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70|回复: 5

揭秘曹操两千年家族史:祖父是宦官 后代多务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22: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操家族两千年2 ~! G) s+ p5 h3 X9 a
# g5 }1 f' {: ~' s* a
  2009年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正式宣布:“河南省安阳市的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经专家研究,基本认定:此墓即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 P1 A. |% U2 n. _' o. z
0 Z) l8 I( r* r+ U9 r6 R) ]
  消息传出,举国关注。然而,质疑声随之而来。不少人怀疑,这只不过是当地的一种炒作、造假行为。
  H" P: v# {& O* L0 Y
9 o! |* y1 l5 [: R9 B% Y  2009年12月31日下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公布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字学家联合提供的诸多证据,以证明“曹操墓是真的”。这一结论,自此逐渐被绝大多数公众接受。+ ?$ M: b+ w9 @8 V3 d5 o: S6 d$ r

% Z3 H7 _( p0 e2 c  一座古墓,代表的就是一段历史。曹操高陵更是如此。自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安葬于高陵以来,这座东汉大墓背后,是一段怎样的风云变幻?我们能否通过它以及出土的200多件文物,还原出曹操的真实面孔?以它为起点,我们能否发现曹操后人近两千年间所经受的历史风霜?5 k  r6 p5 m- P) K- L
+ ~4 [) e  ]0 \' f$ ~5 m
  为寻找答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安徽、山东、湖南、北京四地展开深入调查,对话考古学家、史学权威,探寻曹操及其后人的足迹,与读者一起走近真实。2 Z' \6 b4 [/ G7 @/ L
* X" q- |  U2 h4 ^: C0 g' ]+ b6 N8 c
  古墓反映曹操三大特点
& q8 f- `% `8 z' t
4 M) v% [4 X/ F) ?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许陈静
  c& i  w& M( M- V* H  [- [$ [) l2 [# B- t/ s5 W3 L, j0 Z
  2010年1月,北京。密切关注着曹操高陵考古发掘的两位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分别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 ]6 [6 {! z( ^0 y

7 Q7 N) }% v  U( s8 P, S7 l  “考古界对曹操墓没有质疑。每一座墓葬,都是一段历史信息的载体,可以反映出墓主生前及那一时代的面貌。”年过六旬、主持过多座帝王陵考古发掘的刘庆柱告诉记者,“目前,对曹操墓的发掘工作刚刚结束,还没有对文物进行系统整理。尽管墓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不能全息反映曹操一生,但墓葬规制和出土文物,仍是曹操人生的一个缩影。”4 m& }- s% e* X5 Z  ?* s4 M1 Y

5 Y/ L- O; |3 J3 O1 P  忠于汉室
- }( M/ F  r, r4 u; ], E$ z; f, e1 z& ~$ ?' A, |, A( I
  刘庆柱教授和魏坚教授都认为,要想从曹操墓来推测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要从其墓葬规制说起。, C+ E' q) [/ T( n2 H4 H$ Q

" ^" n% e( a9 D9 {1 [  “古代的墓葬很有讲究,死者生前地位如何,决定死后墓葬规格。东汉以前,皇帝墓是‘亞’字形,王侯墓是‘中’字型。到了东汉,凡是大墓,包括皇帝墓和王侯墓,都是‘甲’字型。曹操墓是一座坐西向东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前后两进砖室,左右各两个侧室。通往后砖室的墓道很长,形成一个‘甲’字型。这是典型的东汉末期王侯墓的规格。”刘庆柱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两进砖室好比是标准的一室一厅,前面是客厅,用来上贡;后面是卧室,置放棺木。四个侧室,好比是储物室,存放墓主生前吃喝穿用的东西。”, n( ?( t0 E8 b7 i2 }
6 u; O. @) I& E0 X0 g
  汉献帝的墓和曹操的墓一样,也是“甲”字型。二者有什么区别?魏坚教授解释道:“曹操墓的墓道长约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前室东边宽约22米,后室西边宽约19.5米,砖室高约6米,整座墓东西长约18米。这些尺寸,达到了王侯级别,但达不到皇帝级别。汉献帝墓,深度、高度和宽度,都会大很多。这说明,曹操生前维护汉室正统,尊重汉献帝,在墓葬规制上没有任何僭越之处。”
7 g* V% l; n4 a  b& k, t4 x, J; t6 T8 i, t- W
  曹操生前的权势和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汉献帝,为何死后也“不越级”?对此,刘庆柱教授认为:“他被严格地以汉朝魏王的身份下葬,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他守住汉献帝封的魏王身份,就是在东汉末期群雄割据的局面中,占据了汉朝正统的地位。所以在当时,曹操是汉朝的忠臣,刘备是非正统的旁支,其他群雄则都被视为‘叛臣’。这种政治上的忠诚,当时对曹操和他的子孙是有利的。他的儿子曹丕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安葬父亲时没有提高墓葬规格。”
/ B8 A8 ^9 C' L! U) T/ f( E" w+ w% _2 U8 F
  文武双全
5 V+ J6 J; Z: Q  `4 Y  d# z% x, }& d7 m
  在曹操墓中出土的250余件文物中,有59个石牌。其中的8个石碑上带有“魏武王”字样,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对这些字样,刘庆柱教授认为,“格虎”意为“和老虎搏斗”,指的是曹操狩猎。魏坚教授则认为,“虎”除了表示主人的英武气概外,还指一种力度单位,类似于汉简名牌里的“64斤弩”、“48斤弩”等计量方式。“格虎”应该指的是这些兵器具有最大的力度。但有一点专家们都同意:曹操生前是个尚武、好斗、好战之人。/ l, A) N% Q8 D& A- N4 V
; n: A9 w) f+ _4 u2 _3 J
  魏坚教授说:“此次发掘的这些上方圆头、刻着字的小石碑,从考古研究来看是有其渊源的。汉代的壁画墓中,壁画上常常会出现说明该处内容的‘榜题’。汉简中也有类似的穿孔、系绳的小木牌,用来记录物品的名称和数量。也可能在曹操的陪葬品中并没有真正的大戟、大刀和短矛,而是在画像石上画出曹操生前用过的武器,用‘榜题’式的石碑加以标明。”) l# X4 G) e! ^- t0 J$ \' c: R% G

* F8 p' |$ e8 c; r/ w. k- W$ C! j  刘庆柱教授则从中读出了曹操飞扬的文采:“以‘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为例,这句话的遣词造句很特别,以前没见过。‘常所用’三个字,简练准确;‘格虎大戟’四个字很有气势。这些字虽是曹操死后被刻上去的,但应该是曹操生前对这些东西的称谓,反映的是他的语言习惯,佐证了他的文学才华。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兼具文韬武略的人。”
0 J  g. a# h9 Z0 t; ]6 _: X. \; ]8 p( {6 v
  一生节俭
$ \" e, A! Q9 P4 z3 f7 K; j( L8 A0 D* r& b" X
  魏坚教授认为,曹操墓最大的特点是薄葬。“判断一座王侯墓是薄葬,并不是说它没有任何陪葬品,没有一点金银珠宝,而是首先看它有没有复杂的棺椁和华丽的装饰。如果没有,就属于薄葬。曹操墓虽然规模宏大,但没有这些复杂、奢侈的设施。”* A) O. C, d  f9 ^
' h$ w/ O7 V* F5 {7 x
  此次发掘中,考古学家也从曹操墓中发现了一些珍珠、玛瑙。对此,刘庆柱教授说:“事实上,这些装饰品在东汉末期的墓葬里非常普遍。我们发掘过很多那一时期的平民墓,里面也有珍珠玛瑙,说明这些装饰物在当时是普世性的随葬品。它们可能是曹操的陪葬品,也可能是另外两具女性尸骨的随身物品。曹操贵为王侯,墓地里却出现了平民墓中也有的东西,恰恰说明他的墓属于薄葬。实际上,他生前就是一个俭朴的人。当时连年战乱,对生产和经济的破坏很大,他必须把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政治、军事方面,不可能追求生活享乐,也禁止对身后事大操大办。”
4 y& l/ L# `3 C9 ~) L6 G
2 p8 p9 Q9 ~7 p" {$ H3 d$ Q4 P  魏坚教授指出,曹操节俭的性格,和其出身有关。东汉末年最有权势的是豪强世族,曹操虽生在官宦之家,但不可能像豪强世族子弟那样骄奢放纵。成年后长期的军事生活,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政治眼光,使他懂得节俭自律。“他临终之前,相继颁布了《终令》和《遗令》,都是要求薄葬。在自己墓葬上的节俭,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不务虚名、不重形式的人。”
( m! C  g, q+ w1 d) t; }% y/ {" \8 [; a  X' J# [4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真实的曹操
% K' r6 Z; d) F6 Y( w- c4 J5 r, E3 r% a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文博: G  v/ S3 _2 U6 i
  I4 C0 ?( {) c9 _0 P2 ~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E4 ~, t  G( g" m3 q/ W! A
: _/ i: r2 s) S$ X7 w2 p7 y* Q) F
  祖父是宦官,父亲曾乞讨
* h7 E9 c( F4 H7 G& W. `# U4 K
* V3 b7 c6 c. V. ^+ S  曹操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汉开国名臣曹参。公元前209年,江苏沛县人曹参,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建立汉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排名仅次于萧何,被封为平阳(今山西临汾)侯。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他信奉无为而治,对萧何的政策一律不做更改,以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留下了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
" t! n" b& @8 N4 K$ W) n2 `9 o$ ~" @6 h5 e
  到曹操的曾祖父曹节时,家族荣耀已成为尘封的往事,但曹家的不少人仍很大气。据史书记载,曹节的邻居丢了一头猪,这头猪与曹节家的猪长得很像,邻居便跑来找麻烦,说那头猪是他家的。曹节也不争辩,任邻居把猪赶走。后来,丢失的猪自己回来了,邻居大为惭愧,把猪赶回曹家。曹节仁厚、善良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0 f" m4 T3 M+ M3 q
0 _  z: v4 i" R8 p% _& S2 _) v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曹节的四子,从小被送进宫做宦官,先后奉侍了4位皇帝。他举荐过很多人入朝为官,有的位至公卿。曹腾的权势因而越来越大。但他做过的影响最大的事情,就是从乞丐的手中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这就是曹操的父亲。
+ f$ p7 U% O/ z
9 _/ j1 P: r3 S, K5 e4 `  在一些史料中,称曹嵩本来姓夏侯,被曹腾收养后才改姓曹。这一说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如果曹操真的本姓夏侯,他的发小、东汉的另一位枭雄袁绍不会不知道。日后,袁绍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肯定会骂曹操是“夏侯遗种”,而不只是骂其父亲是“乞丐携养”。6 I. k$ U( E1 R4 ?& O8 i$ J
# e4 L- |! V* _  D' H
  历史的真相是,原本是“乞丐携养”的曹嵩,在曹腾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后来混得很有钱,花很多钱买了个太尉(东汉时期主管军事的高级官员)的官职,成为权臣。这为日后曹操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K8 Y: U4 c% [/ ~4 r% Z0 y7 K

& p  }  j1 S# j3 g+ U& n! c  耿直任性、不畏权贵
' |- t) f4 A6 q2 e. D) `+ m9 K" _
1 Y3 O  W4 v) Q6 e3 d3 c7 N  公元155年,曹操出世。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曹操字孟德,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个名字叫“吉利”,小名“阿瞒”。看不上曹操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不屑叫他大名,只叫他“曹阿瞒”。
; W# y1 i& Q% q: [9 I7 U8 }: B% R7 \! d
  据宋太宗下令编写的《太平御览》一书记载,曹操从小“姿貌短小”。由于这一点达不到帝王相的水准,西晋史学家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回避了对曹操身材、容貌的描述。曹操对自己的相貌很不自信。一次,他在接见匈奴使者时,让一个相貌俊朗之人扮成自己,他却扮成卫士站在一旁。' v) O4 F- M  E! y
) T  h8 F+ S; R( M# s2 ^  |
  在父亲曹嵩的庇护下,曹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少年时,一天,朝中老臣桥玄对他说:“天下将乱,只有你能够使天下安定啊,望你好自为之。”也不知桥玄是如何看上这个“姿貌短小”之人的,但这句话对曹操无疑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他开始发奋上进。20岁时,曹操“举孝廉为郎”。所谓“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曹操因此而取得了任职资格。不久,他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洛阳城的一小片区域。上任伊始,他就命人造了二十多根五色棒,对犯法的人,不管其出身如何,一律棒杀。一时之间,他的辖区内秩序井然。
. e; Y5 j& W) q8 V3 D- l% J
6 ]/ B0 d5 H0 h7 v6 y  后来,曹操被调到山东济南,出任济南相。到任不久,他就奏免了八个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官员。于是,大批曾作奸犯科的人纷纷逃往其他地方。曹操此举让当地迅速成为清廉之地,但他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他怕连累家人,常常托病请假,后来干脆告病还乡,又过起了读书打猎的生活。7 c0 d; h* C3 [/ Z1 k

5 R7 W- p! X3 L; v, `5 Z6 ?1 `5 K  耿直任性、不畏权贵的曹操,似乎走到了仕途的尽头。不过,黄巾大起义“救”了他。公元184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曹操受命带兵出战,在颍川(今河南境内)大败黄巾军,“斩首数万级”。3 E! v  n+ O# f
7 F# d( }6 e" c( v9 s$ t
  黄金起义使社会局势更加混乱,各地豪强世族顺势而起,谋划废黜汉灵帝,其中有人试图拉曹操参加。年轻的曹操断然拒绝,其一,他觉得废黜皇帝不得人心;其二,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 S( `0 C4 U+ k8 y; w
# q2 h% a7 r' X1 \: w9 R# w/ @% W
  公元189年,权臣董卓杀害汉少帝后,曹操决定起兵讨伐董卓。他散尽家财,组建了一支军队。3年后的冬天,曹操在一次行动中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华,他只带着1000多名士兵,就收编了30余万黄巾起义军,编其精锐为青州兵。这支队伍只听令于曹操,成为他发迹的家底。
# J3 h! y" _: q8 l/ j0 _
/ s/ t7 R, `: Y" w  童年好友官渡火拼0 }( f+ l0 R) d; C8 T, Y
- m& J  R% U2 w# B1 |
  此时,董卓已死,袁绍成为曹操面前的最大障碍。袁绍出身豪强世族,拥兵数十万,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股势力。
, V& t" |, f3 R$ \; k. i/ i) X1 n( R2 ?6 q3 [# n8 p( P
  曹操与袁绍小时候非常要好,经常一起出去打猎、游玩。成年后,二人还有过一段并肩作战、讨伐董卓的经历。后来,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谋求曹操的支持,但遭到拒绝。公元196年,41岁的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拉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帷幕。汉献帝为表“感恩”,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只给了袁绍一个太尉之职。袁绍不愿居于曹操之下,拒不接受这一任命。曹操见状,主动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他知道,袁绍的势力比自己大很多,现在还得罪不起。/ t( {/ q& P9 T3 s1 }- W* t
. e9 }9 Y9 t  C3 _/ k) t8 \
  经过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袁绍感受到了威胁,决意于公元200年发起官渡之战。* x; ?0 \* f( \! j1 i9 D3 M( D

" D2 J  K8 ]$ b. x7 c  战前,曹操为了免于两线作战,决定先消灭徐州的刘备。诸将都怕袁绍会乘机攻打许都,但曹操撇撇嘴说:“刘备是个人杰啊,现在不消灭他,必留后患;袁绍虽有大志,但他办事犹豫不决,必然会按兵不动。”曹操对童年好友的了解果然没错,直到他打败刘备,袁绍都没有出兵。
5 R9 Z2 ]2 T3 S6 h. |8 C
3 Z. P. Y0 P$ ^( [5 |, R  公元200年8月,袁绍在官渡(位于今河南许昌市以北)附近扎营数十里,与曹操的部队对峙。尽管前方兵少粮缺,但曹操坚守不退。10月,袁绍帐下的一名重要谋士投奔曹操。并带来了一条重要情报——袁绍大军的一大批粮草,囤积在距大营20公里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曹操大喜,亲率5000骑兵,摇着袁军的旗帜,夜袭乌巢。袁绍接到消息后,认为这是攻打曹军大营的良机,便只派一小支部队前去救援乌巢,主力则攻打曹军大营。结果,曹营久攻不破,乌巢粮草被烧的败讯却已传来。袁绍旗下的众将军心动摇,发生了严重内讧,导致大军迅速溃败,被曹操歼灭了7万余人。! a8 l5 r# e% T+ Y
& ?% D" G9 u- Y4 H
  官渡之战后,损失惨重的袁绍不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公元208年,54岁的曹操自任丞相,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但遗憾的是,在此后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三国鼎立之势随即形成。
, {' n) n9 r3 W. S# k! f$ [& V/ F/ ^2 p" U0 h+ e3 ]6 ^
  爱人才、爱妻子、爱诗文
: C* q/ i0 [8 h$ V4 n9 B& w+ x# g. J' H3 y0 h& _; r
  好战的曹操,无疑有杀戮过多的污点。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惜人才、宽宏大量的人。/ ?& x$ t$ w  G+ J
3 R* s1 {; a1 c8 q) I
  陈琳曾是袁绍的手下,官渡之战中,袁绍讨伐曹操的那篇经典檄文,就出自陈琳之手。檄文中连骂曹操祖、父及其本人三代。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问道:“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陈琳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知曹操不但没杀陈琳,还给了他一个官当。
0 T, Y5 R! u& y/ }5 {; h
+ ^7 t1 m0 N) U  此外,官渡之战后,曹操从袁绍大营里缴获了很多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但他看也没看,一把火全烧了。他还宽慰部下说:“当时袁绍太强大了,我都不能自保,况且大家呢?”3 B! p( ~# s2 ?7 P
- g6 S& @5 \& p9 @) o) A5 G8 N- q
  对张绣的态度,是曹操宽宏大量的另一事例。张绣早年追随董卓,后与曹操的另一个对手刘表结盟。197年,他投降了曹操,但没多久又率军反叛,偷袭曹营,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4年后,张绣再次投降曹操。对这个有杀子之仇且反复无常的人,曹操竟然礼遇有加,“封列侯”。
- c0 b) G  u( ]2 F+ g- `. s, b1 y
6 P, i# |% m8 r0 l1 _  由于常年在外作战,曹操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因此,他十分珍惜和家人的感情。曹操的小妾刘夫人生下曹昂后不久去世,曹操便让正室丁夫人抚养曹昂。曹昂战死后,丁夫人整天哭泣,埋怨曹操。时间一长,曹操觉得心烦,就把她赶回了娘家。不久,他就后悔了,亲自去接丁夫人。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曹操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后背说:“跟我回去吧。”丁夫人既不看他,也不说话。曹操等了一会儿,见她没什么反应,就讪讪地往外走,走到门口时又问:“回不回去,你倒是说句话啊?”丁夫人还是不回答。曹操长叹一声:“唉,看来真是不搭理我了。”从此,他断了与丁夫人的往来。去世前,曹操有些悲痛地说:“我一生行事,没什么可后悔的,唯独不知死后同曹昂相遇,若曹昂问我‘母亲在哪里’,我该怎么回答呢?!”
3 \! H/ {) h% S& X7 ^$ p# w% M* c. Q# j* B( _' |" v8 f$ L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开创了建安文学新局面。文如其人,曹操的诗歌绝少华美的辞藻,而是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他的代表作。但他不仅仅是大气,他大量的诗歌为民间疾苦而写,后人评价他的诗为“汉末实录”、“诗史”。此外,他还擅长书法、音乐。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存在于历史的长空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最后的安排
# ]# O7 [" B$ y6 X6 r/ `
6 m$ x' Z/ g2 l& B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冯邓
9 r2 ?4 T, T5 W, |
4 A* p3 c/ S+ g- }! f  公元208年,曹操召名医华佗做他的私人医生,为其治疗“头风眩”之症。华佗用针灸为他止痛,却始终找不到根治之法。不久,华佗不愿再做私人医生,曹操一怒之下,将其处死。从此,他的“头风眩”再也无人能治。
) Q  Y9 m7 O5 ~: E5 r; J1 z+ U4 g; B4 V# ]: k8 S/ n, y
  公元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曹操占据的陕西重镇汉中。63岁的曹操担心汉中失守,于是拖着病体,亲自出征。然而,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始终无法取胜。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并无取胜的把握,于是在公元219年秋放弃了汉中。刘备大军随即进驻。曹操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大战,就这样黯然落幕了。) `5 w7 p- b5 l" M; }
& H8 A4 Y& E) j
  此时,曹操的“头风眩”已十分严重。据现代医学专家考证,此病即偏头痛。由于曹操事务繁多,“思虑过甚”,加剧了病情。他自知命不长久,开始考虑后事。
4 i* `; K; G* j& u) ~) o" L* Q) W( H3 r/ ?/ c( [7 F
  苦心挑选接班人, m. Q; ~0 J6 d/ ?
  e! y2 x& l% j9 t6 B2 p/ J+ m; p
  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一生娶了14位夫人,生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沙场时,曹操正值壮年,并没有认真考虑过继承人问题。后来,他立卞夫人为正室。卞夫人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成为嫡长子。
4 M8 X8 O! o+ B! K/ a$ q6 @+ q2 @  Q+ i4 i- C2 h$ I1 l
  据文献记载,曹操有意识地考虑继承人问题,是在公元208年。那时,身居丞相的他已将北方平定。但他那时已54岁,渐入老境,且时时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他想把统一中国的重任,托付给一个有才能的继承者。曹操最先看中的是曹冲。曹冲机智、仁爱,常能纠正父亲“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带来的弊病。但不幸的是,曹冲早亡。曹丕后来常说:“若使仓舒(曹冲的字号)在,我亦无天下。”
( a: A7 x; Z6 J0 ]* q# W: q, j" r9 c
- A+ J( G9 E6 V1 {7 p6 z: l" @" ?  曹冲死后,诸多儿子当中,只有曹植的才情真正打动了曹操。但是,曹丕长期以嫡长子身份参政,与世族交结,已形成一股相当庞大的势力。这引起了曹操的不快。他担心,曹丕将来受制于世族,从而改变他的治国之道。于是,曹操特地为曹植聘请了一批谋士,希望曹植能与曹丕相抗衡。6 Y1 u' j5 A0 k' F
0 j/ J8 b- j) v5 m: b
  然而,曹操的这一做法遭到了世族的强烈反对。他的心腹谋臣贾诩也劝他改变主意。公元217年,曹操无奈地“放弃”了爱子曹植,正式确定曹丕的继承人地位。
: ~7 T1 a# p  j/ W% f0 R, l& ?/ k# I
  随后,曹操进行了严密的政治安排。他限制其他儿子的权势,尤其是曹植,先后处死了曹植的妻子和亲信杨修,以此稳固曹丕的地位。但在弥留之际,他又打算改变主意。据《三国志-任城王彰传》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急召当时驻守长安、诸子中最有武略的曹彰回来。据推测,他是想让曹彰辅助曹植,一文一武,继承他的事业。但是,曹彰还未赶到洛阳,曹操就已撒手人寰。随即,在世族重臣的操纵下,曹丕迅速继任魏王。/ P  b/ S" e, L% L3 A

$ s4 g0 u9 b) a2 q  从《终令》到《遗令》
5 D$ L( }8 `8 K) ]; i. E# M) V1 `& K5 ?+ R: ]- M4 Y  c' T* i
  早在去世前两年,曹操就颁布了一道《终令》,即遗嘱,安排身后之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B* h; v% N1 l
" A! O0 ~, D# V! I0 Y$ m
  在这份遗嘱中,曹操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得十分详尽:因敬仰战国时的水利专家西门豹,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位于今安阳市安丰乡)比邻;墓地要建在贫瘠的土地上,地势要高,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不做任何标记;周围还要留出足够的空地,好让有功之臣死后葬在他身边。
4 D# l" e4 e7 a* j1 p
1 C. p' }0 a; h  公元220年,曹操在临终前,又颁布了《遗令》:“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X9 V9 z) q2 P8 W/ Q
) m: u0 B  _/ n& T  ^
  这份最后的交代,除了再次要求被葬在西门豹祠旁边,还明确地要求“一切从简”——给他穿平常的服装下葬,不要陪葬金玉珍宝,文武百官不要大举服丧……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表达了对亲人的依恋,希望家人日后常常登上墓地附近的铜雀台,眺望他的陵墓。% [2 k7 F. M# j5 ~* f
2 G" |+ }" m0 _# B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66岁。曹丕遵照遗嘱,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他生前指定的位置。
8 I" ]. s  Z- \0 E! a' l, v8 H/ {/ x8 k6 Q4 z6 E
  “七十二疑冢”9 V$ J# o$ T5 t  R  S
0 P: w0 ]/ b; z
  从曹操颁布的《终令》和《遗令》中可以看出,他从来没想过要隐瞒自己陵墓的位置。# u8 a% F6 A9 C
2 Z2 t7 O3 y2 Y! p/ f: D" M
  公元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今西安)出发,亲征高句丽。途中,他拜谒了曹操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由此可见,那时,曹操墓的位置并非秘密。唐代中后期编纂的《元和郡县志》,也明确记载说,曹操的墓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30里处,与西门豹祠相距约15里。这一记载,与2009年年底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e# a; u9 d1 Y6 C  V

+ p+ u* @) _4 w. D3 b0 f. y& j  到了宋代,史书上对曹操墓的记载,突然变得语焉不详。后世有学者推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曹操墓附近的彰河泛滥改道,把墓地给冲毁了,导致宋人无处寻觅。
0 o; |2 s% R% e9 F- x7 M! E8 Q
3 s% S& v: v+ G2 O7 r9 @+ Q  与此同时,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开始出现。南宋地理专著《舆地纪胜》,首次采用这一说法:“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此后,“七十二疑冢”逐渐被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72座墓室内……
' o' L7 ?0 A2 h3 h+ w5 c& d" [! _/ k
( {; M4 f$ U9 z) B: k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七十二疑冢”发生的故事,越来越离奇。南宋和金对峙时,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汉自居,谩骂金朝是“夺权窃国的曹魏”。挨骂的金朝就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每年祭祀曹操。但当时,已无人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里,金人于是将错就错,对72座疑冢统统祭奠一番。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修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描写。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7 x6 j' V! f$ m# Y7 m9 }# ~
) J5 B- g- B: ]& }
  从晚清至民国,漳河两岸的72座疑冢,大多被人盗掘过。但据专家考证,它们都是北魏、北齐时代的墓地,与曹操毫无关联。8 {* `! T3 h( Q; T/ {
! `7 K- t( Q2 B% j/ h
  家族劫难. R) @9 B4 ~2 d

! I9 p) K% u& T/ C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冯邓
3 ?0 J# N# P. {5 P9 h% C+ ]5 m  O% D5 {+ z$ p
  公元220年10月,曹操去世仅几个月后,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他,建立魏朝。然而,此后的曹氏家族,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呈现出衰落之相。* z5 ^9 s5 y1 b0 J3 w  W

. A0 z9 A9 c3 P; I; U- Y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举起屠刀% f3 g/ s  z  w4 C

$ V( g7 n# ?# k$ \2 \8 z  公元226年,曹丕起兵伐吴,结果被孙权用火攻击败。回到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不久去世。临终前,他将儿子曹睿托付给大臣司马懿等人。但曹睿也是个短命的皇帝,公元239年,36岁时就因病驾崩。弥留之际,他叫来司马懿和自己的堂兄弟曹爽,要求他们全力辅佐他8岁的养子曹芳。
0 l  k; W" A, `9 y
! v# r1 H  x, L6 ^0 z+ ^  j$ o1 z  曹爽和司马懿很快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d: J- Y6 b% E8 {% O/ H+ E
, g9 r* E) P. @" k/ e5 ^
  最初,身为曹操族孙的曹爽,把持了朝中大权和兵权。公元249年,他想带曹芳去先帝曹睿的高平陵(位于今河南省高平市东北)扫墓,但又担心司马懿会趁机控制京城。正巧,他的亲信李胜要去荆州做刺史,曹爽便让李胜去司马懿家辞行,刺探情况。司马懿听说李胜来了,赶紧摘去帽子,弄乱头发,围着被子坐在床上,还让两个婢女扶着,装出病入膏肓的样子。李胜走到床前说:“一向不见太傅(司马懿当时所任官职),谁想如此病重。今天子命我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司马懿装作听不清:“并州那个地方离朔州(当时是魏朝边防重地)很近,你要好好防备。”李胜说:“是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说:“你刚刚从并州来?”李胜说:“是上荆州去。”司马懿大笑:“你是从荆州来?”李胜叹道:“太傅如何病到如此地步?!”4 z0 x# s) F6 W" ]" [
5 R- Y% n* W6 Q5 V. b2 E6 M
  曹爽听到李胜的汇报后,大喜:“他若死了,我就无忧了!”于是,他带着曹芳,趾高气扬地前往高平陵。司马懿一见曹爽出城,立刻调集旧部,占领军营,逼郭太后(曹芳的母后)下旨夺去曹爽的兵权。( P- }+ K, X  f  [2 f4 Z

  B4 t8 B/ U7 o8 W- [  曹爽在高平陵听到消息,原打算进行反击。但是,他后来相信了司马懿传来的话——“指洛水为誓,只为兵权”,决定交出将印,遣散士兵,回洛阳做一个“富家翁”。然而,他刚刚进城,司马懿就派兵包围了他的住宅,诛杀其兄弟三人。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高平陵政变”。这次政变,是司马氏挥向曹操家族的第一把屠刀。' t' U8 c  d7 |% W. O% y' Y" ?* \

# F# A1 y- o7 B) t) s$ j  司马昭诛杀皇帝" w9 b, Y5 x% x# V% ~6 b4 R% b3 S
( K: Q/ u' X2 n. t- \: ]
  公元251年,72岁的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接班把持了魏国大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丕的孙子、13岁的曹髦为皇帝。第二年,司马师去世。临死前,他把大权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 e# Q3 s" x, T, B+ y8 O. J! M& O$ _$ V0 T- m7 ~3 [- N
  曹髦颇具才干,《三国志》中说他有祖父曹丕的风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专横跋扈的司马昭越来越不满。- n* I$ {+ j0 I, e2 ?" ^4 G2 R
" K+ j; F4 T7 `
  公元260年的一天,19岁的曹髦把几个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大臣们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让。一位大臣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F  F9 C, V+ F: C" o2 n
: z. C7 A( c9 }
  年轻气盛的曹髦厉声说:“我已经决定了。即使事情没成功,我被杀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说完,他亲自率领几百名仆从、侍卫,去袭击司马昭。眼线遍地的司马昭早已得到了消息,立即派兵阻截,双方在皇宫宫门相遇,曹髦战死。这是第一个死于司马氏之手的曹操子孙。
$ l- P% q% ?2 r# e
& D9 B, s5 ^% O. e7 l' y/ f8 _  司马炎清算曹氏宗族& N' H" u& o$ N/ P6 H7 P
3 U& X. a3 W! h5 y0 `& T  M
  公元260年,在司马昭的操纵下,曹操的孙子、14岁的曹奂成为魏国皇帝。265年,司马昭去世,魏国大权转入他儿子司马炎的手中。就在当年,司马炎迫使曹奂让位于他,建立了西晋王朝。+ A0 J6 R4 n3 f  w0 g, j
4 O6 r/ `: J5 h
  随后,司马炎开始大肆迫害曹魏皇族。他把曹奂封为陈留王,囚禁在曹操下葬之地邺城。接下来,他又着手清算曹操出生地谯国(今安徽亳州,“谯”音同“桥”)的曹氏族人。大批曹操后人被迫隐姓埋名,踏上逃亡之路。
  I: v& S  i: \2 Z9 M9 K3 B
" F. @5 P, Y% T; {  据有关学者研究、推断,遭到司马炎迫害的曹操后人,大多数逃到了河南许昌或安阳一带。曹操的同族侄子曹休,举家从亳州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波阳县),为躲避追杀,他以曹操的名字为姓,改姓“操”。其后人又从江西迁往他处。据唐代初年的《谯国操氏族谱》和《谯国曹氏族谱》记载,操女不嫁曹氏、操郎不娶曹女,就是因为曹、操本为一家。
7 ]8 t" a8 W( N/ @( m3 ]* f. M" u
0 z% m# n9 i& }2 k7 O+ {/ p: S  此后,一直到了唐代,才有人敢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是曹操的后代。目前唯一有史可查的,是曹丕之孙、曹魏政权第四个皇帝曹髦的后裔——唐玄宗时期的著名画家曹霸。唐代诗人杜甫写过一首《丹青引》,称赞曹操、曹丕、曹髦、曹霸一脉相承的才华。北宋开国名将曹彬,自认是曹操的后人。数百年后,清代的曹寅、曹雪芹父子,也自称是曹操后裔。但由于难以得到准确的考证,这些说法只是为历史增添了一些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亳州寻遗踪& Y: Q$ g3 z( D3 H) w9 }7 m# j

7 r. U6 q/ T9 z, E  《环球人物》杂志赴安徽特派记者  白伟志
# Q2 ~: Y/ z6 d. I1 a( {5 q4 _3 g! p! l
  2010年1月,在“曹操墓被发现”引出的“曹操热”中,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冒着严寒,奔赴安徽、山东、湖南三省,寻访流散于各地的曹操后人,力图勾勒出曹操身后一个庞大家族的命运沉浮。
$ i) V- q0 N/ K% q6 G% v8 d9 @9 @+ p3 C9 n! n
  曹氏墓群幸免于“破四旧”
0 ?- t8 y( r3 y- ?5 o& J# W: X+ Y8 j8 n8 B' c3 j- K0 l, `- A
  从地理位置上看,亳州是安徽的一座“边陲城市”。它位于皖西北,与河南接壤。在1800多年前,当亳州还被称为谯国的时候,它因为是曹操的故乡,被立为“陪都”,与当时的许都(今许昌)、长安(今西安)、洛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并称“天下五都”。如今,只有亳州市南郊的董园曹氏墓群,还依稀记录着昔日的辉煌。* f. \8 r0 v6 u" \2 s
* L0 c& K$ T" Z3 B  T% i
  87岁的原亳州市博物馆馆长李灿,倾尽一生心血,主持了亳州几乎所有大型汉墓的挖掘,并写了200多万字的论述。在他家中,他向本刊记者回忆了亳州曹氏墓群不寻常的挖掘过程。% L% u6 [6 M: x8 D  N$ c

* X  G8 h8 c& ~1 M& N# H! q, s  1966年,全国“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亳州也遭了殃。当时,最流传的口号是“扒一座古墓,换一台拖拉机”。一时间,“扒墓扒庙”在亳州风行。“连绘着红楼梦人物的茶壶茶杯都要抓起来摔掉。”
/ q' \9 W* x4 H% O% n3 i2 m9 j  X+ Z" I
  此情此景,让李灿万分痛心。1971年,他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那时,地方政府都由‘革委会’接管,我就直接去找‘革委会’的领导,要求保护文物,恢复被撤销的博物馆。”出乎李灿意料的是,那位领导很热情,拿出一份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内部文件给他看。“原来,周总理说‘破四旧’中要注意保护文物,我一看,心里就踏实了。”7 P9 V) \9 c8 u, z! o; o

  F5 N$ D1 G0 o$ U' Y1 \1 r+ o  就这样,当别的地方忙着“破四旧”时,亳州的考古工作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71年,在亳州西郊发现了曹操第一位正室丁夫人家族的墓;1974年,在南郊挖掘的七八座大型汉墓,经考证全是曹操亲友的,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腾之墓、曹操父亲曹嵩之墓;1977年和1978年,又在北郊发现了曹操的姻亲夏侯家族的墓地。
0 d" ^9 L; a4 v  [- |% V0 r4 Z0 A" K9 W! }! _. m
  曹雪芹,曹操后人?
& w: J5 o" L/ ]! Q, B' X- ~  W, @1 m2 E* ]; I! j, [# |
  对曹氏宗亲墓群的挖掘整理,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李灿因此意外地结识一位知己好友——红学家冯其庸。) V8 o7 H, z1 |/ \# s7 P% P

  Q( K/ y4 h2 J& H6 r  20世纪60年代末,郭沫若称,东晋时并无行书和草书,所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假的,系唐人伪造。李灿对曹氏墓群出土的文字砖和碑文进行了研究,于1979年2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曹操宗族墓字砖看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一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魏晋时代已有行书和草书,佐证了《兰亭集序》的真实性。3 j% y2 k( A7 G( H/ j

' I, k; [6 V( r! F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看到了这篇文章。李灿的学术修养让他十分钦佩。他想起了红学界的一桩悬案,觉得李灿也许能帮忙“破案”。" J4 T: ~" n8 g

# p% O! J3 n2 o1 ?( z* m$ H3 {  1980年的一天,冯其庸几经辗转,找到了李灿的办公室。两人一见如故。冯其庸郑重地说,要请李灿帮个忙。李灿问:“什么事?”冯其庸答:“替我查一查,曹雪芹是不是曹操的后人。”6 Y. c- N. Z& D; g5 V& {- k

1 K, D0 |/ S) e1 V, z  ?# S- L  李灿一愣。他从没想过,曹操和曹雪芹这两位人物之间,还可能有血缘关系。冯其庸说:“曹雪芹是不是曹操后人,长期以来是红学界一个重大的问题。”原来,清康熙年间的大量记载表明,江宁织造郎中曹寅,一直自认为是曹操后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写《石头记》(《红楼梦》的原名)时,曾在序言中记录了自己的家谱,其中就提到他们是曹操之后。遗憾的是,《石头记》原本已失传,这一家谱无处可考。红学家们普遍推断,曹雪芹应当是曹操后人。但他到底是曹丕、曹髦一支的后人,还是北宋大将曹彬的后人?专家们无法推论。由于曹雪芹没有后人,红学家们只能求助于亳州曹操祖籍地的考古发现,希望能找到一些证据。# @% Y9 w3 S- W$ b1 M7 A0 Z9 H5 ]

$ L6 @; v* y1 z4 o  为了完成冯其庸的托付,李灿在亳州各个考古发掘的现场仔细勘察。“我找了好长时间,翻遍了各种资料,找不到……”李灿惆怅地说,“连家谱都没有,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不仅是曹雪芹,还有唐代画家曹霸这种历史上确凿的曹操后人,在亳州也没有留下痕迹。”8 e$ H$ [! q0 o2 k' L0 B/ G
+ p- [+ D! o- M
  当李灿打电话告诉冯其庸这个消息时,两人在电话两端沉默良久,十分难过。“直到今天,还是只能说,曹雪芹可能是曹操之后。历史,往往会留给我们很多悬案啊!”
/ z% I# u/ V: P5 F$ S2 u. u! f& u
: x/ g) _6 B* ~# {. _4 W7 K  曹姓族群的压力与痛苦. x& _- V# S0 r* V' E: U6 l8 y8 ]  m
( r5 F1 c6 M3 f( ^$ I* g" a8 j2 ]3 R
  作为曹操的故乡,今天的亳州还有曹操后人吗?李灿说,其实早在1974年,他就试图寻找曹操后人。“我们发掘的时候,附近有个菜园叫曹园。菜农围过来看热闹,还帮忙清理发掘现场。我问他们是不是姓曹,他们说是;我问是不是曹操的后人,他们说‘老辈人都是这么说的’;我问他们有没有家谱,他们说早没了,被烧毁了。我不甘心,又去亳州其他郊区挨家挨户地找,但都没找到。这些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当年聚居在城郊的许多曹姓人家,都不知道迁到哪里去了,我的线索也就断了。”
' u1 w' ~- z# E% y% I4 V9 ^" G( g/ q$ f7 i  l# i/ q
  在李灿的指点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又前往亳州几处和曹操有关的地方调查。在曹腾墓地旁,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讲,曹操发迹的时候,曹家人就迁走了一大批;后来曹魏覆亡,曹家人更是死的死、走的走。现在的亳州人大多都是外来户,曹家后人怕是没有了。”' g4 O* |) A8 o3 t5 s: {

) h% e7 o* U0 Y5 ^  李灿分析道:“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逐渐被妖魔化。群体性的偏见,给曹姓族群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亳州一度都不敢以曹操故乡为荣。找不到后人,可以理解。”
* w- V( H; ]. z2 p9 h) E* T+ V7 T6 `
* i) V. L. P: i% U1 Q2 ~; U  山东鱼山谒曹植
/ w4 E6 l; f/ \" D- e# L" T
. E' E; D' L9 w  v6 Q' a  《环球人物》杂志赴山东特派记者  白伟志! b7 J4 A! ~1 A. o

+ d# U) h: W( U# J$ Q' E8 e  山东聊城东阿县,是曹操宠爱的儿子曹植的归葬之地。在全国各地为曹操墓的真假争得不可开交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梅田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东阿的平静:“不如去山东东阿和河南新乡方面寻找曹植墓中的骨骼,(跟曹操墓出土的头盖骨)做DNA比对鉴定。”& g" T/ ]+ g6 J/ I$ A4 w8 K* K
( n4 J  K8 q9 H( _7 I3 f( s$ E
  失踪的曹植遗骸) W4 E" l! i" X' ^2 a; C
0 ]* V# {6 H' I$ p5 y5 J
  52岁的东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最近特别忙,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从事文物工作近30年,他从来没想到这个冷行业也会有这么热闹的一天。然而,记者们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想了解的从东阿曹植墓中发掘出的28块骨骸,现已下落不明。刘玉新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曲折。* w2 m1 {" D; x% y" `5 D) L7 \
" j% N$ J2 Z% q
  1951年,东阿还属平原省(1949年8月建立,1952年11月撤销,此后东阿归属山东省)管辖,平原省委书记吴德巡视黄河,路过东阿鱼山,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把刻有“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字样的古佩剑玩耍。这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没过多久,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人前来进行考古发掘。" N, c' \7 ]; @: E. Z( q/ t

# y4 r: }  U, L8 D8 ^  考古队没有料到,这次发掘竟会遇到巨大阻力。数十位老人围坐在鱼山之前,禁止考古人员向前一步。他们都是山下曹庙村的普通百姓,根据祖传的家谱记载,他们自认为是曹植的后人。他们说,绝不允许老祖宗的墓被“破坟”。
: F; O* x# S+ w9 `: k4 t* X# L9 G# b! D4 d* [/ t# ?
  “那架势,跟打仗差不多了。”现年62岁的当地党校退休教师曹贞对记者说,他的父亲便是这些老人中的一员。后来,县里派了几个人,向老人们宣传这并不是“盗墓”,而是科学考古,“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个年月,淳朴的农民并不懂太多高深的道理,听说挖墓符合国家利益,马上就让步了。”
5 ?, E4 u7 W6 q4 D
+ z( c. i# j+ I4 I1 g  1951年6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人们对曹植墓充满了好奇心,并有很高的期望值。“破开曹子建(墓),富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谚语流行一时。可结果让大家大失所望,随葬器物只有陶、铜、玉、石器等132件。“实际是一座薄葬墓。”刘玉新说,“这符合历史上关于曹氏父子崇尚俭朴的记载。”
" o& ]+ [" L. O5 z, c+ [* E6 o. e( w$ \& Q; m) `6 J/ F
  此外,考古队还从棺椁中清理出28块完整的骨骸。“棺椁都沤烂了,骨骸下面是一层云母片,云母片下面是一层朱砂,朱砂下面是一层草木灰。但当时只重视出土文物,对于骨骸不太重视。”
# k1 r. o2 z# r6 j5 T# m) n2 W. h1 }( d3 X% q9 X/ X; ~7 V- x# H
  出土文物连同骨骸都被运往平原省的省会城市新乡,随后又被运往北京,1952年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过。1984年12月,东阿县政府派人去北京要回了离家30多年的曹植墓文物。“归还了114件,留了19件玉器。”刘玉新回忆说,令他最痛心的是,那28块骨骸不知所踪。他追查了1952年新乡转交给北京的清单,“上面压根就没有骨骸的记载”。
' J* L) n+ l+ Y5 T( x  U1 M) B4 q* k: S; M9 d! M& J' b8 {7 H& ^6 ^
  平原省1952年被撤销后,原有机构全部不复存在,多年来刘玉新试图寻找骨骸,都失望而归。1996年,原河南洛阳考古队副队长黄明兰老人和他闲聊此事,突然眼睛一亮:“对!有这个事,我当年还见过它!”于是帮着寻找,结果还是没找到。3 F# F2 m* k" Q& N6 Z

1 e. u! J% F  g. e( C$ G+ {3 }  “想通过曹植骨骸来鉴定DNA,是不可能了。”刘玉新有些无奈。
6 ?( C; A7 O6 g0 K
% `  Z8 k; A% \9 U$ p2 C4 S  曹庙村的故事0 A' z% h, d; f

1 r0 c0 c* a& z: v9 [) D  尽管老辈人都认定自己是曹植后人,但曹贞有点怀疑这一说法。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并不迷信祖辈的传说,而是翻阅典籍寻找真相:“曹植是1800多年前生活在东阿的人,而在我们曹庙村这一支的家谱上,从曹植去世到洪武八年之间的历史,没有详细交代。从明朝洪武八年开始,才具体记载‘从山东文登铁板桥迁来’。假如我们经历过多次迁徙,而不是一直在东阿,就可能不是曹植后人。”: r2 B4 \3 B/ }! R' b
3 @% J$ l4 @0 Y! c  P/ J
  “那洪武八年之前的历史,您设法调查过吗?”记者连忙追问。
7 Z# D+ c, [+ y# k7 x' T
1 A1 L2 U: o' ~/ U7 C! l  “唉,这是我多年来的遗憾。”曹贞叹了口气。十几年来,他一直多方打听文登“铁板桥”,始终也没找到这个地址。
) q' \  j; C! }  P
  o& V0 n: k9 I) G" N1 N  如今的曹庙村有240户,约800人,看上去颇为凋敝、萧瑟。曹贞说,大部分村民还是守着祖先留下的土地务农,但“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明清两代,曹庙村出过40多个秀才、6个举人,如今“在读的大学生有20多个”。村里的老人们深信,这正是从远祖曹植身上遗传下来的文气。% @* E3 U7 C# s9 q* D
- g8 A9 C8 b3 ?7 U5 |0 V
  曹姓人心里的英雄
+ I) e. M) U" J: u. e( i
5 [& c3 I6 v; {8 j% n1 y, ^$ J  全国曹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曹景官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与东阿相邻的山东菏泽地区,就是天下曹氏的发祥地,被尊为“祖庭”。
( Z& ]# v: E3 ~- i8 j4 ?1 {
( m+ a4 c" ^5 q8 I+ k  “曹操一脉,在天下曹氏里,是一个重要的旁支。”曹景官说,“曹氏起源于周文王第六子振铎,因其封地为曹国(今山东菏泽一带),史称曹叔振铎。他是天下曹氏的第一代始祖。经过几千年繁衍分流,曹氏子孙遍布于五湖四海,主要聚居区有山东、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安徽亳州的曹氏,始于孔子72弟子之一的曹恤。曹恤的第二个儿子曹瑗这一支,从封地上蔡(今河南驻马店)逐渐迁移到的沛县(今江苏徐州)、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
9 {3 z/ a8 A, P' ?/ T7 C, |+ J7 n6 k
  在菏泽,还有一个曹国文化研究会。67岁的曹长明是这个研究会的会长。“曹氏祖庭的具体位置,在菏泽市定陶县孟海镇的曹庄,每年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拜祭的曹氏子孙有六七百人。而纪念始祖曹叔振铎的庙会,更是有数十万人的规模。去年祭祖时,安徽亳州也来了一批人,他们自称是曹操的后人。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现在迫切地想联系他们,也没有办法。”
# T; m; o  Y+ N, g* S, j
% Z, `0 z7 R/ ?9 E7 z  谈及在河南安阳发现的曹操墓,曹长明说,他心里很激动,准备开春后天气暖和一点了,就到亳州和安阳走一趟,观瞻一下曹操故里和曹操墓。曹贞则感慨道:“世事的变迁真是耐人寻味。以前曹庙村逢年过节都会请京剧班子来唱戏,但有一出戏是绝对不允许唱的,那就是《击鼓骂曹》。在天下曹姓人的心里,曹操永远是英雄。现在曹操墓的发现引起全国热议,希望大家从此对曹操有正确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2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p4 p# D# ]. {- U7 N+ O$ N& k. K5 E# P8 o/ g+ T' E# r: Q* |
“湖南三峰曹氏”为曹操后人
0 `( [& ?* C2 I! V& V) C2 @7 X' H3 N$ j& f$ Q/ X: k" q
$ N3 Y  g1 t! d

; x* Z: |9 R0 A. y$ |/ I8 X& ^
3 i0 M) D8 F: p曹修勋展示族谱+ d( L; @$ U7 Q2 E; B$ `3 g
 湖南浏阳访后人% b5 B; T+ d& S
4 R1 L3 [; P' F. x9 x$ |
  《环球人物》杂志赴湖南特派记者  邢婷
, N5 N/ P: a/ \% M- h
; G* ]* J1 m2 [" _9 X: G6 e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获悉,在湖南浏阳地区生活着一支有族谱记载的“曹操后人”。. A' ^2 q- {$ @# Z

0 s. T& ]( ]/ ?5 }) s  祖上的传说' c! o( \+ C" o! ?( G$ y  l/ F

6 m- t: S- M9 A  在湖南长沙浏阳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位编纂过族谱的曹氏后裔曹修勋。老人今年75岁,是一位退休干部。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可能真是曹操后人,“安阳陵墓中并没有出土多少贵重财物,这和祖上流传的曹操是清官的说法一致。”
8 t2 p6 ]; a; \' \* R
  R* |& o8 P7 i3 A$ e  在曹修勋家中,存有两套族谱。一套是他自己于1996年主持编修的《曹氏支谱》;另一套是编于1925年的《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当曹修勋小心翼翼地抱出珍藏了几十年的族谱时,记者颇为震惊:族谱不仅记载详细,且图文并茂。
" H$ s. c, A% \4 i5 ~, [# Y5 @% N6 y. y* e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一支被称为“湖南三峰曹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迁祖为曹子明,号玉溪,又称玉溪将军。始迁祖“自江西吉安来,掌湘阴三峰关务,元时家于长沙玉溪。”这支曹氏后人陆续扩散,现在已遍布“湘、鄂、川、赣、皖、苏诸省”。. y* n# m( X, g0 t6 y  o

# G+ M% ?" F( Z7 l- c  d2 ^% M# H  这套老族谱一直由曹修勋的叔叔曹典成保存。1984年,曹典成将族谱郑重地传给曹修勋保存。
1 F/ u* z9 S. v0 {2 i
$ D; k- x$ M1 E' |8 K/ F0 v% J  “叔叔生前曾多次提到,祖上一直传我们是曹操后人。”曹修勋回忆,英勇善战且极具政治才能的曹操,始终是他们叔侄乐此不疲的话题。曹典成一直将曹操称为“忠臣”而非奸雄,并讲了很多曹操如何吃苦、爱民的事。
3 s! I0 D% G4 v+ B' ?# b7 F# v% v; @3 n3 x
  族谱的记载
! N0 X1 x- v: Y6 W; t2 V" J- K: g! E+ w( ]8 Q  j3 x1 ?
  “更完整的族谱保存在我老家太平桥镇合盛村,那里能找到我们是曹操后裔的证据。”曹修勋老人答应陪记者一同前往。
' A" ^* P7 Q( f$ ^8 A5 f/ n/ S4 k
  出浏阳市向西,车行驶五六公里便到了太平桥镇。这是一座“以烟花鞭炮、豆豉生产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继续西行三四公里,就是合盛村。
, f! ~7 \2 `3 ]+ V) B9 i/ g9 k, j7 w+ M6 g" v
  合盛村共1200多人,曹姓有30多户,120人左右。和浏阳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村民也大多从事鞭炮加工生意,全村有大大小小十几个鞭炮厂。0 r/ t" f9 C. O' u+ m5 i

9 B3 ]6 d) r* H0 r2 z" ?  记者随曹修勋走进一户建有三层小楼的人家。这家的主人叫曹典钦,和曹修勋年纪相仿。曹典钦父辈一直是族长,所以家里保存的族谱最完整。他家这栋楼房前后即是当年的祖祠——玉溪公祠堂所在地。可惜这座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祭祖场所,在“破四旧”时被毁坏。在曹修勋的记忆中,最后一次祭祖是在1949年。仪式由当时的族长、曹典钦的父亲曹广俊主持, 200多名族人跪拜,场面庄严气派。
+ U( O9 K/ @9 Q; x$ n6 d
) Y4 T4 v1 O9 s2 _2 J6 f: @: X. j  记者的到访显然令曹典钦感到有些意外。他有一个顾忌:“祖宗的墓地详址都印在家谱上,一旦报道出去,会不会有人去盗墓啊?”在曹修勋的一再解释下,曹典钦才稍许放心。僻静的村庄显然鲜有媒体造访,记者刚进屋,便有许多族人闻声而来。
+ F3 ?( i. c: z  `' d; I! p3 S) X9 k5 ^! j5 f2 n6 n
  曹典钦不善言辞。应记者请求,他嘱咐孙辈从阁楼上搬下保存的族谱,共28本。所有族谱被放置在一个外面用麻绳紧捆的长方体木箱内。木箱只有一侧可以打开,侧门上注有两行竖排黑色字:“共谱贰拾捌本:老谱贰本新谱贰拾四本草谱贰本”。打开侧门,纸张已泛黄的族谱赫然在目,共有两摞,分列箱中。0 c9 C( x6 \, g' S

7 O7 f6 |" H" F4 _: \  28本族谱中,最古老的是编纂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曹氏族谱》(两卷本)。比较完备的还有编纂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四卷本)。由曹修勋新编修的《曹氏支谱》,也比较完整。其余的是编纂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支谱,较为零碎。; @1 B: h: a/ k+ `' H4 G) z$ m8 r. j: T

: L. v! _+ E# f& ~' H4 M& z  距今已有289年历史的《曹氏族谱》分前集和后集,是两本紫檀木色封皮的线装书。书中不仅有始祖玉溪公的画像,还详细记载了玉溪公的墓地图、碑文及历代派系表等。
" y# m6 ]' W- Y, U* S' w9 t8 U: r: l# `9 f# u+ M% _
  后集的《玉溪堂通礼》一文中,写道:“魏武出于平阳,而吾姓俱称谯国,亦当年之从近也。吾楚南以玉溪之嗣,称玉溪宜也。必称同祖远,然玉溪之前又谁不知其为谯国乎……”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出自西汉平阳侯曹参一脉。我们都来自曹操的祖籍地谯国,是当年曹操宗族的后人。我们的近代祖是玉溪公。虽然离祖先的年代很远了,但在玉溪公之前,谁不知道我们是谯国来的呢?”9 W: b# t  I8 }( p
3 l6 e0 ?$ E& ]) G7 ]5 v" w
  族谱的记载,无疑成为“湖南三峰曹氏”认祖归宗的有力佐证。
. g- \$ X7 V9 f& e% x" r
1 p& t2 z3 u7 }- \; r! U  祖训的传承
5 d/ x2 N( p) P" c6 k% X! L8 Z
# V5 K; T: V& d/ y* X  纵观曹典钦家藏的四套族谱,“湖南三峰曹氏”家族传承的整体脉络清晰可见。
3 @3 F, y" o+ I, C# H7 Z/ i3 i3 c6 o$ W
  首先,派语体现家族传承理念。派语,又称字辈谱,是记载家族辈分的排序。比如《曹氏支谱》记载其中一支曹氏的派语是:“子懿汝希彦,义均永庭兴,仁启政泰开,家盛英才广,典修治策长。”《湖南三峰曹氏通谱》又续订派语三十字:“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仁孝怀三代,嘉征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这些具有很明显励志作用的派语,影响了一代代曹氏后人。
+ {  x+ f6 G6 g
3 o6 z( R/ F6 K9 n; K5 h1 ^1 k( i  如今,在合盛村的曹姓中,辈分最高的是“广”字辈,尚有4人在世。记者见到的曹氏族人,多为“修”字辈。
3 n9 z  y1 G& k4 t8 v6 E5 {' R  d8 Z0 s% B3 P
  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支曹氏族人中,多数务农,种植稻谷等作物,也有不少人经商,从事花炮生意。追溯其祖上,也多从事农业。3 J7 ]  [2 G. s0 r+ }1 @  W
% Y) n5 e& z: [+ ~0 i
  这一点得到族谱的印证。在《湖南三峰曹氏通谱》中,有房支表(家庭分支表)、分居表、祠堂统计表、族学统计表、丁(男)口(女)统计表、职业统计表、财产统计表等各类统计表,可谓完备的“家族数据库”。% v( d& J: g+ S! r$ b
2 v! i4 E& o/ S, A1 i
  饶有趣味的是,其中的职业统计表把曹氏族人划分为官吏、军警、办理地方公益事务、校外修业、校内修业、农、商、工、矿、医等职业。务农的人数最多,数以万计,从事矿业的人最少,仅27人。) n1 U  _, |" Y" G, u! J

* k# D% P5 H# n: ~0 W3 ]  z* K  《曹氏兴房文财合谱》则记载了曹氏六字祖训:“莫犯法,莫欺心。”同时,还详细记载了十二则家规:“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肃闺门、教子弟、笃宗族、睦乡邻、爱国家、崇实业、讲公益、尚勤俭、辟妄诞。”每则家训后面都有解释,被编成二十四行五言歌,以便族人传颂。曹门家风之严谨,可见一斑。2 W' v4 S/ Z% y& m/ x7 Q

1 `4 X8 q& c- U9 n  得益于以上严格的祖训家规,“湖南三峰曹氏”虽以务农为主,但也出了不少名人和高官。修过族谱的曹修勋,对此了如指掌。他向记者介绍了几位近现代人物,如编纂《湖南三峰曹氏通谱》的曹佐熙(1867-1921),是知名学者,曾倡修《湖南通志》等,著述甚丰;曹典球(1877-1960)是知名教育家,抗战前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建国后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当代的曹庆泽,曾任中共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曹伯纯曾任中共广西区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 O' D% v4 n: t% Q" |
! ^7 o5 e" r" y" x  形象历尽荣辱,家族千年沧桑7 L; g" p/ f2 r

5 V- `4 K& l" q% d5 Z  e4 Q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梁正强
5 x/ P% F6 i/ D; `
3 `* v5 C- b( N  1800多年来,曹操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其形象也几经变化,颇富戏剧性。这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罕见。5 b! h0 f) q' x* E

+ @% o' @/ E( y) k% ^% a  曹操年轻时,东汉名臣桥玄称赞他是可以安定天下的“命世之才”,另一名士徐劭也称他为“治世之能臣”。曹操的对手诸葛亮则说:“操智计殊绝于人。”这些评议,比较贴切地反映出同时代人对其才干的褒扬。' `, a7 x5 Y# w5 P/ ]% G$ I5 |+ I
" P, u+ @  d# ~. C3 H* g
  曹操去世45年后,司马氏篡权,建立西晋,尊曹魏为正统。西晋大臣陈寿,撰写了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这是一部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大史书”的正史巨著。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末尾,陈寿写道:“太祖(指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正史上对曹操的高度评价。2 B9 n" x, p9 M8 i# R
  k+ t  }, ?$ ^
  到了东晋,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公元316年,司马氏政权不敌北方少数民族,迁都南京,偏安一隅,史称东晋。此后的100多年里,北方地区逐步被鲜卑族的拓跋氏所统一。拓跋氏政权不仅在版图上与曹魏类似,而且也以“魏”为国号。东晋小朝廷因此不愿再以“魏”为正统。这一时期,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改尊蜀汉为正统。
- L& `% _" U3 G
9 ?7 o' Y9 i1 a7 G: k2 P! p  隋唐时代,对曹操的正面评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大臣们也以“神武同魏祖”来称颂李世民。
0 Y- S( ?+ D& ?, {- k  Y5 t" k& w: @( S: y
  北宋的主流意识也是“尊曹”。这与其开国背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后周皇帝的“禅让”取得政权,和西晋“继承”曹魏政权有相似之处。因此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称曹操是“天下雄隽”。
0 |2 r( s" O! V+ F! k; P- ?, I( p7 p# p- t1 C- z# }9 s
  然而,进入南宋之后,理学的兴起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导致曹操的形象就此“一蹶不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违背了理学家倡导的“忠君之道”;他“用法冷峻、强烈事功”,则违背了理学家们推崇的“礼治”和“伦理道德”。因此,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对曹操进行了系统的口诛笔伐。他写的《通鉴纲目》,就打出了“帝蜀寇魏”的旗帜。
/ ]1 T; |+ S( @6 b, Y& w( r. q
/ W) s: u% t6 u3 G1 \; k# Y% v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了整个中国,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族知识分子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对抗异族的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带有明显倾向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曲艺演出,都以三国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慢慢地,刘备成了汉族的象征,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了反面人物,成为北方政权的代名词。“拥刘反曹”,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宣泄和政治表态。
! Y: O( {0 Z( t9 J9 k
+ l) D5 v4 M/ B+ {9 ]5 |) }  出生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深受时代理念的影响,他根据笔记小说、民间故事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塑造了曹操狡诈、多疑的奸臣形象。但罗贯中也保留了对曹操的客观描写,如“(有)宽仁大德之心”。7 B! k! X- ~  }1 B0 C0 r) j- s

8 ?/ I/ Q# @* `) A4 q5 d. y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删除客观描写,加入大量对曹操的负面描写,这就是如今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经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传播,使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r0 U1 o( x$ d1 z9 |  x
6 f! N8 b4 {7 j8 m/ s" c" ~  近现代,正统王朝观念被时代所抛弃,许多人提出为曹操“平反”,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时至今日,中学历史课本已将曹操定位于“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文艺作品中“大奸大恶”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区别对待。' [2 s7 F4 o; j( r  Y: q8 v
9 S! N- I/ z0 u. R
  历朝历代对曹操评价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曹操后裔的人生道路。一般来说,只有在“尊曹”时期,曹氏后人才乐于向世人展示自己贵族后裔的身份。如唐代著名画家曹霸,文武全才,人们以其祖先“三曹”来赞美他,称他“文如植(指曹植),武如操,字画抵丕(指曹丕)风流”。北宋大将曹彬,自称曹操后人。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特赐楹联:“绣虎文宗(指曹植),名麟俊彦(指曹休)。”而在“抑曹”、“贬曹”之风盛行的时期,多数曹氏后人除了内心忿忿之外,只能选择沉默,隐姓埋名,不敢认祖。当然,也有人为先祖“翻案”,那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创作的剧本《续琵琶》,把曹操塑造为英雄,在家庭戏班公开排演时,不让曹操一角涂白脸。4 v& A% e) @/ o/ s1 W6 ~# R5 D5 M8 G

7 o; G; [( c- |) i5 i; C& Y  最近,曹操墓被确认的消息发布之后,不少人自称是曹操后人,出面“认亲”。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当今社会对曹操的评价已走向理性和客观。“往事越千年”,曹操形象的荣辱浮沉,已付笑谈中,不再对今日曹氏后人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曹氏后人在这一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才敢于去接纳、承认自己的族姓身份。1 U7 \1 j$ D% r0 E

' p! m: r% `( e  f# `' ]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0 2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公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