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6 13: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
多年来,日本不仅在舆论上为拥有核武器造势,实际上也在隐蔽地开展尖端核研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日本是处在“核门槛”外沿的第一个潜在核大国。1995年3月,日本《宝石》杂志大举宣称,“核大国的证明———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目前,日本有49座核电站反应堆,供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8%,规模居世界第三。在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日本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本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名义下进行的尖端核科研有:一、从事常温、室温核聚变研究,仅常温核聚变研究就已耗资3000亿日元;二、建造核聚变实验装置和核聚变反应堆;三、加强快中子增殖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完全可以强化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基础。
增殖核反应堆是核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项技术的复杂程度和费用之高远远超出制造核弹,一些发达国家也被迫中途下马。但日本却锲而不舍,历时10年,耗资61亿美元,建成了“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并在1995年8月试运行发电成功。
几十年来,日本通过发展核电培养了一大批核专家,并利用核工业基础和高科技优势,在核聚变领域进行了就连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的研究工作。日本拥有世界上惟一的大型螺旋形核聚变实验装置,其受控核聚变研究达到了一流水平。
此外,日本正在大力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高浓缩锂(可用于制造氢弹装药氘化锂)的技术,几年前就达到了4小时从海水中提取浓缩3.23倍锂的水平。这比从陆地矿石中提取锂的成本降低一半。同时,日本还计划在21世纪登月,1989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探月的国家。据说,这是因为月球的砂石中蕴藏着丰富的氘、氚、氦等核聚变原料,可用于制造氢弹。
核原料的天然储量十分有限,而岛国日本资源贫乏,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其天然铀储量和生产量都不到世界总量的千分之一。为满足核电站的原料供应和其他目的,日本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核原料的储备,大力从国外购进核原料,甚至不惜血本。如1995年耗资13亿日元从法国购进1吨钚,而运费高达278亿日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分析,日本二战期间虽已初步掌握原子弹的技术,但未能造出实弹的最主要原因是核燃料短缺。当年美军截获了驶向日本的德国U234号潜艇,查获560千克氧化铀,并转用于制造核武器轰炸日本。日本不希望再出现这种状况,不仅从美、英、法等国购进核原料和核废料,甚至盯上了俄罗斯从核弹上拆卸下来的核原料以及拟向海洋中倾倒的核废料。
钚239是制造核弹的主要原料之一。据日本科技厅90年代末的资料显示,到2010年日本的钚储备量将增加到近100吨,成为世界第一储钚大国。扣除核电计划的正常消耗,尚可净余62吨钚。按理论计算,1吨钚可供制造约120枚核弹头,这些“过剩的钚储备”可制造7500枚核弹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