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53|回复: 4

关羽在演义中和历史上的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一书中作者罗贯中着力将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刻画成继温侯吕布后的三国武艺第一人.斩华雄、诛文丑等战绩都罩在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上。且描写极为生动,“温酒斩华雄”等故事流传千古。此种形象,颇有“武圣”之风。  3 G% T: G# Z3 \/ @4 r& s+ }
但是,很多人对演义中的关羽提出疑问。首先,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在历史上,无疑是董卓的大将。问题是,在三国演义中,华雄算不上个人物。虽然在关羽斩华雄之前对华雄将军大肆描写,如败孙坚、斩二将等,但仍不能突出华雄有多厉害。因为这三个人都不是现今人们眼中像张辽、甘宁一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大家对于这三个人物了解甚少。而且,历史上又是孙坚杀的华雄,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就很难形成华雄打败大将的战例,也就难以树立华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大将形象,哪怕是艺术形象都很难。  
. t  I! G; M" P但罗贯中的本意当然是旨在塑造关羽这位英雄形象。在这里他用了“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就充分地体现了关羽的能力,在当时达到了作者想要的艺术效果。只是在现在,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放在后面说。  5 _2 @: F1 i! n' l3 G. `
, W1 z+ e0 F. T  F) `0 p; H
在关羽斩颜良文丑的时候,也描写得给后人留下疑问。先说斩文丑。在关羽斩文丑前,文丑的好兄弟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大怒道要为兄弟报仇。但打起来时,却心中祛懦,打了三个回合就拔腿跑了。首先这是一个矛盾,其次关羽凭借赤兔良马,背后赶上一刀斩下,有人说这并不能显示关羽比文丑的武力高,这只能算关羽偷袭。以前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  . X( S# J& a* [* m. s4 b

' [$ ~! m8 M1 X- {那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罗贯中的原意是,既不想生硬地描写说“关羽与文丑大战XX回合后,关羽一刀将文丑斩于马下”,又想达到同样的效果。首先,文丑是袁绍手下顶尖大将,又报仇之心急切,再加上战关羽之前射伤张辽、打败徐晃的描写,已经非常突出地显示文丑的能力了。然后又写到文丑和关羽战三回合,“心中祛懦",意思是文丑意识到自己不如关羽.因为前面颜良败给关羽已经在文丑中形成阴影(肯定的),所以自己也没多大把握,这时一试,发现关羽刀法非常厉害,所以自认为打不过,就跑了.然后被关羽一刀干掉.这是老罗在描写关羽要强于文丑,但又不愿过分拉大二人的差距,所以就写了这么一出.因为前面写了文丑射伤张辽,而关羽曾经又说过张辽"武功不在我二人之下"的话,所以如果关二爷比文丑强很多的话,那就和前面矛盾了.  
- u* N9 t9 f5 t1 y! n) a! _: _8 S  C. \
斩颜良我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因为这一段有历史记载.还是先说演义.很多朋友又说关羽这里是偷袭,或说是赤兔马的功劳,不是关羽的功劳.颜良正要关羽报上姓名,结果却被关羽一刀劈了,这又是描写的什么?先描写了颜良二十合败徐晃,又说关羽一刀将颜良砍了,那如此类推,难道关羽就可以一刀砍死像徐晃这样的大将?当然不是。  
7 _0 ?* k. N% M8 h8 G4 ?1 f& R我认为,一方面也不能生硬地描写道“关羽冲下去,与大将颜良大战XX回合,斩其首而还”,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拉大二人的差距。  
! \$ P+ v  m" l首先,还是给描写关羽的神勇做铺垫,宋宪、魏续两位曾经吕布麾下的勇将,二人被颜良秒杀;既而二十合败徐晃,“诸将栗然”。然后,直接描写关羽,“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这一段描写得极为生动,尤其是“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场面气势恢弘。但,又有一个问题,“波开浪裂”到底是袁绍军自己让路呢?还是关羽冲阵杀开的呢?  
0 y1 g1 t6 D& {# d4 a; k作为历史,显然是自己让的。两军交战,先是武将单挑,之前还要报姓名。作为历史小说,若没有明确说明,则要符合历史。这里仍没有直接写关羽的神武,但是描写到了关羽的勇气胆识,也就侧面描写了关羽的能力。孤身一人冲进百万雄师中,毫不犹豫,这是和等的大气,哪里让人想到“偷袭”二字!只是今人读古文不够熟练罢了。所以,我认为罗贯中的本意应该是:颜良想让停一下(这是规矩),可这话还没说出口,而关羽速度相当快(包括刀法),颜良还来不及抵挡,就被斩杀。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在颜良没做好充分准备(或说未尽全力)时,他是打不过关羽的。那么作好准备了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2 \- h$ V' |. p" w& @: v% Y, P

$ X/ e( b/ ]" L6 t6 Y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关羽斩颜良并没有说是一刀解决问题,只是描写到“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 K+ K. w& n" U# N/ V这里有几个问题。  ; s4 S& l2 D/ R- K$ X( L
第一,刺良,用的是“刺”字。“刺”是枪、戟一类武器的攻击方法,那关羽怎么用“刺”字?当然,刺可以理解为刺杀、击杀。我看过一些资料和评论,说当时还没有大刀这种武器,流行的是长枪、长戈、战戟,再就是短刀和剑了。所以关羽当时应该是拿这些武器,而非现在所说的“青龙郾月刀”。  
5 v% {+ |/ [/ i第二,斩其首还,用的“斩”字,说明还是带了刀的,腰刀之类。既然这里是用了“斩”,那么前面的“刺’字也应该是细节描写,前后照应,更证明关羽历史上拿的枪、戟之类的武器。(三国志的文学价值也是挺高的)。  3 v! ^- A$ w+ D3 b
第三,颜良是袁绍的大将、统帅这毫无疑问,但武力究竟怎样呢?统帅力强并不代表武功就高啊。问题就在“绍诸将莫能当者”这一句上。这句话怎样理解?本人文言文不是很好,就一分为二地分析。如果“当”一字是说袁绍的将领没有敢上去拦关羽的,那么就是说颜良是袁绍手下的猛将,颜良都被关羽打败了,诸将就“莫能当”了。如果“当”一字理解为阻拦,那么“诸将莫能当者”就是说袁绍的将领们都去拦关羽,结果都没拦住,这也充分体现了关羽非凡的勇武。  
( ^3 f; ]$ z$ G& r7 i5 C第四,就是区别演义的“秒杀”和现在很多人所说的“偷袭”。  
  l& ]6 F& D1 E* B
/ C& ^" c" m3 l综合一下,无论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还是斩颜良、诛文丑,都是罗贯中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描写的,其目的都是突出关羽的勇武,而本意绝非是偷袭。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呢?我认为,古代的读书人熟读文言文,这部小说为半文言文、半白话文形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好懂的。关羽历来是忠义的象征,而且从宋朝起,人们将关羽当作神来膜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崇高,所以罗贯中这样描写当时人们是不可能理解为“偷袭”的。现在我们读文言文,没学过的话几乎读不懂,学过也与古人有一定差距,而且现在在青少年中也没有崇拜“武圣关羽”的风气,理解自然会出偏差。  
6 T9 D; p: d( i, T
4 V3 F; ?  }8 F$ h0 _) C大家可以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各抒己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3: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失去荆州当时真要说也只能算是意外,如果说是因为骄傲而失去荆州那太多了我觉得。从军事角度来看待当时那场战役的布局,可以说那是正确的选择方式。关羽带主力部队围攻曹操,而荆州外面沿途又布置的烽火台,荆州城虽然兵不多,但是城池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攻破的,更何况还有公安等周边城池。所以若不是出现种种意外的话,那荆州就不可能会被攻破,而导致大败。
, M" Y; O' I4 Q. D- M0 P   
+ P3 m5 n! j7 }* g      很多史学家评论关羽的时候,总是提到他的义与勇。从而忽略了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众所周知关羽并不是个文盲,他也是对兵法有很多研究,特别是春秋史他更不是不离手。而他身边更无任何算的上军师、谋士的人辅佐,而刘备与诸葛亮却能放心的将最重要的荆州交给他防守。如果他只是个武夫而无谋略的话,那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水淹于禁七军大胜,可见能耐。+ @+ Z' C: v- u! ^2 g+ p# s
   
. f' A: s  P" b: H0 f% E      那时候曹操都想要迁都,若不是旁人阻止,导致后来用计叫东吴从后偷袭,那曹操想不迁都都难。由此也可见荆州的战略位置是何等的重要。至于说关羽拒绝孙权嫁女儿导致其愤怒的那更不可信,首先当年借荆州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后,那时候为什么要借给刘备呢?说白了不借都不信,赤壁大战过后曹操虽败,但是实力还是远高于孙权与刘备两家。而荆州又是夹在与曹操之间,曹操随时都可能杀下来,首当其冲的必然是荆州,如果孙权自己派人防守,那损失的只是他自己。相反刘备有将有兵,而无底盘。借给刘备防守,那曹操杀下来刘备就是很好的挡箭牌,从大的方向说两家联合才能抵抗,是必须的!小的方向来说东吴却可坐山观虎斗。总之借荆州是不借也要借,借只有好处,而没坏处!% l& Y7 [+ X) o7 H1 R5 M
    : O2 ?0 _/ }- l4 R; u4 y7 M
      刘备这边想必也心知肚明,所以发生后来发生讨还荆州之事。而被关羽多次拒绝,其实这事很明显,荆州刘备是不可能还给孙权,也可以说不存在还的概念!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那种情况下不能算是借。所以关羽拒绝孙权的嫁女请求是正确的选择方式,如果把女儿嫁过去了,那孙权必然以此作为要挟,这方法极其歹毒,被关羽破骂也在情理当中。当年刘备不是也被如此摆了一道吗?所以说从两家联合大局上来说,东吴必须要让步。也只有这样两家实力才能平衡,如果荆州东吴拿去,那关羽的兵只能退回蜀地。那想出来就难了,那里好守不好攻,只能挨打的份了。- f$ ?, B4 N; q4 q% z* f( V2 H
   
; I& S$ k* b( c7 ~2 n* ^+ A7 ~& c   
$ ~4 V% ^' E+ h# j: A      话说回来,那时候抽调荆州附近的兵增援攻打曹操,也是因为曹操增加兵力防守,抽调兵力攻打城池马上就可下,当时曹仁都打算放弃城池撤退了,若不是旁人阻止,那城池则不战可下。那城池一下曹操不迁都都难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换做任何人都要如此做,这是完全正确的调动。大伙因该都很明白,曹操迁都对他来说军事上的失利那是小事,但是其意义却不是一般。一旦迁都那将是震惊天下的的事,双方的实力马上会发生转折性的改变,双方的士气也会完全颠倒。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此举不行也得行,这险一定要冒。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机会那么难得,今天不打别人,那只有等着别人打了。更何况关羽也上了岁数了,他不可能等着靠下一辈来解决这件事,曾着尚有余力也是必须的。如果后方没有投降,就算被攻下一两个城池,那他完全可以退守,再夺回来也不晚。至少来说维持原状,也不存在失荆州一说。: k0 ~7 W  \. S  s
   
0 F& O/ S7 c6 ^! n* E* b0 }- @      从战略上来说确实按常理来说,两家唇亡齿寒本不该互相削弱。而孙权却为了一块地,在关键时候背后捅致命一刀。削弱了刘备的力量就等于削弱他的力量,关羽攻打曹操,他坐观虎斗本是好事,竟然会如此做法,不得不说确实有违理智做法。如果对换过来,是孙权守荆州,而刘备在江东,我不认为刘备方会如此做法,所以说这也有其偶然性。
2 g' D* U! l; P6 c    ' P4 E1 G3 {0 b. S& ~' P9 n
    6 P7 \& D* F4 h5 w: r3 r
      关羽之败,非战之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3: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兵种与战略位置上来说,孙权的江南水军本不利于陆地攻坚战。正面进攻曹操也只存在一城一地之争,所以理论上来说东吴因该以自保以等待时机为主。相反刘备还战局蜀地,关羽在荆州,两线进攻的话,那曹操就会首尾不得兼顾。只要荆州一天在刘备手上,那孙权就安然不样,那样的话曹操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贸然对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小范围来说其实也可算的上防守小三国,孙权在后,而关羽居中,刘备在前。刘备要想吃掉曹操那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孙权完全可以等待另外双方实力互相削弱到三方接近平衡的时候选择性的动手。荆州一但归于孙权之手,那曹操完全就可以两边逐个击破。所以说荆州在刘备手上与在孙权手上其价值完全不一样,在刘备手上那是攻大于守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把刀悬在曹操头上,蜀地刘备也可随时攻击配合攻击曹操。但是如果在孙权手上,那就失去了攻击的意义了,充其量只是战略的防守要地。在刘备手上那都是内部事物,使用起来就灵活了。而在孙权手上就是灵光了,那就变成国与国之间了,中间还要沟通协商,意义只会缩小。
& H! K% T- x# h: V' W, Q5 P- `+ X$ e

+ y6 v. `2 [  y1 f& x0 R 老毛曾经说过 诸葛孔明分兵荆州与蜀地做法是错误的,他的依据是两地相隔太远,无法互相救援。我认为这说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要明确志向,刘备阵营的最终目标是灭掉曹操,而后统一天下。所以所把持的战略是以进攻为主,所以考虑的首要方面是进攻更犀利的方法,于是荆州就非占不可,至于其它的只能说尽量的将不利缩小。荆州丢失了,后来诸葛亮几次北进中原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原因也在于那样的进攻实际上只在于一城一地之争,进攻缺乏战略上的威胁性,也可证明荆州在于进攻方面的价值是无法忽略的。- l8 W0 D5 f- G* C/ m, h0 T
      虽然分兵有不好地方,但是好的地方同样也有。分兵荆州如果曹操攻击荆州,则孙权必然要救,则可利用孙权为靠山。如若曹操攻击蜀地,则荆州兵可围魏救赵,以牵制曹操兵力,这样曹操则不敢在任何方向集中兵力进攻。在兵力少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地形我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如果都集中在荆州或者蜀地,那曹操则可集中兵力与刘备正面硬扛,就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跟刘备打消耗战,刘备阵营也都不是对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兵种与战略位置上来说,孙权的江南水军本不利于陆地攻坚战。正面进攻曹操也只存在一城一地之争,所以理论上来说东吴因该以自保以等待时机为主。相反刘备还战局蜀地,关羽在荆州,两线进攻的话,那曹操就会首尾不得兼顾。只要荆州一天在刘备手上,那孙权就安然不样,那样的话曹操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贸然对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小范围来说其实也可算的上防守小三国,孙权在后,而关羽居中,刘备在前。刘备要想吃掉曹操那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孙权完全可以等待另外双方实力互相削弱到三方接近平衡的时候选择性的动手。荆州一但归于孙权之手,那曹操完全就可以两边逐个击破。所以说荆州在刘备手上与在孙权手上其价值完全不一样,在刘备手上那是攻大于守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把刀悬在曹操头上,蜀地刘备也可随时攻击配合攻击曹操。但是如果在孙权手上,那就失去了攻击的意义了,充其量只是战略的防守要地。在刘备手上那都是内部事物,使用起来就灵活了。而在孙权手上就是灵光了,那就变成国与国之间了,中间还要沟通协商,意义只会缩小。3 ^. e7 L( j3 b  @4 j1 H2 H3 j8 P$ {
5 h; z# `" F) h( q- b

6 a8 @# m; J' }+ Z% W3 Z 老毛曾经说过 诸葛孔明分兵荆州与蜀地做法是错误的,他的依据是两地相隔太远,无法互相救援。我认为这说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要明确志向,刘备阵营的最终目标是灭掉曹操,而后统一天下。所以所把持的战略是以进攻为主,所以考虑的首要方面是进攻更犀利的方法,于是荆州就非占不可,至于其它的只能说尽量的将不利缩小。荆州丢失了,后来诸葛亮几次北进中原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原因也在于那样的进攻实际上只在于一城一地之争,进攻缺乏战略上的威胁性,也可证明荆州在于进攻方面的价值是无法忽略的。. j5 O& [5 U  W+ A
      虽然分兵有不好地方,但是好的地方同样也有。分兵荆州如果曹操攻击荆州,则孙权必然要救,则可利用孙权为靠山。如若曹操攻击蜀地,则荆州兵可围魏救赵,以牵制曹操兵力,这样曹操则不敢在任何方向集中兵力进攻。在兵力少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地形我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如果都集中在荆州或者蜀地,那曹操则可集中兵力与刘备正面硬扛,就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跟刘备打消耗战,刘备阵营也都不是对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3: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兵种与战略位置上来说,孙权的江南水军本不利于陆地攻坚战。正面进攻曹操也只存在一城一地之争,所以理论上来说东吴因该以自保以等待时机为主。相反刘备还战局蜀地,关羽在荆州,两线进攻的话,那曹操就会首尾不得兼顾。只要荆州一天在刘备手上,那孙权就安然不样,那样的话曹操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贸然对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小范围来说其实也可算的上防守小三国,孙权在后,而关羽居中,刘备在前。刘备要想吃掉曹操那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孙权完全可以等待另外双方实力互相削弱到三方接近平衡的时候选择性的动手。荆州一但归于孙权之手,那曹操完全就可以两边逐个击破。所以说荆州在刘备手上与在孙权手上其价值完全不一样,在刘备手上那是攻大于守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把刀悬在曹操头上,蜀地刘备也可随时攻击配合攻击曹操。但是如果在孙权手上,那就失去了攻击的意义了,充其量只是战略的防守要地。在刘备手上那都是内部事物,使用起来就灵活了。而在孙权手上就是灵光了,那就变成国与国之间了,中间还要沟通协商,意义只会缩小。
8 S/ ]4 Q  v1 j8 h% n0 \
" ~  m+ U/ `" `# L- h  R' T" V) c) m* M
老毛曾经说过 诸葛孔明分兵荆州与蜀地做法是错误的,他的依据是两地相隔太远,无法互相救援。我认为这说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要明确志向,刘备阵营的最终目标是灭掉曹操,而后统一天下。所以所把持的战略是以进攻为主,所以考虑的首要方面是进攻更犀利的方法,于是荆州就非占不可,至于其它的只能说尽量的将不利缩小。荆州丢失了,后来诸葛亮几次北进中原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原因也在于那样的进攻实际上只在于一城一地之争,进攻缺乏战略上的威胁性,也可证明荆州在于进攻方面的价值是无法忽略的。
1 n- z: q7 T0 \$ m4 F3 q! |9 O      虽然分兵有不好地方,但是好的地方同样也有。分兵荆州如果曹操攻击荆州,则孙权必然要救,则可利用孙权为靠山。如若曹操攻击蜀地,则荆州兵可围魏救赵,以牵制曹操兵力,这样曹操则不敢在任何方向集中兵力进攻。在兵力少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地形我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如果都集中在荆州或者蜀地,那曹操则可集中兵力与刘备正面硬扛,就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跟刘备打消耗战,刘备阵营也都不是对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