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8-21 0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您在文中提到斧正一词、让末学学习到东西了。
然后先百度下斧正的涵义 。
文人之间交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当数谦辞了,要不为什么要说文人“酸”呢!文人最最要紧就是那个自恃清高,那个让人尊重,当然首先的是首先尊重别人。这点在旧时代的文人间交流的函件中可以领略到。 诸如:台鉴、钧鉴、教正、指正、海涵等等,但是很少使用“斧正”一词的。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囗(音zhuo阳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囗(音zhuo阳平)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囗(音zhuo阳平)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段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绝活”需要双方配合,不但“斧正”者要“运斤成风”,还需要被“斧正”者的“立不失容”。但在“斧正”过程指的是双方应该是“技术水平”很高的人物中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应该是“高手”间的切磋。如果今天我们使用在自己初学便要求较专业一点的人来“斧正”,一是根本不许要“斧正”的“斧正”,二是自己没有求教于人的虚心,人家如何指点于你? 文人中讲究的就是虚心,然而自己将位置摆的很高,对方是无法合作的,只好“原物奉还”。 那么这些谦辞如何运用呢?这个要看双方的地位。 现就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作一说明: 如果是同学、水平相当人之间交流,那就使用“雅正”、“指正”--含有共同欣赏的意思,对方会运用恰当的语句将对你作品的不同看法指出来。 晚辈呈给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使用“教正”、“赐教”较为恰当,因为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这样容易使对方接纳你…… “斧正”一词,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术专家双方之间的词,但是还没有一位真正理解其含意的人使用过,一般是第三方使用。 中国的词汇很丰富,往往自己出于谦虚的本意,而因谦辞运用欠妥会适得其反,提醒你使用时应该考虑对方是否“接纳”这个词,才能达到你预期效果的。 所以说谦辞的运用是应该慎重的
当然末学不是挑毛病的。
讲一个故事
清初有很多说书的艺人,他们在描绘事情的时候都喜欢有一个开场白 。
比如您说的一个道士拿着拂尘,搙须一笑:“无量寿佛!”
其实这里指无量寿福没有错 但是道教的敬语里面不包含着一种 。
因为就算是福生无量天尊也不可以简化成无量天尊 。
如果要说“无量天尊”“无量寿福”的起源 还是因为一群说书的。
所以建议不要根据说书的来理解道教。
一般道教的口头语除了“慈悲”便是“福生无量天尊”了。。
如有错误、欢迎评论,诸位慈悲、福生无量天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