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249|回复: 1

郑永福.在韩国感受儒家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6: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郑永福 | 来源:《寻根》双月刊,2006(4) 】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朝鲜王朝时代,以儒教立国,影响深远。
        2003 至2005 年,笔者先后在韩国釜山市的庆星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其间,从方方面面,注意体察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印象深刻之一是,在韩国,只要留心,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这使我长期在外产生的孤独感和思乡情绪多少得到些排遣,也往往在心中产生出许多难以名状的感叹。
        笔者在庆星大学文科大学的中语中文系任教。文科大学,也称文学院。该院有13个系,分别为国文系(即韩语系)、中语中文系、汉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日语系、英语系、德语系、法语系、教育学系、伦理教育系、幼儿教育系及文献情报学系。汉文系与中语中文系的区别是,前者学生学习汉字的韩语读法和解释,多不学习说汉语;后者则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学。法学、经贸等另有学院。文学院单独一个院子,有一座6 层的教学楼。
        笔者住在校外的一座海滨公寓,校内有一间约30平方米的研究室。每天早出晚归,上课之外,主要在研究室活动。来到这里后,我常在楼道或院子里看到手中拿着《论语》、《孟子》(汉韩双语)的学生,或去上课,或才下课。询问后得知,中语中文系、汉文系、韩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的学生,不少人选修《论语》、《孟子》两门课。其中,汉文系学生几乎是必修,韩语系、中语中文系的学生虽非必修,选修者常在百分之五六十。如果晚上我没课,下午五六点钟即回到公寓。这时打开电视,很可能有的台正在由资深教授进行儒家思想文化的讲座。电视台早晚时段讲朱熹和庄子作品的节目,我也多次见过。至于各电视台及其平面媒体广告节目中,推销《三国演义》(从全本大书到连环画)的画面,更是时不时地会映入眼帘。

        令我触动极大的是参观韩国传统的成人仪式。
        冠礼和笄礼,系我国古代男女的成年礼仪。冠礼亦称男礼或丁礼,为“礼之始”。男孩子加冠后,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要符合社会的规范,他人也要以成人之礼相待了。据《礼记·士冠礼》载,冠礼仪式庄重繁复,要经过十几道程序。正式的加冠分为初加(加缁布冠,表示成年)、二加(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三加(加爵弁,表明有权参加祭祀了)。男青年加冠后,还要由宾客为其取“字”。
        传统的成人礼仪式,我在国内没有见过,倒是到了韩国,开了眼界。韩国虚岁二十为成年,这与中国古代弱冠之年相合。每年的成人节,庆星大学汉文系都要举行庄重的成人仪式,男女青年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笔者于2003年和2005年赶上两次。据说,仪式是按照中国古代儒家的仪礼进行—当然是经过改良,韩国本土化了的。在文学院广场上举行的成人仪式上,汉文系的教授邀请我坐在主宾席上。冠礼的主持人(韩文称“宾者”)系汉文系的资深教授郑教授,其对中国古代和韩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研究颇精。“宾者”之外,又有“赞者”、“主人”、“唱笏者”、“傧者”等名目,充当主持人的助手。笄礼的主持人及助手皆为女性,宾者系汉文系一讲师,赞者则是从釜山外国语大学请来的教师。参加成人礼的教师和学生,均身着传统服饰。典礼前先由系主任致开会词,由校部负责人致祝词。冠礼进行的顺序为:序立;迎宾;初加(周衣、儒巾);再加(缁布冠);三加(道袍);醮;字。中国古代女子15岁及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了,嫁不出去的姑娘,最迟20岁也要行笄礼。与冠礼相比,笄礼有挽发盘头以笄簪之,而少了三加。如今韩国的女生和男生一样,也是20岁行笄礼。冠礼、笄礼完毕后,是见尊长(向家长行跪礼)和礼宾(向主持者和重要来宾行跪礼)。最后一项是茶果宴会。
        整个仪式肃穆庄重。其中取字这一环节,尤其具有文化意味,因而也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中国古代,“童子无字”,字是成人的一个标志。《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所谓“字”,是姓名字号的字,中国古代由参加冠礼的宾客取之;而在韩国,我见到的则是由汉文系的教授赐予。该教授向每个参加成人仪式的男女学生,分别赐字。在一张长约二成人礼仪式—冠礼成人礼仪式—笄礼后见尊长尺、宽约尺半的宣纸上,毛笔正楷书写某生籍贯、姓名、生年、赐字,并用小字注明该字意义,即用中国古代《诗经》、《尚书》、《周礼》、《论语》、《孟子》等典籍上的话解释该字的由来。
仪式完毕后,我立即找了两个同学,用相机拍下了教授赐给他的字。

男学生的宣纸上用毛笔书曰:

     郑斗赫 东莱人 乙丑生字慎之诗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不慎

女学生的宣纸上书曰:
     金海 金氏善惠 字曰迪吉 大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  乙酉五月十六日
      
男女书写格式略有不同,想因不同教授所为,而非男女有别吧。整体意思一样,有学生籍贯,如该男生是东莱人,釜山最初为东莱府,现东莱为釜山市一个区。女生金海金氏,系金海市姓金者。金海市紧邻釜山,但金海国际机场并不属金海市,属釜山市江西区,概因为了方便管理,从金海市划给了釜山市。
        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之间有密切联系,字往往根据名的意蕴来确定。名和字联系,或同义关系,或反义关系,或同类关系,或联想关系,或取之于经文。取之于经文者,如:冉求,字子有。《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陆羽,字鸿渐。《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我在庆星大学成人仪式上见到的学生的字,全部取之于中国古代的经文。上面提到的男生的字“慎之”出自《诗经》,女生的字“迪吉”来源于《尚书》,看来还真够讲究的。
        整个成人仪式结束后, 笔者请中语中文系主任吴教授居间翻译,采访成人礼仪式—笄礼教授向男、女学生所赐的字了一位学生家长。这位朴姓家长表示,能给孩子举行这样一个成人仪式,她非常高兴。她还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个仪式增加社会责任感。
        2003 年我参加成人仪式时,韩国几家大电视台,如KBS、MBC、SBS 等,竞相采访。据云,其大背景是韩国当局有意进一步弘扬韩国传统文化。当仪式即将结束时,主持会议者突然说,请中国教授讲话。不由分说,电视台记者的话筒已经伸到我的面前。我即席演说,对韩国这么好地保存传统文化表示钦佩。当晚,电视台播放了成人仪式的消息,我没有看到,是学生告诉我的,他们说看到了我讲话的镜头。
        笔者两次参加汉文系成人仪式,每次都曾遭遇过尴尬,原因是,忝列教授的我,对有些解释学生“字”的经典话语,只能说一知半解。
        谈到韩国的儒家文化,不能不说到韩国的乡校。可以说,乡校是儒家文化的历史见证。
        2005 年的阴历八月初一,韩国的祭孔活动除在首尔举行外,全国的234所乡校也同时举行。韩国的乡校相当于中国的孔庙,在韩国被誉为“儒生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据说至今保存有300 余所。
        从高丽王朝时代起,乡校成为地方官府运营的中等水平的教育机关。朝鲜王朝时代,以儒教立国,各个地方行政单位,府、牧、郡、县均设置乡校,地方官府委派教授或训导。学生定额为府、大都护府、牧90名,都护府70名,郡50名,县30名。国家支付经费。乡校建筑格局多同汉城(今首尔)成均馆,有大成殿和东庑、西庑,有明伦堂、东斋和西斋。但是,到朝鲜王朝末期,乡校的教育功能衰退了,只留着祭礼方面的功能。可以说,乡校是为了祭祀孔子与诸圣贤、教育并感化地方百姓而由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
        2005年6月20日,笔者随文学院的教授参观了庆尚南道密阳市的密阳乡校。
        参观密阳乡校时,承蒙主人赠送手写《乡校要览》复印本一册。密阳乡校被列为庆尚南道有形文化财产第214号。《乡校要览》小册子分为几部分,简单介绍该乡校的地理位置、乡校的主旨、本乡校的沿革及乡校制度等。小册子系韩语为之,间有汉字,在我教的博士生咸先生(该博士生2005年考入,年79岁)帮助下,我才基本上读明白。主旨中云,朝鲜王朝时期,以儒教立国,以儒家思想为政治上的根本理念,成立乡校,以为尊贤养士之地,也是地方教育机关。密阳乡校原建筑已于壬辰倭乱时毁于兵火,韩国檀君纪年3935年,由时任府使的崔沂重新复修,距今480余年,后又经多次重修。1945年韩国光复后,乡校管理机构变更,设典校1名,另有掌议12名(每面1名,面系郡下面一级行政单位),负 据小册子上云,韩国乡校的规模分为大设位、中设位、小设位三个等级。大设位除孔子自处正位外,四圣(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门贤哲子骞、伯牛、仲弓、子我、子路、子游、子夏、子张等,和宋朝六贤即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朱熹等从享在东、西庑,韩国十八贤亦奉安。二设三设位,人数大为减少。密阳乡校大成殿牌位依次如下:正位,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东配位,兖国复圣公颜子,沂国逑圣公子思;西配位, 国宗圣公曾子,邹国亚圣公孟子。东从位,弘儒侯薛聪,豫国公程颢,文成公安裕,文敬公金宏弼,文正公赵光祖,文纯公李,文成公李珥,文元公金长生,文敬公金集,文敬公宋浚吉;西从位,文昌侯崔致远,徽国公朱熹,文忠公郑梦周,文献公郑汝昌,文元公李彦迪,文正公金麟厚,文简公成浑,文烈公赵宪,文正公宋时烈,文纯公朴世彩。其中从位中供奉的除程颢、朱熹外,均为韩国先贤。
        韩国先贤中,中国学者对崔致远并不陌生。崔致远,字孤云、海云,韩国庆州(古新罗首都,今庆州市)人。釜山市乃至全韩国最有名的海滨,即以其字命名为“海云台”。公元869年(景文王九年) 到唐留学,拜礼部侍郎裴瓒为师。874 年科举及第,为宣州漂水县尉,任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879年(宪康王五年),黄巢起义,由崔写的檄文闻名于中国。公元885年,崔回韩国,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瑞书鉴等职。2004年10月15日,韩国崔氏宗亲会访华团一行99人,来到中国扬州,在崔致远史料馆隆重举行祭祀仪式,纪念他们的先祖、被称为“韩国文化之父”的中韩文化友好使者崔致远先生离扬归国1120周年。
        后来,笔者又参观了著名的东莱乡校。东莱乡校,是釜山市仅存的朝鲜时期流传下来的乡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东莱乡校是朝鲜时代由地方官衙设立运营的“国立中学”兼教育机关,具有对圣贤的祭祀功能、教授儒学的教学功能以及地方社会教化功能。该乡校于1392年(韩太祖元年)根据振兴国家教育的方针,与其他地方乡校一同相继创办。
        东莱乡校在壬辰倭乱时随着东莱城的失陷而被烧毁,在壬辰倭乱结束后的1605年(韩宣祖三十八年)由东莱府使洪遵重建。乡校原来是在邑城东门外2里左右处, 经过数次移建和重建之后,终于在1813年(韩纯祖十三年)由东莱府使移建于如今这个地方。东莱乡校共有12栋建筑,分为以明伦堂为中心,由攀化楼、东斋、西斋组成的教学空间,和以大成殿为中心,由东庑、西庑、内三门、外三门、四柱门构成的祭享空间。在古代,该乡校的教授和导师被任命为正规官员。依据韩经国大典,东莱乡校里有一位官居六品的教授和70名学生,且为了乡校的维持和管理,被赐予学田7顷。在东莱乡校的大成殿,如今每年都举行春秋两次祭享活动,分别在阴历二月和八月举行。
        大成殿正位自然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夫子,东西配位与密阳乡校同,为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东西从位人数与人物与密阳乡校同,但排位顺序有别,将程颢放到了东从位的最后一位,朱熹则放到西从位的最后一位,不知何故。按理讲,密阳排队较为适当,完全按人物所处的时代先后,也许是东莱乡校在从位排序上是韩外有别吧!
        东莱乡校现在的“责任典校”,还兼任设在乡校旁的平生教育学院院长,人很随和,也算儒雅。乡校系韩国祭祀先贤、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进行传统婚礼的场合。笔者去参观的当天,即有一结婚典礼在此进行。新娘系韩国人,新郎则一西方人。目睹这位洋新郎任主持人摆布,经过一道道的程序,也还真有点意思。婚礼嘉宾不少,约百余。典礼在明伦堂前进行,而婚宴则在大成殿门外穿地进行,据观察,是请饭店做好用汽车送过来的。
        新娘漂亮,也很大方。在其与新郎于大成殿院外由照相馆的摄相师拍照时,笔者也示意拍照,并用英语言明我是中国人,新娘竟然会说少许汉语,于是笔者便用汉语向她贺喜,她也很高兴。
据韩国网络媒体云,如今的乡校,还作为向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每年寒暑假时向学生开放。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在韩国工作两年留下的深刻印象。更深的印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儒家特别强调“礼”,我国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来到韩国,才知道韩国人现在比我们更讲“礼”,“礼”更多。比如,在文学院办公楼内外,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碰面,老师们都要相互鞠躬致敬,相互问好。不管一天中遇到多少次,也不管是否认识,只要判断对方是或可能是本院甚或本校的教师,这一礼节就是不可少的。所以,上班期间,我一天鞠躬三四十次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对老师更是讲礼貌。无论在校内校外,学生见到老师,一定会鞠躬致敬。2003年,有两个笔者曾在国内教过的男学生和我住在一起(我住的公寓两室两厅),便于学习汉语。他俩每天早起之后和晚睡之前,都会来到我的房间向老师请安。一年当中,我几乎没有擦过地,没有处理过垃圾,也极少刷锅洗碗,这些活全由两个学生“抢”去了。他们口头上常说的话就是:“侍候老师,是弟子应该做的!”
        笔者曾有机会到韩国学生的家中访问,应邀参加过韩国人家庭的中秋祭祀,强烈感受到在我们这里已经久违了的儒家礼仪——当然是已经韩国化了的。系里有一位教授,是从台湾
来的,已经加入韩国国籍,他对我说:“韩国社会是阶级社会。”这个结论是否周严、准确,有待商榷,但确实很有道理,也很形象。其意思是,在韩国,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尊敬长辈,服从上级,讲究秩序,是必不可少的。父母节,从小学生到成年人,肯定不会忘记给父母送上节日礼物。在长辈面前,不能吸烟,喝酒要经过允许,且要背过脸去喝。就是对同班同学中比自己年长的师兄师姐,也要敬重有加,自己点烟、喝酒也要背过脸去。当然前辈关心爱护后辈,师兄师姐关心师弟师妹,也理所当然。
        这些规矩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比如,学生要尊敬老师,特别讲礼貌。教师有教书权,但也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权、隐私权和知情权。仅举一例:期末考试后,成绩要先打到每个学生自己的电子信箱里,并用几天的时间接受学生的质询。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疑问,教师要诚恳对待,耐心解答,必要时要拿出试卷,告诉学生错在何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等等。质询期过后,才能将成绩打到教务部门。这些做法,我开始觉得新鲜,也很不习惯。后来明白了,这才算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积极的转换,充实进现代人应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这才能构筑导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新文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系)
发表于 2011-3-16 07: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仪式。少见多怪而已,
    文化跟多的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所谓文化气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1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