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30|回复: 0

拷贝记忆片段 带你探秘冰城胡同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4 1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报6月14日讯 一提起胡同,很多人会想到北京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那些散发着山水情怀的南方小巷。而对于哈尔滨来说,中西合璧的胡同,历经百年沧桑,见证城市的历史和变迁,散发着独一无二的特质。

  哈尔滨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几乎没人能给出答案。记者从省地名档案馆获悉,在今年我省启动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胡同也被纳入普查范围,更建立起冰城胡同档案。连续多日,记者跟随地名专家,走街串巷,寻找哈尔滨的那些胡同,感受关于胡同的美丽故事。经初步统计,目前,哈尔滨主城区普查到的有名称的胡同共57条,其中,道里区18条,道外区16条,香坊区12条,南岗区9条,平房区只有2条。但哈尔滨早期到底有多少胡同,目前已无据可查。地名专家告诉记者,哈尔滨的胡同多是自发形成的,起初是小杂院,后来一个个棚厦和作坊挨着建起来,中间形成通道,渐渐就成了胡同。

  与松花江有关的胡同

  哈尔滨是一座依傍松花江长大的城市城市,所以在哈以在哈市,名字来源于松花江的胡同还真不少,而其主要聚集在松花江的沿江一带,每条胡同的命名均来自于江的灵感灵感。。

  -通江胡同:与江相连的开埠胡同

  通江胡同是依江而建的一条胡同,其位于哈市道里区通江街和高谊街之间。如今,走在这条胡同里,望见的除了江水还有正在跨江建设的哈尔滨松花江特大桥。地名专家告诉记者,1903年,通江胡同就形成了,这里可以说是哈尔滨开埠之初的胡同之一。但其实通江胡同最早并不叫胡同,因沙俄部队的军需部门设在此地,所以这里曾起名叫“供养街”。1957年时,通江街因直达松花江畔而得名。1958年,把连接通江街的这条胡同从通江街中划分出来,命名为“通江胡同”。

  -巡船胡同:附近停靠许多小船

  紧邻滨州铁路桥有一条巡船胡同,该胡同从井街起,到友谊路止。地名专家告诉记者,这条胡同形成于1920年,形成的初期并没有名字,1931年为这条胡同命名时,之所以起了巡船胡同这个名字,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松花江很富饶,江中鱼肥虾多,尤其各色江螺繁多,所以很多渔民靠此生活。

  “在当时,因为靠近胡同的江面上是一处浅滩,成为渔船的聚集地,早上捕鱼归来,很多渔民就把船停靠在这里,直接售卖。而一些摆渡船也停靠在此,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小码头。所以后来以此把这条胡同命名为巡船胡同。”

  而与巡船胡同相连的还有江桥胡同,原来也叫巡船胡同,由于上世纪70年代时多处房屋在此开发,门牌颇为混乱,1980年,为方便管理,才把靠近铁路的一侧命名为“江桥胡同”。

  -防洪胡同:因靠近防洪纪念塔而得名

  在跟专家走访与松花江有关的胡同时,让市民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哈市的防洪胡同。这条胡同东起尚志胡同,西至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专家告诉记者,这条胡同起初没有名字,因为是沿着江畔景观路直通防洪纪念塔的胡同,也是哈市临近松花江的重要防御点位,所以当时考虑与防洪纪念塔协调,取名“防洪胡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哈市的观景胡同,站在防洪胡同内,可以直接看到防洪纪念塔的美丽风景。

  中东铁路时期的胡同

  中东铁路记录着哈市刻骨铭心的历史印记,也留下了那个时期的胡同印记。沿着霁虹桥一路往道里方向,会分出三个岔道口,最左侧的岔道口就是因霁虹桥而得名的霁虹街。根据哈尔滨火车站综合改造规划,霁虹街一带将变为哈站北广场,这也许意味着,再过几年,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工厂胡同和警校胡同将成为历史。

  -警校胡同:原名警察胡同曾驻守警察

  普查中专家经过考察发现,警校胡同形成于中东铁路时期,其诞生要早于工厂胡同。1898年白俄在此地修一排“石头房子”,看守“石头房子”的是白俄警察,附近的百姓就称这里为“警察胡同”。1926年,东省特区政府在此处设立了高等警官学校,因为是警校,所以1931年时这条胡同被改名为“警校胡同”。而后,警校胡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又曾更名为“井孝胡同”、“敬孝胡同”,但都反映不出当时的历史印记,所以1981年后又恢复了“警校胡同”,以留存这段历史的印记。

  -工厂胡同:曾是军官街

  除了警校胡同,与中东铁路时期相关的还有工厂胡同。这条胡同起始于霁虹街,对于这里的命名来历,地名专家说,这里形成于中东铁路时期(1903年),原来称为军官街,因为当时沙俄在此设立了军官学校。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依据此处工厂聚集、临近铁路大企,更名为工厂胡同。

  在普查中,专家表示,工厂胡同有着一处珍贵的建筑——圣•伊维尔教堂。“这个教堂建于1908年,由当时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修建。教堂建成后,曾为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的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哈站周边改造工作的启动,目前管理部门开始着手教堂的保护。

  因市场、商家得名的胡同

  街路名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更记录着城市繁荣的市井景象。在哈市就有一些胡同是因人的聚集而形成的,这里记录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张包铺胡同:哈市最早的饭馆街

  吃过张包铺,却不一定看过张包铺胡同。在跟随专家普查过程中,记者看到如今位于道外区的这条胡同已经破败不堪,为了避免墙壁倒塌,张包铺胡同已经砌砖封死,不许人通过。

  地名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哈尔滨早期的饮食服务网点大都是外国人或外地人开办的。1902年,中国人开办的饭店张包铺开业,这里是哈尔滨的第一家专业饭店。当时的张包铺由天津人张仁开办,因为包子卖得好,周边也聚集了很多商家,在张包铺狭窄的不足100米长的胡同里,并排10家饭馆,大部分属于专业小吃,每个饭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清香阁的山东包子、顺香斋的鸡丝馄饨、魁元阁的排骨包子、范记永的三鲜水饺,新新包铺的天津包子等,形成了哈尔滨的餐馆街。

  普查中了解到,张包铺胡同1913年形成,1961年曾改名革新胡同,1978年又恢复了胡同的原名。

  -染坊胡同:聚集多家染印厂

  染坊胡同是哈市为数不多的“百岁”胡同,很多哈尔滨人都不知道它在哪儿。在普查中,一些专家经过考量后找到这条位于靖宇南头道街附近的胡同。长约300米的染坊胡同,虽然距离不算长,却是老道外胡同中最长的一条。

  专家告诉记者,胡同最早时叫“哑巴胡同”,因为一女性聋哑人在此居住而得名,据说这个人有高超的技能,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后来改为染坊胡同却有着清晰的脉络。“1928年,先后有十几家染印厂在这条胡同里建厂,所以胡同因此得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该胡同里已经看不到染印厂了,不过,在哈市文物管理站至今还保留着一件当年道外染布一条街中某商社染布时所用的石制元宝石,这也是老道外曾经繁荣兴旺的染布行业的佐证。

  -鱼市胡同:哈市最早的鱼市场

  站在道外北二道街上,一边是张包铺胡同,另一边就是鱼市胡同。一位正在家门前晒被的居民指着张包铺胡同对面一处没有任何标记、被围墙封死的胡同说:“这就是鱼市胡同。”

  居民告诉记者,这条胡同是哈市专业鱼类市场的发祥地,胡同长53米,宽4米,连接北二道街和北三道街。2012年,这里发生了一起房屋坍塌事故,自此胡同被封上。如今的鱼市胡同已无法进入。

  地名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1910年,哈市渔业市场日益兴盛,渔民开始上街摆摊设点,出售自己的产品,并出现专事鱼品买卖的商人。到1916年,道外北大街南侧形成第一个专业鱼市场——南鱼市场,也就是如今的鱼市胡同,当时有固定摊点28个,从业人员36人,主要经营松花江产的鲤鱼、白鱼、鳌花、杂鱼、小白鳔鱼等,日上市量最高达5000公斤左右。1920年,鱼市胡同外的道外北二道街设立海鱼市,有鱼店8家,经营由营口、大连等地贩运来的海产品。此后,鱼市逐渐扩展到北三道街,淡水鱼、海产品均经营,形成较大规模的鱼市场。

  地名专家说,当时鱼市胡同里的水产品商主要有鱼商、仲买人(即经纪人)、鱼店(鱼床子)等。鱼商是资金较为雄厚的行商,有字号,有门市,有些还拥有轮船、冷藏库等设备,一般都与鱼产地渔民订有合同。约定渔民将所捕之鱼,装到指定地点,按时价收购。鱼商收购鱼品,远至乌苏里江沿岸,等渔民将大马哈鱼送到之后,立即破洗,剔除鱼杂,加以咸盐,装入桶内或制成“鱼皮子”,再用轮船运到哈市批发出售。较大的鱼商还能从大连、营口、安东(丹东)等国内沿海城市和朝鲜、日本等国整火车皮购运海产品,在哈市批发销售。1923年全市海产品输入量达到3000吨以上。仲买人是鱼市场上的中介商,与渔民和鱼商、零售商有较为固定的联系。

  因别具特色命名的胡同

  作为中西合璧的城市,胡同的命名也各具特色,在普查中,一些以人名、建筑设施而命名的胡同名,反映了当时的地域特色。

  -东风胡同:里面有个百年泉井

  提到东风胡同,知道的人不多,但一说井泉胡同,很多香坊的老人都知晓它的故事。位于香坊区的东风胡同北起公滨路,南止安埠街,形成于1925年。

  专家告诉记者,胡同最初的名字叫井泉胡同,之所以以此命名,完全是因为此处的一口泉井。据居民介绍,与其他井水浑浊相比,这口井里的水清冽而甘甜,洗脸洗手让皮肤滑嫩,所以很多不在此处居住的人也来此打水,久而久之居民就把这里的胡同称为井泉胡同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后来,随着城市的改造,那口泉井没有了。1933年,这里改称为东风胡同,并沿用至今。

  -苏顺胡同:曾有个“苏把式”在此居住

  在安埠街附近,有个名字颇为有趣的胡同——苏顺胡同。这条胡同最早形成于1920年。

  据专家介绍,该胡同原来住着个姓苏的生意人,以给油坊拉货为业,是远近闻名的“苏把式”。后来为了祝福苏家生意兴隆,命名胡同为苏顺胡同。

  -友谊胡同:邻居团结互助而得名

  香坊区的友谊胡同北起红旗大街,南止铁道线,胡同仅100米长。“当时这里是哈市邻里互助的典型。”地名专家告诉记者,这个胡同是1945年形成的。胡同内的数十户居民团结互助,友谊至深,所以命名为友谊胡同。

  “我听父亲说,这里的老居民都亲如一家。当时,胡同里住的四户人家,后来还结为亲家。”一直在此居住的市民程丽对记者说。

  那些消失的胡同

  随着城市的发展,狭窄的胡同逐渐被宽阔的街路、成片的住宅区所取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这些胡同曾经的印迹被地名普查工作者记录了下来。

  -喇嘛台胡同:原在圣•索菲亚教堂与民房之间

  哈尔滨最负盛名的教堂广场——圣•索菲亚教堂广场,每天吸引着数万人游览,以它为背景拍下纪念照。然而,很少有人记得,这里当年曾被居民叫做“喇嘛台”,而且还有一条以喇嘛台命名的胡同。

  根据地名普查资料显示,喇嘛台胡同连接地段街与兆麟街,宽4.5米,始建于1919年。因靠近喇嘛台(索菲亚教堂),这条胡同被命名为喇嘛台胡同,胡同的一侧为索菲亚教堂,另一侧为居民住宅。1997年,圣•索菲亚教堂进行修复改造,成为哈市的旅游新地标。2005年建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尽数拆掉,该胡同也随之消失。

  -辘轳把胡同:胡同似辘轳把形

  同样,随着拆迁改造消失的胡同还有很多,香坊区就曾有一个名字很有趣的胡同——辘轳把胡同。南北走向的辘轳把胡同,南起增福街,北止延福街。1945年形成,因胡同呈辘轳把形而得名。

  辘轳把胡同两侧全为居民区,1997年因开发拆迁而消失。

  -永靖胡同:原名永净胡同因为有个洗染房

  同期消失的胡同还有南起延福街,北止安埠街的永靖胡同。1930年形成的永靖胡同因胡同里有个洗染房,被老百姓们称为“浆洗房胡同”,后期正式命名时被称为永净胡同。1945年改称永靖胡同,这个名字一直到1997年,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拆迁而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3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