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355|回复: 1

浙江玉环的丧葬礼仪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0 1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终、守尸

    病人临死,家人围床前焚香跪拜、哭泣、呼叫,守候断气,旧俗称“送终”。人死,将尸体移到中堂,放在门板上,俗称“板头”,待入殓。用金属钱币向井神“买水”,为死者沐身;于脚头下由孝子站凳上“当着老天爷的面”,用无锤秤称寿衣,声明亲人缝制,然后为死者“穿”寿衣。塞铜钱一枚于死者口,称“含口钱”。并将死者生前被、枕、褥等一应“脚尾货”搬屋外。男尸须理发,剃前不剃后,取意“留后”;女尸须梳头、挽髻,不使披散。女婿要送“寿被”。

    死于海损的渔人,一般不入居屋,在海边岙口搭“收尸寮”。

    报丧

    家人按死者生辰八字择大、小殓及发葬日,以黄榜写明,附属肖避忌,贴于门口或显目墙角,并奔告戚友。近年渐改用“讣告”。眷属在外,不论远近,即赶赴。

    入殓

    俗称“落材”、“敲钉”。材内铺石灰、木炭、材席、冥纸等。闽籍及坎门一地风俗,仵作以白布条放尸入棺,抽回依序分给孝男女,俗称“腰白”。然后垫瓦片、黄土于头顶,脚尾,撮黄土撒死者腹部,盖上“水被”。盖棺时虚按三枚木制镶嵌式“元宝钉”,留一枚交长子收藏,称“小殓”。男女跪地哭嚎,大呼“留丁、留财”。

    发葬前,以素馔祭祀,亲友皆素服跪拜。然后“敲钉”、封棺,亲友憾嚎,称“大殓”。

    港北太平籍人程式较简单。殓尸后,移棺到户外,称“码棺”。晚上棺前点“脚头灯”。

    出殡

    移棺至当路,套以材罩,子孙挟死者生前席枕等至僻处烧化后,各持香巡棺。出殡时,扛棺人踢倒搁棺板凳。走三步停一停,反复三次方开步。子孙披麻,戴“三梁冠”,挽灵柩。亲友或披麻穿白衣,或以丧家分给白布系臂,或佩黑臂圈,相随送殡。队列前有一人引路放纸锞,后有开路锣、彩旗、头牌、花圈、遗容、魂轿、香亭、细软乐队等。近年在城镇,有用自行车、摩托车开路,鞭炮狂放,洋号吹时乐等奢费,经劝导,稍敛。

    港南出葬通常由子女的友人、同事扛棺,一路直奔墓地。港北则雇请力作,可随时以拄木拄棺杠,歇歇气再走。路遇祠、庙、桥、路廊,孝子跪地请神放行,南北皆然。

    安葬

    至墓地,后人憾嚎,悲天怆地,锣声齐鸣。按头内脚外推棺进坟圹。抽出垫在圹地上便于推滑棺木的竹片,在墓前点烘炉炭火,由长子一手提炭火,一手拖竹片,称“拖怜愁竹”。子媳按序提灯,称“引丁”。一行送葬人等原路回门,留造坟泥工封坟门。以酒馔宴戚友及一应帮工。

    坟圹

    本地兴墓葬。墓地选择,取坐北朝南高燥山地。动工时要分麻糍、方糕,称“发坟”。挖山坎构筑为“草墓”,浮地构筑为“浮墓”。通常以砖石为廊,底面捣灰或铺砖石。上盖拱形大墓砖,再披以泥灰。以夫妻合葬双圹坟墓居多。早时有多圹圈椅式大墓,依山成斜坡形,50年代后不兴建。为未亡人造坟称为“做生坟”或“做寿坟”。坟圹前刻勒“福”“寿”或“禄”字样,未葬人用红漆添写,已葬人用黑漆涂之,以示区别。近年局部出现方石廓等豪华墓所,砌以围墙,镂石雕花,装修华丽,耗资极多。

    做七及忌日

    于中堂设灵,供羹饭。以死后每七日为一“七”,闽籍人称“做巡”。至七七撤灵,脱麻孝,诵经、安土、题木主。期内孝子不理发。周年悼念称“对年”;二足年脱素换红,称“三年满”。超度拜忏之“开火光”,可在“做七”期内或三年满前做。以后以死日为忌日,每年逢忌日悼念,谓之“做忌”。

    以上所因袭之旧葬俗,各地略异。从50年代起,政府多次倡行丧葬事简办新办。民间逐步用追悼会取代吊孝,用遗像取代木主牌位。亲友吊唁,赠花圈,戴黑纱。丧葬中迷信活动大都革除,僻处仍行。近已推行火葬,并始建公墓。

    其他葬俗

    招潮魂 旧时海损事故屡发,尸不能还。家属在海滩岙口为死者招魂,以衣冠履草人或一并烧化取灰入甏,至“墓所”,葬之。

    甏葬   将散葬各处多年族人启坟收骨殖,各装入甏坛重葬一处。港南渔乡50年代前较多见。
发表于 2009-11-8 10: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队列前有一人引路放纸锞,后有开路锣、彩旗、头牌、花圈、遗容、魂轿、香亭、细软乐队等。跟我们那里的 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5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