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圆悟克勤禅师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本来圆湛不曾动摇。威音佛前直至如今,廓彻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逗到歇至不动处,不肯自承当本性。便唤作空豁豁地,却拟弃有着空,是大病。若有心弃一边,便是知解。不能彻底见性,此性非有不须弃,此性非空不须着。要当离却弃着有无,直下贴贴地,圆湛虚凝,翛然安稳,便自能信此真净妙心。饷间被世缘牵拖,便能觉得不随他去。直须长时虚闲自做工夫消遣诸妄,使有个自家省悟之处始得。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2.印光大师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但离妄念, 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应道交, 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 青天彻露。亲见本来, 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 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 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 而了无一物。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 圆明朗照。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 清净寂灭。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双存双泯, 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 海吞万派。唯是一色, 了无异味。无挂无碍, 自在自如。论其利益, 现在则未离娑婆, 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 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 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 遭谤定无疑。
3.憨山大师
承示近来做工夫,于本地渐有入处,欲得秘密一语,以为捷径。原夫此事本来无密不密,但在当人一念上做。即看话头一著,亦是不得已而用之。但要一识破日用现前知觉之心,尽是妄想用事。纵有道理玄妙之知见,尽是识神影子,皆心意识边事,总之不曾了知离心意识一著。故凡举心动念,都落妄想窠臼耳。所以佛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即马鸣所言:“一切众生从本以来,未曾离念。”是知众生日用种种妄想,究竟只是一妄念耳。然此一念,即是最初起迷之源,从无始至今。但只是此一念,更无第二。即心意识,总属一念上起。惟今做工夫,能将此一念看破,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清矣。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只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来觑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惟今老居士,做工夫提话头著力处,只看此一念著力,深深追究,忽然看见此一念本无生处。若了得一念无生,则从此一切念念皆无生矣,此六祖所谓无住生心也。若求玄妙,便是有住矣。如此直捷处,最为有力,不在多求知见,此中一字用不著。只是先要将胸中一切妄想知见,一齐放下。放得心中空空地,洒洒落落一丝不留,看他一念起处,便著力追究,如此是为单刀直入,更不容思前算后,种种计较。才有思算,远之远矣。老居士有志此事,试如此下手何如。
点睛之笔——
1.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2.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但离妄念, 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3.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来觑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