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思汗一生东征西讨,以征伐为乐。当时的金国也是成吉思汗的目标之一。成吉思汗在世时,蒙金双方经过多年的战争,蒙古军队已经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5 f( y' B1 S4 m7 B) X7 t6 O3 V' @1 n% D8 w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 T" @- P6 ?+ X4 v3 ~* s* R" \
' J3 J2 b$ P# ?$ c. p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大举攻金。双方军队在三峰山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战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乙未,蒙古游骑至汴京,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蒙古图垒问苏布特以方略,苏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也。”遂以骑三千尾之。哈达等谋曰:“敌兵三千而我不战,是弱也。”进至钧州沙河,蒙古兵不战而退。金军方盘营,蒙古兵复来袭。金军不得休息、食饮,且行且战,至黄榆店,距钧州三十五里。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冻不能举。图垒以其众冲出,蒙古兵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道。杨沃衍夺路而前,金军遂次三峰山,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金军溃,声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走密县;杨沃衍、樊泽、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死。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布哈已失所在,乃与完颜彝(即《金史》中的完颜陈和尚)等以数百骑走入钧州。”
! W1 H9 |( u) ^3 ], q4 z, i. c: g7 U7 q
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予以分析。 { C6 N0 I* i1 h+ i4 A8 j2 `
, k% G" w# W1 C$ v 在三峰山之战战死的金军主要将领有樊泽、张惠等、上文所引的《续资治通鉴》称:“(金军统师)布哈已失所在,”布哈在《金史》的名字叫“移剌蒲阿。”移剌蒲阿其实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活捉。“蒲阿走京师,未至,追及,擒之。” . t& u1 W! j' ^/ {1 @, |8 _
F& M$ {( l! s( r* U/ ^ 在三峰山之战成功逃跑的金军主要将领有完颜哈达、[1]完颜陈和尚、[2]杨沃衍等,《续资治通鉴》称杨沃衍在三峰山之战中“奋战而死”是错误的,根据《金史.杨沃衍传》的记载,杨沃衍逃到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成功逃脱之后本来应该收扰溃兵,以便再战,可是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却以“数百骑走入钧州,”坐困愁城。这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后来,蒙古军包围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马上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待毙。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都在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死亡。
& M& b/ Y- y% @+ _( D( @5 B+ r4 H1 z6 q
根据上文所引的《续资治通鉴》的记载:“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可见金军在三峰山之战的全部兵力是十五万,也就是当时金军的主力。那么,这十五万金军究竟是否在三峰山之战中被蒙古军全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蒙古军在三峰山包围了金军之后,采取了“围三缺一”的战术,结果有大量金军逃出了重围(“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3] ( g# }4 T. s# L, n1 c2 r, ^
. F6 i' B/ h+ p$ w. c. s M6 U 那么,到底有多少金军逃出了重围呢?据《金史武仙传》记载:“合达、蒲阿败绩于三峰山,仙从四十余骑走密县,趋御寨,都尉乌林答胡土不纳,几为追骑所得。乃舍骑,步登嵩山绝顶清凉寺,谓登封兰若寨招抚使霍琢僧秀曰:‘我岂敢入汴京。一旦有急,缚我献大国矣。’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仗,兵势稍振。”武仙竟然在三锋山之战后还可以“收溃军得十万人,”而这个数目占了三锋山之战中十五万金军的三分之二左右,可见,那些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蒙古军并没有能够在三锋山之战中全歼金军,只是打了个击溃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