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13|回复: 1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0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生; G" J- j6 t, y! A
4 ], {4 t  D* o0 R3 j
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 X( @5 x5 e9 l- R' B4 c8 t* M2 A/ i5 p# `5 |" R
秀才
! |' r0 F0 m+ J  ]$ }* w) R, D( w1 r1 t: i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6 W& X5 X- s9 \# l( X) b5 H. y* t6 }+ R8 Y3 D$ V
贡生" U8 \. f9 H; D# K/ a
/ r. _9 _/ l0 r+ x* ^  L3 R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 U( n) B; p) B
4 m/ }9 N9 Z! T" d. W# g; E举人# G4 ^  H; F1 T) P7 b8 B
" u3 V* J0 i+ s: B" a, \% Y0 l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
# Q- _/ y, e5 \4 N
7 m" z- p! S) n+ Y6 ]1 D$ A( @* N解元, x8 _4 v' K0 m5 g, _- T) i' g0 @
% t. p$ X+ x. [7 e! ^
解元 读(jiè yuán),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亦称“解首”。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
" A- K1 O& h% E+ T4 b) M/ A$ y% i7 U5 \; \, P4 b; w
进士0 h1 J4 y) M) y; y6 t
7 ~0 ]. l" s! i' N6 ]* I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r0 S- v+ H9 z- ^& h/ p
( E3 F+ T) {" C& h4 E探花
7 P* n6 h. _' s  w$ c, Z4 l" S
; c$ X( ^, }  y  w: ?'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0 J# g2 L5 J( G+ L( F/ T+ m+ q$ \2 @3 e
榜眼
6 {- ?. n) X3 M9 D) [" n
" t1 z! b2 z, ]) X0 }6 ?. w% f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 i% G, g& K5 B/ H8 p& ?8 U6 r5 ?6 ?/ i2 m. p
状元# R  o% J4 k( B  Z6 |

- W$ O# T. I% U6 o: f" n, _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
发表于 2010-3-31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使我长知识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7-12 15:1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