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人生现象及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据佛教的说法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里的“因”,指多种条件中具有决定作用。在“四谛”说中,“缘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见缘起便见法,但见法便见缘起”。实际,“缘起”是佛法的表现,或说是受佛法支配的,由于佛法的作用,可以从两件似无内在联系的时间中“把握”其因果关系以便论证佛教的业报轮回说。
$ m9 `8 ~0 p* t2 H5 _9 v 3 F# v W" Y* D
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①无明,即无知;②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③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④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⑤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⑥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⑦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⑧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⑨取,指追求色、香、味、触等;⑩有,即生存的环境;⑾生,即来世之再生;⑿老死,是人生的终结。其中,①②是过去因,感现在果;③~⑦是现在果;⑧~⑩是现在因,感未来果;⑾⑿是未来果。十二个环节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条件,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总的因果循环链条。原始佛教在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此说,认为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0 p$ E6 T$ [8 V- c* Y7 d
- ~9 j# P8 \: b: `
$ a; s+ K3 A* F0 v; k3 G6 h “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人生现象及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的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4 I1 t( z* R0 {* h u6 J. g0 g! ]
据佛教的说法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里的“因”,指多种条件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在“四谛”说中,“缘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见缘起便见法,但见法便见缘起”。实际上,“缘起”是佛法的表现,或者说是受佛法支配的,由于佛法的的作用,可以从两件似无内在联系的时间中“把握”其因果关系,以便论证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人生现象和世间现象变化无常,其因缘也各异,但“四谛”说认为,最基本的是十二因缘,这就是:/ q# D' M" M# b# z( r' l1 s
1、老死
8 o0 E& K8 h8 x1 E6 n3 p 佛家认为,认得最大的烦恼是害怕老死。死为人生的终结。为什么会有“死”的烦恼呢?那是因为有“生”,有“生”才有“死”,所以说“生是老死缘”。
% z- s0 a7 b! m+ T& B 2、“生”3 b+ i+ _; \" i1 K
“生”是人生的开端。而“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家认为那是因为“有”。什么是“有”?在佛家看来,“有”是指某个人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佛教又称之为“业力”。也就是说,是由前生“业力”之因,导致今世得以生为某类众生之果。所以说“有”为“生”因,“生”为“有”果。- ~$ I+ t; P+ h; ?0 Z) v: Z
3、“有”
( g, Y& j1 {& @* W 既然“有”的本质是各个人前生的思想行为,即“业力”的总和,那么,“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取”。佛教讲“取”,是指人们对人生和物欲的各种追求,由此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即各种不同的“业力”,进而得到不同的回取,所以说“取是有缘”。
/ C" U0 O8 g) D" Z6 ]6 y, C2 Q 4、“取”
; h4 \+ H. ]6 S 既然“取”是人们对人生和物欲的追求,那么,“取”的原因又是什么?佛教认为, “取”的原因是“爱”。“爱”包括性爱、食欲等感情的和物质的各种贪爱。人是因为具有各种贪爱才去追求种种人生物欲的,所以说“爱是取缘”。6 j# ?9 L! R/ M- N8 R. U- W
5、“爱”* [& M% R, z7 c4 Q o9 r+ \4 s {
既然“爱是各种贪爱,那么“爱”的原因又是什么?佛教认为,“爱”的原因是“受”。“受”指各种苦乐感受,它导致了人们产生各种贪爱。所以说“受是爱缘”。0 z5 x: S1 T9 @' I3 r
6、“受” e8 f7 m+ L* t$ p
既然“受”是人的种种苦乐感受,那么,导致种种苦乐感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触”。“触”指人的肉体、精神与外界直接接触,因为有接触才有感受,所以说“触是受缘”。
- Q9 C: n7 p" w' D 7、“触”) U# D6 L7 ~0 F8 G
既然“触”是人的肉体或精神与外界直接接触,那么,导致“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六入”。“六入”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认识机能;如果没有这些器官和功能,人们就不能触受外界事物,所以说“六入是触缘”。
% B7 B5 P" m% X0 {2 Q 8、“六入” s. g# D, C2 V ?) n
既然“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认识机能,那么,导致“六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名色”。“名”指人的精神活动,“色”指人的肉体,“名色”则是指有意识活动的人体。因为有了它才会产生“六入”,所以说“名色是六入缘”。
4 @4 c5 g& k& G 9、“名色”
& X4 h8 h7 h8 D- n% x) y0 b& w- `7 p8 T 既然“名色”是指有意识活动的人体,那么导致产生有意识活动的人体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识”。“识”是指人在投生一刹那间的精神本体的神秘活动,相当于通常讲的“灵魂”。佛教认为,人体生命是托“识”而成,所以说“识是名色缘”。
1 G2 {; Q7 j) k. f 10、“识”
) ^, L* {* @+ C' ?: V 既然“识”是指人的投生一刹那间的精神本体的活动,那么,导致这种精神本体如此投生(或投宝贵人家,或投贫家,或投生为畜牧,等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行”。这里的“行”一是指人的一切(包括前生今生)思想行为(即业行),二是指推动这些思想行为获得一定果报的过程和力量。“识”是由于“业行”引发的,所以说“行是识缘”。
& U" A. Q ]6 |0 t! [0 F 11、“行”6 u/ U' @% w! g5 i# u! j
既然“行”是指人的能导致一定果报的业行,那么,导致人的种种“业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痴”。“痴”,又叫做“无明”,即愚昧无知,人之所以致力于种种不善的“业行”,是由于无知的结果,所以说“痴是行缘”。
( L1 C# o! o; k$ X. C 12、“痴”
* q1 ?8 a, I, J( V3 h" {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和人世间之所以有种种“苦”的现象,根源全在于“痴”,这是苦的最后根源。& K& h& s# P* t" v1 y
上述十二缘,又叫十二支。“四缔”说认为,十二支中,对人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爱”、“痴”三支,因为有“生”,就有“爱”,就会导致各种“苦”,而归根到底则是由于“痴”。因此,人们要能获得最终的解脱,便应修习佛理,彻底摆脱“痴”的羁绊,这就是“十二因缘说”的最终结论。) I1 `2 j v1 M: }: i7 ~
- F9 M) i! w( \2 x& x7 ] (建议你母亲读金刚经)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tag
) o% G/ g( ~2 C! J. \7 a# U
2 i1 W4 q4 h: n) j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