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19|回复: 0

日本关东军要塞分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1 1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17个要塞分布示意图(摄自海拉尔要塞展览馆)

17个要塞大体沿着乌苏里江、黑龙江的我境一侧和大兴安岭分布,由东向西:珲春,东宁,鹿鸣台,绥芬河,观月台,半截河,庙岭,虎头,富锦,凤翔,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法别拉,乌奴耳,海拉尔,阿尔山。

珲春要塞又称五家子要塞。霍尔莫津要塞又称胜山要塞。

以下资讯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1933年春,关东军黑河特务机关发现对岸前苏联自1932年夏季起即在动工修建军事工程,而在1933年春再度开展沿岸碉堡的构筑,并且一部分工程已向纵深延伸发展。这一情报引起了日本军部的密切关注,他们迅即召开形势研讨会议,拟定应对办法。 

1933年10月,被日本军部称为“战争幽灵”的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大佐在部分骨干幕僚陪同下,分乘三架飞机对边境部分地区进行秘密踏查。他们首先以东部的牡丹江为中心,侦察了东宁、绥芬河、密山以及虎林各地。接着,经佳木斯、富锦到哈尔滨,再经由北正面的奇克、霍尔莫津、黑河到海拉尔,并在海拉尔就国境地带必要地点修筑阵地问题进行了最后的研究、论证。
 
回到日本后,铃木率道迅速在全军中调配组建了以工兵、专家为主的测量队,接受陆军省筑城本部的直接训练,后于1934年正式编入关东军,成为关东军筑城部的核心力量。1933年11月中旬,关东军司令部召开会议对国境阵地构筑、备炮及其他有关事项进行研究。同年12月以后,关东军测量队人员陆续向军事筑城地出发,进行实地测量。
 
根据吉林省档案馆藏资料,1934年5月12日上午,根据日军参谋本部铃木率道大佐一行在所谓的“满苏边境”有关地区经过长期勘查、精心设计而制定的国境阵地军事筑城方案,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大将签发了“关作命第589号命令”,决定把东宁、绥芬河、平阳镇及海拉尔等地作为建筑要塞,于是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第一批要塞工程施工作业正式全面启动。
 
同一天,关东军参谋长西尾中将根据“关作命第589号命令”,发布《关于修筑阵地和轻便铁路所需民工、器材、经费等问题的请示》。
 
随着关东军国境“军事筑城”预算资金的到位,更加推动了东宁等4个要塞工程进度,不久,关东军又决定进一步扩大国境要塞施工范围,将第一批开展施工的要塞由原定的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4个增加到8个。从此,关东军在东北中苏边境要塞建设工程更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一直持续进行到1945年8月战败投降为止。

关东军的要塞建设工程全部施工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1934年-1940年)

1934年—1939年,在中苏国境的东北及西正面的重要地点,基本完成筑城的修筑并编成第一至第十四国境守备队。

在守备要塞时期内,又可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4年到1937年,构筑完成东部正面的东宁、绥芬河、半截河、虎头,北部正面的霍尔莫津、瑷珲、黑河,西部正面的海拉尔等8处军事要塞,并编成第一至第八国境守备队进行守备时期。

1934年—1937年要塞第一阶段构筑情况表:

第1国境阵地(东宁) 1934.6—1937春 7个
第2国境阵地(绥芬河) 1934.6—1937末 3个
第3国境阵地(半截河) 1934.6—1937末 3个
第4国境阵地(虎头) 1934.6—1939春 3个
第5国境阵地(霍尔莫津) 1934—1937末 3个
第6国境阵地(瑷珲) 1934—1937末 6个
第7国境阵地(黑河) 1934—1937末 4个
第8国境阵地(海拉尔) 1934—1937末 6个

这一阶段完成的8个国境要塞对关东军来说,是最重要的国境据点。1937年10月,关东军向参谋总长报告这些国境要塞所需兵器装备的假定数,并对阵地规模作出最后决定,于1938年2月下令编成第一到第8国境守备队(简称国守)。

各守备队官兵主要从驻东北的关东军各师团及其在日本国内的留守部队独立守备队、炮兵、工兵各队抽调,兵力合计为27781人。从总体看,关东军配置在国境阵地方面的兵力非常多,合计拥有步兵162个中队,炮兵力量更强,总计有55.5个中队。

第二阶段从1939年到1940年,主要填补第一阶段建成各要塞的空隙,这期间关东军在东正面的五家子、鹿鸣台、观月台、庙岭及北正面的法别拉5个新的要点上修筑要塞,并编成第九至第十三守备队驻守,并强化第一阶段筑城的设施。此外,还在兴山、富锦、阿尔山等地修筑了一些局部加固并驻有守军的野战阵地。

第二期(1940年—1944年)

始于1940年而在1944年底结束的第二期要塞的构筑工程,由于其任务是一方面进一步扩充已建成的国境要塞并填充其空隙,另一方面又在萝北的凤翔新建了供第14国境守备队驻扎的要塞,西正面则开始了新的大规模的国境要塞构筑,使国境地区要塞设施更加密集,其工程量远比第一期大得多。

第二期首先实施的是增强和扩充第一期设施工程,即增设掩蔽部、弹药库、粮秣库、蓄水库等。1944年,在西部正面的大兴安岭地区乌奴耳开始修建可容纳三个师团的大规模要塞。资料显示,1944年关东军筑城预算1.1亿元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大兴安岭要塞的修筑上。这个要塞是在关东军筑城史上规模最大的,但是,由于资财和人员不足,未来得及完成就战败投降。

到1944年底,关东军已在东北中苏边境地区从珲春的五家子开始,向北经乌苏里江再向西沿国境线至黑河和海拉尔共建成多处要塞,另外还修建了一批未设要塞但有常年驻军部队的野战阵地。其中,除海拉尔要塞属内地防御性质外,其余全部系进攻出击时的战术支撑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3 15: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