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93|回复: 0

当一天素食者的惊人效果 (2012-10-08 20:52:5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4 15: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过量吃肉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目前已经有很多广泛的报道了。吃肉对人类“正确生活”的观念,甚至环境都有着重大影响。吃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如此广泛的深入影响,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因为有时候,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摆在我们面前。下面这些统计数字,应该会让你大开眼界。
如果(美国)每个人都当一天素食者,将会节省:
● 1000亿加仑的水,足够供应新英格兰地区所有家庭4个月所需;
● 15亿磅喂养牲畜的粮食,足够供应整个新墨西哥州人口一年有余;
● 7千万加仑的燃气―足够供应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全部小汽车加在一起还绰绰有余;
● 3百万公顷土地,面积比两个特拉华州还大;
● 33吨抗生素。
如果(美国)每个人都当一天素食者,将会防止产生:
●等值于120万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整个法国的排放量;
● 300万吨的土壤流失和随之而来的7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 450万吨动物粪便;
●差不多7吨的氨气排放,而氨气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我本人最喜欢的统计数字则是这个:根据环境防卫组织(Environmental Defense)的数据,如果每个美国人每周省掉吃一餐鸡肉而替之以素食,那么所能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等同于50万辆小汽车上路。
其它: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我们给圈养动物喂养7亿5千6百万吨粮食饲料。如普林斯顿的生物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他的新书里所言,如果我们把那些粮食用于14亿生活在绝对贫困中的人口,他们每个人可以平均分得半吨多粮食,也即每天大约3磅的粮食―那是他们得以生存所需量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每年生产的2亿2千5百万吨的大豆,几乎所有这些大豆都被当做饲料喂给了圈养动物。他写道:“这个世界并不缺乏食物。问题出在我们--这些相对富裕的人―找到了一种消费方式,吃掉了是我们直接吃谷物粮食所能吃掉的四到五倍的粮食。”
最近,联合国一份标题为“畜牧业的长长的阴影”的报告结论是肉类产业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全世界的交通运输业全加起来――这包括所有的小轿车,卡车,运动型跑车,飞机和轮船全部加起来――还要多几乎40%。该报告的结论也指出工厂化的农场运作是在本地和全球各个层面导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大的因素之一。
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在与全球变暖作战中,将标准的美国食谱转变成素食食谱比从标准的美国小轿车转变到混合动力小轿车效果要好得多。
那份联合国报告称,肉类产业所导致的本地和全球环境的问题甚至不仅限于全球变暖。该报告称,肉类产业应该成为所有有关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和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焦点。
本文章中没有指明出处的统计数据由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诺姆.莫尔(Noam Mohr)从科学报告中计算得来。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1000多年来,其素食习俗深入民心,并对我国民间的饮食习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教义的缘故,佛教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佛教许多经文中列有反对饮酒、吃肉、吃五辛(葱、蒜、韭、兴渠、薤)的条文。佛教认为“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之种”,饮酒吃肉将带来种种罪过(有所谓“饮酒十过”、“饮酒三十五过”、“饮酒三十六失”之说)。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罪过可谓大矣。
历史上,我国较早提倡食素的皇帝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他于公元502年登基后,在南京建初寺志公法师的影响下,在宫廷及民间大力宣扬素食。梁武帝提倡吃素,是因为佛经提倡的“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等思想,恰好与我国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吃素在我国汉族地区是很早就有的一种饮食风尚。据《礼记》等古代文献记载,远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练……饭素食。”说是祭祀先人时要食素。《礼记·坊记》说:“七日戒三日斋。”《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这里说的“斋戒”,即是古人在祭礼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素食即是其中之一。又古代风俗,服丧期间也要素食。《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为时人称颂。有些人则因为清廉,如西汉时的谏议大夫王吉、东汉时被诸儒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自己和家人都习惯于素食,见载于史。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吃素的戒律同我国固有的风俗习惯相结合,从而使吃素的风气大开,人数大增,素菜的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
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散见于我国古籍中关于素食的记载不少,但专门记载素食的,恐怕莫过于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食谱》了。书中载有素食20种,每一种中既有原料及制法介绍,又有对每一品种的十六字赞,如“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对此品的赞美是“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20种素食均给人以山林风味之感。在《本心斋食谱》中,素菜的“色、香、味、形”得以鲜明体现。这说明,宋代时,我国素菜已发展到创制“形象菜”的崭新阶段。
清代时,素菜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的区分。寺院素食又称“释菜”,寺院厨房则称“香积厨”,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一般烹调简单,品种不繁,且有就地取材的特点。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寺庙庵观素馔之着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寺院素菜中最着名的为“罗汉斋”,又名“罗汉菜”,是以金针、木耳、笋等十几样干鲜菜类为原料制成,菜品典自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之意。干隆皇帝游江南时,到很多寺院去吃素菜,在常州天宁寺品尝以后说:“胜鹿脯、熊掌万万矣”,在民间传为佳话。这也说明,寺院庵观的僧尼们在烹调素菜方面下了功夫。
清朝皇帝在吃腻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之余,也想吃吃素食。尤其是在斋戒日更需避荤。为此,清代宫廷御膳房专设有素局。据史料记载,仅光绪一朝,御膳房素局就有御厨27人之多。
民间素食是指社会上的素菜馆。在清道光年间,北京民间就出现了素菜馆。为了满足各类人的口味需求,招徕生意,民间素菜馆的厨师们发明了“以素托荤”的烹调术,即以素菜之原料,仿荤菜之做法,力求名同、形似、味似,因而民间素菜馆的素菜品种较宫廷与寺院素食更为丰富多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4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