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44|回复: 1

节选《老子与诸教之关系》李宗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1 0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我国学术分三大时期
我国学术最发达有两个时期,第一周秦诸子,第二赵宋诸儒。这两个时期的学术,都有创造性。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是承袭周秦时代之学而加以研究,元明是承袭赵宋时代之学术而加以研究,清朝是承袭汉宋时代之学术加以研究,俱缺乏创造性。周秦诸子,一般人都认孔子为代表,殊不知孔子不足以代表,要老子才足以代表。赵宋诸儒,一般人都认为朱子为代表,殊不知朱子不足以代表,是程明道才足以代表。

(老子)一书,当分两部分来看,他说致虚守静,归根复命一类话,是出世法,庄列关尹诸人,是走的这条路。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类话,是世间法,孔子以仁治国,墨子以爱治国,申韩以法治国等等,皆是以正治国。在吴司马稷苴是以奇用兵,这都是走的世间法这条路。老子一书,是把出世法和世间法,一以贯之,两元偏重。所以提出老子,可以总括周秦学术的全体。

汉明帝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愈传愈盛,与中国固有的学术成为两大门派,相推相荡,到了程明道出来,把二者融合为一,是为宋明之理学,名为儒家,实是中国和印度两方学术融合而成的新学说。程明道的学说出来后,跟着就分为两大派:一是程伊川和朱子,一派是陆象山和王阳明。所以宋学,是以程明道为代表,朱子不足以代表。

从周秦至今,可分为三个时期,周秦诸子,为中国学术独立的发达时期,赵宋诸儒,为中国学术和印度学术融合时期。现在已经入第三时期了。世界大通,天涯比邻,中国印度西洋三方学说,相推相荡,依天然的趋势看去,这三者又该融合为一。故第三时期,为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时期。学术之进化,其轨道历历可循,知道从前中印两方学术融合,出以某种方式,即知将来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当出以某种方式,我们用鸟瞰法,升在空中,如看河流入海,就可把学术上的大趋势看出来。

(二)《老子》一书是周秦学派之总纲
宇宙真理,是浑然的一个东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个绝大的荒山,无人开采,后来偶有人在山上拾得点珍宝归来,人人惊异,大家都去开采,有得金的,有得银的,有得铜铁锡的。虽是所得不同,总是各有所得。周秦诸子,都是上山开采的人,这伙人中,所得的东西,是以老子为最多。

老子是道家,道家出于史官,我国有史以来,零零碎碎的,留下许多学说,直至老子出来,才把它整理成一个系统。他生于春秋时代,事变纷繁,他年纪又高,眼见的事又多。身为周之柱下史,是国立图书馆长,读的书又多,他自隐无名,不问外事,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所以能把宇宙真理发现出来。

老子把古今事变融会贯通,寻出了它变化的规律,定名曰道。道者路也。即是说,宇宙万事万物,非走这条路不可,把这种规律,笔之于书,即名之曰:《道德经》。德者有得于心也,根据以往的事变,就可以推测将来的事变,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他见到了真理的全体,讲出来的道理,颠扑不破,后人要研究,只好本着他的道理,分头去研究。他在周秦诸子中,真是开山之祖。诸子取他学说中一部分,引而申之,扩而大之,就独成一派。

前乎老子者,如黄帝,如太公,如鬻子管子等,《汉书·艺文志》均列入道家,算是老子之前驱,周秦诸子中最末一人,是韩非,非之书有《解老》《喻老》两篇,把老子的话,一句一句的解释,呼老子为圣人,可见非之学也出于老子。至吕不韦门客所辑的《吕氏春秋》,也是推尊黄老。所以周秦时代的学说,彻始彻终,可用老子贯通之。老子的学说的是总纲,诸子是细目,是从总纲中,提出一部分,详详细细的研究,只能说研究得精细,却不能出老子的范围。

至于老子年代问题,有人说:孔子问礼老子,为春秋时人。著道德经之老子,为战国时人,是两人,不是一个,这层不必学问,我们只说:《道德经》一书,可以总括周秦学术之全体。其书出现于周秦诸子之前,是诸子渊源于老子,出现于周秦诸子中间,或在其后。我们可说:《道德经》可以贯通诸子,而集周秦学术之大成,无论他生在春秋时,生在战国时,甚或生在赢秦时,其为周秦学术之总代表则一也。

关于老子姓名问题,有种种说法,甚有谓老子姓老者。我想不必这样讲,古人的名字,有点像字学中之反切法,用两个字,切出一个字,举出其人之两个特点,即知其为某人,名字之上,不必一定冠以姓,如祝鲩是名之上冠以官。行人子羽,是字之上冠以官。东里子产,是字之上冠以地,叔梁纥,是名之上冠以字。司马迁是史官,故称史迁,曾受腐刑,又称腐迁。他如髯参军,短主簿,是官职之上,冠以形貌,只要举出两个特点,即可确定其为某人,大约老子耳有异状,故姓李名耳,他是自隐无名人,埋头研究学问,世俗得见他时,年已老矣,人人惊其学问这高深,因其须发皓然,又是一个大耳朵,因呼之为老聃,聃是生前的绰号,不是死后之谥,他不是生而皓首,乃是世人得见他时,业已晧首了。一般学者,闻老子之名,都来请教,孔子也去问礼。各人取其学说之一部分,发辉光大之,就成为一家之言,发表出来,尽是新奇之说,人人都去研究。老子自隐无名,其出处存亡,世人也就不甚注意了。犹之四川廖平与康有为说一席话,康本其说,跟即著咄《孔子改制考》,《儒学伪经考》,震惊一世,而廖之书尚未出也,其人亦不甚为世注意。老子年龄,大约比孔子大二三十岁,孔子是七十几岁死的,老子修神养身,享年最高,或许活到二百多岁,著道德经时,已入了战国时代,这也是可能的事。

(三)无为之意义
老子的无为,许多人都误解了。老子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他以为:要想有为,当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大概每句中,上半句是无为,下半句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要想勇当从慈做起走。慈与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能勇,能广,能成器长,即是有为。老子洞明盈虚消长之理,阴阳动静,互相为根,凡事当从相反方面下手,如作文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写字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一般。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我无为;能使民化民正,能使民富民朴,是有为。“弱胜强,柔胜刚。。”弱柔是无为,胜强性刚,是无为。老子书中,这类话,都是“无为则无不为”的实证。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我无容心的意思。当为的就为,当不为的就不为,如果查当为的不为,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这叫做有为,算不得无为。

王弼注老子,就是这种见解。他注老子二十七章说道:“须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注二十九章说道:“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可算得了老子的真谛。

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韩非本作恃,按作辅义较长)。即是《阴符经》所说:“圣人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制之。”(现在的阴符经,虽是伪书,但说和道理不错。)也即是易经所说:“裁成之体,辅相天地之宜。”

曹参为相,日饮醇酒,诸事不为,只可谓之“不辅万物之自然,不裁成天地之道,不辅相天地之宜”,“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不制之。”黄老之道,岂是这样吗?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断,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把宇宙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未发动,或才发动,就把他弄好了。

犹如船上掌舵的人,把水路看得十分清楚,只须轻轻的把舵一搬,那船就平平稳稳的下去了,这叫做无为。即是所谓,“善用兵者无赫赫战功”,何尝是曹参那种办法呢?

文景行黄老,只是得点皮毛,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工作,未免缺乏,所以不无流弊,但政治之修明,已成为三代下第一。黄老之道之大,也可想见了。
......
发表于 2013-4-23 19: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