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h9 a1 F+ B% {" d, C) t
, J8 A0 O- L F% l青山翠岭裴柏村 & @7 ]/ k/ L, Z1 z! F
4 a6 T2 l$ }/ o; I0 Q. w: X+ G有这么一个历史上人口从没有超过千数来人的小山村,先后出过59位宰相。在唐朝的289年当中,平均每隔17年就从这里走出一位宰相。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大奇观。这,就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 ( [4 N! `- ^& {/ V
1 r( {; v( F( b# a: \$ U$ g: k/ z
5 g3 y+ W' Q9 Q6 @1 g5 W
5 V0 g' I4 G5 d: J
3 E5 @9 F! N3 ~7 @山西省城太原往南不到400公里的闻喜县,是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农业县,全县人口也才有40万人。然而,距这个县城东北25公里的裴柏村却是一个十分神奇的村子,那里三面翠岭围抱,依山傍水,四周绿树环绕着一个自古至今人口没有超过1000来人的小小村庄,村里有个裴氏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人才辈出的一大世家。 9 y. d2 ^3 u+ `' Z1 z
8 E e# B# ~6 V& h+ ]) a( W
. D4 Q0 r/ n; j5 a7 ?# f4 Z7 ]7 C# ~* Q1 Y
5 v- P4 ]$ n3 g* \5 e5 O1 a: E从秦汉至明初,这个家族先后培养出59位宰相,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3000余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真牛啊!更值得注意是,在这3000多名官员中,居然没有出过什么贪官污吏,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为此,人们将裴柏村誉为“中国名人第一村”、“中国宰相村”。
1 }1 d8 K( V2 `0 R( H% I0 J# t
' H. c& `) C) ^2 x6 ~+ h$ @% e( F0 S# T+ y; q0 n
" A+ n! t# @# B9 j
% F f" ^0 c( D# Q千余年来,伴随着我国古老的文明发展史,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均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里信手拈来几例:
' s, e/ `; m. }# X; W* c0 w2 m6 {
+ D1 z: c B: e) B5 e3 n& w% w# J+ t' I6 a
2 K: k% C; q8 ]% e( S! p; n
! w% r" P4 q) W8 Y C5 b% }唐朝开国元勋裴寂,也就是我在前些时候写的博文《两个宫女灭掉一个隋朝》中,曾提到的那个隋末任晋阳宫副监,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他高瞻远瞩,顺乎民意,施展谋略,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后又劝渊称帝。武德年间以恩德冠于群臣,任尚书左仆射,改司空。 9 y# a9 c2 l% \1 R" D3 @
2 N( Y) s0 X! q# Q
, N& {, |3 h6 t& I3 d) x; J
m. p2 n3 v3 `+ a. g5 t f& t5 |) D; i
一代贤相裴度,在唐代政治家中,他的名字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完全可以和名相魏征等相提并论。他竭尽毕生精力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他督师进讨淮西,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表示服从政府,使唐代藩镇叛乱暂告结束。裴度为相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晚年辞官退居洛阳,以诗酒琴书自娱,著有《书仪》、唱和诗《汝洛集》。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绩。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他那著名的警句:“君子藏器于身,择主而后动。”更是成为名传千古的座右铭.
) w' n* C" L& C% K8 U/ k
, p6 |3 |" c( ^; j' G" e
) y1 J7 s: I; z: N0 n6 q7 H, s; ^2 a, k f8 P2 k. {
( g9 k% l$ q/ a, |/ e著名的法律学家隋代名臣裴政,他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为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 U0 h) T- H$ ]' I
9 }- h/ Y& _) |- ]0 E
0 w+ k: @* `0 b! z
1 I* c% ?% d+ Q" ^4 b
$ G# u% ]) q* \# `2 \政治家兼水利家裴耀卿,唐宰相,履职期间,力治江淮,改善糟运、沿河置仓,逐段运粮,并开车道数十里,以避三门之险,致力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三年中运米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解决了唐王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在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 U' s9 @6 w! P$ p n7 B
9 e- g: f. a! N+ p: _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曾孙、裴骃之孙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唐代小说家裴铏著《传奇》一书,在书中首先提出 “传奇”这个专有名词,其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深得世人喜爱。裴氏家族中还包括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
4 Y1 w8 P: g1 ?+ g. I( ]# [3 ]' Q% ]9 ~: n$ Y
" K. F6 h7 n4 d3 e* h& g9 _3 ]+ t/ l" {3 O+ i
/ o6 ]' M4 Q; H# `" R其他诸如曾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被称之为一代廉臣典范的裴矩,善于用兵、平定北疆的大军事家裴行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裴世清等,都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令人称道的足迹。仅隋唐两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裴氏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6 L5 b+ J# R5 \; D k
, V6 D1 ]( {4 w: }, |- E( ]- A
) z/ W0 ^" g6 S6 ^. t( w/ T8 T' w
: G& w9 m# q: B; @% w% y) M, _0 e
' e5 l; d# z) E3 o! M欧阳修曾感慨道:“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岂不盛哉!” 4 s- o& a0 w* ^8 `7 T" U6 a
1 ]0 M8 q' v, ~" x: K3 J% B# s" ^4 l# _) ~0 O- e3 n: a
9 A- F* K! f. B3 J; h: t- ~+ h5 ~0 ^. v- N" F2 ~3 j# I
纵观裴氏家族,正史立传与载列600多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多位。先后出过59位宰相,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刺史11人、融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裴家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3人,驸马21人,历史上有117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高中头名状元。这些数字简直让人惊奇,堪称世界奇迹。 , Q( w1 A! p+ ]# ]6 \
& t3 Y- d' u4 {; [( B) K% S- i: b# r- F' N& _9 q
" u7 I: a2 _" ^
B0 B/ X* J% D: u为什么裴氏家族千余年来,能够将相接武,代有伟人,创造了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如宋朝大思想家欧阳修,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都进行过探究。在他们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当今新研究的成果,是不是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
: ~" v4 s8 R& I6 Q: [, A+ M {+ I+ a: ~0 @5 S
. c/ n& I% f7 Y' M; G' B2 R% P
( y! q5 ` q- u& C; E5 `
8 ~; t9 n& A/ F$ }1 m; M- e- s首先,裴家祖上选驻的这块地方应该算作是块风水宝地。公元126年,裴家的第25代裴晔,为了寻找一个适合家族居住的地方,跑遍了整个河东,而裴柏村成了他的最终选择。天下之大,为何偏偏选中此处?裴柏村地处群岭环绕的一个小岭凹内,紧靠涑水河,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村子被九岭围绕,每一道土岭最高处都有一棵挺拔的翠柏,合在一起有个好听的名字“九凤朝阳”。
. x. b. E# X7 o: B& `$ _4 H* _% o" \3 X7 G) g
. a# ^5 Y2 S2 C, x7 |/ f1 ]. D# m/ F( G" M! [
3 p( A2 Z1 J) f
/ A4 V% B) W6 p* Z这种地势地貌就是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最适宜家族繁衍人丁、哺养英才,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于是裴晔举家迁移至此,并把裴姓和当地的柏树各取第一字组成村名,故得之以“裴柏”。自此以后,闻喜县裴柏村就作为裴氏祖地而被裴氏后代列入家谱和被历代史家用入正史。也就是从裴晔定居裴柏村开始,裴氏家族才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公侯将相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2 l- i) i, V$ ` ]- T
+ ?4 m, Z* t) H6 f0 v" m/ O$ p8 T
再从大的地理环境看,从秦汉、魏晋直到隋唐,中原都是庶之地,尤其是山西,位于黄河之滨、群山环绕之中,水土肥美、地产富饶,而且受到战乱的影响较小。所以那个年代山西人口一直都十分兴旺,生活也相对稳定。晋南的河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古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区域,华夏文明的摇篮。在这种大背景下就孕育了一批大家族的出现,他们固守着自己的家园,缓慢平稳的发展着,逐渐奠定了非常良好而坚实的经济基础,裴氏大家族自然也不例外。 1 A4 k! c7 {8 g2 ^1 n$ J
& X. E% z, p$ X* f9 v0 v- R& t) b. Z# Y% Y/ g* B$ U
% P4 q* k/ |- ~" u( R6 {
0 V' I% ~0 e: N) Y据我观察,我们的博友中,有些是博学多才的学者专家,如吕洞玄先生,通易学,善察算,博客办得也挺有文化。建议他们有时间去实地考察一番。我对如何看风水不是太懂,只是知道近年来文化部门有种意见,就是对风水这样的延传已久的遗产,不要轻易地全都否定,要很好地研究,看其中有哪些可以纳入非物质遗产的范围,以做到古为今用。
( B2 K* p7 J) ]6 Y% x, X7 G2 m* q
6 g) d% m# i4 O, h7 j \+ F" [$ i4 N5 Z& F/ T/ d* s9 B4 |
' \8 i; Y7 A8 p+ u: J- v1 ~% ^
2 V+ N2 n: O" s l% R
而且裴柏村这种难得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九凤朝阳,常年没有空气污染,对颐养身心,陶冶情操,也都不无益处。这也许是这里能出人才的外因吧。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着眼长远,开发这一地区的宝贵遗产,许多学者也来此访古探幽,而更多的游客则希望在光顾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后,能让这块神奇的土地惠及自己一份智慧,一份才气,至少给自己带来一份好的运气。
3 B Y" y4 s; k: f2 k& w, a# t! B) u" r' w4 p3 S
" [( F- `' ^" e
3 G2 U3 d2 D& O% B$ L1 K% [% o% F; V& i6 P
第二,裴氏家族非常“重教修德”。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关键在于他们重视教育,严肃家风。封建社会战争不休,帝王取仕大凡以战功大小分座次,但在裴氏家族众多的官宦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德业文章进入官场的。裴氏子嗣学之浓,德之馨诠释了家族兴旺发达的真谛。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有劣迹的官员死了不能进祖坟,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59个大将军也都是饱读圣贤之书,满腹经伦之辈。唐代裴柏一个小村就出了5名状元,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观。 $ Y; j6 y6 S* M0 m% P$ B9 L% L& u" |
4 U( T f5 e7 A b! S
这条街住的都是秀才,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 |% D+ T5 P3 m E- Z% t
7 B0 g8 R+ c* m昔日雄风尚需重振 6 T [9 Z# d$ l& n- m4 d
$ W" D4 U/ @; B3 G- B1 \
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耕读传家”遗风犹存,许多人家的门楼上面都端端正正地雕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先后有34名裴子从裴柏村这个大人小孩加起来才900余人的小村,考进全国各类高校,比例之高,令人惊羡。 & z& `4 z/ }1 g/ W
( \$ f8 ?0 `* |4 I! y, M+ L9 U* m Q, a+ J: R8 C* x/ M
9 ^; }$ F0 D. E7 U
裴氏家族力行清廉为官,节俭立身,宽厚仁慈,施惠于人,不求回报,德行操守堪为世表。“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裴侠北魏孝武时期,历任河北郡守、骠骑大将军、民工部中大夫之职,任郡守期间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民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有同僚讽劝他:“人身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竞欲何为﹖”侠曰:“清廉是作官本分,节俭是立身基础,我裴氏家族世为大宗,世代秉承美德,我裴清廉自守,并非猎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没祖先啊。”唐肃宗时期尚书右丞、吏部侍郎裴遵庆工作恭俭克己,迟重谨密,性秉正,极为皇帝倚重。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 / F! e* w- w+ S0 o
9 Q1 E% `) H4 S2 |! ]: E g
; x& U% Y' |, y/ O. l$ t
' N8 T2 M( S, T# K# W! x
6 f6 _+ P b, b& ]1 | _第三,“奋斗使然”。人们普遍认为,离开艰苦奋斗四字,也就没有裴柏村的历史。从闻喜县到礼元镇,再到裴柏村的村民,都说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爱勤俭持家、奋发开拓,裴柏村就更不例外。裴氏笃信儒家的伦理学,赞成孔子“不仕无义”的观点,主张有学识的人理应出来做官,认为帮助君主平定天下,是人臣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裴氏家族中,虽不乏以门荫入仕的,但更多的是靠自我奋斗,勤奋努力而跃上高位的。宋代欧阳修谓之“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 " ?! R: n7 Q7 C/ o) v
% M( |. K. o8 {* z9 M
9 ^0 ^9 F H# h- [6 @. b
- V' ^: c: o) a% v' d
' n' P: c' z+ @8 Y: V裴行俭也算是官二代了吧,朝廷看在他父亲功劳上,曾给他在弘文馆补了一个学习名额,也就是从政之路的预科班,算照顾了一下。但他却以此为耻,执意自学考试步入仕途,最终成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可见自强不息是裴氏家族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否则,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早就该悄然无息,哪里能光耀数百上千年呢? ' b5 }2 `5 J s% {
) P) A" z0 n* A# Z/ |6 c/ J: o7 I% ^ b
2 B3 O6 n: T2 K2 e' c D; v3 E
( w, _& y& H/ T) N7 @该村鼓励青年艰苦奋斗形成传统。据村民介绍,裴柏村至今都保留着一个在中国所独有独特风俗:挂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个挂旗也是有讲究的,分软旗和硬旗。先说软旗,就是在旗子上写一些勉励子孙的话放在门楣上,生男生女写的字也不一样,生儿子就写“建国英才、祖国栋梁”等。生女孩就写“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等。硬旗就是竹子。添喜之家还把两棵青青带叶的竹子分立于门框两边,寓意是让孩子茁壮成长,长大要有高尚的气节,洁净。挂旗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置办酒席,庆贺,古代的时候还要在这一天给孩子取名字。
u b0 i( L% D3 D4 u- p9 ]) m
. q8 W' z! l F5 x. F& y/ J& K
1 Q# a& w) O/ }; h1 K$ k- y8 v6 H% m8 S% U% t& E
& u6 l6 k4 _+ L% d
裴氏家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创造了伟大奇迹,承载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也凝聚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积极向上、崇文崇武、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 f. [, ]" J( ^" O. A6 t
% s5 l; Z# O% M1 P5 ?3 L9 z
. r1 [9 t! V1 ?6 L8 D; Q, [2 Z& e
5 F e! E" w u/ k# R* d9 |$ Z: S( X# z7 O' E z/ h
辱没家风者,不能入祖坟。
/ ^* b9 k) \! E
% n' I1 S1 c% ^" l2 h
0 n: ]$ v* m c- }9 R% L
' m3 x5 L6 t# g6 L' A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祠堂。
, F. x. M& B `
. ~; ]: x& E$ l: h; x# _9 R
9 q4 J% h( {( x- q/ O+ u1 _) J7 I9 M9 J2 X' c& g: P
: q' _4 _3 V3 T* z/ d3 i
—— 造就一个伟大家族,此两条足矣。 / K! E# n) s$ C9 n" {4 J- k
& m( m8 d% ? Y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