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486|回复: 4

农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11: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家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的父亲是少典部落的首领,而他的母亲名叫安登,有一天在华阳游玩时,感应神龙之气而受孕,在姜水河畔生下了神农。所以神农生下来就是人面龙额,下地三个时辰便能说话,五天便能行走,七天便长全了牙齿,三岁就开始做稼穑的游戏了。当时的人们还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采不到野果野菜或者捕不到动物的时候,就只能挨饿受冻。神农不忍人们受苦,便用木头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在土地上播种耕作。他根据土地的干湿、肥瘠等自然状况,教人们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于是,人们便开始了农业生产,他本人也获得了“神农氏”的称号。  神农创耒
另外,为了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他遍尝水泉甘苦。为了解决人们的疾病之苦,他还亲自尝遍了百草的滋味,曾一天中毒七十次,于是才有了医药。   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   在故事里,神农同情百姓的疾苦,以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作为关注的中心,这就孕育着后来的民本主义思想,而且,神农神话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探讨了农业技术的起源,包括制作农业工具、考察土地状况等等,包含着技术层面思想的发展。所以,人们将后世的农家又称为“神农学派”。
后稷的传说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官。据说,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属于有邰氏部落。一天,她到郊外去求神,在路上看到一对很大的脚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脚去比试这双脚印,她的脚刚踏上脚印里拇趾的地方,便感到全身一震,回到家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不久,姜嫄生下了一名男婴。她的家人认为这样奇异的事情是个不祥之兆,便将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抛弃在田野里,让他自生自灭。没想到,许多动物纷纷来保护这个小男孩,一些雌性的动物还给他喂奶吃。人们见了,又准备把他扔到森林里去,恰巧这时候有人来砍树。最后,人们索性把他放在寒冰上,可是人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风寒。   人们终于察觉到,这个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还让他的母亲抚育他,并给他取名叫“弃   ”。弃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常向大人学着采集植物的种子,学种麻和大豆。长大后,他更喜爱种植各种庄稼,他懂得选择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还懂得选择良种、拔草等田间管理的技术,而且能从作物的成熟早晚以及外观性状去区分作物类型。弃在长期的耕种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他种的庄稼横竖成行、整齐划一,大豆茂盛、谷粒饱满。四方远近的人听说弃很会种庄稼,便都跑来向他请教,他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农耕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大家。在弃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种的粮食连年丰收,逐步摆脱了仅靠打猎、捕鱼和采食野果为生的生活。   尧帝听说了弃的事迹后,立即推举他担任部落联盟的“农师”,指导部落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到了舜帝时,弃又被请来担任“后稷”,主管部落联盟中的农事。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后稷”。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他葬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都广之野”。编辑本段农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 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从孟子骂他是"南蛮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来,①他应是楚国人。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许行考》中认为,许行即是墨家禽滑的弟子许犯,而杨伯俊《孟子译注》则认为钱说并无确凿证据。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当是许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关于农家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和《爱类》等篇,以及《淮南子·齐俗训》。   农家在战国时地出现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以至于反映劳动者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也能有存在的条件,墨子、杨朱和许行正是劳动者的思想代表。但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与阶层各不一样,因此其思想又各有差异。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许行有弟子几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从楚国来到滕国,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一间房子,以便定居下来从事耕种。许行的主张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使儒家的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也抛弃儒家而拜许行为师。从孟子对许行的大肆攻击也可以看出,许行代表着当时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势力,所以引起孟子的如此重视。编辑本段农家的基本概念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许行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编辑本段农家学说的基础  由稷下学者们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含各家的思想学说,一般认为,其中《地员》一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重点记述了农家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着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成为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顺民心,忠爱民
  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   “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里虽然已经改变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是统治者更易接受的。
修饥谨,救灾荒
  



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编辑本段农家的传统观念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   其次,农家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   再次,农家认为,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   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阐述农家思想和农业技术的篇章。其中,作者提出了统一度量衡,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两个月,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力划齐度量单位,统一衡称,平整量器,修正溉具。这也开了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与许行的主张相比又是一个进步。编辑本段农家的三维组合  农业生产必须依赖阳光、雨水等天气和气象条件,还要有供作物生长的土地,而如何使这些自然生态条件最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这就需要人发挥体力和智慧,根据自然条件对农作物进行恰当的管理。“天-地-人”三者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它对于农业生产缺一不可。《淮南子》中曾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上应天时   “天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生态条件,它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了光照、温度、热度和水分等条件。农业生产本身是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是四个基本的环节,而这一切都是由天体运行所显现出的时间节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只有把握“天时”,才可能把握住“农时”,天时和农时密不可分。   人们首先要通过观测和研究,掌握四季更替的节律,了解风霜雨雪发生的规律,通过制定历法等手段,做到“知时”。其次,人们要顺应天时,把握农时,在最适当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耕作,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将“天时”转化为实在的收成。   《吕氏春秋》的作者就认为,一年中的“天时”和“农时”是稍纵即逝的,必须牢牢把握,所以人们生活的节律也要服从于农业的季节节律。



农家著作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发表于 2013-1-15 23:2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再次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11: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5 2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10: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脚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