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230|回复: 4

《三国演义》中死不瞑目的十大风流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6 18: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中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的第一位当属诸葛亮。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七律《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不仅把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活写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将他死不瞑目的憾事写得清清楚楚。
! g- T$ j  x. y  ~- g" T
% q; [+ o8 `& e- w  这部小说全力制造了一位智慧之神,那就是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几乎变成了中国人心中忠诚,廉洁,智慧的化身,不过就是这位被《三国演义》造就的神,却也只能悲剧收场。诸葛亮本是卧龙岗上一闲散人,本来可以过着每天抚琴下棋,煮酒论诗的自在生活,因为感激刘备的三顾草庐之情,于是卷进了江山社稷的战乱之中。 : k2 Y2 e& I2 v. c. k

  t9 m9 e! G" m" D) v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凤雏庞统,早早死于非命,没有显出真本事,而诸葛亮显出经天纬地的才学,帮助前半生一直狼狈不堪的刘备三分天下,建立了西蜀的江山。到此为止,诸葛亮都是成功的,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开始向悲剧英雄转变。刘备白帝托孤,留下的是收复中原的遗命,还有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这是一对矛盾,因为有刘禅在,诸葛亮就不可能收复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打的省长不少,却未能夺取一寸土地,除去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其他几次都是因为后方的问题,不得不退兵还巢。 1 g( K8 C) X3 A, {) I3 |6 H
+ p7 l, B  h, o3 x( {9 x+ i! e
  到了第六次出兵,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可仍然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处理,不用魏兵来打,自己就把自己打倒了,最后将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一身的本领,战场指挥,从未输过半点便宜,但是一代智慧之神,还是敌不过一个昏庸的年代。诸葛亮死前,已经说不出话来,昏死过去,片刻有转醒回来,安排继承人的继承人,由此看见西蜀诸人的无能。也有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前,除了恢复汉朝大业以外,没有其他想法,后来西蜀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在地下有知,肯定死不瞑目的。 . z2 N: o  ]% J. y% r3 g8 r

0 `9 B1 }; O: g! ]: Y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第一位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是诸葛亮,那么第二位便是号称“凤雏”的庞统了。《三国演义》中,雏凤始终不过是卧龙的陪衬。
! S! e' j# H) w. |5 F
8 h3 \7 `0 L$ \* `' e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和庞统的定位,不过在《三国演义》中两个人却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诸葛亮被神化了,无所不通,言无不中;而庞统却被弱化,出场机会不多,而且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庞统因为相貌的原因和脾气个性,先后与孙权、曹操、刘备三巨头谋面,都不被赏识。 7 i8 f9 P- I2 U- \0 ]

$ U0 L4 X4 q$ o2 T, T3 O1 W- C  最后,在诸葛亮的力主下,庞统才可以成为刘备的二号军师,刘备入川以后的策略基本是庞统所定,在刘备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返回。 4 z7 Q, u; U2 M* o

+ [8 a4 i; Z7 ~+ z1 B6 I+ A2 F( X  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不过,随后庞统就死于落凤坡。话说,选择了庞统所说的中级,在发兵时庞统的马忽失前踢,刘备于是把自己的白马给庞统,这匹白马名为的卢,传说会妨主,刘备骑着没有事儿,而庞统骑上却丢了性命。庞统驾着的卢来到落凤坡,中了川军的埋伏,川军指着这骑白马的人道:“骑白马者必是刘备”,于是万箭齐发,连人代马一起射死。此时,庞统年仅三十六岁。伏龙、凤雏,一个赶出了惊天动地大事业,一个却在刚刚获得主公信任时就死于乱军之中。庞统生前曾多次和诸葛亮争宠,却得了这么一个死法,凤雏定然是比不上眼的。 5 C8 n3 p3 x  y2 }
/ ~% R& i: c: C) v( o# V
  说起第三位风流人物便是东吴的兵马大都督周瑜周公瑾。史说,“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而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阙《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使周瑜的风采流传了千古。“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写的就是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率领东吴将士,大破曹军八十三万兵马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周瑜是这时候的焦点人物,是他成就了赤壁之战,也是赤壁之战成就了他。一时间不可一世,但是却很短暂,因为很快,诸葛亮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2 F& @% f3 a7 s  J) y9 `" p) S5 ?* o( m0 T. c( @6 m$ r" I1 |+ i1 ^
  赤壁之战的后,周瑜顺势进攻荆州,与曹仁数番大战,自己还受了箭伤,然后又上演了苦肉计,才取得优势,可是诸葛亮却顺势不费吹灰之力取了荆州,气的周瑜箭伤复发,金疮迸裂,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的第一气,是日后周瑜之死的预兆。后来,周瑜几次三番的和诸葛亮斗志,都处于下风,其中还引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历史典故。
7 G$ Z4 b$ j: t% J5 t
7 m) ?# ^0 ~3 h  就这样,一代名帅周瑜,竟然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所谓“气死人不偿命”,三气周瑜后,周瑜自知死期将近,却也没有办法,只是在临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从周瑜临死前的话可以轻易看出,周瑜是闭不上眼的。$ b* g0 Y* _. t2 \( s

7 q  c3 o4 p6 _$ ^  第四位不用说当属诸葛亮的继任者蜀将姜维。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相比之下,姜维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二十七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曾夸奖他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下遭殃了,费祎这个人虽然有些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
0 Y0 ~/ s  J, O( \1 G& z5 w0 A- v  n
  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祎却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因为当时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
% o9 y4 t+ M) k1 C! n. @
: c4 |3 L& `% Q4 }  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后来在成都的庆功宴上,邓艾挠着花白的脑袋醉醺醺的表示:姜伯约也不愧是当代的一个英雄,可惜他遇到了这样的主子,也加上遇到了自己,才走投无路了。
! \% q  ]; `* E$ V- s4 k, ^+ `
$ |+ J; ^% E7 C9 i: C' l* [( k% T1 w  蜀中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应该是第五位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三国志·蜀书·马超传》中说他:“羁旅归国,常怀危惧”。 - a2 H! d; p, X  _6 Z4 F+ {
, j! G) q- \) K5 u3 H6 P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部分就是在凉州起兵造反,攻打曹操。这时的马超年少得志,驰骋沙场,在正面战场上战无不胜,打得曹操狼狈不堪。不过在战场之外,马超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了,曹操用了反间计,使得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马超的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靠了张鲁。马超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张鲁这种货色自然无法使马超才尽其用,反而是猜忌重重。
5 `- }' m1 A3 @6 d2 N& B! s5 R
1 y% j$ f% e/ i. `& S  这时候张鲁派马超去救援刘璋,攻打刘备,马超碰到刘备,自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了。刘备平定了西川后加封马超为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马超表面上是常见天日了,其实是开始了另一段噩梦。马超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据《三国志》记载马超见到刘备总是随随便便,不太尊重。后来被张飞和关羽看不过去,教训了他一顿,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之后,刘备也没有再给马超予以过重任。是书中还曾记载,马超的一个朋友彭漾又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发了几句刘备的牢骚,马超当时已经非常敏感,于是向刘备打了小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对于一名武将是很不光彩的,从这之后,马超更没有了朋友,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6 H3 w, U: |0 L: d. V* f3 b# w6 ]
7 M; j3 W! h+ j* j5 Z+ Q7 p8 J
  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说: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也就感恩了。当年,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却死得如此凄凉。
! d) v9 }# m( w3 f+ M. U. b& D7 o: y6 ]' }, b$ b# k: J
  第六位便是享有“建安七子”之誉的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至今仍家喻户晓的的七步诗,说的就是这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三国魏晋才子的终生遗憾之事。
' c% T% v2 z  g: ~3 L
' }; ~1 f9 q1 N& s  魏晋风流数曹植,想来曹植的诗赋一直被后世的文人们所推崇。不过,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
3 V; V* s4 b1 G9 Q8 A& e& Y" U* P0 Q- [  o" n
  曹操原本最喜欢最看中的就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就让年仅二十三岁的曹植率兵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都城邺郡,曹植接手邺郡后做事兢兢业业,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郡管理的非常好,曹操也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带兵水淹了于禁率领的水陆三军,一时威震华夏。 # v# M( ]+ V6 R! r$ W4 q, @
7 [$ X3 b, c, j" h  _1 C/ c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挥军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耽误了发军,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后来曹丕得以即位,然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
( ^. x4 d2 n+ L# ~" _
3 ?* ?' Q  c- A/ ~2 C3 O' Q0 ]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在这个表,曹植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死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只能终老深山。* \- t; l( A3 X

+ f. C' N$ ]3 K8 x* b8 c& f$ w  第七位是被世人尊为“中医外科鼻祖”的华陀。说起华佗,后人曾有诗曰:“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6 h; n4 A8 S" j4 p, r3 F2 y2 w6 j- g4 ^) ]
  华陀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还又创编“五禽戏”以为防生保健,始开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关于华陀的医术无须多说,因为一个“医仙”称号已经能说明一切,现在只说说华佗在三国中的命运。 . D0 q! o- Y/ j* \$ R6 Y
8 L9 [+ P& F6 s8 `" `8 m8 z; P
  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场必是经典段落,比如挂骨疗毒的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这段故事既突出了关羽的泰然自若,也突出了华佗的医术高明,但就是这次事件,为日后买下了祸根。后来,曹操犯头痛病,无人可以医治,于是找到华佗。华佗诊断后说要医此病,需用利斧见曹操头颅劈开,把脑中的毒瘤取出,曹操听完惊疑不定,华佗就讲出关羽的故事,讥讽曹操胆小。 - M' m. e2 i1 w! }. [3 t
: D! |, i- k) d1 M7 R$ k2 I
  曹操却又犯起了疑心病,怕华佗和关羽有交情,来刺杀自己,于是把华佗关入大牢。华佗的医术再高,也治不了曹操的疑心病,医仙自知无幸,于是把沤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医书《青囊书》赠给一名带他不错的狱卒,希望此书可以流传后世,医救世人。狱卒答应了华佗。后来,华佗死在狱中,狱卒替华佗打理了后世,可回到家一看,妻子正在焚烧此书,狱卒连忙抢夺,可书已烧毁,只剩得一两页。
1 K' j# b9 A' s/ y8 \* Z$ w: U' j+ b5 P% V, ~* p& c: u
  狱卒之妻自有一番言论: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青囊书》只剩下一两页,记载了一些阉鸡刪猪的方法可以流传于世。华佗地下有知必然死不瞑目。 * d8 l' o0 o8 P3 [# y

2 j/ W% q! X$ {  第八位是蜀国大将魏延有人说活魏延斗不过死诸葛。这话也确实并非是空穴来风。魏延初投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不高兴,说魏延头后又反骨,是个祸害,要推出斩首。不过刘备还是看重魏延,收下了他。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
9 U% O$ C2 f/ D) O( o7 `; z( Y
7 r2 D$ ~6 t7 }8 r3 j7 Y9 O& L  张飞就这样拉开架势准备上任了。没想到结果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打算怎么守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 8 N+ w& X: \. w$ ~
" c( f9 A# C- B1 R8 P
  这个时候诸葛亮令魏延去解救,却不给他派兵,只让魏延调用原有的汉中兵力。魏延却表示:不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完成任务。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排不上编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 0 y: r4 }& V$ R7 B4 {
/ H9 o! t5 n& d. e7 n* p5 T
  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延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最后,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服诸葛亮的安排,想要夺取兵权,不过诸葛亮早已料到,在死前安排下了对付魏延的方法,安排了马岱杀了魏延,魏延的命运始终逃不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就连诸葛亮死后,也是这样。 . }/ |* D! j1 _

7 W" k. V4 q; v8 G! D2 v  第九位是魏国的大司农桓范。这个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敌得过司马懿的诡计,却敌不过曹爽的昏庸。 ) S; a  E' j& A0 ~6 R# [4 Q" n" m3 B

( ^9 C, Q) @2 |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司马氏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
% z6 T$ d8 e1 D% r* S, [  v, ^: q+ C4 S
  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 0 g+ o$ k4 g$ g' Z
$ G) i8 p8 a& ?, f: |+ \* k
  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现在不指望再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 @3 x# u0 b3 G4 e" J- L; K+ ]- |  ~# A, l
  最后一位便是吕布的谋士陈登陈元龙。说起陈元龙,实在有点宿命,他曾经在中牟县救了曹操一命,但结果自己却命丧曹操之手,难怪他死不瞑目。   ]& [+ i5 Q/ Y4 ~9 M* n

8 O8 g" Z; S# J) B$ K  应该说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地位一般,虽然在曹操击败吕布的一战中此人出场很多,但始终因吕布不听良言而被曹操擒获。但是总给人感觉此人的计谋并不怎么样,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非也。 * V+ C0 [4 n2 D9 k1 d; R/ |+ y
- {) B9 o6 w1 ]* b
  《三国演义》中虽然没写,但在史书上有记载,刘备夸奖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可以和古代的圣贤相比,当时的人物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不过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 ! E) _7 Q% u+ e- v, U4 _' x

& u! N& v3 L& ?1 w3 S& ]! x% u  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这时曹操才想起陈登的好处,后悔没有采用陈登的谋略。而此时陈登因怀才不遇而亡故许久。一代英才盛年早逝,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发表于 2011-6-7 2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只是个故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0 18: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11里的陈登陈登字元龙,下邳人。机敏高爽,博览载籍,雅有文艺。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年二十五,举孝廉,除东阳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迁典农校尉。兴修农业,广积稻谷。曹操以登为广陵太守,登阴合众以平吕布。拜伏波将军。登在广陵,广施仁德,明审赏罚,民畏爱之。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登鲜克周章众,斩虏万数。敌举兴众返向。登以兵不敌,又划某谋克敌,斩首万级。迁东城太守。
/ A& D3 U" e3 i5 m: R  兴平元年(194),陶谦病死,陈登主持由刘备继任徐州牧,倾心拥戴。建安元年(196),吕布赶走刘备,袭夺徐州,自称徐州牧。陈登在名义上改属吕布,但对吕布为人深恶痛绝,思有以报之。建安二年(197),陈登及其父陈圭设法解除了吕布与淮南袁术之间的联姻,削弱了吕布的力量。随后,陈登出使许都,向曹操面陈破吕布之计,深得曹操嘉许,被任命为广陵(原治今江苏省扬州市北)太守。0 \; f+ M4 j! P: v
  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移治于射阳县(治今江苏省宝应县)。他明赏罚,重威治,使广陵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为了筹划一支精兵策应曹操,他恩威并济,成功化解薜州武装,转为己用。同时,陈登很注意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不到一年,便使广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百姓深服陈登之治政,对他既敬畏又拥戴,在当地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0 18: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那个应该是陈宫(字:公台)才对!
9 F0 p5 X/ r2 U- ]/ R7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吕布身边的第一谋士。% q8 G2 h8 u! I% ^- e0 ~
    1、《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宫说邈曰: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与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此意见被张邈采纳,吕布袭破兖州,占据濮阳。
% u; i0 f3 M9 h/ [6 I  2、《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操回兵救兖州,吕布准备用薛兰、李封二人,坚守兖州,自己“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陈宫反对,认为“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险,可伏精兵万人在彼。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此意见未被采纳,吕布曰“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且知之”。后来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证明“薛兰必守兖州不住”是正确的。后来曹军行到陈宫所说的埋伏地点,郭嘉确实提醒曹操当心埋伏,“曹操笑曰:吕布无谋之辈,故叫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吕布的这次举动,同样被曹操评为无谋,也说明陈宫的意见是正确的。
1 i$ O9 ^& N1 g$ z2 h% h  3、《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至近,陈宫献计,“今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力气。”―――未被吕布采纳,吕布很自信,确实,第一场战斗获胜。5 {& `& P$ c  {: E; Q: x0 z4 B8 ?
  4、《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吕布在寨中劳军,陈宫进言曰:‘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倘或曹操袭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宫曰:‘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事实证明,陈宫的提醒非常及时,要不是郝、曹、成、宋四将未能挡住典韦,曹操  《三国演义》中青年陈宫-李建义饰可能就跑不了了,此战获胜。5 t( M2 ^! E/ t0 ~+ M+ L
  5、《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这次吕布找陈宫商议,陈宫献计,让田氏做假内应,引诱曹操进城来,再“四面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伟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此计成功,曹操中计,又是典韦,在城内杀的往复三遍,才把曹操救了出去。吕布甚至遇到了曹操,“曹操以手掩面”,吕布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掩面的动作怎么就没有引起吕布的注意?曹操的战盔怎么就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曹操的声音吕布怎么就没有听出来?把曹操作为敌方骑马的小兵顺手杀了不好吗?只能说曹操的运气真好!三国历史差点被改写。陈宫的计策大获成功!$ F  e7 c% o& v& R* S
  评论一:
: p1 G$ Z" d! S& X0 P% b( i  (1)最初陈宫对吕布的两次意见(第2和第3次)都被拒绝,可以看作是二人的磨合,吕布刚认识陈宫没有多久,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完全是人之常情。
! g( B2 L! `7 w! F: _1 }  (2)第4次的意见,吕布认为曹操刚输了不敢来,虽采纳,也只能算是将信将疑的采纳,结果证明:陈宫的意见完全正确!! {6 \0 l6 [* z% E: G
  (3)第5次的妙计,是吕布主动找陈宫商议的,由此可见,吕布开始信任陈宫!" z) l) ]0 O6 z( v4 P( y0 h* j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诈言被火烧死,引诱吕布来攻,吕布中计失败。―――此计陈宫未能识破。) [2 N9 S- r- Y: P7 x+ I" B
  7、《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重新夺回了兖州,进攻濮阳,吕布“欲自将出迎,陈宫谏:‘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曰:‘吾怕谁来?’”,最后被曹操六将群殴而败,且被城上田氏拽起了吊桥。进不了城门,丢了濮阳。陈宫保护吕布老小从东门出城。―――此战吕布是因为自大,或者说曹操“卑鄙”以多胜少,其实战争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以什么手段,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的才是强者。此战又可以看出,倘若城门上有随便一位武将在,便不至于被田氏出卖了城池;倘若八健将和高顺全在,未必就输给曹营六将。只要吕布气势不弱,田氏便不会献城。由此看来陈宫的意见又是正确的,可惜吕布太自大了!
$ [) H* d; i. _/ k. Q/ x, |- T  8、《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来攻定陶,使用了疑兵计,吕布回报陈宫,实际是问陈宫的意见。“宫曰:‘操多诡计,不可轻敌。’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此计陈宫未能识破,丢了最后一个根据地定陶。
" F% M" y, S. }% j; Z  9、《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收集败残军马欲再于曹操决战,“陈宫曰:‘今曹兵势大,未可与争。先寻取安身之地,那时再来未迟。’布曰:‘吾欲投袁绍,何如?’宫曰:‘先使人往冀州探听消息,然后可去。’布从之”―――此次进言被吕布采纳,第一条让他不要忙着报仇,估计现在去报仇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曹操坚守不出,你没有办法;第二条让他先探一下消息,一探吓了一跳,袁绍让颜良率兵5万,来助曹操。还好听陈宫的话先探了一回,要不然就送上门去了!! K, l6 b( S3 p5 z' ^0 c
  10、《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吕布投不了袁绍,又来与陈宫商议,陈宫让他投徐州刘备。―――最终由于一些原因在徐州没有能长住,刘备让他去了小沛,但是总算有了安身之处,陈宫的意见还可以。7 o& S) N4 `% _% U  X
  11、《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张飞酒醉,莫名其妙打曹豹,曹豹恨张飞,请吕布来袭徐州。吕布“便请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  《三国演义》中年陈宫-修宗迪饰之”。―――吕布想取徐州,但又犹豫,因为刘备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所以才问陈宫,陈宫帮吕布做了决定,于是吕布取得了徐州。
* Q7 ~; i1 i5 [0 ?  12、《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因为袁术失信,吕布“欲起兵伐之。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此次决策可以说是吕布集团的长期规划。) b  U4 H8 K1 f+ E3 a0 D
  13、《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袁术准备攻刘备,先给了吕布“粟二十万斛”,希望他不要帮助刘备。吕布与陈宫计议形成了如下结论:“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刘备,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陈宫和吕布共同研究的这个结果,应该是对吕布和刘备都是有利的。后来袁术大怒欲伐吕布,正是担心“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于是才一再的用计。陈宫还是有能力的,至此几乎很少失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0 18: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是魏的郭嘉 奉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4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