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46名中国人作为日本战后遗孤在大阪集体领取低保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个群体,并引发种种质疑。% E. d4 z5 H& q
, ~: g& Y9 [% m
$ y" n4 x Z9 k$ Z/ o 据大阪府归国者联合会会长吕兴来所说,第一代日本残留遗孤有2800人,如今日本关西地区聚集了三四万残留遗孤后人。大阪府东大阪市就有着1800位从东北来的残留遗孤的后代,几乎构成了一个遗孤社区。
- y4 Q1 r+ ]4 e0 Z6 ?5 F ]3 W- z4 l$ ^; C1 k
3 q8 u; K1 ]7 |; W4 l 近日,本社记者走访了位于东大阪市一个四代残留遗孤家庭,深入了解了他们来日后的生活。他们本是被历史遗忘的人群,而在当下却又不得不生活于中日两国的民间夹缝中。他们面对的不单单是生活,更有身份感的迷失。* F' S; b9 l8 C$ g' e' }
) E2 f# S& M+ ^3 T% O' s: ~0 ~6 z" _" K+ N9 ?, m# O" N
第一代遗孤:感谢毛主席
: K0 W* P1 l& o# o# E0 o, O2 J( @! u: }# f1 j
8 F) ]( u; B) x' J8 A 93岁的张秀英总是反复念叨,感谢毛主席,让我活到今天。其实她是个日本人,叫栗原富士子。* `; N& a/ H% I# B q) o
% O3 A; L1 ]3 C0 }% o; |+ H: Y; z
, z* Y& R5 Y8 m$ |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共计组织了20万人移住中国东北。7 V* M; x: }8 U: w3 K2 {( T2 X- Z; n
% l7 y# Y' u1 }( a* t F/ U% O& j" i
# i/ z+ Y& D: f7 P; Y! C- f
1941年,24岁的栗原富士子和丈夫带着刚出生的儿子作为“开拓团”的一员来到了中国东北。然而,不到4年时间,随着日本战败,日本侨民和军队一样,开始漫山遍野的逃窜。/ Z# ]$ L/ B3 B& X0 L% |) R% |
; m1 e, i% Z9 {9 m
) I* o: X& V( ]- |
一些试图徒步走回日本的侨民,在走到黑龙江后再也没有力气走下去。1946年春,他们聚集在黑龙江方正县等待命运的审判。此时二战结束,毛泽东发布指示,日本侨民可以被中国人收养的方式留在当地。这些处于死亡边缘的日本侨民由此得以幸存。据悉,留在方正县的日本遗孤人数多达千人。7 o1 l' \( x z( c0 W4 v, G& @
& ^7 S" b' X; G1 R
% i) z4 w6 z4 M& N+ N& a( R/ K 栗原富士子的日本丈夫在流亡中死去,她和儿子被一个方正县的农民收留。“我娘遇到我爹时,虚弱地连站都站不起来。”栗原富士子的女儿潘淑云对本社记者说。她是中日混血,栗原富士子与中国丈夫的第二个孩子。
0 f: {8 Q$ N) s- N2 C1 {8 s
; s, m) U/ p2 f! W
' Q1 @# \8 S6 S6 }4 u+ Q: s 栗原富士子一生命运多舛,中国丈夫不久也病死了,她一个人拉扯着3个孩子长大。1972年中日建交后,她得以重返日本。
8 W9 U0 \! V7 k7 r- R, x# D/ k5 o8 n$ ~/ U3 \; V0 B" Y7 b1 Y: q
& ]" \# ?! z5 G: L$ g8 k5 G$ t8 J
第二代遗孤:特殊群体
! O+ [8 E5 F4 _1 [ |6 z* r. I% O
9 a- q+ ~/ }5 }) P2 G
潘淑云和丈夫任少学来到日本时已经37岁,他们是以在华残留遗孤亲属的身份来到日本的。那时正值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日本人眼里还是一穷二白。他们因此在日本遭到了严重的歧视。: A2 |6 r0 H$ o8 ~: V" j9 K! \
0 w" e/ R" K* s3 }. G" }
3 b6 l( S9 \6 ]% u% t
“那时有个残留遗孤刚来日本,每天没事就在社区里溜达,结果被日本邻居当作小偷报了警。”任少学说,由此可以想象当时遗孤的境遇。
3 W3 h! K" a5 `7 K, n( P# N5 ^8 p, w& j
( w0 s9 @' I+ `4 ]
而在刚到日本的日子里,因为日语不通,遗孤亲属不但受了许多委屈,就连生存都成问题。起初他们靠申请低保过活,慢慢地才找到一些不需要语言交流的体力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