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集结号》的海报上这行醒目的文字,总是容易让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那一座座高耸着的“无名”墓碑,触痛了今天人们内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撕心裂肺,欲罢不能。
1 }" W) j" y$ o/ H# C8 f5 C9 T. f* R, Q* X7 A4 V0 K
% v2 _. K7 A9 K2 L3 {; j4 L ]就在《集结号》热映的同时,一个消息从南京传来:2007年12月30日召开的南京航空联谊会成立15周年大会上披露,专家们又发现了900多位抗日航空烈士的姓名,其中包括500多名中国航空烈士和404名美国航空烈士。
; K- {% R) I; p/ m6 l s: `% s
4 }! e1 N9 V) f7 B/ O9 v
" Z& n8 T6 X7 p900多人的姓名同时被发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 E& y; B3 v- Z G* f; F
' U! a! c) W, u1 ~% f; J+ j
" ^1 V9 V0 I8 K) w% c# A电影中,谷子地幸运地找到了司号员,他的47名烈士兄弟因此得以不再"失踪",烈士家属得到的小米抚恤也可以相应地从200斤提高到700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烈士们牺牲的土地上,不知已经收获了多少茬庄稼,而他们的真实姓名却刚刚为后人所知。他们的家属当年是否也有700斤小米可拿?发现烈士姓名的专家又是怎样一群人?
; y$ @5 w! A+ O! G. a8 B, r1 E. U9 \' [
0 F# x; Q* J7 x! c; O0 x( o+ G% A9 b) l
一份名单引出一群老人
0 v, e) @, L8 l3 w& \
k, ^% L. ?1 c: w# v. Y; W, e- J# Y! W; G4 }2 E; @, S
- Q1 Q: r$ Y- Z$ {0 L" m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在抗战中抛洒热血,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什么都不顾,今人不该忘记他们。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头都心甘情愿地在这里工作。”1月4日中午,73岁的陈立诚老人说。在没有太多的官方支持,没有经济上的报酬,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给记者寄一份资料的邮费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一群老人默默地投入到搜寻从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航空烈士英名的工作中。13年前,第一批3304名烈士的名单被整理完毕。如今,新发现的900多个名字最后的整理工作也已接近尾声。而在这些名单背后,有一群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老人。他们的名字虽然或许不曾多么响亮,但每个人的履历却都几乎足以构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 ^; ?9 m* |8 V% B
& k: w* o1 g3 A v. d! G3 ]
; ~' |, a( P! ^2 ]5 Q9 f, u4 l
华人杰,1941年考取西南联大,194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驼峰空运",担任中国航空公司(CNAC)副驾驶。后曾任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2001年7月辞世。# `$ y0 M7 ?$ q
5 ]1 ]' I% z1 P
5 @ }; m# }7 }6 {
王坚,76岁,曾在南京市委办公厅工作,其妻舅参加了1949年11月9日香港"两航"起义,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投入祖国怀抱。现任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
$ m1 S6 ^) C) Q- L% R4 D& [ N/ m
: H) b) U5 Y, |- z/ M C& Z9 O
) _/ C- p$ w- I, E/ E万永熙,89岁,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在北平美军总部工作,并曾在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进修,当年作为美军技术雇员与陈赓大将相处多日,建国后在中科院工作,1968年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717"的显示器就包含他的辛劳,该显示器能显示256个汉字,是最早的汉字显示器之一。陈立诚,73岁,南京航空联谊会常务理事。
0 H4 A) A7 V0 r6 D
2 O+ [( \9 K$ K
0 P5 R/ I: e. d) E……
" q6 G- t: b" q8 [/ s+ d
) c. }0 @8 p6 O" v) F& a2 y9 w3 d2 _# Q( s, l
亲历者,相关者,包括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老人,都投入到整理烈士名单的工作中。"几千个飞行员就这么牺牲了,他们都是天之骄子,最后却连名字都没有。这几个老人现在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刻在碑上,实在太不容易了。"华人杰之子、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中国办事处主任华建宁说。
1 @% Y) U5 j( v& y& g- G! q6 U1 V) M' A$ }& z0 @7 d4 L: v
& s# H, I1 a1 x3 n; R. U, f! R3 `7 e, T
晚年的寻找
# t. {9 @% a, }& x3 b* F' m" j$ F4 U6 Q. [) r. K V3 @ m
/ D( w. n2 g1 K" {因为父亲的缘故,华建宁十分了解寻找和确认烈士名单的不易。当年曾与美国人一起飞越驼峰航线的经历,使华人杰成为发起寻找抗日航空烈士名单的关键人物之一。"当时是1992年,我父亲跟王坚商量要为抗日航空烈士立碑,然后就开始找烈士名单。"活动很快得航空联谊会、南京航空联谊会等机构和个人的支持。“父亲在北京航联会工作了13年,非常投入。他为推动、组织在南京、昆明、桂林修建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等纪念地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子女,我们开始都认为建碑只是一种想像,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也不太希望老人家这么辛苦,何况他们也没有钱。但是父亲说,没钱也要办大事……”华建宁说。据陈立诚回忆,美国飞虎队协会、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等都参与了名单搜寻工作,中国的名单则以来自台湾方面的资料为主。“苏联烈士当时有完整的档案,相对好确认,而中美的名单比较凌乱。”由于确认名单需要详细的资料,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籍贯、参战时间、牺牲地点等等,所以整个工作冗长而庞杂。在中美烈士名单搜集过程中,夏华(音)和万永熙起了很大作用。夏华也是北京航空联谊会成员,她的丈夫1946年6月曾作为副驾驶参加国民党起义,驾驶B24轰炸机飞奔延安。“当时台湾有一本《忠烈录》,记载的都是牺牲的很有名的飞行人员名单。”这本小册子,加上当时一些健在的老飞行员的回忆对照,成为夏华确认中国航空烈士名单的主要来源。陈立诚说,此后经过北京航空联谊会的审查,再送到南京建碑委员会,“一关一关地过”,最后于1994年8月30日最终确认第一批中国航空烈士的名单。与中国烈士相比,美国烈士名单的整理更加复杂。“联谊会委托陈香梅到美国国防部去问,华人杰也亲自去美国国防部数次,发现美国官方虽然有资料,但没人整理。”因为英语好,万永熙被华人杰请来负责收集美国烈士名单。
g8 y) s7 t9 L, u+ i. [( Q# N* Q+ P6 I6 R+ ?; P
% s `" Y, V: L/ i' T1 e9 c8 F! v
! H% R( ]1 ~! N2 [8 L3 E; K3 B6 n为了4200名抗战飞行员的英灵
0 g! L1 S$ ]* m( u: a8 z2 C
* p' y. B3 g* l
: `' b6 J j: h$ d' r“几千个飞行员就这么牺牲了,最后连名字都没有。这几个老人现在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刻在碑上,实在太不容易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