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一盟威道 (五斗米道)
东 汉 顺 帝 时 ( 公 元 1 2 6 - - 1 4 4 ) , 沛 人 张陵 於 蜀 中 创 立 正 一 盟 威 道 ( 俗 称 五 斗 米道 ) 。 据 《 三 国 志 · 张 鲁 传 》 、 《 後 汉书 · 刘 焉 传 》 等 史 书 记 载 : 张 陵 于 顺 帝时 入 蜀 , 学 道 鹤 鸣 山 ( 今 四 川 大 邑 县 境内 ) 中 , 造 作 符 书 ,向 百 姓 传 教 。 受 其道 的 出 五 斗 米 , 当 时 被 官 方 称 为 「 米 贼」 。 五 斗 米 道 的 创 立 与 当 时 西 南 少 数 民族 的 原 始 宗 教 有 一 定 关 系 。近 人 向 达 以五 斗 米 道 信 仰 天 地 水 三 官 , 联 系 前 秦 氐族 苻 坚 、 後 秦 羌 族 姚 苌 笃 信 三 官 的 事 实, 认 为 张 陵 入 蜀 鹤 鸣 山 所 学 之 道 是 氐 羌民 族 的 宗 教 信 仰 , 而 缘 饰 以 《 老 子 》。近 人 蒙 文 通 也 认 为 : 天 师 道 原 为 西 南 少数 民 族 宗 教 。 汉 末 西 南 民 族 向 北 迁 徙 ,氐 人 等 民 族 北 入 汉 中 及 汉 水 上 游 , 五 斗米 道 亦 於 此 时 传 入 汉 中 。 五 斗 米 道 的 创立 既 有 燕 齐 滨 海 地 域 神 仙 文 化 的 内 容 ,也 有 西 南 少 数 民 族 的 巫 教 成 分 。 古 代 中国 的 部 落 都 信 仰 巫 鬼 , 而 以 氐 羌 苗 等 巫风 最 盛 , 《 山 海 经 》 中 对 此 有 较 多 的 记载 。 张 陵 在 西 南 少 数 民 族 环 境 中 学 道 传教 , 难 免 不 受 少 数 民 族 原 始 巫 鬼 教 的 影响 , 吸 收 其 中 某 些 内 容 , 以 便 更 多 地 招徕 少 数 民 族 人 的 信 仰 。 另 一 方 面 , 张 陵又 对 原 始 巫 鬼 教 进 行 了 改 造 , 与 燕 齐 神仙 文 化 相 结 合 , 产 生 了 具 有 新 特 色 的 五斗 米 道 。 张 陵 将 其 道 传 给 儿 子 张 衡 , 张衡 又 传 其 子 张 鲁 。 他 们 祖 孙 三 人 被 後 世道 教 呼 为 「 三 张 」 , 称 张 陵 为 天 师 , 张衡 为 嗣 师 , 张 鲁 为 系 师 , 即 所 谓 「 三 师」 。 张 陵 创 道 的 事 迹 历 史 记 载 很 少 , 张衡 仅 是 提 及 , 事 迹 较 详 的 是 张 修 和 张 鲁。 《 三 国 志 · 张 鲁 传 》 注 引 鱼 豢 《 典 略》 说 : 光 和 ( 公 元 1 7 8 ? 8 4 ) 中 , 汉 中 有 张修 , 为 五 斗 米 道 。
教 病 人 叩 头 思 过 , 饮 符 水 , 加 施 静 室, 使 病 人 在 室 中 思 过 。 又 让 人 为 奸 令 祭酒 , 祭 酒 主 持 《 老 子 》 五 千 文 , 入 道 者都 修 习 , 号 为 奸 令 。 又 有 鬼 吏 为 病 人 请祷 , 方 法 是 书 写 病 人 姓 名 , 说 服 罪 之 意, 作 天 地 水 三 官 手 书 , 病 人 出 米 五 斗 ,故 鬼 吏 又 号 称 五 斗 米 师 。 一 般 百 姓 , 「竞 共 事 之 」 。 後 来 张 鲁 到 汉 中 , 袭 杀 张修 , 因 百 姓 信 行 张 修 之 道 , 便 在 其 基 础上 加 以 增 饰 。 教 入 道 者 作 义 舍 , 以 米 肉置 其 中 以 供 行 人 。 又 教 道 民 自 隐 , 有 小错 的 修 路 百 步 则 罪 恶 除 去 。 又 按 照 月 令, 春 夏 禁 杀 , 又 禁 酒 。 张 鲁 自 号 师 君 ,初 来 修 学 道 者 叫 鬼 卒 , 学 道 较 久 而 虔 诚者 叫 祭 酒 , 各 领 道 众 , 多 的 叫 治 头 大 祭酒 。 张 鲁 在 汉 中 实 行 政 教 合 一 制 度 , 雄据 巴 汉 近 三 十 年 , 民 夷 便 乐 , 至 建 安 二十 年 ( 公 元 2 1 5 ) 投 降 曹 操 , 五 斗 米 道 也随 之 传 往 北 方 中 原 地 区 。以 後 随 著 晋 的统 一 , 它 又 向 东 南 沿 海 传 播 , 从 而 遍 及全 国 。 大 书 法 家 王 羲 之 父 子 , 也 曾 加 入五 斗 米 道 。
2.丹鼎派
又 称 金 丹 道 教 , 是 对 道 教 中 以 炼 金 丹求 仙 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称 。 最 早 由 古 代的 神 仙 家 、 方 仙 道 发 展 而 来 。 丹 鼎 派 流传 至 今 的 早 期 理 论 著 作 是 《 周 易 参 同 契》 , 该 派 奉 为 万 古 丹 经 王 , 对 後 世 炼 丹家 影 响 极 大 。 魏 晋 时 , 葛 洪 进 一 步 发 展了 金 丹 派 神 仙 道 教 , 对 其 作 了 理 论 上 的总 结 。 南 北 朝 隋 唐 , 丹 鼎 派 以 炼 外 丹 为主 要 特 徵 。 宋 元 以 後 , 由 外 丹 转 向 内 丹。 全 真 道 南 北 宗 都 属 修 炼 内 丹 。 丹 鼎 派从 追 求 长 生 不 死 的 目 的 出 发 , 推 动 了 我国 古 代 化 学 冶 炼 、 气 功 养 生 学 的 发 展。
3.符箓派
符 箓 派 又 称 符 水 道 教 , 是 对 道 教 中 以符 咒 等 方 术 治 病 驱 鬼 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称 。 早 期 的 五 斗 米 道 、 太 平 道 , 以 後 的灵 宝 派 、 上 清 派 , 直 至 正 一 道 都 属 於 符箓 派 。 该 派 自 汉 魏 以 来 一 直 是 道 教 主 流, 宋 元 时 顺 应 新 潮 流 对 旧 的 教 理 教 义 进行 了 革 新 , 并 产 生 出 神 霄 、 清 微 、 净 明等 新 的 符 箓 道 派 , 使 符 箓 方 术 有 了 新 的发 展 。 元 以 降 , 符 箓 派 统 一 於 正 一 道 。该 派 由 古 代 的 巫 鬼 道 发 展 而 来 , 用 符 箓祈 禳 , 以 消 灾 却 祸 、 治 病 除 瘟 、 济 生 度死 等 为 职 事 , 与 中 国 民 间 生 活 习 俗 联 系较 密 切 。
4.于君道
三 国 时 道 教 的 一 个 道 派 , 流 传 於 东 吴一 带 , 存 在 时 间 不 长 , 托 教 祖 于 吉 之 名而 传 道 , 从 北 方 流 入 江 南 。 于 吉 是 东 汉著 名 道 士 , 为 传 授 《 太 平 经 》 者 之 一 ,表 明 于 君 道 和 太 平 道 有 关 , 或 为 太 平 道的 一 个 支 派 。 三 国 时 , 于 君 道 传 到 东 吴, 时 有 道 士 于 吉 , 往 来 吴 会 , 立 精 舍 ,烧 香 读 道 书 , 制 作 符 水 以 治 病 。 吴 会 人多 奉 事 他 。 为 防 止 于 吉 「 幻 惑 众 心 」 ,孙 策 将 其 杀 掉 。 这 个 道 士 于 吉 显 然 是 假托 东 汉 于 吉 之 名 而 传 教 , 在 其 死 後 , 奉事 他 的 人 并 不 认 为 他 已 死 , 而 称 其 尸 解, 仍 祭 祀 求 福 。 在 于 君 道 衰 落 後 有 李 家道 在 江 南 的 兴 盛 。
5.李家道
魏 晋 时 的 一 个 道 派 , 活 跃 於 江 南 一 带。 据 《 抱 朴 子 · 道 意 》 记 载 : 吴 大 帝 时, 蜀 中 李 阿 穴 居 不 食 , 号 称 八 百 岁 公 ,後 不 知 所 在 。 此 後 有 一 个 叫 李 宽 的 人 ,到 了 吴 国 而 操 蜀 语 , 能 祝 水 治 病 , 病 者多 愈 , 於 是 远 近 都 说 李 宽 即 李 阿 , 共 称他 为 李 八 百 。 自 公 卿 以 下 都 云 集 其 门 ,後 来 者 不 能 得 常 见 , 但 拜 其 外 门 而 退 ,避 役 的 吏 民 依 宽 为 弟 子 的 恒 近 千 人 。 宽所 奉 的 道 室 叫 做 「 庐 」 , 宽 後 得 温 病 ,托 称 入 庐 斋 戒 , 遂 死 於 庐 中 。 信 徒 称 其化 形 尸 解 , 并 非 真 死 。 李 家 道 起 源 於 四川 , 三 国 时 在 吴 国 广 泛 传 播 。 以 祝 水 神符 为 人 治 病 , 与 张 陵 天 师 道 相 类 似 。 李家 道 比 起 早 期 五 斗 米 道 来 更 为 成 熟 , 已传 播 到 社 会 上 层 , 到 东 晋 葛 洪 时 仍 在 江南 盛 行 。 晋 以 後 李 家 道 在 历 史 舞 台 上 逐渐 消 失 , 大 约 与 天 师 道 合 流 的 缘 故 。
6.帛家道
魏 晋 时 的 一 个 道 派 , 活 动 於 北 方 及 江浙 一 带 。 帛 家 道 的 来 历 还 不 太 明 确 , 依据 史 料 只 知 与 帛 和 有 关 。 帛 和 被 列 入 《神 仙 传 》 , 据 称 曾 传 授 于 吉 《 太 平 经 》, 似 与 太 平 道 有 一 定 关 连 ; 帛 和 又 曾 得《 三 皇 天 文 大 字 》 、 《 五 岳 真 形 图 》 、《 神 丹 方 》 , 帛 家 道 曾 传 《 三 皇 内 文 》和 《 五 岳 真 形 图 》 。 魏 晋 时 , 北 方 中 原和 江 浙 一 带 道 士 即 以 帛 和 之 名 在 民 间 俗祷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帛 家 道 。 帛 家 道 与 天师 道 也 有 联 系 , 东 晋 时 向 上 层 社 会 发 展, 同 天 师 道 及 上 清 派 逐 步 融 合 。
7.清水道
五 斗 米 道 的 支 派 , 托 称 为 张 天 师 家 奴所 创 。 清 水 道 以 清 水 为 人 治 病 , 据 《 三天 内 解 经 》 说 : 在 清 明 求 愿 之 日 , 向 一甕 清 水 烧 香 礼 拜 , 认 为 道 在 水 中 。 据 载, 东 晋 简 文 帝 司 马 昱 先 事 清 水 道 师 , 道师 即 京 都 王 濮 阳 , 他 曾 为 简 文 帝 求 子 ,又 曾 以 清 水 为 人 治 病 。 清 水 道 的 道 法 仍属 道 教 符 箓 派 。
8.灵宝派
灵 宝 派 以 《 灵 宝 五 符 经 》 为 看 家 经 典。 灵 宝 的 说 法 , 东 汉 方 士 已 有 , 起 源 於一 种 神 秘 的 「 符 」 , 据 说 是 护 身 法 宝 ,所 谓 「 无 上 灵 宝 谒 」 正 是 《 太 平 经 》 对这 种 宝 符 的 赞 颂 。 葛 洪 从 孙 葛 巢 甫 将 其引 伸 , 托 称 元 始 天 王 传 经 , 制 作 《 灵 宝经 》 几 十 卷 。 到 陆 修 静 又 加 增 修 , 立 成轨 仪 , 於 是 灵 宝 之 教 大 行 於 世 。 灵 宝 的修 炼 方 法 主 要 是 重 符 箓 科 教 , 又 受 到 上清 派 的 影 响 , 也 讲 存 神 、 诵 经 之 类 , 它似 乎 介 於 新 旧 之 间 , 既 有 天 师 道 的 老 法式 , 也 有 上 清 派 的 新 手 段 , 比 上 清 派 更能 招 徕 多 层 次 的 信 徒 。 灵 宝 派 比 较 重 视集 体 的 宗 教 活 动 , 这 点 和 米 道 相 仿 佛 。大 家 一 起 唱 经 一 起 吃 斋 , 又 不 同 於 米 道的 聚 众 闹 事 , 而 是 要 通 过 斋 醮 科 仪 让 信徒 懂 得 : 我 们 的 身 体 会 做 出 杀 、 盗 、 淫种 种 罪 恶 行 为 , 所 以 要 用 礼 拜 来 约 束 它; 我 们 的 口 会 出 「 恶 言 」 , 所 以 要 唱 经来 净 化 它 ; 我 们 的 心 怀 著 贪 欲 与 恶 念 ,所 以 要 用 存 神 的 方 法 来 驱 赶 它 。 劝 善 度人 , 这 是 灵 宝 派 的 特 徵 , 它 的 斋 醮 科 仪不 仅 是 只 达 到 个 人 成 仙 的 目 的 , 而 且 要借 此 帮 助 别 人 行 善 得 道 , 类 似 於 佛 教 的救 度 众 生 。
9.上清派
上 清 派 的 成 立 和 陶 弘 景 的 努 力 分 不 开。 在 陶 氏 之 前 已 有 上 清 派 的 雏 形 , 造 作了 一 些 经 典 , 但 在 社 会 上 影 响 不 大 。 陶弘 景 有 意 识 地 构 造 上 清 派 自 身 的 传 授 系统 和 演 变 历 史 , 并 总 结 和 发 展 了 遗 留 到他 手 里 的 上 清 派 经 典 , 集 其 大 成 , 以 众真 告 诫 的 方 式 宣 布 上 清 派 的 成 立 。 陶 弘景 是 使 道 教 在 教 理 上 进 一 步 提 高 的 一 个重 要 人 物 , 他 出 身 在 具 有 较 高 文 化 传 统的 士 族 家 庭 , 幼 年 即 喜 读 《 神 仙 传 》 之类 的 道 书 , 由 於 仕 途 上 不 得 志 , 於 三 十六 岁 便 归 隐 茅 山 修 道 。 他 性 好 著 述 , 尤明 阴 阳 五 行 、 风 角 星 算 、 山 川 地 理 、 医术 本 草 。 他 是 个 多 才 多 艺 的 人 物 , 特 别在 药 物 学 上 有 重 要 贡 献 。 他 的 著 作 很 多, 重 要 的 有 《 真 诰 》 、 《 登 真 隐 诀 》 、《 真 灵 位 业 图 》 、 《 神 农 本 草 经 集 注 》、 《 合 丹 法 式 》 等 。 他 虽 然 身 在 山 林 ,但 仍 热 衷 於 政 治 活 动 , 只 不 过 他 的 活 动同 早 期 道 教 徒 不 同 , 他 是 要 帮 助 统 治 者稳 固 统 治 秩 序 。 他 的 《 真 灵 位 业 图 》 把神 仙 划 分 等 级 , 就 是 替 人 间 的 封 建 等 级制 找 根 据 , 以 便 维 护 这 种 制 度 。 经 过 陶弘 景 努 力 而 形 成 的 上 清 派 , 没 有 致 力 於大 规 模 的 集 体 宗 教 活 动 , 而 是 注 重 个 人闭 门 独 户 进 行 修 炼 , 故 其 信 徒 多 是 知 识分 子 。 除 了 吸 收 道 教 内 部 其 他 各 派 修 行方 法 , 上 清 派 的 独 到 之 处 就 在 於 : 它 坚持 通 过 炼 神 的 方 法 去 达 到 炼 形 的 目 的 ,把 佛 门 炼 神 的 义 理 吸 取 进 道 教 。 上 清 派极 看 重 精 神 的 修 养 , 认 为 要 获 得 形 体 永存 的 高 级 方 法 就 是 存 神 和 行 气 。 灵 宝 派向 佛 教 学 习 , 上 清 派 比 灵 宝 派 学 习 得 更多 。 主 张 三 教 合 一 , 借 用 佛 教 理 论 来 完善 本 派 , 这 是 上 清 派 的 又 一 大 特 徵 。 正因 为 如 此 , 上 清 派 在 宗 教 理 论 上 比 灵 宝派 更 有 系 统 , 更 富 於 理 论 思 维 。
10.楼观道
北 魏 时 陕 西 终 南 山 一 带 兴 起 的 道 派 ,是 继 天 师 道 、 上 清 派 、 灵 宝 派 之 後 产 生的 又 一 有 名 道 派 。 到 北 周 , 楼 观 派 继 续发 展 , 至 隋 唐 而 达 於 鼎 盛 , 成 为 当 时 道教 的 热 点 之 一 。 安 史 之 乱 後 , 楼 观 派 渐趋 衰 微 , 到 元 代 合 并 於 全 真 道 。 楼 观 派尊 尹 喜 为 祖 师 , 崇 奉 的 经 典 为 《 道 德 经》 、 《 西 升 经 》 、 《 妙 真 经 》 等 , 另 外还 传 习 上 清 经 、 三 皇 文 和 灵 宝 经 。 该 派受 上 清 派 的 影 响 较 大 , 习 诵 《 大 洞 真 经》 、 《 黄 庭 内 景 经 》 等 。 为 与 佛 教 相 抗衡 , 该 派 力 主 老 子 化 胡 说 , 成 为 当 时 北方 道 教 与 佛 教 辩 争 的 一 个 重 镇 。 楼 观 道士 的 修 炼 方 术 以 融 合 各 派 为 特 徵 , 符 箓与 丹 鼎 都 有 。 楼 观 派 在 道 教 发 展 史 及 佛道 相 争 史 上 都 占 有 重 要 的 一 席 之 地 。
11.重玄学派
道 教 中 以 「 重 玄 」 思 想 注 解 《 道 德 经》 而 闻 名 於 世 的 一 个 学 派 , 并 非 有 组 织的 道 派 。 所 谓 「 重 玄 」, 语 出 《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 重玄 派 的 最 初 形 成 当 是 魏 晋 玄 学 的 产 物 ,魏 晋 时 孙 登 以 重 玄 为 宗 解 释 《 道 德 经 》奠 定 了 这 一 学 派 发 展 的 基 石 。 魏 晋 以 降, 陆 续 为 道 教 学 者 所 阐 释 , 并 吸 取 了 佛教 中 观 思 想 。 唐 代 是 重 玄 学 派 的 鼎 盛 时期 , 有 一 大 批 以 重 玄 为 宗 的 道 教 学 者 ,其 中 以 成 玄 英 、 李 荣 等 最 为 突 出 , 经 他们 的 努 力 , 重 玄 派 成 为 道 教 老 学 中 最 有影 响 的 流 派 , 唐 玄 宗 李 隆 基 注 释 《 老 子》 亦 采 用 其 说 。 重 玄 派 解 释 《 老 子 》 有两 大 特 徵 , 一 是 援 引 《 庄 子 》 来 阐 释 老子 思 想 , 二 是 援 引 佛 教 哲 学 , 特 别 是 吸取 了 佛 教 三 论 宗 和 天 台 宗 的 思 想 阐 发 老子 玄 理 。 这 就 发 展 了 道 教 的 教 理 教 义 ,使 其 更 具 思 辩 性 。 另 一 方 面 , 重 玄 派 也给 佛 教 思 想 以 影 响 , 如 三 论 宗 的 著 作 中即 多 次 提 到 「 玄 」 和 「 又 玄 」 的 概 念 。重 玄 派 注 重 玄 理 思 辩 , 在 隋 唐 佛 道 的 理论 之 争 中 , 多 由 重 玄 派 人 物 代 表 道 教 方面 参 加 , 重 玄 派 也 因 此 在 当 时 道 教 中 占重 要 地 位 。 直 到 唐 末 五 代 , 蜀 地 尚 存 较浓 的 重 玄 之 风 , 但 重 玄 派 整 体 上 已 趋 衰微 。 南 宋 时 邵 若 愚 、 董 思 靖 等 解 老 , 都明 重 玄 之 义 , 宋 代 道 教 一 些 《 老 子 集 注》 中 大 量 引 重 玄 学 说 , 此 其 遗 风 。
12.闾山派
闾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以「闾山」为其大本营而得名。相传闾山在闽江之底,凡人不能目见,唯有修行到了高级阶段才能进入江中洞府。这种说法尽管显得神秘,但却反映了道家主阴、崇水观念在该道派中的沿袭与发展。
闾山法约於唐宋间形成於福建、江西等地。该教派奉祀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吸收道教灵宝派咒语科仪,成为南方最重要的教派之一。
闾山派与净明忠孝道具有共同的神仙信仰渊源。这两个道派都尊奉晋代着名道士许逊为祖师;同时,它们也都以杀蛇斩蛟故事相标榜。所不同的是净明忠孝道后来比较重视伦理道德的建树,而闾山派则朝着科仪与法术的方向发展。
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中心,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来福州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的扩大及影响。该道派利用陈靖姑救产扶婴、驱妖除煞的传说,以宣扬法术度人的威力,从而形成了以奉祀许真君为教主,以陈靖姑(并有林、李二夫人)为法主的闾山大奶夫人派,各地民间俗称「三奶派」、「夫人教」或「王姥教」,此为闾山派的主流。嗣后,闾山派扩展到浙南、赣南、粤东北甚至湘西等地区。明清以后,随移民而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绝大部分法事是趋煞收妖、除邪纳福;道师身穿神裙、头戴神额红巾,故人称之「红头师」。约於宋代,闾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响,部分地区道坛吸收瑜伽法(或称灵山法),形成了「灵山法」与「闾山法」并存於道坛科仪之现象,民间称之为「法主公教」。其教派在奉祀许真君的同时,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张圣君的地位,称之为「张法主公」,其教法与「三奶派」只做驱凶纳吉的红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别是兼做红白法事仪式。道师在丧事功德道场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乌头师」之称。
闾山派的道师职位,一是根据道坛世袭师承,一是根据传度(考法)仪式之传度师确定。经特定「考法」的授职仪式之后方能主持社区道坛的重大醮仪活动。闽西地区(客家地区)之高功还有「进郎位」之举,经道门高功或官府、道会司举行仪式测试认可后,方能进「郎位」而称「郎」。闾山派道坛为世袭传承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方可传婿、传外甥。但其坛号数代相沿不变,道派师承有着深厚的传统。
闾山派科仪范围很广,除比较统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陈靖姑神诞庆醮及部分地区七月二十三日的张圣君神诞庆典外,其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的祈禳仪式,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庆典、开光或普渡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煞驱邪、禳灾纳吉的法事仪式。闾山派道坛主要法器有龙角、师铃、铃刀、麻蛇、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篷尺、法器、神图、手炉、水盂等,「法主公教」的道坛多有木鱼、磐等法器。
目前,随着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落实,部分县市成立道教协会,闾山派道师多数加入该协会,相当一部分闾山派道坛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得到正常的开展。
13.天心派
宋 代 正 一 派 的 一 个 支 派 , 以 传 授 一 种新 符 箓 「 天 心 正 法 」 而 得 名 。 邓 有 功 《上 清 天 心 正 法 序 》 说 : 淳 化 五 年 ( 公 元 9 9 4 ) 饶 洞 天 掘 地 得 天 心 法 箓 , 并 访 五 代名 道 士 谭 紫 霄 受 学 , 成 为 「 天 心 初 祖 」。 此 後 道 士 王 太 初 以 天 心 正 法 治 鬼 妖 而闻 名 於 世 ; 朝 散 侍 郎 路 时 中 行 天 心 正 法驱 邪 , 民 间 呼 为 「 路 真 官 」 ; 雷 守 声 行天 心 正 法 名 闻 朝 廷 , 召 入 宫 内 为 後 妃 治病 立 愈 , 赐 号 「 洞 元 法 师 」 。 宋 元 间 雷时 中 置 坛 传 天 心 正 法 , 弟 子 数 千 人 , 分为 东 南 和 西 蜀 二 派 , 混 元 之 教 大 行 於 世。 天 心 正 法 以 天 上 北 极 为 主 神 , 所 传 有天 罡 大 圣 、 黑 煞 、 三 光 三 符 以 及 北 极 驱邪 院 、 都 天 大 法 主 二 印 , 符 法 简 略 , 广为 流 传 。 後 又 吸 取 上 清 派 存 思 法 , 强 调作 法 先 须 内 修 , 以 道 为 本 而 法 为 末 。 水浒 所 载 公 孙 胜 习 五 雷 天 心 正 法 破 敌 , 可见 此 时 此 法 之 深 入 民 间 。
14.神霄派
内 丹 与 符 箓 融 合 而 产 生 的 符 箓 新 派 ,形 成 於 北 宋 末 。 神 霄 派 的 创 始 人 为 江 西南 丰 道 士 王 文 卿 , 他 托 称 得 唐 道 士 汪 君之 传 , 被 宋 徽 宗 召 见 , 拜 太 素 大 夫 、 凝神 殿 校 籍 , 後 又 拜 为 金 门 羽 客 , 升 凝 神殿 侍 宸 , 赐 号 「 冲 虚 通 妙 先 生 」 。 该 派称 其 符 法 出 於 高 上 神 霄 玉 清 真 王 , 又 号南 极 长 生 大 帝 , 为 万 雷 总 司 。 该 派 的 神霄 雷 法 由 於 迎 合 了 宋 徽 宗 崇 道 的 需 要 ,很 快 流 传 开 来 。 徽 宗 命 天 下 诸 州 建 神 霄玉 清 万 寿 宫 以 祀 神 霄 大 帝 , 神 霄 派 符 法由 此 传 承 不 绝 , 衍 生 出 许 多 不 同 支 派 。神 霄 派 以 融 合 内 丹 与 符 箓 为 特 徵 , 其 内丹 法 渊 源 於 张 伯 端 南 宗 , 强 调 内 炼 外 用都 需 以 本 性 元 神 为 主 , 以 内 炼 为 体 , 以符 箓 为 用 。 神 霄 道 士 从 人 身 小 天 地 、 宇宙 大 天 地 之 说 出 发 , 认 为 雷 法 中 所 召 摄的 雷 神 将 吏 , 实 际 上 为 自 身 的 精 气 神 及五 脏 之 气 。 到 元 代 , 该 派 因 受 全 真 道 和儒 学 的 影 响 , 渐 渐 重 视 宗 教 道 德 实 践 ,守 持 戒 法 , 并 以 守 忠 孝 为 先 。
15.清微派
唐 末 产 生 的 内 丹 与 符 箓 相 结 合 的 新 的符 箓 道 派 ,该 派 称 其 符 法 出 於 清 微 天 元始 天 尊 , 故 名 。 据 《 清 微 仙 谱 》 说 : 该派 创 始 於 唐 末 广 西 零 陵 人 祖 舒 , 第 九 代为 南 毕 道 。 南 隐 居 四 川 青 城 山 , 将 雷 法授 黄 舜 申 , 黄 遂 以 擅 雷 法 而 闻 名 京 师 ,受 宋 理 宗 召 见 , 到 元 代 授 其 「 雷 渊 广 福普 化 真 人 」 之 号 。 黄 舜 申 作 为 第 十 代 宗师 , 清 微 法 经 其 阐 扬 宗 旨 而 大 成 , 门 徒甚 多 , 道 阐 四 方 。 清 微 符 箓 和 神 霄 符 箓一 样 , 以 雷 法 为 主 , 名 目 繁 多 , 主 张 内炼 为 本 , 符 箓 为 末 。
16.东华派
北 宋 末 灵 宝 派 分 化 出 的 一 个 支 派 , 创始 於 道 士 宁 全 真 。 据 载 : 宋 尚 书 王 古 原继 承 丹 元 真 人 东 华 嫡 传 , 後 传 给 得 灵 宝之 法 的 田 灵 虚 , 田 氏 合 东 华 、 灵 宝 二 家之 学 , 传 给 宁 全 真 。 宁 曾 为 宋 高 宗 所 召请 , 赐 「 洞 微 高 士 」 之 号 , 後 又 进 封 为「 赞 化 先 生 」 , 经 常 主 持 朝 廷 的 醮 祭 之事 , 以 通 真 达 灵 而 名 震 京 师 。 宁 氏 之 後, 数 传 而 到 林 灵 真 , 林 以 济 生 度 死 为 己任 , 常 建 普 度 大 会 , 被 授 为 灵 宝 通 玄 弘教 法 师 教 门 高 士 , 主 持 天 庆 观 道 务 , 门徒 百 馀 人 。 东 华 派 的 斋 醮 祭 炼 中 吸 取 了内 丹 法 , 以 内 炼 成 丹 为 外 用 符 箓 之 本。
17.净明道
净 明 道 发 生 於 对 许 逊 真 人 的 崇 拜 。 唐代 开 始 盛 传 许 逊 事 迹 , 将 其 仙 化 , 出 现崇 拜 热 。 唐 高 宗 和 武 则 天 时 , 洞 真 先 生胡 慧 超 修 复 了 许 逊 的 纪 念 地 -- 西 山 游 帷观 , 又 著 书 宣 传 许 逊 的 孝 道 , 为 南 宋 净明 道 的 形 成 作 了 准 备 。 北 宋 时 , 经 统 治者 大 力 倡 导 , 许 逊 的 忠 孝 形 象 塑 立 起 来, 民 间 对 其 崇 拜 日 渐 加 温 , 奠 定 了 南 宋以 奉 许 逊 为 开 山 祖 的 净 明 道 形 成 的 群 众基 础 。 南 宋 何 守 澄 的 《 灵 宝 净 明 新 修 九老 神 印 伏 魔 秘 法 序 》 称 : 许 逊 真 君 於 南宋 初 降 灵 西 山 , 用 灵 宝 净 明 秘 法 , 化 民以 忠 孝 廉 慎 之 教 。 其 实 , 这 位 何 守 澄 ( 净 明 道 称 之 为 何 真 公 ) 便 是 南 宋 净 明 道的 开 创 人 。 何 守 澄 传 度 弟 子 五 百 多 人 ,并 明 确 亮 出 「 忠 孝 」 作 为 旗 号 , 这 与 唐代 的 许 逊 崇 拜 重 点 讲 「 孝 」 有 所 不 同 。净 明 道 的 产 生 与 灵 宝 派 有 密 切 关 系 , 有人 认 为 它 渊 源 於 灵 宝 派 。
18.大道教 (真大道教)
大 道 教 创 始 人 为 刘 德 仁 , 金 皇 统 二 年 ( 公 元 1 1 4 2 ) 他 托 称 有 老 人 授 其 玄 妙 道 ,此 即 大 道 教 的 创 立 。 刘 德 仁 以 九 条 戒 法传 习 门 徒 , 其 内 容 主 要 为 忠 君 孝 亲 , 诚以 待 人 , 清 净 无 邪 , 安 贫 乐 道 , 力 耕 而食 , 量 入 为 用 , 不 盗 窃 , 不 饮 酒 , 不 骄盈 。 这 些 得 到 许 多 人 信 仰 , 「 传 其 道 者几 遍 中 国 」 。 刘 德 仁 逝 世 後 被 追 赠 真 人号 , 相 继 掌 教 的 有 二 祖 陈 师 正 , 三 祖 张信 真 , 四 祖 毛 希 琮 。 金 哀 宗 正 大 六 年 ( 公 元 1 2 2 9 ) , 大 道 教 曾 一 度 被 禁 止 , 此後 几 十 年 间 隐 於 民 间 传 播 , 没 留 下 什 麽记 载 。 到 元 宪 宗 时 , 传 给 第 五 代 祖 师 郦希 诚 , 得 到 统 治 者 宠 信 , 改 称 其 教 为 「真 大 道 」 。 元 以 後 , 真 大 道 逐 渐 衰 落 并消 失 , 或 已 合 并 於 全 真 道 。
19.太一教 (太乙道)
太 一 教 由 卫 州 ( 今 河 南 汲 县 ) 人 萧 抱 珍创 建 於 金 熙 宗 天 眷 初 ( 公 元 1 1 3 8 - 1 1 4 0 ) 。 太 一 教 的 得 名 起 於 该 教 对 太 一 神 的 崇奉 。 其 教 传 行 “ 太 一 三 元 法 箓 ”。 太 一的 含 义 是 元 气 混 沦 , 太 极 剖 判 , 至 理 纯一 , 又 是 秦 汉 以 来 道 教 所 奉 祀 的 神 。 三元 指 天 、地 、 水 三 官 。 从 渊 源 上 说 , 太一 教 属 正 一 派 系 统 。 萧 抱 珍 所 传 行 的 太一 三 元 法 箓 祈 禳 呵 禁 , 治 病 驱 邪 , 适 应民 间 需 要 , 不 久 以 符 法 灵 验 名 世 , 信 从者 很 多 , 其 影 响 及 於 山 东 、 河 北 一 带 。太 一 教 以 符 水 祈 禳 为 主 事 , 但 也 重 内 炼。 它 以 心 灵 湛 寂 、 冲 虚 玄 静 的 内 修 功 夫为 本 , 以 符 录 为 辅 , 二 者 并 行 不 悖 , 这与 同 时 的 神 霄 、 清 微 诸 派 特 徵 一 致 。 太一 教 遵 行 《 道 德 经 》 , 以 「 弱 」 为 道 要, 又 受 儒 学 影 响 , 重 视 忠 孝 等 纲 常 伦 理。 太 一 教 传 二 百 年 , 至 元 代 仍 受 统 治 者礼 遇 ,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赐 号 太 一 道 第 四 祖萧 辅 道 为 「 太 一 中 和 仁 靖 真 人 」 , 并 赠太 一 道 前 三 代 祖 师 以 真 人 号 , 其 後 五 祖萧 居 寿 、 六 祖 萧 全 佑 、 七 祖 萧 天 佑 皆 被元 室 封 为 真 人 。 七 祖 以 後 , 史 料 失 载 ,流 传 不 详 , 教 祖 及 道 士 都 未 留 下 著 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