也不相同,比如持断不与取戒,不如布施生命殊胜。本来持戒超胜布施,但是布施中有些非常殊胜,持戒中有些低劣一些,这二者相比就未必持戒超胜布施。比如佛在因地作王子时看到母虎生了一窝小虎崽,没有力气寻找食物,奄奄一息,就想吃掉虎崽来充饥。王子对它生起悲悯心,就把自己的身体割破,放血给老虎喝,等母虎有了力气以后,再把身体布施给老虎解饥,像这样行持广大难行的布施。这种布施当然比一般的断不与取戒超胜。所以不决定所有持戒一定比所有布施都超胜,要看具体的事相。

三、粗细次第【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粗细次第是说,六度前前较后后容易趣入、容易行持,因此相较粗显。后后较前前难以趣入、难以行持,因此相为微细。也就是六度从前到后是由粗到细,为什么?此处给出的理由是前前“易转易作”、后后“难转难作”。“转”是趣入,“作”是行持。前前较后后容易趣入、容易行持,比如布施就容易趣入,上至国王,下至乞丐、屠夫、奴仆、俗人等都能够行持,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做。而持戒就微细多了,相比来说难以趣入。能布施的人未必能持戒,布施只要舍身外之财,持戒需要在身口意三门上取舍,难度较大,这也说明持戒的心更微细。布施心比较粗,就是把东西送给别人就行了,持戒就不一样,还要观察身心哪些是恶行,要断掉它,相对来说就更细。所以持戒是“难转难作”,难以转入、难以行持。这是相比布施来说,如果是相比安忍,持戒则是“易转易作”,安忍更加困难微细。能做到持戒未必能安忍,持戒是没人招惹自己时能做个好人,安忍是别人招惹自己时还要做个好人,那就更难了。

更“微细”可从体性上理解,持戒只是在身口意三门上取舍断除恶行,安忍则要依靠各种方便,在遭受别人损害时能保护心不嗔恚。它更看重心,所以行相更加微细。后面讲时大家就会发现,安忍章的修法理路很微细,持戒度只是讲各种身语意的要求,安忍就不只是要求,要做到内心不嗔的话,还要依靠对各种正理的思维,才能够压伏嗔恚。所以相比来说安忍更微细。前一科胜劣次第是说后后更加高级,这一科是说后后更加微细。后面诸度也都可以这样理解,精进比安忍难转难作,也更微细。做到安忍未必能精进,安忍只是受到伤害时不嗔,消极地制伏嗔恚就可以了;精进则是正面的,对善法要引发勇悍欢喜心,相比来说就更加困难,也更加微细。做到了精进,未必能有禅定。精进只是心欢喜善法,这可以住在散乱位,禅定则要求心必须住于定中。心堪能安住善所缘才能获得禅定境界,所以禅定更微细。而般若又较禅定更微细,禅定只要求心非常寂静即可,不要求观见真实义,而般若则要求观见真实义。像这样六度从前到后是前前为粗、后后为细,有这样的次第。以上三种次第也是依《经庄严论》而抉择,以下就引教证显明。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庄严经论》说:依前前发生后后之故,安住于胜劣之故,粗显微细之故,宣说六度为如是次第。此处前三句是显明三种次第,第四句说依这三种因就可以决定六度的次第。首先“依前而生后”,这是生起次第。六度有前前引生后后的关系,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依次引生,因此六度次第决定不可紊乱。“安住胜劣故”,六度住于胜劣差别中,前前为劣、后后为胜,从前到后越来越殊胜。这是胜劣次第。“粗显微细故”,六度有粗显微细的差别,前前粗显、后后微细,从前到后是从粗到细的次第。“说如是次第”,以此之故宣说了如是六度的次第,决定如此不可紊乱。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