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魂引

熟悉广州的进,急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7: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尘埃 于 2007-10-24 15:31 发表
$ `8 ^0 z2 b1 k/ p6 t广州?没去过....
. Q7 |, K6 X( @! J3 v) x7 h
师姑,有空过来我带你去玩~~(虽然我也对广州不熟悉,但至少迷路了我们也有个拌,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4 2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没叫师太,呵呵~~~4 H8 v& G% x( l% A1 m; u3 B/ C9 q& d
好啊,反正我是路痴,在哪迷路都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12: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 T* ^6 T# Y  a& h
我也是广州的.但是一般供奉千里眼圣君和顺风耳圣君的倒比较远.在老城区的一般是以佛为主...9 O: I$ \4 \7 y8 p; L/ \
; K7 y$ A/ D. s! L; ?; I
这个.
) `/ t, e/ k5 a- s8 L- r" G+ h曾经有人找过的.
" L& q) R, f0 f0 g" b3 Uhttp://bbs.lingyi.org/thread-28676-1-1.html
% M/ R# ]. E* U- A5 H0 O2 `1 D你看看这是哪吧.我也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1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信息二:& g( ~4 c/ m0 ]  P  P. G
1 p2 ^0 ?8 l, ]( U' R
南海神庙
- c1 Q6 K8 b- ~# w. _8 q$ x3 T0 n/ M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 k( }! m% F0 X9 _+ v- z* r' `2 O9 s, c% E2 a4 x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庙宇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建筑特色,如仪门的复廊形制、头门的垫台等,据专家考证,尚存周代建筑遗风。中轴两旁为廊庑、碑亭等。牌坊为三间四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扬波”四字。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前后两侧均设垫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门前置一对红砂岩石狮,两侧为八字墙影壁。仪门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两侧与复廊相通。礼亭,原建于明代,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宽五间深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9年重建。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该庙因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 p* ?7 q% m# |( @% x- d/ ^% P3 ?
: i, t. v' L6 W4 g  庙西侧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为观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内有重刻嘉定年间广州知府留病摹勒苏轼诗碑一方,紧跟其后,有明代陈白沙步苏轼韵诗碑一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林则徐在销鸦片前曾到庙祭海,孙中山与同僚亦曾来此参观。 . W  i, d7 E2 S( `; W

+ s; n9 {$ A# r+ e5 M* }/ g+ m, M( s; i该庙于196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 y% z- k( p  _9 J: q/ E
; `* e+ X" l- y, q% v4 W6 b$ S* j当您来到广州东面黄埔的庙头村时,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庙宇耸立在您的视野中,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5 H* O; ~0 _2 v7 b3 g
! D  a7 y* F) T2 C
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 N& E) z" I  q) Z* ]* l2 L
9 c( E! X8 B& s- B& w5 F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
1 |2 h3 C" U; H5 v9 q. y4 Q/ b
9 n* O! Y3 E+ O& q  w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H' c3 X6 D, G" t% y1 I' o7 L- k6 F/ \+ o
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碑文、题字等,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百姓们更多的还是感恩于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4 i9 a+ `6 M8 _3 M4 z. a" I

9 `+ z) J) @; H3 ]# r. M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
3 h1 V3 O( D  ]
$ v; S$ }/ j- R: J" j- c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X8 d+ o( ?' F# j5 J8 S- W
; M5 V5 {" m4 l6 I. s. t
南海神的故事
+ ^  ?2 h! C2 g. C; e; ~3 U' K& B  N
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6 h9 n$ T8 s6 W8 V- F( N
4 s0 y3 L% s" e! c. J$ l
传说一: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e( \; }; y) N; {3 ]7 Y2 ~# h
0 @/ u9 w2 ~0 v& `0 ?/ V5 ~3 d
传说二:上古帝喾(ku音酷)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 s3 R. z% K9 V: {; t+ v8 z
# \/ ~% C% R3 w# Z#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
5 h2 G8 A% D; y$ [% J' Z6 O, y
8 I7 u3 [1 G: T1 M* J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望北山的风光。
6 f) P8 f, M; _! g; h0 U0 R2 Y0 A' p
这个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 \' J/ n3 F5 j9 G- m# X9 J+ N$ q
' j- b% h  w7 s; Y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上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 \7 J0 \& i0 ~% A2 Q; X, z* E1 l9 E2 ^/ ?8 [1 J* p$ Q& b1 q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 |  M( j7 a8 d" `. _3 Z! Q* p: I5 q5 n. F5 J+ E! }9 ?/ c: d
头门' f) s, f! h/ Y8 O/ t
8 _4 L3 g, i3 k: r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1 A) u. ~5 d# P. O. E
. z4 W* I5 O: i: \8 T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S" C, R! a% U  W$ d3 l
! n% R5 |; t- w# I. v# d( U+ A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7 i6 J6 K5 E3 o  w
& G% c3 U$ H& `  i$ H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 x3 g, W6 I; `1 n9 [6 m5 P0 N) X* n4 p. I! y4 h1 Y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 d! ]- t; Y+ A/ C( h
% n/ s8 ?2 s/ y9 P
仪门
' M: e; `. R+ z, `4 D3 m3 K6 z; }/ X8 u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0 x# Y9 c* X+ _) d. i; }$ z4 ]1 K
! [0 `  q& ~: y: l: N" V" ?$ q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 A/ o1 a& h& i  w7 O
3 ]/ b* ?# \! M! f* U* V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 }4 H7 ^- H4 {$ G
$ B  A' l- r3 s  ^* z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3 [- D; d2 a$ e% l: u3 n
3 ~2 ]# m$ @8 k) _4 M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 |. L( t6 M; M8 v, @5 @

) c% L  }8 \0 I( S2 Z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 o  R- t: n/ ?2 P: g0 G: Z0 }4 L3 K) G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 h$ Y5 Z9 t, o/ d& f. b: R" q2 T+ y1 y9 `) q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8 z. s7 j4 a& {. F

' x' Y3 K( B6 t& c礼亭0 W/ n% s( ^# z+ e  i# \
$ x( g2 Z% X3 ~. A. |8 v7 D
出了仪门,就进入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g3 ^; R2 R6 Q, L% h/ ]& X
) U5 [- v1 U6 ]: J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8 R, b  C; U1 W' ^0 ^6 [4 }7 y

! x# t! ~0 w+ b- w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b' m7 r/ ?& N" ~+ E6 H

- j9 Q$ Y* H  i+ }  b1 b6 J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 a3 @( H( }! K2 e3 Y$ i6 S9 J( F6 V" D6 T
大殿
" B5 H: }. J% n# k% g& E
2 R5 l1 n7 t8 ~  j+ q/ W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q5 V* R" ?2 x0 o! G
% F) ~6 X  d, p9 ^9 j) i' g3 L( y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 B& m1 p/ C& `' F. L* N
' X9 N# p4 u, S6 [! \, I- _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 E5 G9 c3 ]. C) @3 u0 O3 {2 s0 [7 Y1 N8 @5 \" R2 P) w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6 S' X, i! G! y- c8 Y; l/ Y; B: k9 J2 \3 v! n5 R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1 |1 B% E# o2 T1 Y
- `$ c2 L, [. S& O7 H1 I% s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4 p& f5 L8 d" ^5 D6 r; Y/ u( U4 Q
3 b( i2 b6 `5 g昭灵宫
2 u2 `% q( w$ A( ?* ?- C  U3 [' V( T# C4 N" ~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 S+ ^8 h! l2 N9 f6 F& U4 h1 `/ G$ M! q7 R8 s. X6 A3 U9 c7 D4 w
浴日亭' F) Y$ ^$ K) S0 L

* ^# E# _3 x# \) c. z3 o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5 e4 i2 @' V" q& o5 s- E

; J0 W7 p6 Z) \7 l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3 U- U/ c( x; u, k, b- O! Q1 W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c! x; X  z4 B1 u

, l+ b7 ]$ |$ q1 |. w" T7 K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1 m% l' K+ F7 M# y, ]( R
/ s/ @4 D: `8 q; s: M3 ]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1 ]4 V( ?+ y4 h6 r' K! j! Z+ e' N

: @0 r& n- P( v( V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4 10:1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