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91|回复: 0

哈市91岁日本遗孤养母回忆70年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4 19: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2017-07-23 10:07
今年91岁的李淑兰,是哈尔滨市区内最后一位遗孤养母。72年前,她和丈夫收养了日本女儿“来顺”;37年前,她又选择了放手,将女儿送回日本。上世纪90年代,日本遗孤纷纷回来探亲,她和多位哈市的遗孤养父母成为了朋友。如今,其他遗孤养父母们先后去世,只剩她一个人独自回味着这段难忘的岁月。

听说本报记者来访,李淑兰走出居民区的大门迎客。一头银发,眼前的李淑兰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牵着记者走入自己家里,不大的房间被分为两个小屋,一张单人床,一个立柜,两张小桌,老人眯起眼睛笑着,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很知足。

说起自己的日本养女,李淑兰对本报记者说:“那是1945年,我和老伴儿刚刚结婚,在道外区的长春街(时称北市场)开了一家包子铺。一天,一个日本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经过,包子的香味儿吸引小姑娘往里看,没钱买还不断咽口水。看他们挺可怜的,我将这对母女迎进去,免费赠送他们几个包子和一碗粥。”

日本女人看出了李淑兰的善心,她向夫妻两人祈求,能不能将女儿在此寄住一段时间。李淑兰告诉记者:“我是满族人,当年家里过不下去,被妈妈送了人,正好我俩也没孩子,就同意了。”当时小女孩几天没吃饱饭,满头的虱子,用李淑兰的话说:“四周岁的孩子,小胳膊还没我的大拇指粗。”

于是,日本女孩在包子铺安顿下来,夫妻给她取名田丽华,小名叫“来顺”,期望她健康成长,顺顺利利。刚到田家时,受惊的来顺总是尿床,偶尔还会昏眩,李淑兰陪着她睡觉,每天早上给孩子晾晒被褥。包子铺各式包子,来顺愿意吃什么馅就吃什么馅。1946年,来顺的母亲即将回国,当时已经变得白白胖胖的来顺对她没有印象了,看到她来,就拼命地往炕上跑,无奈之下,母亲失望而归,而她彻底成为田家的女儿。

1948年,哈尔滨“运动”频繁,田家的包子铺开不下去了。夫妻两人带着女儿来到长春。李淑兰对本报记者回忆:“那时候城里的树皮全被扒了。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一大堆人挤在一间破房子里,豆瓣酱的厂子都被抢了,抹一点豆瓣酱在嘴边,再喝一缸水。”两个大人还能忍受,8岁的来顺挨不了饿,“那时候但凡有点能吃的,都先给女儿吃,我们吃树皮。”

1950年,回到哈尔滨的李淑兰生育了自己的大儿子,随后,五个亲生孩子依序降生。李淑兰对记者说:“对几个孩子,我没有区别对待,对养女也是有吃有喝的。”

来顺18岁时,单位给李淑兰解决一个工作,她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女儿。李淑兰告诉本报记者:“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那是我家最苦的时候,丈夫一个人61.7元的工资,养活家里所有人。养女当时已经搬出去了,到单位的单身宿舍住,从此不怎么回家,她的工资,也一分钱没给我。”

有时候,李淑兰自己也感到委屈。“现在我都想,妈妈虽然没跟你黏黏糊糊,但是也没缺你的吃喝,弟妹也和你是一样的标准,怎么这么疏远呢?反正总想,我到底哪儿做错了?”

1957年,犯昏眩症的养女昏倒后被热水烫伤脚。听到消息的李淑兰立刻赶到医院,带着吃的穿的去看她。不知道给女儿做什么好,她熬夜做出一件大褂(连衣裙),让女儿高兴。“我不会什么情感表达,只能她挑我,不能我挑她。”

1964年,来顺嫁给了鹤岗市一个煤矿工人,跟丈夫一起成为煤矿工人。1980年,哈尔滨外事局通知,养女的亲身母亲托人看望女儿,那时候,我们才知道养女的日本名字叫池边顺子。养女的生母希望女儿能回到身边,来顺也同意回日本,但遗孤回国需要养父母签字才能生效,丈夫生气不想签,还是我劝他签了。临走前,养女一家在李淑兰家住了几天,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李淑兰还将自己的金戒指送给了女儿。她对记者说:“从养女出嫁到现在,我一共送出了7个金戒指,家里也没啥,这就是一份纪念吧。”

刚到日本时,来顺给家里来信了。“她说后悔回去了,政府给遗孤发放的补助金,被母亲掌控,就给他们吃日本咸菜。”此后,来顺的情况渐渐好转,她和养父母的来往也逐渐多了,给养父母邮寄回毯子和一些衣服。1996年,他们夫妇带着三儿子回国看望养父母,还送给养父母一对夫妻表。此后,来顺一家再没回来过,反而是李淑兰在2011年、2015年赶赴日本看望他们。

哈尔滨市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名誉会长胡晓慧告诉本报记者,遗孤和养父母之间,是一笔算不清的账。1984年,时任道外区红十字会秘书长的胡晓慧在调查贫困家庭的时候,发现了一批有养子女在日本的特殊的孤寡老人。很多养父母没有什么大本事,就靠小买卖为生,或是卖个豆腐,有的干脆就是捡破烂的。几十年来,他们就养了这么一个孩子,孩子回日本后,这些老人们只能重操旧业,维持生计。

胡晓慧对本报记者说:“咱们的父母明知道孩子走了自己没人养老,也劝孩子们回去。咱们总想,万一孩子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呢?再说很多人觉得孩子跟自己就是一辈子农民,到日本能够享福,为了孩子出息,什么都愿意。”等到子女真的离开,很少有养父母送到机场,他们看不了那种离别的场面,都是自己在家转圈圈,或者哇哇大哭。

胡晓慧发现,与生计上的艰难相比,养父母们的心理更需要重视。“毕竟养了几十年,一下就走了,老人们心里不平衡,或者寂寞、空虚,思念孩子。”她记得,有一位养母,养子原本在长春打工,老人动不动就拨打长春的号码,总是拨一半了才想起来:哦,回日本了。

每次和养父母聊起过去,胡晓慧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善。“有的老人是从狗窝里把孩子捡出来的,半个屁股都生蛆了,他们给洗给涮,照顾几十年后又送走了。”

胡晓慧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养父母没什么文化,也说不出自己的心情,他们就告诉我,孩子走了,自己抓耳挠腮的,心里像掉了一块肉一样。”

有遗孤告诉胡晓慧,“刚回国,他们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不会说日本话,更别提写了,简直又聋又哑。年轻一点的遗孤还能给人家打个杂,都是通下水道这样的脏活儿累活儿,而且还要偷偷干。一旦知道你有工作了,日本政府就不提供补助了。”其实,政府补助的那些钱,连一家人的生活都不够,更别提回中国探亲。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大家的经济情况改善了,大多数的遗孤还想与养父母联系。那时候有人给家里送电视,有人给家人手表,还有遗孤将养父母家17口人全带到日本。一些孝顺的遗孤,为了养父母留在中国,等到养父母去世后才回日本。一位中国养父母的女儿得了癌症,医疗费大都是日本的姐姐送来的。

胡晓慧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年,回乡探望的日本遗孤越来越多,两方的走动也越来越亲热。现在我们发现他们的经历很有意义,是这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段过往,了解这段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3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