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游杀人,这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手法,因为有两点在证明上是有难点的。
1)犯罪人是否真的有梦游史
大家对梦游的讨论由来以久,一般对梦游的理解有几个误区:(a)梦游者是不能叫醒的,其实梦游者是很难叫醒的,一般分贝的声音或者晃动是不容易把一个梦游中的人唤醒,一般需要的是特殊的处理,而即使梦游中的人被叫醒,也并不会对其大脑有什么严重的影响,而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而已;(b)梦游者一般闭着眼睛瞎撞,其实梦游者在梦游的时候总是做自己最常做的事情,而且一般是眼睛半开或者全部睁着的;(c)梦游的人会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个也是大家平时的理解错误,我前面说过,梦游的人一般也只做平时经常做的事情,甚至是接着在醒来要马上做的事情,比如洗脸,刷牙,梳头,整理行装,准备出门这样,但一般却很少出门,总是收拾妥当后就脱衣服上床继续睡觉了;(d)梦游的人是在做梦,心理学家观察到,梦游通常是发生在做梦很少的非快速眼动期。
对梦游的进一步研究和诊断表示:
DSM-Ⅲ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的诊断标准是心理学界对梦游症的最新定义,主要包括如下五点:
(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最初第三期。
(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
(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
(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
(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
早期的梦游研究认定,梦游者一般有家族遗传史,而03年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的证明一种基因可能会影响梦游。
瑞士、法国和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识别出的这种基因名为HLA-DQB1。科学家们选取两组各60名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其中一组为梦游症患者及其近亲,另一组为睡眠正常者。研究结果发现,那些体内携带特定类型HLA-DQB1基因的人梦游可能性比常人高出约3.5倍。
HLA-DQB1基因对人体免疫系统能起到调节作用。科学家们据此推测,这种基因产生特定变异后,也许能促使免疫系统攻击在睡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从而导致严重梦游症。但他们也表示,这一结论还需重复研究证实。
可惜,对于梦游杀人来说,问题的研究还不单于此。
2)犯罪人在命案发生的时候,是否真的处在梦游状态。
这个是判定梦游杀人最难的地方,因为即使一个有家族史的梦游病人,也可以蓄意杀人;而一个以前没有发生过梦游史的人,也可能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错杀人,虽然这个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法律上要判定是否为梦游杀人的难度很高,不单需要对罪犯的家族史,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进行研究,还要了解罪犯可能的杀人动机。
所以说,通过梦游杀人来达到蓄意杀人的目的是不是可行?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