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13|回复: 1

民间文化宝藏房陵文化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5: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文化宝藏房陵文化圈  

—— 中国中西部结合地区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遗产



        民俗是民族的根,民俗又是民族的魂,它具有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功能,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鄂西北千里房县,民风纯朴,民俗浓厚,颇具特色,犹为是有着“自古好歌”的习俗。近两年来巳引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省民协秘书长鄢维新和房县县委、政府领导,十堰市文化体育局、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十堰市民俗学会及房县文化部门等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在房县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挖整、抢救工作,有所重大发现:即以房县为核心区的民间文化遗产文化内函丰富,积淀深厚,蕴藏量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尤其是以西周诗经文化、汉民族创世史《黑暗传》、流放文化、神农文化、巴山文化、秦楚边缘交汇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移民文化、野人传说等形成了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秦巴武当神农架地域独具特色的“房陵文化圈”,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可称谓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



     国际知名楚文化专家张正明先生认为:“房陵文化圈”是中国西部地区古文化沉积带学说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点,该项工程对于研究从“诗经”肇始的中华文化——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民间文化的交流及其相互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学术意义,以及包括中国中西部地域的文化交流、“楚调、巴音、秦韵”等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重要的价值。



    房陵:文化悠久丰厚



    房县,古称房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介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连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为秦楚边缘陆路运输之枢纽。房县群山环绕,组成房陵盆地,山川秀美,209国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贯穿县境,交汇于县城,交通便利,全县面积5110平方公里,为湖北省第一版土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境内有著名的兔子凹古人类活动遗迹点,出土的石器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四、五十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期;还有羊鼻岭旧石器时代、七里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和樟脑洞珍稀动物化石、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据《房县志》载:“房县古为彭氏族集居区,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属梁州域。春秋为防渚,属麋、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西汉因之。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所,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合房陵、上庸二郡置新城郡,房陵为治所,领房陵、夷陵、上粉、秭归、昌魏等六县。梁末置歧州,房陵为歧州治兼新城郡治所。西魏为光迁国,隋为房陵郡,唐为房州。宋升房州为保康军,领房陵、竹山二县。元复称房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明孝宗宏治五年割房县东修文、宜阳各二乡置保康县,属郧阳府。清代房县属郧阳府。”有史志文献记载的历史3500余年。在这块美丽神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汉民族创世诗《黑暗传》,在西南山区传承;女娲炼石补天,遗石东部青峰山上;神农遍尝百草,周济天下苍生;尧子丹朱,避舜于房;武王伐纣,彭在其中;西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功勋卓著,遗有《诗经》千古传诵;刘通大木梅溪寺起义,建立德胜政权;张献忠罗猴山大捷,把明末农民革命再次推向高潮;贺龙跃马房陵,建立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中原突围,王树声转战于崇山峻岭之中。秦汉以降,赵王迁、唐中宗李显等数十位帝王将相谪居房陵,塑造了博大精深的帝王流放文化;见诸史志中的野人迷踪,给房陵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立春,农夫击社鼓,呜大锣,唱秧歌数阕”、“婚姻……鼓吹及媒妁……”、“中秋节……又有摸秋之戏,人人家蔬圃摘瓜抱归,鼓乐送至亲友家……”、“冬至日……演戏……”、“除夕……炙炭满屋,或添香,或放爆,或歌吹……”、“元宵,作灯神前墓道及门庭井灶……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软索、节节高、鳌山等灯,自初十日起,结彩张筵,灯影与星月交辉,爆声与歌管竞沸,至二十后,乃罢。”多少年来,房陵传统民间文化一直世代相传。



    心愿:让世人知道房县是文化宝藏



     1987年夏初,十堰市(原郧阳地区)热心研究鄂西北民间文化和武当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的袁野同志,慕名采访民间文化专家(研究员)、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长李征康老师,并随同李征康老师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采访,进行报道。后又多次采访,于1990年2月,发稿后被新华社采用,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李征康老师挖掘整理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新闻;后又多次到伍家沟采访,发稿后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报刊杂志采用。1994年春,袁野跟随李征康老师采访五龙宫民间文化和文物古建保护;1997年采访报道武当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家寨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1999年6月8日,袁野到吕家河村,采访报道李征康老师挖掘整理吕家河民歌村,发稿后被新华社中新社和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用。袁野先后到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竹山县官渡镇和竹溪向坝采访。



    通过这些点的采访,袁野联系从小生长在房县和在县工作多年,对房县民俗文化有所了解、搜集,以及和房县一些文化知名人士及民间歌手、歌师采访,于是将房县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与伍家沟、吕家河、官渡镇、向坝乡及神农架的民间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房县是民间故事、民歌的海洋,产生出一个美好的心愿,决心要奔走呼吁把古老的房县民歌、民间故事挖整出来,大力宣传房县,让房陵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房县。



    于是,先后联系房县桥上乡杜川村张先忠、西坪村任盛志、房县门古寺镇坚持20年挖整民歌3000多首、达百万余字的镇干部张兴成等搜集挖整民歌。将此情况向时任县委书记张维国(现十堰地级市副市长)作了汇报,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2004年8月8日,在房县参加县一中“八月书画展”,有幸遇到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袁野将房县是民歌民间故事十分深厚的情况汇报后,潘主席和县委张维国书记、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袁新雲都非常重视,表示要着力挖整,打造房陵民间文艺之县。



    发现:房陵文化“活”在民间



    2004年9月10日,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副主席李相斌和市、县有关专家来到房县神农架北坡的桥上乡杜川、西坪等村采风,发现这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及中年男女,不仅会唱许多古老的民歌,而且会讲许多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极具特色,不仅是鄂西北汉民俗文化的珍贵宝藏,而且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于是立即向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了汇报,引起了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和十堰市地方志办主任、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市民协副主席、副研究员李相斌等专程赶到房县考察房县民间文化。



    在房县桥上乡,傅广典等一行在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启云和桥上乡乡长刘卫东的陪同下,通过采风发现,这里的民歌种类多,有过山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腔调多,有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八岔腔等等,生动活泼、极富情趣、耐人寻味。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等,还有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三字经”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还发现汉民族创世史的长篇《黑暗传》和《盘根歌》。这些古老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原桥上乡老书记李昌海,今年已83岁,居家在杜川村二组,在接受采风时,他一连唱了好几首民歌,吐词清晰,音质好,颇具特色。杜川村一组村民黄正明,今年63岁,能唱多种音调的民歌,唱民歌三天三夜不馏现饭。杜川村二组63岁的王元珍,能唱上百首歌,被称为“歌婆婆”。62岁的杜川村二组村民蒋学武,年青时就是唱民歌谈的恋爱,他不仅会唱,还会随口编唱“战歌”、讲许多民间故事。杜川村中年妇女杨守芬从小跟爷爷和父亲学,不仅会唱许多民歌,还会讲民间故事。西坪村秦胜海,能唱600多首民歌,被称为“歌布袋”。西坪村一组63岁的村民任盛志,收藏有手抄和印刷的民歌30多本,他能唱近千首民歌。这两个村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会讲许多当地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杜川村神农峡客栈业主张先忠,十分热心野人谷民歌的挖掘整理,自费购置了电脑、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走村串户,并资助村民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将录音、录象的资料制成光碟,到市、县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做指导,他想通过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把客栈逐步办成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内涵的旅游客栈,成为村民唱歌和讲民间故事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游客来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观光民俗文化的景点。



    在门古寺镇,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傅广典主席两次观看镇上举行的“房县门古寺镇民歌、民间故事演唱会”。演唱会上来自各村的民歌手、故事篓子纷纷登台表演自己的拿手戏,整个会上洋溢着掌声和欢笑声。84岁的王天兰老人表演的民歌《十根帕子》,共有80句歌词,老人在台上一口气唱完,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彭良根讲的民间故事《农夫骂员外》,诙谐、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人笑得连眼泪都出来了。一位唢呐手在台上吹了多种唢呐调,听得人心花怒放。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令人心旷神怡,兴奋不已。



    傅广典等在考察了房县化龙镇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的古城遗迹,观看了每晚热闹非凡民间文化已成时尚景点的西河乐园,专家们深深地被民歌民乐所陶醉。在县里,傅广典等一行听取了全县民间文化的情况介绍,全县20个乡镇(林场),民间文化都十分丰富,颇具特色,特别是地处大高山区的九道、上龛、中坝乡及一些交通不够便利的山区乡村,民间文化仍比较原生、古朴,至今时兴传承。但有些交通比较便利的乡村,在年轻人中己不大时兴,中老年人中保存古老的民歌和民间故事,亟待抢救、挖整。



    专家们在房县采风民歌最引人关注的是2500多年前的《诗经》民歌至今在房县民间传唱,有房县《诗经》的采风、编撰者,也是《诗经》的被歌颂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诗经》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字文学的源头和基石,《诗经》中占数最多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房县民歌的搜集挖整中,比较多的是“姐儿歌”。《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此诗写丛林里一个猎人,以“古人婚礼纳征,用鹿皮为贽”,将猎获的野兽馈赠女方,女方接受了,便也允诺了爱情。上龛乡传唱有一首古时打猎赶仗的民歌《打一个呱呱鸡》,歌词是:“肩扛一杆铳(啊),手提个火鸡公(啊),引一个黄狗娃(啊),呜呜!唆唆!光光光!廷通!打一个呱呱鸡(哟)。大姐(哟)住(呀)在半(罗)山里,找一个丈(啊)夫打枪的(哟),丈夫(啊)在对门炮(啊)号响(啊),姐在(哟)屋(哇)里笑眯(啊)眯(哟)……今晚上(啊)又(啊)有宵夜的(哟)……”这首民歌与《诗经》·《召南·野有死麇》,都有以猎物馈赠表达婚姻之俗。从房县城向东驱车40余公里,到榔口乡白渔村(现七星村),在海拔八百米的万峰山有一座周太師尹吉甫庙(宝堂寺),庙旁居住的80岁的老人陈道兵向记者讲述了尹吉甫庙的历史情况,随后谈起唱民歌,陈老汉唱了一首《诗经》中《关雎》民歌。在尹吉甫老屋之一的房县万峪乡采风时,75岁的尹维鹏老人,他不仅一口气能熟背尹吉甫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的辈分,也会唱当地传唱的《关雎》民歌。



    专家:房陵文化圈有六个特点



    专家们通过考察认为,房陵文化是地域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即“房陵文化圈”,是一个地域文化,其地域应幅射涵盖了十堰市的行政区划,可以说是南北两江(北延汉江,南延长江)、东西两康(东含保康,古为房陵之地;西连安康部分地区,古也为房陵之地)。房陵文化圈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房陵民间文化遗产蕴藏量大,是民间文化遗产的“富矿”。房县不但歌谣多,而且也是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有种种的古文化现象,有古代各种神话传说,有历史人物,有山水自然现象,有劳动大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象,各个方面都传承有民俗文化,流传广、影响大。

     

    二是房县民间文化种类形式多样。有民歌、民间小戏、皮影戏、民间故事等,且腔调多,声音好听,有的一首歌能够用多种不同的腔调唱出,呈现出不同音调的丰富性,民歌有近百个唱腔,唢呐有上百个不同的曲牌,并有独特古老的演奏方法。

     

     三是房县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其内容颇具特色,主要有十点:1、西周诗经文化。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既是诗经的采风撰写者,又是诗经的被歌颂者,诗经距今已2500多年,诗经民歌至今在尹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2、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1970年以前神农架林区从房县划出);3、流放文化。在历史上曾有尧子丹朱、周朝、秦朝、唐朝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流放房县,其皇家宫廷文化丰富;4、神农文化。神农炎帝神农架尝百草,有丰富的动植物医药民俗文化;5、巴山文化。古代巴国文化、巴山文化、古通蜀路盐道文化。6、秦楚边沿交汇文化。房陵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7、汉水文化。房县九道、上龛、中坝等多个乡镇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房县的姚坪、板桥等乡地处竹山县沧浪山对岸,“孺子歌处”汉水文化颇具特色;8、道教文化。房县紧邻道教圣地武当山,县内有汪家河西武当、门古寺万佛山小武当山、土城赛武当,以及有鄂西北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石佛群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9、野人传说。从古至今房县野人传说很多,有许多野人传说的民间故事;10、移民文化。历史上房县有多起大批量的移民进入房陵,民歌民间故事传承的曲调多、版本多,民风民俗之好等等。从以上10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秦巴武当神农架地域独具特色的“房陵文化圈”,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可称谓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

     

    四是房陵文化圈极具研究价值。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如房陵的神农文化,历史上神农架系房县辖地,房县民歌里有采药歌、农耕歌,在神农文化圈中占有一席之地。西周诗经文化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陵的挖整研究,可填补我国文学史在诗经文化上某些方面的空白;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此项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史诗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以及房陵流放文化、神农文化、秦巴边沿交汇文化等等,其房陵文化圈的研究是我国中西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文化遗产。省里已决定将此作为全省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己写报告正申请作为全国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研究。由此,十堰市科技局己将“房陵文化圈”列为全市2005年软科学科研课题。

     

    五是房陵流放文化独具特色。《房县志》记载“尧子丹朱避舜于房”。在历史上周朝、秦朝、唐朝等曾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当朝者选定到崇山峻岭、群山环绕、秀美山川盆地、物产富饶且“四室如房”封闭的房州流放(在一定用意上既能让他们生存,又能以观后效)。据《华阳国志》记载:“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舍人萬家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据《房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将女婿赵王张教贬为宣平候流放房陵;唐太宗李世民近濮王李泰、武则天贬唐中宗李显在房县流放长达14年,后又回京城重新登基当皇帝;宋太宗赵匡胤将周恭帝(后周世宗四子,名郭崇训)废为郑王迁至房陵……这些具有高层次文化的流放者,给被称为不是“陪都”的“陪都”的房陵带来了皇家宫廷文化生活,对房县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影响,对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地民众也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过滤、筛选皇家文化中适合自己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再创造变成自己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生活方式,两种文化交汇、融合、整合出一种新的房陵文化,即房陵流放文化,这不单单是宫廷文化,也不单单是民间文化,形成了一种房陵地域文化,在房陵民俗文化中许多处都可看到皇家宫廷文化的痕迹。

     

    六是民间文化的影响大,传承广。房县的民众对于房陵民间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传承,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在桥上乡杜川村有张安华四兄弟、任盛志两兄弟、蒋学武两兄弟,是远近文明的民歌大王;在门古寺镇有民歌、民间故事、皮影、戏曲、唢呐、谚语民俗文化的“六大王”。《诗经》的开篇“关睢”民歌距今已2500多年,至今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



    挖整:房县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房陵民间文化的发现,为“古房陵文化圈”的提出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支撑和鲜活的实物佐证,引起了文化界、史学界的关注,省民协、文化有关部门拟作为向国家申报的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申报。

     

        为了抢救、挖整房陵文化,现在房县县委、县政府已下发文件,在全县开展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挖整和抢救工作。自2004年9月以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对房陵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作十分重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领导多次开会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在省市文联、民协等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县开展了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挖整和抢救工作,全县各乡镇抽调250人,组成60个专班,深入到村组户进行普查、搜集,普查覆盖面(总人口比例)占45%;各乡镇初步摸底,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5万余人、会说谚语3万多人、唢呐手300多人;乡村有民间打击乐班子200多个,民间乐手2000余人;各乡、镇、村组织民歌会3000多场次(含传统节日灯会等);红、白喜事的民歌会近1万场次;家庭院落田间地头讲民间故事、说谚语增添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尉成民风。据初步摸底,全县有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300人、能唱500首民歌的歌手1250人、100首民歌歌手6000人,一批民间艺人被称为“民歌王”、“歌布袋”、“故事大王”、“故事篓子”、“谚语王”、“谚语通”、“唢呐王”、“民间戏曲王”、“皮影王”。

     

    为了弘扬房陵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现任县委书记师永学告诉记者,下一步重点拟定进行以下几项工作:抢救、挖整出版房县门古寺民歌集、房陵锣鼓歌、房陵民间歌曲集、房陵民间歌谣集、房陵民间故事集等房陵文化圈系列丛书;拍摄一部有关房陵民间文化的多集专题片;出版一套房县历史人物传记;命名房县几个乡镇为民歌乡、故事乡;命名一批优秀民间艺人;准备召开两次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房陵文化圈进行研究、讨论;把房县的民间文化现象变成文化资源,然后开发出来变为成果,并把它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当中;做一些文化含量高的、类似“探索·发现”节目的片子。要通过抢救、挖掘、整理千里房县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进一步包装、宣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它与房县奇山异水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事业,使房县这种独有的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产业,成为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袁源)
发表于 2010-1-21 17: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眼睛好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5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