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儿很美,这是真的。
——月下相思引。
乌篷船上的簌簌冷风里,宛如听到衣衫上抖落的花瓣声。
爱花是从黛玉开始的。
犹记得第一次看完原著的时候,始知人世的孩子在睡梦里反复哭醒。
一遍一遍练字,写的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新版红楼梦播出的时候普遍反映不好,我一路看去,也尽挑不是,挑到最后开始心疼起导演的好来,其实真的是、很好很好的导演。
新版红楼中那些我难以认同的硬伤就一概不提了,说得多了,觉得自己刻薄。
以为画面感觉好,因为红楼梦本是华丽的;喜欢镜头下的鬼气(虽然有些过了),因为红楼本是带着鬼气的;认同编剧一字不改的做法,因为先生的满纸辛酸,你何以篡改。
华丽和鬼气,不是原的臆想,真正看过原著的人都能明白。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问世的红楼梦,其本身就带着浓重的、香艳旖旎的色调,从人物的衣着到物品的陈设,先生自己都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了,这般极致的华丽和辛酸,难倒要让旁人来演绎成一穷二白?
至于语言,天,竟有人说红楼是文言文,笑。
以为红楼便是相思,而梦,说的才是先生的辛酸泪、荒唐言。
——春尽红颜老。
不知道菖蒲会不会开花,若开了,是什么样子的。
红楼中最爱的是黛玉,没有理由。陈晓旭真是美极。
所有花中,最爱的是桃花,人可以说俗。
而我以为花中唯有桃花,烂。漫。绚。灼。妖。姹。艳。
她深情而不矫情,俗气、却又是高洁。
固执地以为黛玉葬的就应该是桃花,几步之遥,宛如跋山涉水而来。
在数千年的诗词史上,红楼梦中的诗作,多半可算平庸(自不是以我的能力衡量)。
至爱的那几首,有感于先生的深情、红楼梦中人的深情。
宝玉初到太虚幻境,那薄命司上便已经一语叹息,道尽凄凉。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春恨秋悲是谜,原之爱花,桃花之外便是莲花。
义山诗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总是销魂处。
曾见百家讲坛有人讲红楼,说黛玉应是沉湖自溺而死,我只听了几句,不知那人是谁,只觉他眼神闪烁,一望便知不是坦荡之人,说是揭秘,实则打幌。
我只说一个很傻的原因,便是黛玉舍不得宝玉,神瑛侍者还在人世,绛珠仙草又怎会自尽?
初中时候看一个随笔,作者说他(或者她)小时候看红楼,看后四十回时觉得写得不好。Ta没有说明不好在哪里,我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愚笨,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高鹗续写得极好。想来那作者是个天才。
偶然想起写花,写着写着,似是一开始就偏题了。
叹口气。打住。
桃。莲。水仙。原最爱的。
花儿很美,这是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