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它所崇拜的神与中国传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星辰的崇拜,其中宇宙天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神演为青龙,西方七宿神演为白虎,南方七宿神演为朱雀,北方七宿神演为玄武(真武大帝),成为道教崇拜的“四灵”尊神,并为广大道教徒所崇奉。
四灵崇拜的来源
道教的四灵崇拜,源于古代原始动物的信仰和古代天文学。在原始动物的崇拜中,四象之龙、虎、雀、龟、蛇均被视为灵物、神物,成为一些民族的图腾。首先,龙就是古代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重要偶像,是上古先人追寻的一种神灵动物。其信仰是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精灵崇拜逐步发展到图腾崇拜,进而具有神格化,成为人们卜问的对象、祭祀的神灵。黄帝时,龙已被当作神灵异物看待,并成了天子的象征。《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亨,诸侯咸来宾从。……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贵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蛋尤战于琢鹿之野,遂禽杀童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伐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而邑于琢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于万国,……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里的黄帝以土代之,即“黄龙地见”是也。龙不仅总合了大族图腾的内容,而且还成了贵为天子的黄帝族徽(即天子的象征)。其他小诸侯就各用各族自己的小图腾。这些特征之外,还得加上云,所谓云从龙,龙举而景云属,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犹说名官皆以龙,命为龙师也。还是以龙喻天子。随着人们对天子的崇拜而逐渐神化了天子,也就神化了龙。《说文解字》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尔雅翼》云:“龙以变化无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于是天子也者,在他生活着的时候,“变化无方,物不能制”;即便死了,也仍然是神妙不可测的登天之龙。《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拔坠”。商周时期,龙又成了神通广大,会作魔法的巫师教主了。人们认为龙可以帮助沟通人神、天地、诸神以及生民中有异禀的巫现,可以乘龙来往于人神、天地之间。《左传》记载:“凡祀,启蛰西郊,龙见而雩”。这种“雩祭”在商代已盛行于世,它作为一种古老的膜拜习俗,其目的以祭土龙祈祷雨水为人间解除旱灾。是时,龙已被先人作为主宰自然的神灵而加以崇拜。龟、蛇是长寿动物,一直被人们视为长寿的象征,在古代就是人们崇拜的偶像。《楚辞·远游补注》解释说:“玄武谓龟、蛇,位于北方,古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而龟又是古人崇拜的“四灵”(龙、风、麟、龟)之一;传说中的羲皇即是蛇神。宋代苏轼在《彭祖庙》一诗中吟咏道:“跨历商周看盛衰,欲将齿发斗蛇龟”。可见,龟、蛇信仰已很普遍。其次,虎为兽中之王,雀(朱雀)为凤中之鸟,都是人们敬重的灵物、崇拜的内容。白虎旧时以为凶神,《协纪辨方书》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因此,更受人们的敬畏和崇拜。这些内容都是道教四灵崇拜的社会基础。
随着原始动物(龙、虎、雀、龟蛇)的广泛信仰和发展。大约在殷代时,古人就其崇拜的动物形象和宇宙天体联系起来,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鸟形,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七宿组成上述一种动物形象,称为四象。春秋、战国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就标上了颜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二十八宿”是我国天文学家将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宿”是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的关系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晶、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松。二十八宿的形成,是古人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出现是很早的,春秋时成书的《诗经》中就有火、龙、箕、牵牛、织女、昴、毕、参等宿的记载。《尚书·尧典》中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就更早了。但二十八宿作为一个总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关于二十八宿具体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圆道篇》:“月缠二十八宿,与角属,圆道也”。《吕氏春秋》列举九野名称时,还绘出了自角至轸全部二十八宿名称。
古人将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一方面是古人对动物的崇拜;另一方面,古人对星体的存在和运行有极大的神秘感。同时,人们还根据星辰来确定方位和测定季节时令。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广泛信仰。人们通过对天体的观察,认识到构成四象的恒星群,是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的,其方位是朱雀七宿在南中天,它的东面是苍龙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北面是玄武七宿。这种星群布列方式在古书中曾多次描述过。如《鶡冠子》中“前张后极,左角右钺”,张代表朱鸟七宿,正在坐北朝南的人的正前方,后面是天极,左面(东面)是苍龙七宿的代表角宿,右面(西面)是白虎七宿的代表参宿(参宿一名伐,也就是钺)。《曲礼》甚至说行军布阵也要师法天上星宿的布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张衡更用文学语言描述道:“苍龙连踡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四象的内容也由此得到发展。战国以后,我国天文学上的四象信仰,也增添了神灵的色彩,和二十八宿相配的四种动物皆被神演为精灵而受到祟拜。《史记·天官书》称,“东宫苍龙,(文耀钩云,东宫苍帝,其精为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南宫朱鸟(文耀钩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权、衡。西宫咸池(西宫白帝,其精白虎),曰天五横,五帝车舍。北宫玄武(北宫黑帝,其精玄武),虚危。危为盖屋,虚为哭泣之事。”此时的四象信仰,也一跃成为四方神灵的崇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成了主宰东、西、南、北的四方之神。
四灵在道教神谱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神话在战国时,就已形成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东、西、南、北四方之神,并广为流传,秦汉时得到普遍信仰,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四方四神,在当时已被广泛用于军队陈列,以为保护神,军队行军时“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礼记·曲礼上》)。道教自东汉正式创立以后,就吸收了中国古代四方神灵的崇拜,成为道教的护卫神,以壮威仪。《抱朴子》中描述老子(太上老君)形象时称,“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云笈七签》卷二十五《北极七元紫庭秘诀》:“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
前后左右,周匝数千万重”。此时的四灵,只是充担道教的护卫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并不重要。
汉晋以后,四灵中青龙、白虎被神格化,成为道教守护神。青龙称“孟章神君”,白虎称“监兵神君”。道教宫观常将青龙、白虎作为守卫山门的神将。朱雀虽然一直为道教护卫神,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但是它的变化却较为神秘,常以一种神鸟的身份出现,即为后来的凤凰(陵光神),被道教奉为神灵而广泛信仰。《梦溪笔谈》卷七: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谓鸟而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或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玄武神则吸收了汉代纬书中“北方黑帝,体为玄武”的说法,加以人格化,成为道教的大神。宋真宗时,为避尊祖赵玄朗之讳,将玄武改名为“真武”。《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称,真武神君原为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并将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朝天禧(1017-1021)中,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七年(1303)又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初,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王位。据说在整个行动中真武曾经屡次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为了塑造真武神的庄严形象,原来的龟蛇之形也逐渐衍变为他降伏的两位神将。道经描述说:北方玄武真神,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由于帝王的提倡,真武神的信仰在明朝达到鼎盛阶段,宫廷和民间普遍建立真武庙。现在道观中供奉的真武神像,旁边常塑有龟、蛇二将,戴盔贯甲,十分威武庄严。
四灵与道教科仪
道教对四灵的崇拜在斋醮科仪中也有所反映,最明显的是《进表》科仪和《玄帝灯仪》。在《进表》科仪中,道士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通过步罡踏斗,飞送天庭,祈告上苍,众神光临醮坛,赐福延龄,先灵受度。“步罡踏斗”即为法师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铺设是单,作为九重之天,然后在呈单之上,脚穿云鞋,随着道曲,沉思九天之象,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即可神飞九天,奏达表章。其中“是单”即以道教崇拜的四象、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法师行禹步召四灵,先立西方对青龙,“吾今召青龙,青龙出震宫,飞闪电,来清风,六丁六甲相随从,扬威鼓舞居吾左,击令吾道日兴隆”(《进表科仪》)。次立东门对白虎,“吾今召白虎,白虎出兑方,口似血,牙如霜,千妖万怪悉皆藏,摇头摆尾侍吾方,一切邪魔尽伏殃”(同上)。次立北方敕朱雀,“吾今召朱雀,朱雀出离位,嘘赤炁,吐红云,六丁六甲常相随,闻吾呼召导吾前,扫荡妖氛散妖灭”(同上)。次立南方对玄武,“吾今召玄武,玄武出坎边,肃清水,剿清连,十洲三岛任盘旋,吞魔食鬼从吾后,功成白日朝三天”(同上)。法师敕召完毕,四灵随即到坛,“青龙猛章居吾左,白虎监兵侍我右,朱雀灵光导吾前,玄武执明从吾后”(同上)。随后法师即立中喝关文,开始冲表发文,“诸司官将,四灵神君,并请少驻威光,监临法席,待我冲表发文,飞步云罡,然后各还所部”(同上)。可见,四灵在“进表”科仪中,被奉为主要尊神,巡视整过坛场。另外,步罡踏斗所行“禹步”,也是受道教四灵之一的朱鸟即朱雀)的启发而成。《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中说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原来,夏禹治水,不能测量水位,就制造计程的矩。但是碰到眼不能及的,就只能召海河山地诸神来讯问。夏禹到南海之滨,看到鸟(即朱鸟)有念咒能令大石翻动,大禹就模仿鸟行之步,成为方术,因为是禹制作的,所以称禹步。其步“先举右足,三步九迹。迹成离坎卦。步纲蹑纪者,斗有九
星,取法于此故也”。《玄帝灯仪》则以真武大帝为主神,整个醮坛重复三次归命北极镇天真武大帝。
随着四灵科仪的不断完善和发履,大约在宋代时就形成了以四灵为内容的醮仪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262即收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真符。卷275还收有四灵符掐文。其中,青龙侍卫符掐文为:甲寅青龙,孟章将军,执斧侍左,剪截妖氛,急急如律令;白虎镇守符掐文有:甲申白虎,监兵将军,执剑侍右,扫荡魔群,急急如律令;朱雀阳精符掐文为:甲午朱雀,凌光将军,执戟侍前,九醜飞奔,急急如律令;玄武阴精符掐文为:甲子玄武,执明将军,执矛侍后,摧灭六天,急急如律令。这些都是道教开度祈禳仪式的重要内容,四灵崇拜在道教科仪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宋代以后,“四灵”已成为道教的尊神,受到广泛奉祀,有关“四灵”的经书文浩也相继产生,大大丰富了四灵科仪的内容。明《正统道藏》中就收有近二十种之多。它们是《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异录》、《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真武灵应真君增仁佑圣尊号册文》、《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圣母孔雀明王尊经启白仪》、《太上元始天尊说雀经白文》、《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君孔雀明王经》、《龙虎还丹诀颂》、《洞真太微金虎真符》、《古文龙虎经注疏》、《元始八威龙文经》、《龙虎手鉴图》等。其中有关“真武”的经文和忏仪就近十种,反映了道教对真武大帝的特别崇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