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670|回复: 2

五代十国纪实-中国古代史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9 19: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2 w6 ]6 q4 R 说明:稿本以《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史籍为依据,叙五代兴亡,以明大宋统一,乃历史发展大趋势,其势不可挡。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乃全篇主题。 9 M7 U0 K/ i0 |0 U# q! u
稿本以五代史事为主,前伸后衍,涉及百年,共约七十万字,二百零五章。除极少处因史料阙如或因压缩篇幅而稍作虚构外,情节内容皆可质之史乘,欢迎识者指出谬误。采用章回体,仅因便于理清纷乱,使有线索可寻,非为恋旧,乃旧瓮新酿,别有滋味。冠以“纪实”之名,欲别于“戏说”、“演义”之体裁,请编辑、网友诸仁教正。
) }: V- |( Q& ?5 W  , o# Y' K: [) m" P" ^' s) @
楔      子
: L8 m, ?* S1 |1 u8 W& ^3 [2 j皇帝、帝位与帝位的传承及政权的转移
, i9 t, R+ F8 F6 E+ L5 w# S! |  g6 i$ m- A$ R
    话说我中华大地,自洪荒时代,便生活着诸多部落。传说中,盘古、女娲之后,便有“三皇”、“五帝”,这三皇五帝其实是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祗不过比其他部落首领势力较大而已,何曾称皇称帝,统治中华!即便是夏、商两代,史称王朝;王城邑外,便非国土,其政治也是散漫模样,无专制天下之实。其佐证是:周武王伐商,“八百诸侯会盟津”。这“八百”虽非确数,足可想见其时部落数量之多。进而可推知部落规模之小。部落首领带着族人从四方赶来,在商廷眼皮底下聚会,商纣王及他的政权机构竟毫无反应,又可见商王除了能控制王畿,对于广大郊野是无从统治的。不久,周武王再度盟会,率诸侯进攻商王,仅在商都朝歌郊外打了一仗,商王朝便宣告灭亡,可见王廷式微。 3 O  P4 n" i  Q) P7 E8 A4 u
    周革商命,政治上并无新意,照样分封诸侯。其中除少量新封的姬姓宗亲,绝大部份诸侯应当是原地区的土著部落首领,即商王朝的旧诸侯,不过是改而向周王廷贡奉“茅土”,表示承认周王为“共主”罢了。 ' V! X( Q4 I8 j/ R: \0 v# y4 \
    商,周易代是奴隶主之间的权力更替。周代虽仍是奴隶制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各诸侯国为适应新形势,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先进的国家先进了,落后的国家落后了,平衡被打破。 & O' j' J+ ^/ x( J
    作为宗主的周王室当然要保护奴隶主利益,顽固守旧,结果诸侯中先进者的国力超过了宗周,周王渐渐失去控制诸侯的能力。
, P: Y! T/ Y/ ]5 P8 W6 ^2 ~/ k    因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 x6 }; C: ~0 _6 L    为称雄称霸,因而发生了多得无法尽叙的战争。 1 N& c( o/ ?6 R  Z. N5 e
    早期的战争与后来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战争尚有那么多的“公约”遵守着。齐、鲁长勺之战,鲁人“一鼓作气”,只将齐人撵跑了事。而宋襄公强调“君子不重创,不擒二毛。”的原则,可见战争不是那么激烈。到了战国时期,小诸侯国多被大国统一了。大国间直接对抗,战争越来越残酷。长平之战,秦将下令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恶劣先例使后来的将军们不以滥杀为耻。 " N" s+ U  A8 u. K
    落后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在军中推行以杀人多少定功劳的政策,横行天下,并吞六国,秦国王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有了“皇帝”这一专用名词。此时是公元前22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 , U# J0 [! h! y: K2 T8 H
    若以五千年文明史计算,前三千年是没有皇帝的。自此之后,这“皇帝”二字便成了一切政治活动的轴心,直至辛亥革命。
) w' f3 x( V. u$ A" \3 `* Z    始皇帝推行尚带有奴隶制残余色彩的中央集权制,全国三十六郡为一级行政单位,行政长官实行任命制,皇帝的一道诏书便能随意处置边远的郡守,真正是皇威赫赫。车同轨,书同文,刑同律,在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一点上,无论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都不过份。他是我中华民族统一基础的奠定者。
% }. @- O) [9 f% r+ C% k% K# H    这统一的代价是巨大的,人民处于高压之中。秦始皇一死,便暴发了陈胜起义。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他的意义在于普通民众也开始参预政治斗争,而在此之前,政治行为(包括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黎民只是被动受害者。 2 X: Z0 U" w# F( Y( C
陈胜起义引发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活动。旧贵族迅速武装起来,秦帝国很快灭亡,随之形成了以楚王项羽为首的十几个王国,政治地图比战国时期还要零碎。,历史似乎要回归到始皇帝之前的状态。
0 h9 m  p- L# O6 o8 E7 t( S " K# C5 T" d( _9 f0 a1 u# N
; f- }7 z- F# r- o
8 P+ k2 V" }- G3 u0 l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历史是不会回归的。有条件当“楚始皇”的项羽囿于旧贵族传统,带领数十万大军离开咸阳回到彭城,去当“西楚霸王”。这“霸王”只是盟主,而不是天下之君,项羽好名而不务其实。基层小吏出身的刘邦却不满足“汉王”的头衔,要再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向项羽发出挑战,楚汉之战开始了。 1 |4 _' g$ ~& Y2 O6 Y& B
    屡败屡战的刘邦终于以裂土封王的故伎骗取韩信、彭越等人的支援、以优势兵力将项羽包围于垓下。在四面楚歌中,项羽饮剑自刎。刘邦当即直闯韩信中军帐,取走了韩信的印信,夺了兵权,项、韩两大势力同时坍蹋。两个月后,刘邦在驻地匆匆称帝,宣告大汉皇朝的建立。几年后,彭越,黥布等异姓王与降封为淮阴侯的韩信相继被杀,天下归汉,非刘不王。
2 ]5 M4 n- S3 d    一姓江山遭到统治层内部的威胁。刘邦死后,吕太后当政,培养吕姓势力,诸吕封王,大有取刘而代之之势。吕后死,即发生朝廷大臣协助皇室宗亲诛灭舅家的血案。刘邦庶子汉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有鉴于外姓夺权事件,文,景二帝继续大封子侄辈为王,形成一姓多国,国自有兵的局面,至景帝时酿成 “吴楚七国之难”,又一次威胁到中央政权,幸而叛乱被镇压下去。
% H" k+ J0 D4 I& c( R2 W$ o3 B    历史的教训使得裂土封侯的藩国制度再也无人倡言。但中央集权、皇帝独尊的专制政权便能安然无恙么?
4 _; ^+ |: _( ?( {享有历史盛名的汉武帝从孩童时便坐上皇位。他在位太久,又不是一个好家长,太子惨死,其余皇子也不得他欢心。只到大限将临,才指定年仅八岁的小儿作继承人。为防止母后专政,竟将孩子的生母钩弋夫人活活处死,可谓处心极虑。八岁小孩毕竟无法掌国,少不得由辅臣执政,皇权岌岌。
0 G* l; _% }& j+ `3 G. C5 w) b$ r, o( A   辅政者霍光兢兢业业,将昭帝辅弼成年,赢得历史美名。不料昭帝英年早逝,无子,皇嗣中断,只得立旁支昌邑王为帝。谁知昌邑王是个胡作非为的烂仔,实在不堪为君。霍光出于公心,负起责任,废昌邑王而立宣帝。此举虽被证明是正确的,却为后世的阴谋家屡屡仿效,演出一些废立夺权的大案。 - H0 O* z3 T5 |, M; X  n' `
    西汉后期皇脉绵弱,数传之后,不满周岁的婴儿也受命登基,终于难免外戚专政。太后王政君家族以数朝执政地位,养成权威,于是发生了“新莽革命”,刘氏皇位中断。
* n( d3 I  i" g6 k; c0 T    王莽称帝前,苦心经营,搏得万民称颂,他是在欢呼声中登上帝位的。但他演戏太投入,从导演变成主演,竞当真以为自己受命于天,成了神。他想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不停歇地发布命令,推行新政,终于运行失度,使社会矛盾加剧,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 v7 L4 \/ b1 c
    有趣的是起义者不是指责王莽朝令夕改,殃政害民,而是讨伐他篡位夺权之罪。各股义军都找一个刘姓人作主儿,以标榜起义的正义性。这种非刘不王的观念便宜了南阳刘秀。刘秀以皇族子孙的身份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其实也是改朝换代。西汉旧贵族在新政权中毫无地位,东汉的统治阶层是新兴的豪强地主阶层。 9 O  P) S# ?9 U- S
    东汉晚期,同样是皇嗣单弱而外戚执政,更加上宦官集团争权,朝政混乱,豪强地主乘机大肆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暴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是一场经过长期策划的有组织的行动,领导人张角自称天皇王,明确提出推翻刘氏王朝,建立新政权。 5 G9 `% n  o6 _4 `( q9 P3 j' G
    但历经两汉四百年培殖的地主势力也相当强大,他们积极参预镇压起义,并在战争中迅速扩充势力。起义被镇压了,政局却更加混乱,豪强地主之间形成军阀混战,历时三十年,结果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东汉灭亡。
' W- p" U/ Q9 n7 ~    争斗各方都打着拥护刘汉的旗号,这当然是幌子,其中蜀汉主刘备自称为皇叔,选择西汉中山定王为其先祖,真假谁也说不清,要知道两汉时有无数异姓人受“赐”为刘姓,其中包括众多的边境少数民族人士,也有一些民间孤儿。 4 ^8 ^; t5 }3 B; m% u5 }  o! E
    倒是曹操父子值得大书。曹魏代汉,异姓称帝,而又不扭怩作态,泰然受禅。曹丕没有王莽那大的学问,安素守常,政权平稳过渡。
* ^- e9 x  @+ p8 I8 `. q9 `    曹氏既开了先例,何得尤人不忠!司马氏父子同心,三代经营,统一天下,为家族统治打下良好基础,司马氏有着比曹氏更为悠久的贵族血统。晋武帝大封宗室诸王,他要以家族的和谐来证明祖传的道德风范。结果在他死后很快便发生了“八王之乱”,道德的力量并不能阻止骨肉相残。长期的内战使国力大损,人民也随着遭秧。难民与边豪开展武装斗争,司马氏丢失了半壁江山,退据江南。黄河两岸正好留下广阔天地,“五胡十六国”摆开战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走马灯式更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司马氏的东晋政权一直是步履艰难,险浪重重,在王,谢贵族集团的支撑下渡过了百来年,无善可陈,最终归结于从“寻常巷陌”中走出来的刘寄奴之手,历史进时入南北朝时期。 # Y( R4 a- T0 o( I
    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很短,有趣的是,他们之间的政权转移全部都是一个模式—禅让。而且开国之君无一例外的是前朝的功臣兼军事首领。禅让本是三皇五帝时代美丽的传说,美丽掩盖着血腥。
! {8 F$ N7 W% q4 j    南朝君臣踵两晋遗风,无甚新意,倒是北方战乱中拥现诸多少数民族英雄,如符坚、拓跋珪、拓跋元宏等,都值得大书特书。
3 r0 z1 }% q# v    南北朝时期是我中华民族大融和时期,使我中华民族增添许多新血液。
" t2 S6 \1 t3 ^9 v+ u. R1 n    北周大臣杨坚夺了外甥帝位,建立隋朝,589年,杨坚灭陈,统一中国。这是继秦,西汉、东汉、晋以来的第五次大统一。
$ ]9 Q+ l8 Z. u# T5 z    杨坚在位24年,建立起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为后世所宗。为使帝业长久,他谨慎地选择接班人,结果还是被自己的二小子骗了,这个骗子就是隋炀帝杨广。 0 a' B% s/ D& d  N9 H. P
    杨广是位极多才艺的人,又精力过剩,穷兵黩武的开边加上长时间的离京游幸,败尽了他老子的家业,引发农民大起义,野心贵族也乘机而动。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捷足先登,占领长安,“扫除三十六处烟尘”,建立大唐王朝。 7 `& s; t! Q0 \6 X! F; \* G! Y
    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朝代。 % N4 U: y/ y7 O% b0 I" F; V
    唐朝开建于公元618年,皇位传衍十四世二十一君(包括武则天),历时二百八十九年。但认真说来,大唐的太平盛世其时也短。辉煌只不过“贞观”、“开元”几个年代,至天宝十四年,出了个安禄山,搅得天翻地覆。这场民族大灾难通过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得以世代流传,至今老孺皆知。但“安史之乱”的余殃却不是尽人皆知的。严格说来。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再也未曾完全康复。
) i( V  M/ ^& U  p9 z    完备的封建制度对王朝肌体的创伤有极强的愈合力,唐王朝屡屡惊而元险。这样又过了百余年,直到公元873年,一个十二岁的顽童登上了皇帝宝座,政局才发生无可逆转的恶化。
0 \" k) |. R" L7 W! F    要说清这个儿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还得从他的父皇李凗之死说起。
8 h) ]+ c  z4 j, T9 @9 ]$ v$ H* \2 _001章  球科状元作天子   马坊太监掌朝纲 ' l( C; t, h5 ?$ |; ]) x
              土德行唐运,二百九十春, ) j8 \4 _' e* I* v
              莫言气数尽,兴衰在于人
# _( i. N& l0 m, \; {6 ^8 r+ ~+ k) B8 p
李凗在位十六年,年号咸通。咸通年间,先后发生浙江裘甫起义和徐州庞勋兵变,扰得东南数二州大乱,好不容易才镇压下去。虽然河北三藩依旧是割据状态,但奉行朝廷正朔,维持着大一统的假象。于是皇帝志得意满,开始求长生,吃丹养气。这修养功夫首先得思无杂虑,屏除尘务,才能心平气和,延年益寿。但他大事糊涂,小事精明,日亲细故,毫不放权,而且世情味极浓,与一位郭淑妃恩恩爱爱。不料他俩的唯一结晶同昌公主得了急症,忙传太医诊治。太医们商量用药,非常小心,不敢下猛药,哪里见效!眼睁睁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妇归了西天。皇上大怒,杀了医官二十余名,还不解恨,传旨将医官亲属三百余口关进天牢,要追出毒害公主的凶手。首相刘瞻看不过眼,指使谏官上书,陈情救解。谏官们尝够了暴躁皇帝的苦头,谁也不敢批龙鳞。刘瞻只得自己亲自上阵,进宫求对,直言此事影响极大,至使“道路嗟叹,物议沸腾,”要求释放家属,抚慰冤滥。皇上顿时火冒三丈,将刘瞻叱出宫门,旋即发出诏令,将刘瞻贬至远州恶县,与刘瞻亲密的数位朝官也相继遭贬,甚至被杀。
1 z" y" u+ P! Q" g' i7 l皇上出够了气,就为小亡灵大办丧事,花了无数钱财,热闹非凡。朝中官员鉴于刘瞻下场,不仅无人劝阻,反而争相哭棂,而且一个更比一个表现得悲戚,如丧考妣。更可笑的是一些无官职的富户也跟着凑趣,联名上表朝廷,表示哀悼,表上列名者竞达数万,足见导演者的本领。皇帝见天下官民同悲,觉得他那位龙女确实讨人怀念。臣民们都如此悲痛,父皇我不是更应有所表示么!到出殡之日,皇上碍于礼法不能亲至陵园,于是与郭淑妃同登城楼,放声悲号,很流了一阵真眼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