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得容易,做到难!圆瑛大师又是如何践行慈悲的呢?
他最早在宁波倡办佛教孤儿院,后又重兴泉开元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抗战期间,他还召集江浙沪佛教青年,成立[url=]僧侣救护队[/url],被选为中国佛教灾区救护团团长。由于经费不足,他曾两次前往新加坡募集救国资金。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6月,除一次短暂回国视察外,已逾花甲之年的圆瑛大师一直在南洋各地奔走,号召炎黄子孙共赴国难,引起极大反响。
原来,促成大师此次的新加坡之行,以及四处的巡讲开示,是为了创办开元慈儿院,是为了“代为孤儿请愿,筹集基金”。他竟还自愧不能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但愿能“对此少数至穷苦而无告之孤儿,应尽佛子之天职,与以教养之乐,拔其饥寒之苦”。
佛教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已无需多言。圆瑛大师的千里奔行,为众生请愿,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圆瑛大师的“寄语”
在成都文殊院千佛和平塔外侧的““碑廊”里,就陈列着圆瑛大师的一副字。
上联:棒喝声中明祖意
下联:根尘队里见禅机
整副字运笔有力,气韵生动,有心正笔正之感。
这两块拓印石碑,在文殊院碑廊已存放近40年。木质外框与防护玻璃,看起来虽有世远年陈之感,但这正是一代佛教高僧——圆瑛大师——爱国爱教、慈悲利民、毕生弘法的精神在文殊空林长久传承的印记。
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
依然要忆苦思甜
让我们一起随学大师
爱国爱教的精神
追忆大师
为践行佛教利他精神而走过的
万千心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