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德国认定
2 h) U3 c# Q# E1 E& R在三个月,苏军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损失成建制的军队。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损失国土纵深1千公里。这样大的损失4 m( J7 b2 \4 j
,原因何在:5 q6 J& [$ a: e$ B
. y8 I. P% Y) D1 d' m7 q
一、大清洗
/ Z* D7 E4 P% h! N1.大清洗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数十万军人被捕,或放逐。3.5万军人被处死.
4 |* r. N" s( Y% J! I+ e; k大清洗中损失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与大纵深作战理论。无疑是苏联军队的精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在三十年代指出德国是苏联最大的敌人。于德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优秀的军事家,他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与装甲兵建设。是当时先进的作战理论.但大清洗粉碎了这一切.使和平时期,建设现代机械化部队,最宝贵的几年时间浪费了。可以想象,在大纵深作战理论下,武装的机械化苏军,将成为当时,德国之外的唯一现代化军队。
; n, D: R* e, K; E
+ y# t; r J9 u" w" y2.大清洗还有一个危害,过去是被故意忽略了。就是对军人,民众心理的巨大伤害。2 O* {- O, U' D6 v
伤害了他们的爱国心,对军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这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 X- O! |) @/ t- h看看战争开始之后,发生的大量主动投降事件,有多少是大清洗造成的。3 m: ?2 I* v4 d4 I
- ]6 b u$ l1 x/ Z! v& k
3.一直以来,总认为大清洗使苏军损失了经验丰富的军人,使战争初期苏联溃败.- O- R# y* h" D* \5 Z' B
这是不正确地。这些参加过一战军人的丰富经验根本不适合二战。看看英法那些经验丰富的一战老军人在二战中的表现。和苏军,布琼尼等老将在二战中的表现。就明白,他们是无法与德军对抗的。1 r' ~9 U5 V E# k
/ p/ J" x# v0 L/ ?- @; i
4.苏联从1939年起,开始纠正大清洗的失误。恢复军衔制,大量军人从监狱中放出。返回军队& `7 \3 [) M; H: F* R
[如罗科索夫斯基].还从预备役中调出10万以上的军官进行补充。将内地军区有经验6 r, g1 n. b4 J' C6 F
的军官,包括军区司令调到西部军区任职。
6 o t, \* u8 Q$ z$ A大量年轻军官虽然缺少经验,但容易接受新观念,可以适应新的战争行式。美军在研究了,二战德军,苏军和中国志愿军的年轻化军官后,提出了自己的军官年轻化的制度. p0 j+ H4 i: c2 v9 K/ z
8 f; _. c3 h4 t' B% n
二.军事指导思想,军事科学上的失误
9 v3 |0 U6 x. [1 u, d
' Z2 M$ f' ]1 ?/ X% W2 o1.苏军军事指导思想认为苏军是高度进攻精神的军队。只有进攻。对'防御'这基本作战形式,认为是无关紧要。 O- J- I7 @, d
结果把一线军队布置在国境线很近的地方。趁进攻态势。结果开战就遭到德军合围。
% Q; _" V+ j6 b6 i+ d" Q1 s6 }41年,无疑'防御'是最好的作战形式,但是苏军从无防御作战的训练和经验.结果在遭到德军进攻时,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
$ ^3 t+ T7 R, [; r! f% l( m3 u4 e2 m* E: }0 T
2.当德军40年在西方作战,闪电战大显身手时,苏军应当仔细研究闪电战的特征,与# ]4 r. _: Y9 z
作战特点.找出缺点。这样对战备有很大好处。可以减少损失4 q* q5 Q( Y2 _+ d
但苏军很麻木。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只浮浅的认使到坦克的作用。
v# T& s& W3 H7 p0 X
2 ^/ [6 ]! B1 Q. L4 N; C3.作战思想落后,认为与德国的战争。还和苏芬战争一样,边防部队交战几日
- z+ Z" L# @2 k/ J8 b后,主力部队才会进入战斗。后果可想而知。, q/ p2 D6 k% l* u5 ?0 t
3 e# {7 G+ N, N* R- A2 l三.战前准备3 l6 s+ b4 x. P; P; V
; n, q2 X; Z: @6 w C5 z早在同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时,苏联开始进行战前准备。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方方面面.由于时间因素,部分工作在41年6月以前没有完成。但却是是整个卫国战争的基础,是确保最终胜利的基石。
) y7 E" `/ C! ]
+ c- X( |& u" m6 L+ \; \9 D: N; [四.力量运用不当
( i& v4 x/ o) Y. E% l
9 {. o' V9 J8 c8 B1 f1.认为德国主要突击方向在乌克兰,把48%的边境兵力部署在哪里。其余部署在西方,北方,首先在战略部署上造成了失误.
0 f2 O' l9 d( o& B: p2.坦克兵编制不足.坦克师仅相当于德国的一个装甲旅,团的坦克数量。) \6 X3 u6 r0 l
, B0 {! |' |& q
3.苏军将3700架新型飞机和1800辆新型坦克分散到各个军区,再分散到各个部队。进而又分批投八战斗,结果被德军逐一消灭。作用不大,明显集中使用会好的多。7 o8 R w- c) u6 s9 O" P0 O- `
8 _2 \ e$ O- ^0 Q五。兵力与兵器; x" g/ N& H5 o' {5 _. {% q3 [8 T; \
苏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一线部队是10个集团军,450万人。而且还有大量二线部队,后备部队。兵力充足。其轻武器与德军相比不差。大量旧式坦克足以与德军2型坦克对抗。不是象长期所说的大量旧式坦克无用了。苏军的新型T-34,kv型坦克远超过德军最好的4型坦克。毕竟这时德军还没有虎,豹式坦克.
' T& D9 i/ y! w) m+ g: F苏军最大优势在炮兵,装备数量大,一次发射投送弹药惊人.
5 e# O- s7 D* q/ {" e, Q% ?- r! `飞机的数量与质量都占有优势。
5 Z+ i7 c" G/ @$ d7 h, \可以说苏军武器数量与质量都占有优势。( [* R f) C) F. k
. c& u+ a) |+ u六.下命令晚了6 g5 X. C1 \ B5 t
/ C* \+ d! E: j4 V
进入1941年,斯大林被复杂的心情折磨.毕竟同德国的战争。苏联要遭到巨大的损失。苏军的战斗力不如德军。所以斯大林对战争的态度是,能避免就避免。实在" r5 a p- h/ j
避免不了就尽量向后拖。基于这种想法,斯大林格外谨慎小心,拒绝了,军队多次进入临战的要求,但是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使苏联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 z+ ^6 d" e; g& B) _0 V1941年6月21日深夜.当得到基辅军区的报告之后,下达了命令;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以防德军的突然袭击。但是已经晚了.苏军根本没有时间执行。由于军队没有进入临战,被德军突袭成功。德军达到战役突然性。, p% f0 u h3 c8 w4 Z, M0 y
; U U' Q; k. B! x) `' F8 v! @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失误,苏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出现了大溃败。斯大林付有主要责任.6月22日当天,。德军突入边境50公里。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800架飞机被击毁在地面上.. ^* O6 B# ~2 e% G
苏军这个战略失误几乎是致命的。还好苏联疆域广大,前期准备充分,有强大的后备力量。才没有在第一轮被打倒。8 S1 W8 z# G; F6 K+ T
- H$ G6 c1 W+ B* |5 n& ^
七.糟糕的西方面军
' T* d/ Y3 e. j北方与南方的苏军在最初虽被德军击退,遭到一定的损失。但保持且战且退之势。至退至基辅防线和卢加防线之后,出现了与德军胶着对执的可喜局面。如果保持这一态势,随着时间增加,苏军内地援兵的大量到来。战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 i7 g/ U; F- n) q4 x' b, v- T% Y4 A; u4 P% {
但是,斯摩凌斯克战役之后,西方面军主力被歼。不能牵制和拖住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使德军,调出兵力分别北上,南下。会同北方,南方德军歼灭和重创北方与南方的苏军。使苏军进一步溃败扩大。正是西方面军首先溃败,引起连锁反应。至使整个苏军大溃败的发生。
7 d% i1 u& H5 ~( P6 A t3 w7 a: {4 u1 u
同样是大清洗之后,同样的敌人,同样的苏军,明显问题只能是出在西方面军本身.
0 C& V/ o/ [, o& C) `' A& _! L问题的关键是指挥不当,.西方面军低能的司令部。--------巴甫洛夫在战前,把$ \% S- V. W M# G- M# ]
西方面军主力部署在突出部,到战争阴影十分明显时,也没有改变,至使战争开始被合围。开战后,也是一片混乱。无法于各军建立有效通信联系,各自为战,
8 [# K a L0 s X很快西方面军被打败了。[当然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失误使苏军一开始处于不利]. 但巴甫洛夫的指挥明显不如其他方向的将军. 从巴甫洛夫个人的经历来看,不应当如此无能。表现之差,今人不解。只好说他很象三国时的马谡.
; |+ K. i4 m1 U/ k4 h
. h! l. z6 b0 Y! m: K- X, \: e铁木辛哥接任之后,也无好转。这有客观原因,但从铁木辛哥个人的经历来看,进攻指挥还好,指挥防御一塌糊涂。[ 苏军的通病] 苏芬战争,41.42在西南战场表现的十分明显.
: j3 ~* x! `3 d, H; v# y& e) N+ J* h B0 R: T5 }. M
德军只有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战前制定的任务,歼灭西方面军主力。北方,南方集团军群需要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力支援.所以这时攻打莫斯科是不现实的。只有消灭左右两翼苏军主力,才能进攻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单独进行基辅战役显然是不足] k8 O; M* `1 E, ^ e& ~
' y& M8 j" q. w a% Y八基辅战役
% L: }. o9 ^) Q. E6 X/ r3 t$ o5 Z$ T' f基辅战役中如果苏军撤过第聂伯河,苏军也不一定逃过被消灭的命运.只会影响人心和士气。当时有大量的苏联城市在德军的威胁之下。都撤退?,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拼死抵抗.破釜沉舟,才能杀出一条活路。
% E* V6 [+ Q$ z
* G6 K4 B/ e6 d$ G% ?保卫基辅其实是争取时间,有时间才能修筑莫斯科防线.有时间大量援兵将集结到4 O# ~# I; b7 F. w* o
莫斯科城下.保卫基辅就是保卫莫斯科.' o. }, D( Y* a( ^1 P; ?; H
斯大林从战争的全局出发,下达了残酷而正确的命令。就是用生命,鲜血换取时间.9 A# z1 @3 s- t1 o( K) ~' s4 {
基辅战役最终失败了,但为莫斯科争取了时间.66万人被俘,[还是有不少主动投降的]
, J8 M: X3 m3 ?8 C6 B- v" a* G
( Q/ b( T3 [+ P/ `# K# q' s# E% e6 s! O- y
总结0 F y0 F1 x5 f" f1 w
苏联取得了最后胜利,但也应认识到,苏军在装备和技术并不逊于对手,兵力还占优势的情况下,却付出了远重于敌人的损失,取得了胜利,但从作战效率上很难令人称道。对此人们不得不对苏军当时的指导思想和编制体制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与反思.; j" c# `! b' r$ h+ G [8 r
) e3 H9 Q$ w: D7 x+ v' D7 @
[ 本帖最后由 月中天 于 2007-7-29 21: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