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03|回复: 2

中国历史的奇幻:古代有关于机器人的记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2 22: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墨子》书中就记载公输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只喜鹊,飞到天空,三天都没有落下来(《鲁问》篇)的故事。
' l- m- z9 z( ~) @4 O& S3 F+ S8 `: \7 {( o5 x7 _
中国文化几千年,繁芜驳杂。事实上,我们听到看到的多是浮华的知识,细节常常被掩埋在深处。《中国文化故事》中有趣有料的故事,未必尽人皆知,有些甚至已经失传,所以相当珍贵。 ! B! d( E- K7 G, g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与人民都会的地方依中国古老的传统说法,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开国君主是黄帝。黄帝的都城是有熊。
$ m+ L, M) F! Y/ `; R/ v史学的新观点认为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古帝,中国最古的天子不是黄帝。 " E/ b9 I- i5 A5 p; ?0 A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与人民都会的地方。首都这个名词是近代才有的。
2 C' I, E3 N! _( M+ ]( O6 r) t在周代,都的名称有:都邑、京师、甸服、京兆等,也有只叫京的。邑是有城郭、有人民聚集的地方。十个邑聚集在一起叫都,都又有大都、小都的分别。京的意思是大,师的意思是众。京师就是高而大和人口众多的地方。古时候天子居住的地方,必须是人民众多,土地广大,还要地势高。京又作水解。古人认为地面下最多的是水,地面上最多的是人;有广大的土地,有众多的流水,有成千成万的人民,就是做国都最标准的地方。十亿叫兆,用兆作京都名,是象征帝王的都城要殷盛丰盈。千里以内叫甸,王畿通常是千里大,这块地方叫甸服,京师就在甸服的中央。 & `$ X' `7 w. E. p  [; C
周代的天子住在全国的中央。王畿千里,无形中成为中央依附的根本,京师和都邑则是王畿的根本。打个比方,都邑和京师如人的身体,王畿如人的手臂,四方如人的手指,天子住在首脑部分,居重驭轻,号令天下。 ( I3 \: o* b( h1 [" g- ?0 ^
周代以后的皇帝,他们建都也沿用上述惯例,并依情势的需要来决定。现代把国都叫首都。设首都的要件是:必须为中央政府所在地,有一百万以上的人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军事上进退自如,不受牵制。
; ]/ \2 o8 G1 K8 e# f5 ?; X9 O传说中国史前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在陈建都,陈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 z* ^3 ?8 V- G6 c% g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是从黄帝写起。他提到黄帝在有熊建都,有熊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另外的四个古帝:颛顼的都在高阳(现在的河南杞县以西),帝嚳的都在西亳(现在的河南偃师),尧的都在平阳(即现在的山西临汾以南),舜的都在蒲阪(现在的山西永济东南)。舜禅位给禹,禹在安邑(现在的山西省的夏县)建都。 9 ?6 C4 Y. F3 w
禹定国号为夏,初都安邑,到了帝相时迁都商丘,少康帝中兴夏朝后又还都安邑。商丘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 ' o# C' Y# W6 w: h* n0 B) P, n7 ^( g
商代成汤在亳建都。据说殷都有三亳:谷熟为南亳,蒙为北亳,偃师为西亳。汤的都是南亳,亳在现代的什么地方?有安徽亳县、山东曹县和河南商丘三种说法。
: O; a* o# z' f; @8 z! a《尚书序》记载说:“自契到成汤共八迁。”历史书记载说:商的前期曾迁都四次,到了盘庚时迁殷,因此商代又称为殷。殷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挖出甲骨文的地方。 , b3 y  J8 c* F, ^, ]9 e- O7 o( w: [
商代八迁,古书上没有详明的记载,只有汤在亳建都,仲丁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和盘庚迁殷的四迁。近人王国维考证八迁是:契从亳迁蕃,从薯迁砥石,从砥石迁商,从商东徙南山下,再由南山下迁商丘,又由商丘迁殷,再由殷迁回商丘,成汤最后从商丘迁亳;共迁都八次。 " j: X1 h7 Y7 ?" B3 p* W
西周在镐建都,镐在现在的陕西长安县西南。
) n+ {) V  d- l7 ?/ c/ r周武王建国不久就生病死了。成王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由周公摄理政务。周公要巩固国防和安定内部,又在洛邑另建一座王城,就是现代所谓的陪都。
/ |9 g4 g4 U7 C' d  B$ H: c西周到了幽王时,他宠爱褒姒,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举兵讨伐,幽王在骊山下(今陕西临潼县东南)被犬戎杀死。 # ^8 @5 U9 s/ o1 Y
太子宜臼继位,叫周平王。这时镐京的宫室文物已被烧光,犬戎的兵又不肯撤走,平王不得已迁都洛邑。
7 T+ j0 M9 L2 K; z周公早年在洛邑建了王城,还在王城之东离洛邑十五里的地方建立一个成周城,就是古书上常提到的下都,专门收容不大听话的殷代顽民。 , v# Y! f7 y+ f$ y' v
王城和成周城都是长方形。成周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王城东西九里,南北六里,有十二门。王城的中心是王宫,王宫外面左边有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后方是商业区;王城之外还有外郭。
5 d- ^; |# u# h) H9 _从地理上看,洛邑在全国的中心,可以控制外围的军事重镇。 0 h& `( T' x# q9 b
洛邑到了周代末年,附近的土地因诸侯不断的侵占,最后只剩下河南(即郏辱卩,周武王定鼎于此,即王城)、洛阳、新城、平阴、偃师、缑氏等七个城。 % F+ @( U; I# R- _
洛邑在洛水的阳(北)面,在战国时代,改名洛阳。汉代改洛为雒,设雒阳县,魏代恢复洛阳。隋初叫洛州,炀帝时先改荆河州,后改河南郡,唐开元元年(713年)改河南府。
* W/ t' v* x# S+ J东周以洛邑为东都之后,中国历代还有后汉、魏、西晋、北魏、隋、后梁、后唐各代也都在洛邑建国都。
# [, T6 [9 u* \/ q2 a* v7 ~古代机器人,机械学和工艺学极度发达的成果 6 j% F: ~& @5 a- N
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墨子》书中就记载公输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只喜鹊,飞到天空,三天都没有落下来(《鲁问》篇)的故事。 0 e/ v! B( x( @4 {6 i# ^) l5 M) @
秦汉以后,机械学和工艺学更加发达了。可惜的是古代许多科学技能,都被湮没,没有流传下来。举例来说,秦始皇生前为了建造他死后的墓园,在骊山共开了三个走道,墓道中央用铜做棺椁,并建造一个很大的宫观,把许多奇器、珍物都布置在宫观里,并且制造许多人物的石俑。中间还装有弩矢机关,只要有人走近,箭就会发出来把那个人射死。外面并用械器灌注水银造河成海。墓园里的照明,是用一种名叫“人鱼膏”做成的烛点燃的,它永远不会熄灭。 ; f% L5 e, _9 L
正史记载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山野名,在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打仗。蚩尤会魔术,他在战场上起了一场大雾,伸手不见五指,黄帝的官兵都迷了路,不知去向。黄帝立刻派人把他造的指南车运到战场,坐在指南车上,于浓雾中找到他的部队,打胜了这场战争。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一个从远方来镐京向成王献书的君主———越裳氏,在半路上迷失了方向,周公赶忙派人送指南车去,把越裳氏接到镐京。自此以后,指南车就失传了。直到公元3世纪有个魏国博士马钧,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谈到黄帝造指南车,高秦二人都说古代哪里会有指南车,书上记的是靠不住的。马钧则说古代确有过指南车,如果不信,他愿意制造一辆来证明。 , ^1 e# X7 r1 T0 ]
消息传到魏明帝那里,就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下诏书叫博士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接到诏书,立刻开始设计,购买材料并动工制造,没有多久,就造好了一辆指南车献给明帝。
$ d, R& D% B+ u+ D; ]! Z3 P& p指南车在魏国造成后,就在魏宫流行起来。后来晋武帝篡夺了魏国,在晋宫使用的指南车,已经改名为司南车。每逢皇帝出巡,司南车就开出在出巡车队的前面做引导。 0 W& b9 L5 R. K- V
司南车用四匹马驾驶,马由马夫驾驭。车上除了做装饰品的缨带在随风飘动、观测风向以外,主要的是有一个木人笔直地站在车上,不管车辆怎样转动,木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不动。这辆司南车于西晋末年发生战事后失踪了。
5 U! q2 @& H2 P$ \% X( l/ `) u一个藩国向魏明帝进贡一种玩杂技的“百戏”,明帝叫人把它装设在洛阳宫里,安装虽然完成,百戏却不会转动。明帝交给马钧处理。 ' Z1 @* B$ |- H8 m- |
马钧叫人购买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设计好的图样,雕成许多整齐排列的齿轮,一面在地面上建筑一个很大的蓄水池,把百戏和装有齿轮的机器,安装在水池里,用水发动起来,百戏就转动自如,栩栩如生;一面在那辆百戏里加装许许多多的乐器和音响,改建了许多的假山和假兽,并安装许多特制的木人,由他们打鼓吹箫、跳绳掷剑。这些木人在齿轮的转动下,出入自如,非常活跃。明帝和文武百官,在洛阳宫观看百戏,每一个人都称赞马钧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巧”。 0 ^: b9 m: n# n! D. K3 L( A
另外还有一种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只。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长两尺;每艘各安五个:一个拿着酒杯站在船头上,一个捧着酒钵站在旁边,一个在船后撑船,两个在两旁荡桨。这些小船绕着水池的边行走,走速比“水饰”快;水饰绕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来。 * y4 V$ W1 E% `0 d& a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来,手拿着酒杯的木人自动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为他斟酒;客人把酒饮完,酒杯还给木人,木人接过酒杯,又回身向拿酒钵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满。这样周而复始地招待客人。
4 F- L' Z) j1 l6 k隋炀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柳的文人,在当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书监,封汉南县公。炀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后宫饮酒吟诗;炀帝和后妃在一起饮酒,也宣召他参加,有时还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满腹经纶,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为人又很随和,言词诙谐,谈吐幽默,说出的笑话常叫人听得大笑不止。
- E4 Y0 @0 ~, i7 y炀帝不能每天都宣他进宫,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个木人。这个木人的腹部装有机关,能够站起来,坐下去,并能行跪拜礼,和真的柳一模一样。炀帝每晚在后宫夜饮,就叫宫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体很弱,跟随炀帝到扬州后,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炀帝心里非常难受。 : I' o# _$ o1 y/ O, k8 p% `) V& l
“贤内助”,从周代沿袭下来的称呼
% q" ?, Y: w: d, u/ o中国古代的妇女,不但不能和男性立于对等的地位,有时还受男性的歧视和虐待,在家庭、在社会也都受到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 Y0 Q7 F% Y+ [& s% q+ O* P
最早记载男女两性不平等的文字是妇女的“三从”,《礼记.郊特牲》说:“妇人是从人的:幼年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 g; J9 M# F* O& O  i
造成妇女生活不能自主和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从乾坤、阴阳的出发点产生出来的。《易经》就有这个观点: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男性要刚强,女性要柔顺。所以自周代起就通行妇女三从的学说,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一般家庭,都奉它为天经地义。特别是在周代的宗法社会里,不但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妻子也是丈夫的所有物,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是这样造成的,女子并自此形成一种柔弱、温顺的形象。   Z) I* a! K) A
古代的女子自小就和男子隔离生活,兄弟姐妹之间,在日常生活起居上,不能同坐在一起,不能在一块就食,走路的时候,男的要走左边,女的要走右边。在夫妇相处上也有内外的分别:妻子只能管理家庭以内的事,不能干预外务。管理家庭的事,就是料理家内的杂事,例如做烹饪的事,古代叫做“主中馈”,做养蚕纺纱的事,古代叫做“妇功”;不但一般庶人阶级的妇女要养蚕纺纱,就是贵为后妃、夫人,也要“蚕缫以为衣服”。现代社会已结婚的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就是从周代沿袭下来的遗迹。 ' a! a  V3 d8 l8 W
到了汉代,妇女们的柔弱、温顺形象更加具体化了。叫女子形成这一形象的,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才华和很有名气的女子名班昭。她写了一部名叫《女诫》的书,标榜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女诫》全书七章,一千六百多字,是班昭晚年专为她夫家的女性晚辈和她的女儿写的,是一部千百年来在妇女生活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书。 ( b# g3 q* |! m! w
《女诫》第一章是《卑弱》。书中说明古代女子的地位很卑弱,例如:女婴自母体生出来,要放在床下睡三天,表示女子的地位很卑下、很柔弱。古人生女孩通称“弄之瓦砖”,瓦砖就是古代妇女用的“纺砖”,是纺织绸布的工具,“弄之瓦砖”简称“弄瓦”,这句话的含义,表示女子的日常生活要勤劳操作。反看男子,一生下来就睡在床上,生男孩通称“载弄之璋”,简称“弄璋”,璋是玉器。更说明男女在初生时,在家庭中享受的待遇不同,后代家庭歧视女孩就肇始于此。书中还说明:古代家庭生了女婴要“斋告先君”,表示已生下了一位“继祭祀”的女人,说明这个女孩长大出嫁后,要担负起对家庭和祖宗“洁治酒食,以供祭祀”的责任,家是夫家,祖宗是大家的祖宗。《女诫》第一章接着说:一个女子能够做到卑弱下人、执勤和继祭祀等三点,就尽了女人的常道和礼法的典教了。 4 V! L/ v% P- {) |2 j# A8 t
什么叫做卑弱下人?《女诫》说:对长辈恭敬,对平辈谦让,凡事先人后己,自己有功劳不要居功,发生了责任不要推辞,并要忍受耻辱,表现出一种小心恐惧的样子。这就叫做卑弱下人。
- w/ H# w: i5 J, O& Z什么叫做执勤?《女诫》说:每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畏难,做家务事不要挑容易的做,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功,不要假手他人,要自己亲手去做,这就叫做执勤。
2 P9 Q4 d" D* A1 A3 v: }7 e* [什么叫做继祭祀?做妻子的要“正容色”和“端志节”地对待丈夫,平时并要保持清静自守、不好嬉笑的态度,并烹饪出丰富而洁净的酒食祭夫家祖宗。这就叫做继祭祀。 4 }- k0 X. G- A( P
以上三种女人的常道,是古代女子必须具备的。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地位确实也是很卑下的,在平日生活上也处处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样子。譬如:男子说话可以高声喧哗,女子说话就要低声下气;女孩满了十岁,就要在家纺纱织布和养蚕作茧,乖乖地帮助母亲做菜、祭祀,没有丝毫的自由,充分显出女子一种卑下的样子。 8 z0 y3 ~9 q: g' R8 B; z! c
自从汉班昭写了《女诫》这部有关“妇道”的专书以后,女子的守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自此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特别是在妇女们,并都引用四德为她们终身服膺的规范。到了宋代,理学大兴,张横渠也写了一部女诫的书,主张妇女对丈夫要婉顺。周敦颐写的《通书》,主张的“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的意思。程伊川并主张男子可以出妻,寡妇却不能再嫁。朱熹也主张女子要终生守身如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说的名言。明代朝廷也极力提倡贞节,仁宗孝文皇后并写了一部《内训》,倡导女子要“谨言行”、“崇圣训”、“景贤范”等,清代并将这部《内训》连同《女诫》、《女论语》和另一部《女范捷录》编成一部女四书,教化全国的女子。
发表于 2007-12-22 22: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现在的机器人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性无法 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5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