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经治化品目录》”在《道教义枢》卷二中作“《正一经治化品墨录》”,而引文(5)中作“《黑录》”,看来应当作“《正一经治化品墨录》”,它应该是在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之前的一部道经目录。从引文(2)和(8)可知《玉纬》征引和著录过《正一经》,再结合引文(7)和(8)之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参考过《墨录》,完全可能借鉴《正一经》的道经分类体系即七部道经分类法。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已有七部道书体制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从以上情况看来,它只是借鉴了《正一经》,《正一经》才是七部道书体制的创立者。
从引文(5)、(6)、(7)和(8)我们可以看出,据《正一经》的说法,《太清经》、《太平经》、《太玄经》和《正一经》等经典都是太上所授、天师所传。按照引文(8),太上亲授天师经和符图合计千卷,包括《太清经》四十六卷、《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太玄经》二百七十卷和《正一法文经》一百卷在内,实不足千卷之数;引文(8)又说:“后会教重,自当具显”,则实际存在的就只有这五百六十卷,其余的并没有显于世即并非实有。《正一经》把四组道经都置于天师名下,可能这四组道经确实都和天师道(包括早期的五斗米道)有关联,是其所习的经典。先不论《正一经》,就其余三组道经而言,它们的源头均可以追溯到魏晋以前,如《太平洞极经》是《太平经》的另一版本,《太平经》和五斗米道的渊源关系早已为学者们所证实;至于《太玄经》,由《传授经戒仪注诀》所列“太玄部”经典有《老君道经上想尔训》、《老君德经下想尔训》可知此派尊崇《道德经》,以《老子想尔注》为主要经典,而《老子想尔注》经学者考证出自汉末五斗米道的张陵或张鲁;若论《太清经》,据引文(5),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象《太清金液神丹经》和《黄帝九鼎神丹经》,据陈国符先生考证均在西汉末东汉初问世,而据葛洪《神仙传》所说,张陵曾炼过丹,《正一经》将《太清经》作为天师所传经典,都反映了五斗米道自魏晋以后和神仙道教逐渐融合,对炼丹方术的吸收。
至于《正一经》,它是在继承天师道原有道法的基础上再融合上清、灵宝和三皇等新兴道派道法而成的。本文开头所列材料(2)中《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正一新出道法”表明了它与太清、太平、太玄三者之间的区别,但“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皆用上古之法”等词句又反映出它对原有道法的继承。《玉纬》所述《正一经》源流(可能采自《正一经》自身的说法)扯上元始天王、后圣帝君、小有天王和青童君正表明了它与上清等新兴道派的关系,《正一经》标榜 “新出道法”之“新”恐怕就在于它对上清、灵宝和三皇等新兴道法的融合。
《正一经》将天师道法分为四组,表明天师道内部在分化,教团按照其所专习的经典而分成了四个不同的道派,其中富有改革创新意识、敢于吸收新东西的这一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上清等新道派的道法、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经典《正一经》,这个天师道中新涌现的改革派就是“正一派”。正一派和《正一经》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的发展态势,即一方面是原有道派的不断分化,另一方面道派之间又在趋于融合。从引文(3)和(4)我们可以看出,《正一经》将原来天师道法和新兴的三派道法都挂上勾,《太清经》辅洞神部,《太平经》辅洞玄部,《太玄经》辅洞真部,惟有《正一经》能够打破各道派之间的界限,“《正一法文》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反映了它会通新旧道法的一种愿望。
正一派在融合新旧道派道法的基础上企图将各道派统一起来、整合成具有统一的经典教义体系的道教。这个统一的经教体系是在承认“三洞”经典的尊崇地位的前提下缔构的,它以“三太”辅“三洞”,从引文(4)可以看出,《正一经》按照它的标准对“三太”定了高低之分,“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于是被“三太”所辅的“三洞”相应地也有了高低之分:洞真为大乘、洞玄为中乘、洞神为小乘,而《正一法文》自称“总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能够打破各道派道法之间的界限,代表着道教总的发展方向。于是,所有道派道法就按照洞神、洞玄、洞真、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的顺序统一起来了,这就是七部道书体制。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道书分类法,它包含着道经品级高低和教法阶次的严格区分,各道派的道法道经按照其品级的高低在统一体系中处于一定的阶位,组织性的道派于是就为教法上的阶位所取代。不管结果如何,它反映出当时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向。
注释:
①(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②(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第六》,《道藏》第24册,第814-8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