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隂陽師·黄昏 于 2012-6-10 14:46 编辑 * g2 I" F7 C6 L6 C8 j6 p
! ^3 j) Z/ f a) M0 d/ ?; V3 z! ^, o
作为二战期间德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坦克王牌,奥托·卡洛斯(Otto Carius)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反应敏捷,战术灵活,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沉着冷静,甚至会让对手一直进入到白刃战的距离内才开火。他无与伦比的战车天份使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从1940年5月入伍至德国战败前夕向盟军投降,他创造了击毁坦克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以上的骄人战绩。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斗则是发生在1944年7月22日的马里纳瓦村(Malinava)。
4 n% o9 T/ Q, \& y! ]! k2 S( Q4 R0 |4 w
( I4 q* g) Z' x. N" Z! g9 Q2 F
1 p- h' Y* P8 ]# H2 K6 u1 Z% h0 M6 i# H9 [4 q
战斗背景
3 j! T/ q$ @; |/ [1 V3 c$ |& o
7 Q" V$ S8 N/ p& x% x; p. _& h& V' h( V1 X8 C3 u5 |
! w% f* K! t, L3 Z
4 @2 O/ N6 \* {2 G1 f2 y* {# ~1944年6月,迫于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后退至拉脱维亚南部的蒂纳伯格(今陶格夫匹尔斯)附近组织防御。卡洛斯此时代理该连指挥官,全连只有5辆“虎Ⅰ”坦克。 % z" E" g" g# U( a: w
- v" h" ?- {3 \9 r0 v! x8 {1944年7月,苏军发动夏季攻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苏军为扩大战果,连续向德军防御薄弱地带投入强大的装甲部队,企图将德军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并夺取波罗的海优良港口里加。由于蒂纳伯格毗邻里加,同时也是道加瓦河流域的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两军必争之地。
- O' D: X. J2 ~2 o9 O
& }: m5 Q5 t6 u& o: E3 U1944年7月22日,拥有强大重型坦克的苏军部队击溃了德军第270步兵师进抵蒂纳伯格东北部。防守市区的卡洛斯少尉率领第502重坦克营第2连开赴市区北郊的马里纳瓦村迎战。
E- A6 ?/ T9 U7 o2 v6 v
' J) ?$ ^3 u* g5 N: L! W' T
2 h4 ^+ ?1 f; N1 Z
7 {1 J2 Y1 Z! [
2 n" H4 F2 q& K6 v0 T决心以奇袭为步兵打开通路 ; d& Q* I5 B9 c, o; C: R& P
$ h1 S$ N. Q7 A& O6 W
- p4 _, F5 F- J' L: l
$ G3 d' ^ }; X+ Y0 I. W- q" Y
7 p& n! }. a* N9 o P当卡洛斯率5辆“虎Ⅰ”坦克赶到马里纳瓦村西侧的丘陵地带时,第502重坦克营第1连的3辆“虎Ⅰ”坦克也在鲍尔特的率领下赶来助战,这样他们就有了8辆坦克。此时,第270步兵师的残部正在仓皇撤退,大量的半履带车、卡车和摩托车拥挤在村西的小路上,混乱不堪。为了解情况,卡洛斯和老搭档科舍尔准尉驾驶着1辆VW82式吉普车先行前往侦察。途中遇到了第270师突击炮部队的一名军官,据他讲:苏军大约有90~100辆坦克正从东、南两个方向杀来,但不清楚马里纳瓦村是否被占领。他们本来应该向南撤退与师部会合,但现在恐怕过不去了。 1 d' p& a" Z, v* Y7 a. o4 G8 u
, `/ M( Y+ t( k1 @1 p1 J3 ?
通过侦察,卡洛斯发现:苏军的坦克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且正在休息,而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几辆苏军坦克紧紧挨在一起,乘员或聊天或抽烟,或在车上研究地图,还有一些坦克兵偷偷摸摸潜到谷仓去寻找食物。此时的卡洛斯并不知道这支先头部队是苏军精锐的第1近卫重坦克团。该团装备着苏军最新型的坦克,刚从莫斯科调来准备投入蒂纳伯格地区的激烈战斗。
8 F. U# u) O' o4 X* F% |( n4 Z6 c/ Z
4 k" c. a; L" G6 |' e* b卡洛斯和科舍尔立即赶回连部,向队员说明了村里敌坦克的大致情况。经过短暂的商议,卡洛斯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尚未抵达之前先将这支先头部队击溃,以阻止其进攻,并打通马里纳瓦村以南道路,让第270师残部与其师部会合。具体安排是:只由卡洛斯和科舍尔带2辆“虎Ⅰ”坦克进村进行奇袭,夺取通往南方的路口;另外6辆“虎Ⅰ”坦克在丘陵地带待机随时准备进行火力支援,并且牵制苏军大部队可能来自于东面道路的进攻;两股部队必须保持无线电联系。 - d) T2 F3 |3 G/ K3 J
& l1 e! |3 w6 I% F# Z# r
卡洛斯这样部署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村内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所有坦克都进村,有可能发生混乱的巷战,并将失去对东面道路的监视与控制——这里可能是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另外,当时通往村里的只有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两侧更是近似沼泽的草塘,动用过多体积庞大的“虎Ⅰ”坦克会互相影响,降低攻击效果。万一有1辆车淤塞在路上或中弹抛锚,就很可能堵塞全连的通道而造成战斗力的完全丧失,严重的话还会全军覆没。因此为了避免无谓损失,卡洛斯决定只用2辆“虎Ⅰ”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苏军的阵式。 : v) t7 L% \+ Y# z, Y( I# c+ W
9 v+ l" W! j, A3 ~4 p
1 l$ x# c7 f% v6 i' h# S
. S* v% \& m% l+ l, t; |; X) ?$ s+ g+ W# f
第一次遭遇JS-2重型坦克
) E$ }: i9 X! d8 S- f" W" Z
. ]7 q& n7 O) }6 p6 z& q! |. ]1 K) ^; I7 C4 W7 g9 m& W' L
# ?$ B5 }( a. D0 [/ V Y% [( |3 X. p1 M) s& @
安排完毕,两辆“虎Ⅰ”全速向村子冲去。卡洛斯乘坐的217号坦克打头阵,科舍尔的213号坦克在其后方,距离150米掩护跟进。村子里的苏军坦克仍没有活动的迹象,苏军显然没有想到刚刚溃退的德军又会明火持杖地反扑过来。直到卡洛斯快到村口时,担任警戒的2辆苏军T34/85坦克才注意到“虎Ⅰ”的噪音,急忙调转炮塔向217号瞄准,但没有料到“黄雀在后”——科舍尔的213号坦克连续两炮将它们打“瘫”在路边。这两次炮击吹响了“马里纳瓦强袭战”的号角。
. h2 F- j6 Z6 G5 G0 u* w( g5 O) {% ^) w2 g
进村后,卡洛斯降低车速,小心翼翼地搜索苏军的坦克。科舍尔则迅速靠拢过去,掩护卡洛斯的左侧。217号坦克刚爬上一个缓坡,一辆身管很长、有着流线型炮塔的重型坦克突然从它的右前方冲了出来。卡洛斯顿时一阵冷汗,这个怪物有着和德军“虎王”式(“虎Ⅱ”)坦克同样的身形——这是刚刚投入东线战场使用不久的苏军JS-2重型坦克。刹那间,217号坦克中的5个人马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般运作起来,迅速瞄准、开炮。即使是JS-2,也抵不过88毫米炮的威力。 1 p3 A0 D( B1 e4 L9 _
- E0 X6 j4 d3 v6 d卡洛斯在他战后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回忆道:“最可怕的是,它有1门122毫米口径的大炮,它也是少见的有炮口制退器的苏联坦克……可是当交手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坦克有着致命的缺点——反应很笨拙,所以尽管它装甲厚,火炮口径又大,却不适合与‘虎’式在近距离周旋。不过,我们也很清楚,现在已经被敌人发现,苏军坦克可能正静静地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前进中,我们都陷入了极度紧张之中,这次突击太冒险,但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 p8 Y; n1 P4 l' M R9 |
1 }" j0 g# K. D8 G; a
$ K" c' ~% y. @4 v* V$ x8 l- \/ n) \
0 g N! h4 c- L8 i! P' z密切配合,大开杀戒 v: x; b* @: M
$ x9 M. \& P" h) Q( x
$ T. b$ a7 R0 |2 R5 l
# g, \2 R: j/ d0 W5 m
& \; W2 p- ~4 _
正在惊魂未定之时,前方道路灌木遮掩的远方又出现了绿色的坦克身影,但可能苏军没有发现他们,而是匆匆地向小村西面开去。卡洛斯恍然大悟:苏军坦克肯定集结在村子东侧,刚才被自己击毁的JS-2以及眼前的这几辆都是想绕到村子西面,以对本方部队进行包围。他马上用无线电通知鲍尔特,让他们用火力牵制住向西迂回的苏军坦克,同时召唤科舍尔向他靠拢,以并排方式前进,炮口均指向10点钟方向——这是最危险的方向! 4 P: m W+ Z' G0 b- ~- W0 n" M4 z
& Y( F6 r# B0 Y1 F5 U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越过一排平房时,视野顿时开阔,前方空地上有8辆JS-2正在热车,另外7辆已启动向村东开进(看来苏军是要两翼合围)。没等卡洛斯下令,217号和213号坦克上的88毫米主炮几乎同时开火。苏军坦克的炮塔也开始转动,有的还试图开过农田进入树林寻求掩护。血腥的厮杀开始了。苏军坦克发射的炮弹一颗颗在两辆“虎Ⅰ”的身旁爆炸,并溅起数公尺高的泥土。而卡洛斯完全不顾这些,他的坦克引擎疯狂地咆啸着,追猎着敌人。火球一团接一团从坦克的炮口喷出,他几乎射什么中什么。短短几分钟,13辆JS-2东倒西歪地“躺”在街头,只有2辆见势不妙向东逃逸…… 1 F" N( Z! g) f6 G) S e/ `7 r
4 w- K3 Z: ^* r, R' @0 F& p+ D' L
2辆“虎Ⅰ”的炮管在急促射击中已经过热,微微有些发黑,炮塔里充满了橡胶烧灼的糊味——这是炮塔在快速旋转时,液压系统密封件受热造成的。卡洛斯的217号坦克负重轮被打碎了3个,但尚不影响行驶。科舍尔的坦克却毫发无损,他钻出指挥塔向卡洛斯投来勉强而诡谲的一笑,可脸色却非常苍白——刚才的激战足以令任何老兵胆战心惊。 , [, P: q0 J1 b; v
- e+ F' g& O& Q7 F
# T/ L: K3 y% h) g( ~) K6 T1 N4 ^
, T* j1 W* ~; L
" {* d! ^: T4 p0 f$ [( Q调整部署,赶尽杀绝
5 f& E7 |7 ~* F; @
; v+ g+ s. e: |
5 E$ ^$ ~3 W6 U% g" V; M
. ~& _; C0 P5 J2 U b4 E g; O' \8 H
卡洛斯没有忘记还有东侧的敌人没有解决,他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叫鲍尔特,得知他们正和3辆JS-2及2辆T-34/85进行远距离对射。于是,他命令科舍尔到南面的村口警戒,自己则迅速绕到村东,从背后偷袭苏军坦克。20分钟后,在卡洛斯和鲍尔特的6辆坦克前后夹击下,剩余的苏军坦克也全部被摧毁了。至此,德军完全控制了马里纳瓦村,共击毁了苏军17辆JS-2重型坦克及4辆T-34/85。其中,卡洛斯和科舍尔共击毁17辆,卡洛斯一人包办了10辆。 ( ~: i" n8 ~0 ^! M9 M f( g" r$ l! ~) s
" T2 L) }# _; k' ~
之后,卡洛斯命令所有“虎Ⅰ”集中到村北路口,一字排开向东警戒,第270师的剩余车辆和突击炮则迅速穿村而过,向南撤退。不久,远处东方尘土**,苏军大部队的坦克、卡车、弹药车和机械化步兵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8门88毫米坦克炮调整了角度,一齐开炮,远处的公路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5 t$ K8 H9 | i {% l9 x8 f% U
* ?& ^! T0 b8 ]1 G5 E, H7 ]
15分钟后苏军撤退,只剩下一片狼藉的苏军各式车辆残骸,散落在道路和树林间冒着黑烟。卡洛斯草草清点了一下,又击毁了至少26辆不同型号的坦克和驱逐战车,其它车辆则更多……。他因此次战绩于1944年7月27日成为德军第535名“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同时晋升中尉。
# O; q+ d/ I& @0 d8 h% t$ A# b8 y' g; n0 e9 q7 I) a6 Z
马里纳瓦强袭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卡洛斯和部下的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固然重要,但是苏联坦克兵仗着装备上的优势轻敌大意和卡洛斯能够根据有限的情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左右战况的重要因素。
0 \0 L& { ~$ V7 I; e, \% D5 C. U# P" [ ?0 x
* `/ \9 Y6 J- v
( H0 d% l$ v, ~7 M" J W5 @, s+ ^ c& _
险些被埋没的装甲作战经典战例
$ t% Y" q, V# _4 j
& }; Z* g4 n' h3 K j% ?( T( k( c/ K4 O- r _ Z7 R/ ]! z
/ c" ]* E4 ~. b9 U" Z1 d' v# C- ~ X4 E3 w: C1 n
东线的马里纳瓦村之战和另一德军坦克王牌魏德曼在西线著名的波卡基村之战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卡洛斯指挥“虎Ⅰ”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不仅取得全胜,而且自己没有损失1辆。另外,卡洛斯面对的十几辆苏军坦克,要比魏特曼面对的27辆英军坦克厉害得多。他们遇到的对手是真正强大的JS-2,是一场硬碰硬的恶斗,而不是英军那些装甲单薄、火力贫弱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
+ K2 M4 ], Q% Y4 a, I, x) s; ~) D$ X8 r3 y- v
米歇尔·魏特曼因1944年6月13日在诺曼底波卡基村单车突击英军第22装甲旅而声名大噪,但是能以两辆坦克击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坦克的苏军第1近卫重坦克团的奥托·卡洛斯少尉却并没有出名。马里纳瓦村战斗在战后很长时间也没能令史学家提起兴趣,甚至险些被埋没。这主要是由于战后西方并不重视东部战线,而且由于冷战的隔阂,苏联也很难和西方交流这方面的材料。 8 Y4 j- _1 t, X+ g D
" D8 w1 d1 k6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