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783|回复: 0

解脱在于学会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 (2012-08-16 08:14:3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9 15: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中凤:感恩普贤行的博客令笔者进一步开悟!人看事物如果只限于一种方法,可能就会堵心,甚至想去死!如果换一个角度,可能就会豁然开朗烦恼尽除,就看你怎么去用心了!世界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转,银河则永远都围绕黑洞转!不仅我们所住的太阳系如此,就是所有无穷尽的天体运行都是如此,一切早在不知起始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冥冥之中不可改变的定数!但是“天有好生之德”也是定数,因为正向的力量永远都是宇宙生生不灭的主流,故此,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有很多人在不如意的时候,总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别人,最愚痴的就是总希图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就是不想去改变自己,于是烦恼和痛苦就发生了!而当我们将改变自己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方法的时候,世界才真的能被改变!由此可知,任何奇迹其实都是思维的产物,一切皆本自具足,一切皆如如不动!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心,也训练成同宇宙一样如如不动的时候,你才会全然的开放而自然接纳所有正向的力量,并对这个世界产生极大的加持!所以,修行并不神秘,加持也并不神秘,神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业障和我们封闭的心灵所造成的境界!开悟在于自己细心的观察,明心在于自己点滴的总结。为何文殊菩萨一手持利剑一手捧经书哈?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修学的方法,即:以读经书为体,以斩邪魔为用,如此行持,能不破魔障得自在吗?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慈悲心与自他相换
根松仁波且

    大乘佛法中修慈悲心的窍诀很多,“自他交换法”就是其中最殊胜的方便之一。噶当派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颂》是修自他交换法的精要,历来被各传承的高僧大德所推崇。下面就逐一为大家讲解:

一切有情众,更胜如意宝。
我愿成彼利,常怀珍爱情。

    我们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就要把众生视为最殊胜的如意宝,这是一种最上的善德。因为只有无私地利他,才能迅速成办福慧二资粮,圆满菩提愿行。一般凡夫众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而佛菩萨恰恰相反,总是把众生放在第一位。当我们进入佛门修相对菩提心的时候,就应该把心转移到芸芸众生的利益上,甚至把众生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初期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众生的心总是依习气行事。所以必须珍爱众生,依靠利益众生这个殊胜方便,逐渐增进自己的善念、善行,净除习气,累积修行。

   《入菩萨行论》说:再困难的事,只要经过长时间的串习也会习以为常。过去我们的心随习气而转已成习惯,想战胜这些习气,首先要把最执着的“我”放下。这并不是要放下一个实体的东西,而是要放下执着的心。我执是很狭隘的,所以首先要把它转移到善的一面,转移到其他众生的利益上,才能让心胸更开阔。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学着把自己的善乐福报让给别人,把修行的功德无私地回向给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随处伴谁时,视己较人卑。
深心思利他,尊他为最上。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过去我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如今能否将自己降到最低的位置上,能否尊重其他众生?经典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作为佛弟子,你的身口意已经依止了三宝,你尊重众生与利益众生,那你肯定是如法的修行者。

    要多学习和尊重别人的长处,那你的傲慢心就会降低。很多人不管自己有没有德行和能力,常自以为是而瞧不起别人,越是愚昧和没有道心的人越是如此。傲慢自大的人永远不会有快乐,他很容易嫉妒别人,瞋恨别人和轻视别人,因而产生不愉快的气氛,招来很多逆缘。所以我们修行要掉转过来,多观察反省自己的缺点,对治傲慢的心;或者多观察别人的优点来启发自己,纠正自己,这样有利于转变自己的心态。

动静观自心,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他时,愿疾斥令除。

    当你生烦恼而发脾气、起嗔恨心的时候,言行会变得粗暴,甚至演变成暴力,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当你的嗔恨心消退,再回过头来看自己,也会觉得很可笑。“哎!我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呢?”这都是因为嗔恨迷惑了你的心。嗔恨只会给你带来灾难、痛苦和烦恼,不可能带来大乐和成就,因此我们要把烦恼、嗔恨的心加以对治。

    很多人已听闻这些道理,但还是继续有意、无意地造业,还为自己辩解,维护自己的恶行,这是很可悲的。佛法说因果不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去的善恶业导致我们现在的苦乐,现在所造的业就是未来苦乐的因。我们应尽快转变这些恶习,使修行进一步增上。

性恶之有情,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宝,难得愿珍惜。

    要珍惜恶性众生和罪苦众生。有些人好像特别清楚什么是绝对的好与坏,好像特别的爱憎分明。汉地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什么要打它呢?老鼠只是不会说人话,没有人的智商高,但它也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啊。老鼠会偷东西吃,我想在座的,当你饥饿到老鼠这种程度,你就不会偷吃?很多人都是高傲自大地看待众生,这是很糟糕的。哪天你成了老鼠,才会知道老鼠的痛苦。同样的,有些人说蚊子该打、蟑螂该杀,它们是害人的。其实你自己勤快一点,各方面都清洁一些,它们也不会来,你更不用伤害它们。

    对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能否生起强烈的同情心,能否珍惜它们的生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放生?上次我来的时候,你们买了一只很大的乌龟,然后找来很多人一起去放龟。生命无大小,放生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放生是珍惜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佛性,是成佛之因啊。从俗谛上讲,它是轮回于畜生道的众生;从真谛上说,它也是佛,还没有觉悟的佛。所以放生不是说把这个畜生救出来,然后又放回畜生道里永远当畜生,而是为了与这些可怜的众生结法缘,为它们种下解脱的因。

    可悲的众生不论什么样的都有,我们能否对他们生起一点同情心?西藏有些修行者专门去照顾麻风病人,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同样的,你同情那些罪苦的众生、性恶的众生,珍惜和关爱他们,修法回向给他们,以此培养自己相对的慈悲心,这就是你觉悟的资粮。

他人以妒心,非理谤辱我。
恶言我取受,胜利愿献他。

    当别人出于嫉妒而羞辱、诽谤你,这一切你能否承当?像阿底峡尊者专门找脾气大的人修忍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别人骂他,尊者不但心不动摇,还认为对方是自己修忍辱的方便:有了他,我才能有成就啊,我的成就来源于他的辱骂,我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所以我们要感激、感恩众生,这是必要的方便。

吾昔益某人,并曾寄厚望。
彼虽妄加害,视如善知识。

    从前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对佛陀作了许多诽谤危害之事,而且累世以来都对佛陀往昔的修行制造违缘、障难,恩将仇报。佛陀却从未对他生起丝毫的嗔恨心,反而感谢他成就了自己的布施和忍辱。如果是有德行的高僧大德,遇到别人毫无理由地骂他,他会以慈悲心对待,而我们一般人的反应就是反击。当你反击的时候,恶业就产生了。所以我们应该有忍辱的心,也就是谅解别人,慢慢地不再追究别人的错误,理解和关心别人,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进步。

愿直与间接,献利乐于母。
如母诸苦患,暗中自取受。

    我们要学会培养爱心。芸芸众生都是过去世的父母,对我们有恩德,由于自身的业力,他们投生在畜生道、人道等六道中。我们能不能对如母有情生起一些相对的爱心和慈悲心?佛法也讲“大爱”,“大爱”就是慈悲心。

    自他交换的真正意义,是藉由观想承受众生的痛苦和业障来真切体验众生的苦,继而生起感同身受的悲心;并藉由观想将自己的一切善乐给予众生,令他们也得到如是的善乐而衷心随喜,进而生起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真切慈心。为什么修自他交换能生起慈悲心?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缺手断脚、身染恶疾的可怜众生,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捂住鼻子,赶紧走开,然后尽快忘记他。一旦你想起他那可怕的病样,毛孔就会因恐惧而竖起,像被针刺入一样受了伤害。其实受伤害的是我执,是那颗自我保护的心。如果你比较勇敢一些,稍稍生起一点希望承受他的疾病和痛苦的心,那么在你的恐惧后面,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并可能生起一刻都难忍的悲伤,希望能替他承受这些痛苦。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呀!

    西藏有很多上师在荒山野岭中脱光衣服,把酥油、糌粑抹在身上布施给蚂蚁昆虫,用自己的血肉交换了众生的饥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凡夫心所执着的“我”只是坚固的习气和妄念而已。当你专注于自我的心稍稍扩大一些,当你感受到其他众生的一些苦与乐,当你与众生的位置调换一下,你会发现“我”只是一个虚幻的角色而已,原来这种眷恋自我的感觉也可以转移。“他”可以变成“我”,“我”也可以变成“他”,这样你的心量就扩大了,你的我执之心正在消融。这不是通过学习哪种佛学理论得到的,而是实际修行自他交换获得的体悟,所以这个修法是非常殊胜的。当然,即使你有勇气去承受一切众生的苦难,你还无法真的做到这一点。只有成就的上师才有这个能力,真正把众生的业障转移给自己,把自己的善乐福德无私地给予众生,圆满愿、行菩提。
愿所行不受,八法念垢染。
知法如幻智,无执而解脱。

    从究竟意义上讲,通过自他交换的修行,能令行者体悟自他的平等,速证无我的实相。当你明了自他只是轮回的幻相,自他原本同体,一切众生也就是自心的幻化,那众生就是无量化身啊。当“我”逐渐扩大,至包容一切的时候,自心对轮回幻相的执取、自他的二元对立就破除了。这时无须造作地修自他交换,自心安住离戏法界,一切本自清净圆满,你的心不再为世间八法所动,本来解脱,任运成就自他两利的事业。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4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