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45|回复: 1

苗族丧葬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9 1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苗族在丧葬仪式中自古就有“闹丧”习俗,它蕴含了大量珍贵的苗族丧葬口碑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苗族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

关于苗族的“闹丧”习俗,早在唐代张 的《朝野佥载》中就作了如下记叙:“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至明清以后,湘西各地方志更作了详细的描述。如《乾州厅志?风俗志》(乾隆四年本)载:“(苗俗)初丧,举家绕白布于首,浼道土取河水浴尸,奏佛事,里党无论亲疏皆来坐夜,锣鼓喧阗,歌呼达旦,名曰‘闹丧’。丧家设酒肴以待。”《永顺县志?风土志》(乾隆五十八年本)载:“(苗谷)死则环尸哭泣,且歌终日即葬,无丧服。”可见苗族“闹丧”习俗有着悠久历史。

据调查,苗族“闹丧”习俗主要有“说火把”、唱吊亡歌和“打绕棺”等仪式活动。

“说火把”,苗族呼其为“已烂达”。这是苗族“闹丧”仪式中最古老的习俗。该项仪程安排在开吊的当晚举行。届时,丧家在庭院里或楼门边燃起一堆旺火,火旁丝着舅方和丧家各自请来的礼郎(俗称“牙郎”),周围围满了前来陪丧的群众。然后由双方礼郎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火把”的根源。这是因为在出丧的那一天,未等天明就需由舅亲手执火把在灵枢前引路,一直奔向坟场。而这一行动的内涵是什么,便构成了“说火把”的中心议题。其实,双方的答辩都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在吟诵一部早已流传千古的苗族丧葬吊词。它由《别了凡间,要去濮娘家》、《打扮好人,去濮娘家园》、《砍树搭尸床》、《你们是谁卵生蛋孵》、《这样才来开亲》、《火把的根源》、《盘问死因》、《门外火堆如何了结》、《火把怎么给》等九章共1100多行组成,全部采用对仗或对偶句式,每句三、五、七言不等,近似于骈体。吟涌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给听众以庄严肃穆之感。如答辩“火把”的根源一章,丧家礼郎问:我们认你们是根蔸,我们认你们是舅亲,你们要唱火把的根蒂,它如何起源?你们要说清“点火把”,它怎么产生?舅方礼郎答道:火把有源,火把有根。阿濮裹头断气被中,阿濮裹棍落气席枕。天黑沉沉,地暗浑浑,停了三载,搁了三春,新魂找不到公婆住所,新魄走不到仡大家门……这才要舅亲,点起火把引路;这才要后辈,点起火把前进。此外,舅方礼郎还要盘问死者的死因,这无疑是苗族古代社会舅权的遗风。

继“说火把”以后,是通宵达旦的唱吊亡劝孝歌。唱法有时唱、独唱之分,苗歌、汉歌兼用,音调惋转姜切,催人泪下。

“打绕棺”,这是道歉在湘西苗区传播的产物。它是继苗族“说火把”和唱吊亡歌仪式之后的又一大“闹丧”活动,其时间长达数日之久,因而大大增强了苗族“闹丧”的力度。

道士在苗族丧葬中的法事活动一般在死人的当晚开始举行,名叫“打绕棺”,丧男,打“莲花绕”、“十王绕”;丧女,打“血盆绕”。法事由掌坛师主持,道场班子10人左右,其中有汉有苗,也有清一色的苗族班子。法事分为若干堂目,以念唱为主,计有“灵前开道”、“招亡安灵”、“请水”、“请佛”、“皈依”、“血盆挑灯”、“答语”、“灵狱”、“问语”、“十三赞灯”、“关灯”、“叹亡”、“招亡”、“散花”、“辞灵”、“送圣”等科,唱腔较为单调,但内容繁缛、杂乱,兼道、释、懦于一炉,甚至参入苗巫之辞。这是民族文化交流、融汇的一种典型表现。“打绕棺”最精彩的“闹丧”场面是“穿花”和“捉道士”。每至“穿花”时,鼓锣齐鸣,道士们绕着灵柩呈“S”形穿梭奔走,动作协调,紧张有序,其意在为亡灵充当“仪仗队”,以取悦于亡灵。“捉道士”是法事中最风越横生的一幕,其表演方式是在紧锣密鼓中的孝子追逐道士,若道士被捉住,则表示孝子体魄健壮,亡者后继有人;若捉不住,则说明道士功夫好。法事必定圆满成功。

正是上述活动,将吊丧气氛“闹”到狂热的地步。

苗族“闹丧”习俗不仅层次分明,而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思想特色,这充分地反映在它的丧葬歌词之中。

在最原始的丧葬歌词“说火把”中,充分显示了古代苗族对灵魂的崇拜。他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将回归故地,永世不灭。然而他们又认为“万物有灵”,在“魂魄归来兮”的途中必然有遭到其他生灵干预、刁难和拦阻的危险,因而要寻求“保镖”并作向导。经挑选,黄鼠狼没有资格担此重任,“它引不得新魂穿沟沿河,它引不得新魂过坝上岭,它回返岩穴,它转进土洞”。老虎自告奋勇来引路。“它哄得一套衣服,它骗得一身衣衫”,但是“它引不得新魂沿山沿坡,它引不得新魄沿坝沿坪,返回悬崖石洞,逃入高山密林”。白鹤、水雀等皆如此这般,结果只是舅亲担起了引路的重任。他点燃火把,把归途照耀得通明,“引新魂翻山越岭,照新魄穿谷渡水。沿山指道,沿岭引路。阴归阴路,阳归阳程”。这又进一步体现了苗族古代对舅权的尊崇。至今,苗族中仍认为“娘亲舅大”,呼舅为“禾仲”,即“根”之意。解放前在苗族中留有姑表婚的习俗,说是“姑妈女,隔河取,舅舅要,隔河叫”,意为姑家女儿嫁给舅家里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亦反映了舅权遗风在苗族中的盛行。因此,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说火把”是一曲灵魂崇拜、舅权至上的颂歌。

面临着人类的死亡,苗族人民产生了家庭延伸、民族繁衍的强烈愿望,这构成了“闹丧”的又一思想特色。尽管是在丧葬场中,“说火把”竟不忘讲述起婚姻的起因和重要性,激励人们去努力创建美满幸福的家庭。其词道:一个火坑要两族人坐,一所木房要两姓人住。野兽一对,才守得住山。金鸡一双,才蹲得住岭。女要出嫁,男要娶进。娘比归嫁给载欠榜龙,娘比溪嫁给载欠榜茹。……生殖如虾满河湖,养育像鱼数不清。有了五姓六支,有了五宗六族。得了宽坪旷地,有了万岭千坪。老辈添福添寿,晚辈发子发孙。我们要按公婆的规矩办理,我们要按父母的礼习执行。这种将生死联系起来,追求生存发展的思维模式,在其他吊辞中是不多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闹丧”的思想观念向祖先崇拜的方向大大地迈出一步,这充分地体现在产生时代较晚的苗族吊亡歌之中。其中心思想是提倡对祖先的孝顺,代表作有“二十四孝歌”、“丧葬开缸歌”、“鼓槌的由来”、“擂鼓歌”、“闹台歌”、“立营歌”、“送终歌”、“叹亡劝孝老人歌”(其下分为“哭父歌”和“哭母歌”,根据丧亡对象而定)、“十月怀胎歌”、“送鼓歌”、“撤芸歌”、“送神歌”等等,多流传和运用于湘西苗汉杂居地区苗家的丧场之中,多用汉语,这说明汉族丧葬文化已在苗族“闹丧”习俗中占有一定的席位。但其中多参人苗族自身的思想观念,其歌的族性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歌词内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歌手在歌唱进入正题前和歌唱结尾时的谦虚歌;2、进入正题后对前人行孝的赞美歌(如“二十四孝歌”);3、对祖先业绩的赞颂和对后人的嘱托歌(如“叹亡劝孝老人歌”、“十月怀胎歌”等);4、借题发挥,唱历史人物故事歌和娱乐歌,以调节丧场气氛。其中尤以“叹亡劝孝老人歌”流传最广,感人肺腑。如赞美在古代农业社会条件下的祖先业绩道:说起年老在生事,积德是个善心人。创立前程花世界,克勤克俭度冬春。“耕读”二字是根本,盘儿肓女立业根。田园耕种洒热汗,饮食饱暖坐红尘。这正是古代苗族人民所崇拜的祖先光辉形象。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人不幸染上重病,辞别人间“只想永受千年福,谁知大限不容情。猛然染上身病,茶不思饭来不吞。只想一日好一日,谁知霜上又加冰。吃尽丹方药无效,只见重来不见轻。水流花谢难回转,亡魂渺渺往西行”。于无可奈何之际,抒发对生死离别的概叹:“世间百事都有解,黄泉路上不饶人。堆金难买终身路,阎王勾薄不容情。天赐银钱万万贯,难买人生路一根。未成注生先注死,取一人来了一人”。最后话题一转,对丧家发出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人难逢百岁人。钱若能买黄泉路,几多富贵变长生。在尘之日当尽孝,如今祭葬礼当行。要请术士择吉日,随龙藏身如落针。要请堪舆分山水,埋金藏玉留子孙。”这劝,便是全歌的主题,即“孝”字。其前景如何?歌手作了如下预测和期盼:“从此孝家多兴旺,富贵荣华得太平。唱郎是个朱雀口,说得灵来叫得灵。今晚大吊情无限,心要同口口同心。要做船行舵也应,莫做兵行将不行。莫学漏斗千只眼。要做蜡烛一条心。”

另外,鬼神崇拜贯穿于苗族“闹丧”习俗的始终,而尤其是“打绕棺”的参人,使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苗区的“打绕棺”虽融会了部分苗巫的色彩和内容,但仍保持了汉族道教的本色。这使苗族耳目为之一新,同时更增添了自身的鬼神崇拜观念。
发表于 2010-3-19 17: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